《书愤》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如何理解首联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艺术特色: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五、点评释疑学生纠错、教师评价六、巩固与练习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七、当堂检测赏析《越中览古》八、课后作业默写全诗写一篇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小评论。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小说,以读书人的冥想为中心,讲述了一位喜欢读书的女教师与自己弟弟的相处关系以及她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

小说充满了哲思,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人生经验等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书如命”的人,看到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导读工作。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9年生,祖籍宁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长。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昨日江南》、《白雪》等。

1997年因长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当年度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年轻一代文学家的代表”。

二、主要人物简介1. 女教师:本名不详,小说主角,教育工作者。

正直、坚韧,爱读书,努力让学生们开始读书,同时也努力管理自己的情感。

2. 她的弟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对“文字错误”的概念也不了解,生活比较放荡。

但他有着丰富的感性世界,与姐姐的相处关系较为复杂。

3. 各种社会人物:设计师、眼科医生、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

三、主要内容《书愤》的主题是读书的力量,小说围绕女教师展开。

女教师热爱读书,她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摆脱迷茫,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书籍也是她寻找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

她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挽救他从混乱中走出来,同时也扮演着许多社会人物的角色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小说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它展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穿透力和塑造力,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题1. 对于一位“书愤”,书籍意味着什么?2. 内心的情感为什么需要得到表达?3. 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处理的话能让关系走向更好?4. 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5. 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书愤》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小说,它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一、读字音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千载.()伯仲二、释词语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诵佳句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陆游爱国诗歌小结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寻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书愤》 导学案

《书愤》 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2)掌握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深层意蕴。

(2)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分析。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那时诗人充满了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那知世事艰”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没想到世事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语言。

3、体会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常识读记】1.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相关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理解题意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塞.上()衰鬓..()千载.()2.解释词语①早岁:②那:③衰鬓:④堪:⑤伯仲:【文本研读】整体感知1、速读全诗,思考书愤之“书”了哪些内容?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深入理解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2、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

5、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

6、说说本诗有哪些突出表现手法。

语言赏析1、“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2、“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书愤导学案wu da an

书愤导学案wu da an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三、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自主学习【知人论世】陆游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2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事”,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陆游的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鉴赏指津】古代诗歌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具体地说,在初读阶段当以记诵为主,待到基本成诵后,诵读就成为一种鉴赏的手段了。

可以将诵读与分析交错进行,想想读读,逐步深入诗的意境。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基调悲愤却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积累整合】1 给加点字注音。

伯.()仲.()斜行.()衰鬓.()塞.()上大散.()关薄.()似纱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中原北望气如山...(2)塞上长城空自许...(3)出师一表真名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3 名句填空。

(1),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

(3),千载谁堪伯仲间。

(4)小楼一夜听春雨,(5),远比管乐盖有余。

(6),家祭无望告乃翁。

4、文学常识填空。

(1)陆游(1125~1210),字,自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2)李白是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尤善古体诗的创作,诗风。

(3)杜甫是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擅长近体诗的创作,诗风。

(4)白居易是杰出的主义诗歌作家,主张“,_______________。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2、写作背景(论世)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①书:____;愤:____。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四、教学过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1、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书愤》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务观放翁爱国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伯仲间:兄弟之间。

意为相差无几气:豪气教学过程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知其事诵其作悟其人1、具体任务:搜集并阅读与陆游相关材料及诗文,初步认识陆游其人。

2、参考资料及诗文:(1)陆游的生平: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16岁、19岁、29岁,陆游一共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

每次考试他都是力陈“恢复中原力主抗金”,完全不顾当时皇帝和秦桧的求和政策,所以考试次次败北。

19岁这次科举,陆游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然批复却是: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第三次科考,主考官陈之茂被陆游的文笔和血性所倾倒,当即点为第一名,然最后殿试之时,秦桧对宋高宗说陆游的坏话,“喜论恢复”,与高宗一向政策不符,最终陆游依旧败北。

十年前就因为喜论恢复,力主抗金未能考上,十年后的陆游山水不转依旧是力主抗金。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的创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3)陆游的其他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游山西村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

中国关中四关之一。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塞.上( ) ②衰鬓.( ) ③谁堪.( ) ④伯.仲()2.辨形组词洲()斑()衰()仲()州()班()哀()忡()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2)铁马..秋风大散关:(3)塞上长城....空自许:(4)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4.课文译释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气概有如山岳。

“气如山”既表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自己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将士们乘着高大的战舰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导学案(上课用)

《书愤》导学案(上课用)

《书愤》导学案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诗人、词人。

字,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之称,不仅成为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风格;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孝宗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

二、诵读训练默读诗歌,体味作者在这篇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小组合作探究1、诗歌抒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明确:(1)(2)(3)(4)2、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是个人悲剧还是时代悲剧?明确: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2、品读陆游《关山月》,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情的?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中小学《书愤》导学案

中小学《书愤》导学案

书愤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3.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4.“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5.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出现过?
二、达标检测
1.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2.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4.同样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与杜甫的诗风的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5.《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从仕,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渡: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探究与交流】1、诗题解读《书愤》①书:②愤:③书愤: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

3、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2019-05-18《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