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合集下载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代:郑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1书》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1书》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附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
返回查字典首页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附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

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

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

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

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

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wéi县署shǔ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jì事。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

诵:背。

能:才能。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补益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了了:明白方寸:内心暇:空闲3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yù我何与也。

与:和,同与:yù相关4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孰:谁易:即《周易》韦:皮革编:用皮革制成串联竹简的绳子三:多次绝:磨断5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微:精微精:深刻出:清楚,明白往: 深入穷:尽6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生知: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安行:即“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废:荒废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功:工夫7读《阿(ē)房(pang)宫赋fù》至四鼓,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

鼓:更8老吏史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岂:怎么,难道以:因为了:结束,完成10惟wéi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ì)无佳文.惟:只,只有再:第二次迄:始终,一直11且过辄zhé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陋:见识浅陋、不足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13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hóng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

14反覆诵观,可欣xīn可泣,在此数段耳。

可:值得欣:欣喜泣:悲泣15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岂:难道分晓:懂道理钝:愚笨1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chuán qí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yù目不忘,传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寓目:亲眼看一看寓:观看18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耐不得!悉:全贮:积存,储藏耐:忍受龌龊:不干净。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wéi县署shǔ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jì事。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

诵:背。

能:才能。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补益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了了:明白方寸:内心暇:空闲3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yù我何与也。

与:和,同与:yù相关4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孰:谁易:即《周易》韦:皮革编:用皮革制成串联竹简的绳子三:多次绝:磨断5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微:精微精:深刻出:清楚,明白往: 深入穷:尽6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生知: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安行:即“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废:荒废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功:工夫7读《阿(ē)房(pang)宫赋fù》至四鼓,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

鼓:更8老吏史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岂:怎么,难道以:因为了:结束,完成10惟wéi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ì)无佳文.惟:只,只有再:第二次迄:始终,一直11且过辄zhé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陋:见识浅陋、不足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13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hóng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

14反覆诵观,可欣xīn可泣,在此数段耳。

可:值得欣:欣喜泣:悲泣15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岂:难道分晓:懂道理钝:愚笨1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chuán qí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yù目不忘,传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寓目:亲眼看一看寓:观看18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耐不得!悉:全贮:积存,储藏耐:忍受龌龊:不干净。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书_郑燮的⽂⾔⽂原⽂赏析及翻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书_郑燮的⽂⾔⽂原⽂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书 清代郑燮 读书以过⽬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下匆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成诵,孰有如孔⼦者乎?读《易》⾄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千百遍来,微⾔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愈往⽽不知其所穷。

虽⽣知安⾏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四⿎,⽼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平,平⽣书不再读,迄⽆佳⽂。

且过辄成诵,⼜有⽆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篇中,以《项⽻本纪》为最,⽽《项⽻本纪》中,⼜以巨⿅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

若⼀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没分晓的钝汉!更有⼩说家⾔,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 读书把看了⼀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看得清楚,⼼⾥匆匆⽽过,(其实)留在⼼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看上⼀眼就过去了,和我(⼜)有什么相关呢?⾃古以来过⽬成诵的⼈,有谁(能)⽐得上孔⼦呢?孔⼦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简的⽪条都断了好⼏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千⼏百遍了,精微的语⾔,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越钻研越深⼊,越是深⼊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那样不⽤学习⽽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道的圣⼈,也不会停⽌刻苦勤奋地学习⼈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遍,然⽽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官吏觉得他读得⾟苦,可苏东坡却⼗分畅快,毫⽆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平,⼀⽣读书从不读第⼆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章。

2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2018

2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2018

指出追求“过目成诵”的弊端。
读书以过目成诵成语积为累能,形,容最记是忆不力济强事。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
能成事
读眼书中把了看一了遍,就心能下背匆诵匆作,为才方能寸,无多济最,:是对不事能情成有事益。
明白
人的内心
眼里明白,心中匆匆而过,内心没用多少心神,
往成语来积应累接,不形暇容,人如或事看太场多中,美应色付,接一待不眼过即来过,
不懂道理
愚钝
难道不是一个不懂道理的愚钝的人! 还有如果将小
各种传奇恶曲, 及打油诗词说,家所写的,
各种品位低俗的戏曲, 以及打油诗词等,
亦复寓目不忘,
论证读书应有所选

择,取其精华
也都过目不忘,
指小说家言、传奇
如破烂厨指柜无,所不诵臭的油人坏恶酱曲悉、打油诗贮词其中,
全,都 贮藏
那么(这样的人)就像
岂 以一 过即记,遂 了其事乎!
难道 因为 遍
就 结束
难道因为看了一遍就记住, 就结束那事了吗!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只有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平生书不再读,
一生 第二次
一生读书不看第二遍,
迄无佳文。
始终
(因此)始终没有 写出好文章。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先驳(指出对方错误),后立(提出自己观点)
孔子读《易》
苏轼读《阿》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况且 就
坏处
而且过目就能背诵, 又会产生什么都背的坏处。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
像 见注释【17】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
以《项羽本纪》为最,
以《项羽本纪》最出色,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代郑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

潍县,今属山东省。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名燮,别名郑板桥。

汉族,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扬州八怪”之一。

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所写的家书十分有名,在治家、做人、处事等方面均有极大成就。

一、原文读书以(2)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3)。

眼中了了(4),心下匆匆,方寸(5)无多,往来应接不暇(6),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7)过,与(8)我何与(9)也?千古过目成诵,孰(10)有如(11)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12),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13),愈(14)探(15)愈出(16),愈研(17)愈入(18),愈往(19)而不知其所穷(20)。

虽(21)生知安行(22)之圣,不废困勉下学(23)之功(24)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25)读《阿房(ē páng )宫赋》(26)至四鼓(27),老吏苦(28)之,坡洒然(58)不倦。

岂(29)以(30)一过(31)即记,遂了(32)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33)读,迄(qì)(34)无佳文。

且(35)过辄(36)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37)。

即(38)如《史记》(39)百三十篇中,以(40)《项羽本纪》为(41)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jù)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42)为最。

反覆诵观(43),可欣可泣(44),在此数段耳(45)。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46)的钝(47)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48)恶曲,及(49)打油诗词(50),亦(51)复(52)寓目(53)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54)贮(zhù)(55)其中,其龌龊(56)亦耐不得(57)。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答案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答案

20XX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答案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郑燮《板桥家书》,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材料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题目9、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1/ 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节选的第②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

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术。

C、“老吏史苦之”与“坡洒然不倦”对比,证明读书贵在乐学。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答案9.清(1分) 郑燮(1分)10.(3分)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11.C(3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参考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2/ 3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古诗文阅读】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就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9.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

(2分)10.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后)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就是读书不深入细致。

b.写下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说明圣贤必须有所成就也必须刻苦苦学。

c.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作者指出《史记》中最应该“反反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答案:9、板桥家书、郑燮(郑板桥)10、读书把读一读便能够诵读做为应该确实的能力,(其实)就是最中用的。

11、d。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代它的, 指橱柜的
那(种)
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
能够 不干净,这里有品 位低俗的意思。
龊亦耐不得! 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 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那种品 味的低俗也(实在令人)不能够忍受。
字词句归纳
1、平生书不再读: 句式:否定句宾语前置, 解释:“平生不再读书”, 平常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释题:在潍县的官署中寄 给弟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信。
课文翻译
对事情有利、 作为、 把 有益 当作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能成事,中用 过目成诵: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作为(值得肯 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指人的内心 明白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 没有空闲,指 空闲 应付不过来 和 相关 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 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的 应接不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来 也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眼里(看得)明白,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心中的 并不多,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 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 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 得上孔子呢?
出现,文 表顺接, 了 形作动, 深 中指明白 就 入 解 穷尽 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出生 懂 实 停止 的 诞生 得 行 的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是 不了解它的尽头。即使是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懂得 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道理的圣人,也 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的 努力。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深入研读
选择精华
小结
对于读书,本文作者反对“过目成诵”,
主张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反对“无 所不诵”,主张选择书中精华反复诵读。
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事实论据
正面事例: 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 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更。 反面事例: 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 第二遍,因此最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以上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意在告诉人们, 读书应反复阅读,深入钻研。
作品,著作 这里指明清两代 盛行的戏曲。
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过目成诵”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就 完结,了结 只有 都指的是官 员的助手。 看一遍
四更,凌晨 1~3时。
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第二次 终,最终
且过 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
立即,就
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 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
gā i
弊端, 就 疏漏
会为最。反覆
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欣喜 悲泣 几,几个
一次又一次, 朗读 翻来覆去。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
如果
没分晓 的 钝 汉! 更有小说家言, 各种传奇
不懂道理 愚钝
恶曲,及 打油诗词 ,亦复 寓目 不忘,如破烂
不好的戏曲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 观看,过目 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 忍受 都,全部 (wò chuò)不干 净,这里指品位低 俗的意思。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二、文学常识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承 上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 •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 表。 • 《史记》别名“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二、文学常识
•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创作的散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 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因骄奢 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 纱 掷 去 不 为 官,
囊 橐 萧 萧 两 袖 寒。
写 取 一 枝 清 瘦 竹, 秋 风 江 上 作 渔 竿。
wé shè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题解:
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一、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 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 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为官清廉,有“三绝诗书画,一官 归去来”之美誉。板桥在书法上创 立“六分半体”。 创作理论上,提出“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 论,说明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三、课文理解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 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二)结构
各段段意 • 第1段:以“读书以过目成诵未能”作为批 驳对象,树起批驳的靶子,提出鲜明观点。 • 第2段:反对匆匆而读(过目成诵),强调只 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论 证了读书应当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九年级语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推敲文中词义,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并且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点难点】1.重点: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课文提示】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其书画造诣列“扬州八怪”之一。

2.本文是一封家信,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

作为家信,作者不仅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还有独特的主张;作为驳论文,要思路清晰,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正音正字】阿房宫ēpáng睢suī迄qì 辄zhé钜鹿jù垓下gāi钝dùn贮zhù龌龊wòcuò【词语积累】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生知安行【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他认为“过目成诵”是无济于事的。

3.围绕上述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其弊病的?围绕“过目成诵”,作者从两方面揭示其弊病:①“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过目成诵”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

②“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过目成诵”的人是“没分晓的钝汉”。

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针对“过目成诵”的弊病作者主张:①深入探究“微言精义”。

②“反覆诵观”精彩内容。

5.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三段,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6.全文用了哪些论据?全文使用的论据有: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史记》、小说家言。

7. 上述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两例从正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阐明深入探究“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

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的例子,从反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证明“过目成诵”不会有成就。

古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翻译赏析

古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翻译赏析

古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翻译赏析文言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注释】(1)选自《板桥家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2)以…为:把…作为。

(3)济事:能成事,中用。

济,对事情有益。

(4)了了:明白。

(5)方寸:指人的内心。

(6)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7)即:立刻。

(8)与:和。

(9)与:相关。

(10)孰:谁。

(11)如:比得上。

(12)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韦,皮革。

(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

(15)探:探讨,探寻。

(16)出:显露,明白。

(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

(21)虽:即使。

(22)生知安行:生,出生。

知,懂得。

安,从容不迫。

行,实行。

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提出鲜明观点。 第2、3段分两点分别论述: 第2段:反对 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当深入 研读书中微言精义。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当择其精 华,反覆诵观。
翻译句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书信
读书以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

为能,最是不济事。
作为
能成事,中用。济: 对事情有益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 实)是最不中用的。
典 故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会(围)
——四面楚歌
总 结
作者读书的主张:

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

读书应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论证也极出 色,也充满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1段总写: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文理解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 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他书画上常用 的印章印文为: “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 “乾隆东封书 画史”,“七 品官耳”等, 可说是其生平 的纪实。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 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 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 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 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 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 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 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翻译和注释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翻译和注释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清代〕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翻译: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

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

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

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

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

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推敲文中词义,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并且能够指导自
己的学习。

【重点难点】
1.重点: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
读书的真知灼见。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
证的方法。

【课文提示】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其书画造诣列“扬州八怪”之一。

2.本文是一封家信,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


为家信,作者不仅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还有独
特的主张;作为驳论文,要思路清晰,破中有立、立中
有破。

【正音正字】
阿房宫ēpáng睢suī迄qì辄zhé
钜鹿jù
垓下gāi钝dùn贮zhù龌龊wòcuò
【词语积累】
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
生知安行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作者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他认为“过目成诵”是无济于事的。

3.围绕上述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其弊病的?
围绕“过目成诵”,作者从两方面揭示其弊病:
①“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过目成诵”的人
是不会有成就的。

②“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过目成诵”的人是“没分晓的钝汉”。

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针对“过目成诵”的弊病作者主张:①深入探究
“微言精义”。

②“反覆诵观”精彩内容。

5.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全文三段,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
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6.全文用了哪些论据?
全文使用的论据有: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史记》、小说家言。

7.上述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两例从正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阐明深入探究“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

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的例子,从反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证明“过目成诵”不会有成就。

《史记》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指出“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阐明“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

“小说家言”则从反面论证第二个分论点,证明不分优劣,“其龌龊亦耐不得!”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郑板桥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翻译:读书把过目成诵作为本领是最不能解决问题的。

原文: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
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翻译:眼睛看清楚了,心中匆忙,无法细想,眼睛
应接不暇,如同在剧场看到美女,看一眼就过,对我有
什么用呢?
原文: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翻译:从古到今一千多年过目成诵的人,谁有像孔
子一样的(成就)?
原文: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孔子读《易》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不知道翻来覆去阅读了几千遍,细微精粹的含义,越探索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

原文: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翻译:即使生知安行的圣人,也是不抛弃艰苦努力
学习的工夫。

原文: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翻译:苏轼读书不需要读两遍,然而他在翰林阅读《阿房宫赋》到四鼓,老年的吏史困倦不堪,苏轼仍然潇洒的样子一点也不疲倦。

原文: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翻译:怎么能够看一遍就记住,就结束学习呢!
原文: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翻译: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第
二遍,始终没有好文章。

原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翻译:而且读一遍就能背诵,还会所有的东西全都
记诵的弊病。

原文: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翻译:就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精彩,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精彩。

原文: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翻译:反复阅读,值得欣赏值得感叹的,就在这几
段了。

原文: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
没分晓的钝汉!
翻译: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没有分辨能力的笨人!
原文: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
龊亦耐不得!
翻译: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低俗的传奇恶俗的
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一个破烂的
厨柜,臭油坏酱全都储藏在里面,这种龌龊也是不能忍
受的!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情况,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从本文找出成语。

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
生知安行)
2.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文章涉及的名人名著。

《易》:《周易》的简称,又名《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大约著于战国与秦汉之际,非一人一时之作。

“易”有
变易、简易、不易三义。

《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推测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
一些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

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删修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他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后
自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学识渊博,多
才多艺,散文纵横奔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飘
逸不群,独具风格;词豪迈雄壮,开豪放派先河;工书
善画,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

《阿房宫赋》:唐代杜牧23岁作。

这篇文赋,打破四六定格,融入古文句法,是文赋成熟的标志,影响了
苏轼的《赤壁赋》。

3.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文章涉及的历史事件。

钜鹿之战:秦末农民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

秦二世派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钜鹿。

宋义和项羽分
别为正、副将,率起义军救赵。

宋义在中途不进,项羽
杀宋义后渡漳水,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表示血战
到底的决心。

在钜鹿激战多次后,大破秦军。

鸿门之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项羽进驻鸿门,
准备消灭刘邦。

刘邦应邀到鸿门会见项羽。

宴会上,项
庄舞剑,欲杀刘邦;项伯也舞剑,以身掩护刘邦。

最后
樊哙执剑闯入,刘邦趁机脱险。

垓下之会: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

刘邦将项羽围困
在垓下。

项羽粮尽援绝,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得楚地,突围至乌江自刎。

4.“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全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怎么理解作者关于《史记》的议论?
作者指出《史记》的精妙之处,认为对此应该反复诵读,然而从总体看,《史记》不必篇篇都看。

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选择,应该学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史记》这样的千古名著,也不例外。

6.本文作者的观点有何新颖之处?
一般人以为“过目成诵”、“无所不诵”是好事。

而郑燮以具体的事例,批驳了这种观念,认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而应该反复阅读“微言精义”;还指出“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而应该选择
精华“反覆诵观”。

这种认识和主张与众不同,颇有新意。

7.以郑墨的口吻,用现代汉语,给郑燮写一封回信,谈谈读书心得。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黄生借书说》,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