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构想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其他6个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传统划分: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重点流域综合规划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最新区域划分方案

最新区域划分方案

最新区域划分方案近日,国家发布了最新的区域划分方案。

这一方案是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和协调,统筹各类资源和服务,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新方案,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中南。

这一划分方案比之前的方案更加细致和贴切,能够更加清晰地表现出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按照新方案,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同时也面临着环保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因此,东部地区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引进,同时也要面对老龄化等问题,注重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等问题。

中部地区则包括山西、湖南、江西等省份。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但仍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因此,中部地区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西部地区则包括青海、云南、西藏等地。

这一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面临着环保问题和经济落后的问题。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旅游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一地区经济曾经相对发达,但近年来遭受了经济下滑和人口减少的双重打击。

因此,东北地区需要加强转型升级,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人口流入和城乡融合发展。

中南地区则包括湖北、河南、广西等省份。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地形优势,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因此,中南地区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农业现代化,同时推动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最新的区域划分方案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指引。

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新方案,制定出更加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民生保障,为地方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工作汇报】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四大经济区速记口诀

四大经济区速记口诀

四大经济区速记口诀
关于中国的四大经济区,速记口诀并不常见,因为它们的划分并不是按照传统的省级行政区划来记忆的。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地理方位和区域特点,尝试构建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
1. 东部沿海经济区:江浙沪闽粤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核心)
口诀:江南福地粤鲁富("江"苏、"浙"江、"沪"上海、"闽"福建、"粤"广东、"鲁"山东)
2. 中部地区经济区:包括晋冀豫鄂湘赣
口诀:金银荣膺鄂湘赣("晋"山西、"冀"河北、"豫"河南、"鄂"湖北、"湘"湖南、"赣"江西)
3. 西部地区经济区:陕甘宁青新藏渝川滇黔桂等
口诀:陕甘宁青新西部,渝川滇黔桂相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渝"重庆、"川"四川、"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
4. 东北地区经济区:黑吉辽
口诀:黑土地上吉辽连("黑"龙江、"吉"林、"辽"宁)
以上口诀是为了方便记忆而设计,并非官方或广泛流传的速记方法,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四大经济区的主要省份串联起来。

实际上,中国在不同的政策规划中,对经济区的划分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特定区域概念。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

3.2.3沪苏浙沿海综合经济区(或长江三角洲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区,该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轻重工业基础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特别是轻工业装备产品制造中心;加大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建设全国又一个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

3.2.4粤闽琼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等3省区(未来还将包括港澳和台湾地区),该经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地区的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成为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建成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3.2.5黄河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与河南5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能源原材料的优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太钢和舞钢等)、有色工业基地(山西铝厂、中州铝业等)。

加大兰州、洛阳和太原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用先进装备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工业,建成中国重要的以拖拉机为主的农用机械、以矿山冶金设备为主的重型机械以及以轴承为主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业基地。

以西安、兰州为核心进一步聚集生产要素,建成中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区。

进一步加大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本经济区可持续能力。

3.2.6长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区,该经济区是中西部地带人口和城镇最稠密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在农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工业。

建设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包括武钢、重钢、马钢和萍乡钢铁厂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包括湖北和江西的铜业、湖南的铅锌业和冶金业以及江西的钨业等)。

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

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

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1)新珠三角经济圈。

根据2008年的经济发展现状,珠三角经济圈可包括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中部的江西、湖南,西部的贵州、广西、云南,以及香港、澳门。

目前,珠三角经济的产业层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后劲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珠三角经济圈可在提升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创造品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值;发展石化工业、造船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通讯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带动产业走向高度化。

尤其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脑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珠三角经济圈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新长三角经济圈。

可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4省1市。

采取这样的布局,可利用上海、浙江、江苏的资本市场、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产生强大的经济能量,带动安徽、湖北经济的发展。

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最高,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发展长三角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长三角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建设成中国的创新中心,以此提升长三角的竞争力,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新环渤海经济圈。

可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2市4省1区。

环渤海经济圈可以京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为副中心,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郑州、济南为区域中心,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城市集群,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环渤海经济圈可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的贸易、投资、旅游合作,加快与日、韩产业链的对接,将环渤海经济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科技知识经济主导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这些经济区域各具特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实施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和国际合作。

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这些城市都成为了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上。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坚力量,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该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撑区域。

同时,中部地区也加大了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力度,吸引了大量的内外资企业。

主要城市包括武汉、郑州和长沙等,这些城市在高铁、轨道交通和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同时,这一地区还具备发展能源和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主要城市包括成都、重庆和西安等,这些城市不仅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内陆地区的门户。

4.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起来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并且具备发展汽车、机械和化工等工业的条件。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面临着经济下滑和人口外流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以实现经济再次崛起。

主要城市包括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等,这些城市正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部署和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将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并最终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最新区域划分方案

中国最新区域划分方案

中国最新区域划分方案一、背景介绍区域划分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一个地理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单元,以便于管理和规划。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划分方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新的区域划分方案,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原则和方法制定区域划分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

新的区域划分方案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各地区的需求,尽量保证公平、合理和有效。

三、省级行政区划调整1.西部地区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增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新的区域划分方案将现有的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分为西部地区,设立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

2.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在过去几年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人口外流的挑战。

根据新的区域划分方案,东北地区将由现有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改为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两个行政单元,以更好地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3.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区域划分方案将现有的河南、湖北、湖南三个省份调整为中部地区,设立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

四、市级行政区划调整1.设立行政中心城市新的区域划分方案将一些重要的城市确定为行政中心城市,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例如,武汉市将成为中部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南京市将成为东部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

2.县级行政区划的合并与调整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新的区域划分方案将一些人口稀少、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行政区划进行合并或调整。

这将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经济特区划分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新的区域划分方案将设立一些经济特区,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中国的经济区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区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区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分布广泛,每个区域都有其特点和发展优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经济区划以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一、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尖端技术,尤其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华北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发达,对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铁矿资源,以及发达的重工业、化工和冶金产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以推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转型发展。

三、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华东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拥有沿海地带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浙江省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江苏省则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华东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许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这里设立办事处和工厂。

四、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广东、广西等省份。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南地区有丰富的农产品产地,如稻米、烟草和茶叶。

同时,该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产区,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轻工业等行业。

近年来,中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高速公路、高铁和水运等交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五、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该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贵州和云南则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

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

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异。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八大经济区”的划分设想,旨在将全国划分为八个综合经济区,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地域特征、政策导向、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对八大经济区划分标准进行探讨。

一、区域划分标准八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以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为依据,具体包括以下标准:1、地理位置:各经济区位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中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经济发展水平:各经济区内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具有相似性。

3、文化背景:各经济区内的省份在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具有相似性。

4、资源禀赋:各经济区内的省份在资源禀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具有相似性。

二、经济发展水平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东北综合经济区虽然在一些领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整体上已经逐渐落后。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也在逐步加快发展步伐。

三、产业结构八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则以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东北综合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则是以资源型产业和重型制造业为主。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和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八大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一定差异。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改善。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一、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格局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主要区域。

二、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开放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这个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以及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苏和福建等。

这个区域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电子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而闻名于世。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三、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也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

这个区域包括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份。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此外,中部地区还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和石灰石等。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包括四川、陕西、云南和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利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五、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

然而,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改善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吸引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六、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不同地区各具优势和互补性,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构想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其他6个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传统划分: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重点流域综合规划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NEWSZW_HZH_BEGIN 画中画广告开始财经新闻内页画中画开始财经新闻内页画中画结束画中画广告结束画中画下文字链广告(从上至下顺序为01,02,03,04文字,需加 >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营区域划分

经营区域划分

经营区域划分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

辽宁省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中心,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海港城市。

吉林省以长春为中心,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农业产区。

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冰雪旅游胜地。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五个省市自治区。

这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重要城市和发达的农业、工业基地。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和旅游目的地。

天津是中国的直辖市,拥有重要的港口和经济开发区。

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分别以河北经济区、太原经济区和呼包鄂经济区为核心。

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六个省市。

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重要城市和产业集群。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江苏、浙江和安徽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和出口基地,分别以苏南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为核心。

福建是中国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和经济特区,以厦门、福州等城市为中心。

江西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资源开发基地。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这一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重要城市和经济特区。

广东是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基地,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

广西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资源开发基地,以南宁、桂林等城市为中心。

海南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经济特区,以海口、三亚等城市为中心。

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拥有自由贸易和金融特区的地位。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四个省区。

这一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

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带包括辽、冀、津、京、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

东部地带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

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区域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带包括黑、吉、蒙、晋、皖、赣、鄂、湘、豫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中部地带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带包括川、黔、滇、藏、陕、陇、青、夏、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
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从“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出发,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经济视点报: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开采和奶业基地,但河南在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大省的现实却没有考虑进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

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影响某些未被列入规划的产业的发展?
刘锋:目前的报告还只是一个很简要的定位,它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对一个区域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比如,河南和山西划在了一个区域,但它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农业大省,一个是能源大省,要想使国家的某项具体政策在这一区域完全具有互通性还是比较难的,但总的来说,这比三大经济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报告只对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区域划分作稍微具体一些的
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经济视点报:中部崛起是20XX年的一个热点,中部六省也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区域合作的决心。

但在新的“十一五”规划构想中,中部却被一分为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划入长江中游经济区,山西、河南划入了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这对刚刚起步的中部崛起是否会形成冲击?
刘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些划分,可以说是一种政策区划模式,是配合政策出台的需求。

这和目前进行的综合性经济区域的划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不完全吻合,不过虽然中部被划入了两大综合经济区,但实际上这些综合经济区内的中部省份还将保持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经济视点报:目前,中部六省正在努力争取国家出台针对中部的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实行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会对国家出台的政策造成什么影响?
刘锋:中部分属到两大综合经济区,国家出台针对这两个板块的政策研究将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但是大的政策思路、出发点还是比较相近的,像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中部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可能具体到每个综合经济区,会有些差异或微调,这样可以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

经济视点报:目前,已形成了几大自发的区域经济合作,像泛珠三角联盟已扩大到11个省,长三角扩充的讨论也不断见诸报端,如何看待规划中的区域和自发形成的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
刘锋:这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一个是一套完整的区域划分的体系,另外一个是我们所鼓励的不同范围、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比如长江经济带的合作。

现在,我国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如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和舆论层面上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合作。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着更多内在关联性的区域板块的划分,通过这种划分可以构建新的经济区划体系,合理界定经济区域定位、功能及其发展方向,便于在国土规划、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产力合理布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链接】
八大综合经济区构想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其他6个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推荐]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