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动物之蝉【唐】李商隐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蝉李商隐古诗解释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李商隐古诗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诗文赏析: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李商隐《蝉》赏析【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律诗,而且该诗表达了诗人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的情怀。
如果你想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作品原文蝉本以高难饱⑴,徒劳恨费声⑵。
五更疏欲断⑶,一树碧无情⑷。
薄宦梗犹泛⑸,故园芜已平⑹。
烦君最相警⑺,我亦举家清⑻。
词句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⑵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⑷碧:绿。
⑸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⑹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⑺君:指蝉。
警:提醒。
⑻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名家点评《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海、张曲江并驰。
《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
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
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
与蝉相关的古诗
与蝉相关的古诗与蝉相关的古诗:第一首:李商隐《蝉》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简析】《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
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其高洁的品格。
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骆宾王〔唐代〕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简析】《在狱咏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诗人患难之中,他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与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出其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第三首:虞世南《蝉》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李商隐《蝉》赏析
李商隐《蝉》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背景“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李商隐后来基本都是在做幕僚之类的工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赏析李商隐说,本来就是因为呆在高处所以难以吃饱。
既然这样,在那里恨啊,叫啊,都是在白白浪费声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字词典故“五更”:早晨3-5点。
“疏“:疏通,疏远,还有赐给分发的意思。
赏析李商隐说,到了五更的时候,树汁的供给几乎就要断了。
瞧这一树的碧绿啊,它却对我如此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字词典故“薄“:收入微薄。
“宦“:(家室奴仆。
本义: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
)李商隐后来经常做的是幕僚,有点家臣的性质。
“梗犹泛“: (典出《战国策·齐策》:苏代谓之孟尝君曰:“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归西岸耳。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淄水至,流子而去,则漂漂着将如何耳?)这段话中,“桃梗”就是用桃树刻的木偶,而“土偶”就是土做的土偶。
桃梗对土偶说,你本是西岸的土,挺起来好像人,可是淄水一来你就残了。
土偶就说了,我本来就是西岸的土,终究是回到西岸。
你是桃树刻的木偶,淄水一来,就把你流走了,到处漂流了,再也回不来了。
这故事其实就是说人要有根基,要有依靠,有家。
在诗中薄宦呢,就如同桃梗一样,依然在水中漂流。
“泛“:就是漂流。
“芜“:就是杂草重生。
“故园“:就是旧的家园。
赏析李商隐说,我是一个收入微薄的家臣,终日像桃梗一般仍在四处漂流。
而自己原来的家园,杂草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字词典故“烦君”:指蝉,经常叫得让人烦。
“举家”:整个家庭,全家。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
蝉李商隐古诗解释蝉李商隐古诗解释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李商隐古诗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诗文赏析: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李商隐《蝉》赏析【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李商隐的蝉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中间两联对蝉的描写十分传神,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前四句写蝉的悲鸣和处境,借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突出蝉的“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
后四句由蝉及人,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末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将蝉与人的命运巧妙联系在一起,以蝉警人,相互警醒,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身世之慨和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此诗在艺术上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蝉》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蝉本以高难饱 [1] ,徒劳恨费声 [2] 。
五更疏欲断 [3] ,一树碧无情 [4] 。
薄宦梗犹泛 [5] ,故园芜已平 [6] 。
烦君最相警 [7] ,我亦举家清 [8] 。
【注释】[1]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
”古人误认作蝉饮露充饥,故曰“难饱”。
[2]“徒劳”句:谓蝉据高树悲鸣以传恨,但无人同情,只是徒费声音。
[3]疏:稀疏。
断:间断。
[4]树无情:出江淹《江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5]薄宦:官卑职微。
梗泛:谓漂荡不定。
李商隐《蝉》赏析
李商隐《蝉》赏析李商隐《蝉》赏析《蝉》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蝉》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解释】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译文你栖息高树啜饮清露终日难饱,悲鸣传恨无人理会而白费其声。
五更时你的叫声渐渐稀疏断绝,满树的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低微生活像桃梗般漂泊,田园长期荒废怕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悲鸣不已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创作背景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
诗歌中蝉的意象及诗句
诗歌中蝉的意象及诗句以下的古诗:
1、《蝉》
李商隐〔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2、《在狱咏蝉》
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秋日闻蝉》
陆游〔宋代〕
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5、《蝉》
罗邺〔唐代〕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6、《闻蝉二首》
林景熙〔宋代〕
翼绡微动自宫商,几曳残声送夕阳。
唤得槐柯芳梦觉,薰风一曲换西凉。
意象:
蝉在诗中一般有两种意象,一是比如自身高洁,二是表达凄楚哀婉之情。
唐诗三百首之《蝉》
唐诗三百首之《蝉》唐诗之《蝉》篇1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43]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观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3],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主动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肯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
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
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信任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7]。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胜利。
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特别在意。
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慢慢开始不满。
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用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方成阻挠他胜利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缺乏。
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
这明显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
唐诗宋词中的动物之蝉【唐】李商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歌大意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 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 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 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 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 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 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 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 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 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 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诗歌赏析
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 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 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 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 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 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 托物咏怀的名作。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蝉》原文注释及译文【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1】①二句意谓本因栖息高树饮清露为生而难以饱腹,悲鸣寄恨亦是徒劳费声。
②二句意谓鸣至五更时力竭声稀欲断,但自然界却仍一树清碧,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毫无感情。
五更:古代计时法分一夜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晓之时。
疏:稀少。
③二句由蝉之寄迹树枝联想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梗(geng):树木枝条。
泛:飘浮。
《战国策· 赵策》记载的寓言云:土梗与木梗斗,称木梗不如自己,因木梗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
此处用其意。
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又云:“讵念嫖姚嗟木梗”,此处亦受卢诗影响。
④二句意谓烦劳你总是警戒我,我亦家贫如洗。
君:指蝉。
警:警戒。
【注释2】①以:因为。
高: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誉其高洁。
恨费声:凄楚而吃力地鸣叫。
②疏:指鸣叫声稀疏。
③薄宦:指职位卑下俸禄微薄的小官。
梗泛:哽指身不由己地、行踪不定地漂泊。
梗,树木枝条。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大意是土偶对桃梗说:秋水一来,你就会冲走,漂漂然不知流向何方。
此处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芜已平:已经长满杂草的意思。
④君:指蝉。
警:警醒。
清:清贫。
【译文】居处高洁而食不果腹,终日哀鸣也是枉然。
五更时鸣声无力稀疏欲断,一树青碧仿佛与己毫不相干。
我官卑职微四处飘泊不定,早已荒芜了故乡的田园。
麻烦您在耳边时时警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清寒。
李商隐《蝉》赏析推荐
李商隐《蝉》赏析李商隐《蝉》赏析推荐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都会接触古诗的赏析吧,究竟该怎样去赏析一首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李商隐《蝉》赏析,欢迎阅读!李商隐《蝉》赏 1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李商隐《蝉》赏 2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赏析
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 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 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 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 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 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 托物咏怀的名作。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歌大意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 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 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 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 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 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 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 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 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 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 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