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合集下载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

谢谢观看
欢迎到佤族地区来玩耍!
佤族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 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 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 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 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 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 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 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 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 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 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 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 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佤族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 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 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 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 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 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 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 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
佤族文化
献给为佤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民族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 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 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 “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 “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 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荡秋千
是高山族另一项青年男 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 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 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 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 厢配合。
拉祜族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 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拉祜族还有 哪些了解? 你对拉祜族还有哪些了解?
水族服饰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 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 色彩。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 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 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 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 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 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 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 •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 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甩发舞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 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 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 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 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 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 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 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 水槽下冲洗,甩干头发,终于把蜘蛛网 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的体验,约着 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 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
二、看一看
•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几个民族吧。 • 观察第36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 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三、认一认
•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 观察第36、37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佤族

佤族

佤族现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

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亦有分布。

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其民居多为两层小竹楼,室内陈设简单,最有特点的要数火塘。

过去佤族人家里一般有三个火塘,一个专供祭祀,一个供人日常使用,另一个则用于煮牲畜饲料,规定不能混用,否则会触怒神灵。

佤族人以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

在村社活动和宗教祭祀时,也有专门负责分饭的老妇人。

她们有声望,懂掌故,了解仪式规程,熟悉村社成员,分饭时能够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公平分配,外来客人还会受到特殊的照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裤筒一般一尺二寸,喜欢赤足。

青年男子身佩长刀,颈带竹藤圈,头戴银(或蔑)夹,身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

他们喜爱装饰品,耳朵穿孔戴大园耳环或坠银耳筒,颈带竹藤圈,手腕戴银镯银链。

佤族妇女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夹,有些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夹。

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

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无领、对襟、短袖。

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

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的项链,五光十色,十分耀眼。

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手臂戴两三个竹圈银圈,手腕佩银镯二只,小腿缠竹藤圈数围。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

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干部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

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人民喜爱歌舞,常见的舞蹈有“园圈舞”、“甩发舞”、“舂米舞”等,主要在盖新房期间进行。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02.第二章佤族

02.第二章佤族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 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 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 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 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 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 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 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二,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 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 先出来的是佤 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 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 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 解释"司岗"是"葫芦", "里"是出来,意即人 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 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 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 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数十 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 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 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 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 样大多为动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谈情说爱"串姑娘"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 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 参加 佤族少女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 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 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 成群地聚集在一起, 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 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 闹,送秋波,诉衷 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 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灵 魂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 盛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

佤族

佤族在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数

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和思茅地区佤族人 口占云南总人口的97%。佤族集中分布的五个自治县都在 这两个地区。 1.沧源佤族自治县 2.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4.西盟佤族自治县 5.孟连傣族佤族自治县
佤族语言文字概况
语言: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佤德语支。佤语有三种方言,即佤方语、巴饶方言和阿佤 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三种方言的语法基 本相同,方言之间的同源词平均超过80%。 文字:1.佤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创造的文字,人们常用玉 米、刻木、结绳以记事记数。 2.1912年英国传教士设计了一套拉丁文的文字,佤族“萨 拉文”,主要用于宗教活动方面。 3.1956年语言工作者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为佤族创造了 一套拉丁字母文字,1957年后,开始试行推广。

历史上,佤族与汉族及周围的傣族、拉祜族相互交 往,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孟航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杨竹芳 《中缅边境佤族神话传说 资源与认同》白红梅 《谈中缅跨境佤族伦理文化渗透于国家文化安全》 伍家旺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 佤族居民住在阿佤山区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从族源 上来看,佤族和我国另外两个佤德语支的民族(德昂 族、布朗族)都出于古代的“濮人”集中分布在云南 西部或然西南部。 1.据史料记载,大约汉以后云南便有“濮人”居住,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 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

佤族族源概况
从佤族经典《司岗里》中来看 《司岗里》传说是佤族阐释其信仰、伦理道德与法 律的经典,它包含各民族的形成、部落迁徙、性别区 分、语言文字的产生、劳动的出现等内容。“司岗” 是石洞或是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 在《司岗里》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类从“司 岗”出来时,从第四个起,人才活下来,这个人就是 佤族。

佤族风情

佤族风情

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辖6乡4镇,
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 %,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个 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 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 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 自治县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佤族族源 风土人情所属位置 民族服饰 民族节日
民族饮食
佤 族 族 源
佤族的族称、族源、族称 、佤族自称为“布饶克”、 “阿 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 和“佤”意为 “门”、住木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夕, 佤族曾被称为“佧佤”,“佧”字含 有贬 低之意。
所 属 位 置
沧源县—即沧源瓦族自治县。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 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佤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一、节日名称及背景佤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邛都节”和“槟榔节”。

邛都节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盛大庆典。

槟榔节则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邛都节的庆祝活动1. 祭祖祈福:邛都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佤族人民通过祭祖祈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亲自走进祖坟,献上香烛和食物,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平安。

2. 传统歌舞表演: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

男子身着佤族传统服装,手持鼓、锣等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女子身着华丽的佤族服饰,手舞足蹈,展现出佤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3. 民俗游戏: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例如冠胆比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槟榔节的庆祝活动1. 槟榔树婚礼: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槟榔树婚礼,这是佤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仪式。

男女青年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槟榔树,在树干上搭建拱门,并用布条、彩带等装饰。

然后,男女青年手持槟榔果,相互交换并用各种仪式互相祝福。

2. 丰收庆典:槟榔节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大地上跳起传统舞蹈,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辛勤劳作的成果。

3. 食物美食:在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例如佤族特色的酸辣炒米、酸橙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们品尝到佤族传统的美味,也是庆祝丰收的象征。

四、佤族传统节日的意义佤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更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们代表着佤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也体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

总结:佤族传统节日是佤族人民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省南部等地区,是中国境内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祖先古居于中国云南、四川西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风俗。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1、拉祜节拉祜节是佤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佤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它的时间一般在夏季或秋季,佤族人民会在这个时候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娱乐活动。

拉祜节期间,佤族村民会穿戴盛装,将自己的脸涂成各种图案,跳着各种舞蹈,以表达他们对祖先、神灵以及土地等的敬意和感慨。

2、百家宴百家宴是佤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一种仪式餐,是佤族向宾神祭祀的一种形式,也是佤族各家族之间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百家宴上,佤族人民不仅要享受美食、喝酒,还要表演文艺节目,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感激之情。

据了解,一般而言百家宴至少要在佤族人民的节日和重要仪式上举行。

3、乌节乌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形式。

在乌节期间,佤族村民会挑选出一棵高大的乌树,向祖先和神灵行祭礼。

而在祭礼完毕后,佤族村民们便会在现场唱歌、跳舞,一起享受美妙的时光。

4、泼水节泼水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的时间一般在春节或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佤族人民在节日期间会将自己的脸涂成各种颜色,在村庄里象征性的泼洒大量的清水,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欢迎。

泼水节上,佤族人民还会跳各种舞蹈、唱歌和吃吃喝喝,让这个节日更加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5、拜斗拜斗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一般在春节或秋季的季节举行。

在拜斗期间,佤族村民会将自己的盛装穿上,并在房子的四角燃起火炬,唱歌跳舞庆祝。

而在晚上,佤族人民会在集市上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摆摊卖货、将爱心捐给其他需要的人、唱歌跳舞等,让这个节日更加多姿多彩。

6、蛇王节蛇王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活动。

在蛇王节期间,佤族村民会以各种形式供奉蛇王和佤族祖先,包括跳蛇舞、唱歌、祭祀等。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等地。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旨在了解佤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结构:佤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三姓、十大族和百余个家族。

家族是佤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长幼、男女等级制度,尊重族长和长者的权威。

二、宗教信仰:佤族信仰以“图”(屋)为核心,他们认为图是神明的居所,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佤族还信仰自然神、家神、土地神等,认为他们能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安全和祥。

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巫师信仰,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生活习俗:佤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年的农历四月是佤族的传统新年,届时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欢欢喜喜的庆典。

佤族婚礼庆典也是一大特色,新婚夫妇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

四、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佤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传统习俗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让佤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然而,佤族人民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路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等途径,努力保护和传承佤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佤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佤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民族简介
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缅甸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缅甸边境两侧的群山之中,中国一侧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缅甸一侧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及周边地区。

古代,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被视为同一个民族,先后被史书记载为“望人”、“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

佤族

6
谢谢欣赏
五星小学六<1>班沈昊
文化艺术
佤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涉及到人类 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 的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 奇葩。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 谜语、格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 人翁题材的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 山地文化的特色。 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能 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 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 流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 与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 相似,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4
风俗习惯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 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 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 始有了变化,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 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 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喜欢住竹楼。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在铁锅传入 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 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 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 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 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佤族

佤族
一、佤族简介 二、佤族的宗教信仰 三、佤族的服饰与饮食民俗 四、佤族的文化艺术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 民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与汉、 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 居。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 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 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 古“濮人”的一支,在秦汉时期称为“闽 濮”,与壮、傣等民族杂居,佤族作为一个 独立民族,是在唐代孕育,经过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不断发展而日、历史 传统以及服饰文化等因素,佤族又分“佤”“布 饶”、“佤崩”、“佤固德”、“乌”、“腊 人”、“恩人”,与“宋人”七个支系。根据不 同支系又有不同自称,佤族主要有“佤”、 “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谓,这些 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贬义 性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佤 族人民的意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 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 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 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 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 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 区的佤族。
(一)自然崇拜 1.天体崇拜 1.天体崇拜 2.对水的崇拜 2.对水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二)万物有灵 (三)基督教 (四)小乘佛教 (五)占卜

佤族

佤族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数脚圈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
的另一个鲜明标志, 是颈、臂、腰、腿 上都戴数个、数十 个竹篾圈或藤圈。 未成年女子,每增 加一岁即加一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 脚圈 ”之说。这 种特征,是佤族竹 文化在服饰上的体 现。
阿曼服饰
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 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 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 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 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
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徙,一方 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 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 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 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亦有分布。

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

东汉明帝时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地区的佤族分布区。

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

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

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

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

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

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

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

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

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

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

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沧源崖画: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余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10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

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色,绘画的染料多采用当地所产的赤矿粉,用牛血调和制成。

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面居多,也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

在一块长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猎人物及牛、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

还有一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一群胜利归来的人们手执兵器,驱赶着猪羊,分成若干队伍走回村寨。

村寨用一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干栏式房屋。

崖画中,还有叠立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面。

崖画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体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

佤邦属于哪个国家

佤邦属于哪个国家

佤邦属于哪个国家1. 引言佤邦是位于亚洲的一个地区,许多人对于佤邦的归属国家存在疑惑。

本文将深入探讨佤邦属于哪个国家的问题,并对相关背景和历史进行介绍。

2. 佤邦简介佤邦,也叫佤族自治州,是中国云南省境内的一个地区。

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缅甸、泰国和老挝等地。

佤邦位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3. 佤邦的历史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佤族就已经在云南地区定居。

在历史的长河中,佤族曾与周边的各个民族有过交流和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佤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4. 佤邦归属问题的争议由于佤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中国和缅甸两国历史上的争议,佤邦的归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4.1. 中国主张中国政府主张佤邦属于中国。

根据中国的官方说法,佤族自治州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佤邦的行政地位是中国政府授予的自治州。

4.2. 缅甸主张缅甸政府主张佤邦属于缅甸。

根据缅甸的官方说法,佤族自治州是缅甸领土的一部分,佤邦的行政地位是缅甸政府授予的自治州。

4.3. 国际社会的看法对于佤邦归属问题,国际社会一直保持中立立场,没有明确支持中国或缅甸的主张。

这主要是因为缅甸与中国之间的边界争端历史并不复杂,且涉及到更多政治和历史因素。

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和缅甸能够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归属问题。

5. 佤邦的现状目前,佤邦仍然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自治州,受到中国政府的管辖。

同时,佤族也分布在缅甸等国家的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跨国的族群。

6.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佤邦的归属国家问题,中国政府主张佤邦属于中国,而缅甸政府主张佤邦属于缅甸。

国际社会保持中立立场,希望双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

佤邦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自治州,但也有少数佤族分布在缅甸等国家。

佤邦归属的最终解决仍然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佤族社会历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数脚圈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
的另一个鲜明标志, 是颈、臂、腰、腿 上都戴数个、数十 个竹篾圈或藤圈。 未成年女子,每增 加一岁即加一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 脚圈 ”之说。这 种特征,是佤族竹 文化在服饰上的体 现。
阿曼服饰
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 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 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 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 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
“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 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 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 “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 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上都戴数个、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 一岁即加一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 ”之说。这种特 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
子长而大。 马散妇女上身穿无领短衣, 裙子稍短,小腿上缚有裹 脚布。 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响,上衣近似拉祜 族,裙 子与岳宋同。 中课、永广等寨,上衣与拉祜族和汉族相似,裙子与 马散同。妇女都留长发, 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 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 这样既可保 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 大方,使用也很方便。
服饰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
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 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 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 有一块遮羞 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 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 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相同。与汉族杂居或 受汉族影响较深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没有多大区 别,与傣族杂居或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饰则接近 傣族。西盟地区佤族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服饰的 特点。天冷时,男女皆披麻被单或棉毯,睡时当被,围火 而寝。天热时,男女穿着皆十分简单。
宗教信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 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 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佤族最崇拜 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 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除 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鬼、树鬼等等。部分佤族 地区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稣教,它是近一二 百年出现的宗教形式。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历史上,禁忌与陋习是阻碍佤族 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其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 之事。只有听到木鼓的声音,其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 救难或共享欢乐
节庆
新米节
佤族是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很多敬神 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了定制,发展成 为了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为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在1991年沧 源佤族自治县与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一年 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妇女服饰
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
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 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 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 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箍用红布 或金属制作。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另一个鲜明标志,是颈、臂、腰、腿
发箍 银饰 数脚圈
发箍
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 色的 头饰,在我国各 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 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 标志。它呈半月形,中 间宽, 两头窄,长约 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 厘米,多用铝、银制成, 也有竹藤制的。
银饰
耳戴银环(最大的直
径约六、七分),颈 戴银项圈和若干串 料珠(有的料珠中还 加有贝壳)。腰围若 干个竹 圈,小腿和 大腿之间戴着若干 个竹圈或藤圈,大 小臂间戴有银饰, 手指上也有戴戒指 的。这样的服饰实 在负担太重,很不 方便,可是佤族却 以为美。
一日勤在早,一年勤在春,分秒莫放过,时间不等人。
节庆
拉木鼓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和作用,“拉木鼓”便成佤
族极为隆重、盛大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 从寨子外森林里砍伐树木,拉入寨里,制作新鼓,更 换旧鼓活动。多于农历11月(佤历1月)进行。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指出,
语言文字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
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 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 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 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 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文字样品 Dx ngix rian eix mh bun ngb, dx nm rian eix mh kix van,ym kiab ngai ang ndouh man,nbg ym ang groux pi.
名字由来
佤族自称“佤”、“巴
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 “阿佤莱”、“勒佤” 等。他称有“拉”、 “本人”、“阿佤”、 “佧佤”等。史称“哈 喇”、“哈瓦”、“卡 瓦”等,意为“住在山 上的人”。根据本民族 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 “佤族”。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
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 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饮食
酒。
佤族人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
婚俗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
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 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 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 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 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 是对母权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 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 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处,对唱情 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 但是,缔结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男 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 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 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 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 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男子服饰
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
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 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 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