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概述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包括方面(1)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因:推动因素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1、孟子:性善论2、弗洛伊德: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生存和繁衍,如:找对象生孩子)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7、董仲舒:人性三品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墨子: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荀子: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洛克:白板说4、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辐合论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选、重点)(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差生成(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科技小猪(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已考简答)(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归家寄腌菜(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已考简答)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ppt课件

代表人物: ①高尔顿(F.Golton):《遗传的 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 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 ,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 细叐遗传决定一样。” ②霍尔(G.S.Hall):“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③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 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 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 中民之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 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 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举例:幼儿园主要任务是玩游戏;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 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 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 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错诣观点:遗传决定论)。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多了一个‘铁’字,”他很自信地说,“课文里有这么一句 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 个‘铁’字吗?”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 生笑得前俯后仰。小柳见大家这么一笑,脸涨得通红,手足无 措,十分尴尬。
1、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4、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 整体性及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
神和疾病, 在教育中要求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和 谐全面发展,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1、顺序性(P84)
第二次生长高峰 青春期
(2)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 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 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可是获得最佳效 果。
关键期概念由来:劳伦兹与他的印刻学习 (Lorenz and the imprinting)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 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 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 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 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 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 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 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 事情发生了。
人的发展在心理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和观点
反复出现的问题 当前优势观点
主动-被动
儿童积极参与探究,创造关于世界的意义
遗传-环境
发展的原因能在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中找到,不是 独自分开发展的
社会-历史
发展受个人特征和所依赖的历史,环境,文化相互作用 影响
发展中的相似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目的 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人的主 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 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的特点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自我意识性
第三节
三、坚持教育创新 观念创新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 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 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 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举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点喜欢跳舞,有点喜欢唱歌,有的喜 欢打球等。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 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关古语: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遗传作用的具体表现
1、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1929年格赛尔 年格赛尔( 选择同卵双生子T和 作实验 作实验。 1929年格赛尔(美)选择同卵双生子 和C作实验。 T48生周每日进行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 周。 生周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 生周每日进行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周 C从第 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 周,C赶上 的 从第53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 赶上T的 从第 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2周 赶上 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关健性因素。 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关健性因素。企 超前”训练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图“超前”训练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 身心发展的差别。遗传度( 遗传作用/( 身心发展的差别 遗传度(力)=遗传作用 (遗传作用 环 遗传作用 遗传作用+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3.具体运演阶段。(7至11岁)随着抽象概念 的形成,已开始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这 时的逻辑推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否 则儿童会感到困难,所以这种逻辑推理能力 只是初步的。 4.形式运演阶段。在11至12岁开始进入形式 运演阶段,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 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的形 式运演结构形式。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 老师表扬你了, 老师表扬你了 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种了 分种了。 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 分种了。其 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 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 只有宝宝进步了。 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 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 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名同学, “全班 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 儿子排第49名 儿子排第 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 些障碍, 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 查”。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 实性的力量
3.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 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皮亚杰
维果茨基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
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1. 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 2. 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人为性和教育性 3. 学校活动的特殊性:育人的目的性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 1. 形成社会价值观 • 2.完善自我观念 • 3.掌握社会技能 • 4.塑造社会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 这里的个性不等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 个体个性化的内涵: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
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 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 1. 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 2.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 3. 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皮亚杰维果茨基?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关注的问题: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特征?哪些因 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但这并不是教育必然的结果。教育 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有条件的,本节着重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画家 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 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教育 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教育
——难 ——难 ——易 ——难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 %~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中父母低能与 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当比例)。
环境决定论
×
自然环境: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
(公园、绿地、小区、村庄)
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
微观的社会环境
(家庭、邻里、亲友、工作单位、娱乐场所)
自然环境是人和生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它,人就无法 生存。 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的天资和才能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的天资和 才能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社会环境分不 开。 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 相应的教育策略: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
“神童”赛达斯何以成了精神病患者?
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被全美新闻媒介大捧的 超级神童——美国神童 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 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 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 了3篇500字的文章, 6岁生日晚会上写成了 一篇解剖学论文,12 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 14岁因患精神病入 院, 21岁时,他成了一名 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 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 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放在自 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我可以随意训练他们成为 医师、律师、乞丐或小偷。 教育万能论
03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单选题1、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B、互补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个别差异性规律2、“理想和未来”是人生()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3、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4、提出“白板说”的是()。
A、洛克B、格塞尔C、威尔逊D、华生5、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
A、青年期B、少年期C、儿童期D、幼儿期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7、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由此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主观性B、顺序性C、阶段性D、能动性8、“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10、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A、选择性B、预见性C、目的性D、创造性11、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2、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1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1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A、身体发展B、智力发展C、个性发展D、身体和心理发展15、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
A、顺序性和发展性B、社会实践性和阶段性C、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D、不平衡性和均衡性16、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17、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教育学原理》课件(盛冰主讲)——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古代中国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发展目标是通过提 高个体的人格境界而达到外在社会理想的 实现;发展的秩序是“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的教育策略儒家的教育策略: 教育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和内在 的道德反省;
中华教育学习网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与教育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的道德发 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 (2)科尔伯格的教育观: 道德教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应尊 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道德教育要逐渐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 提高; 道德教育的重点应从注重“他律”转向注 重“自律”, 从注重个体“私德”到注重社会公德以及 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
概念: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作用: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它们 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 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 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 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相应的教育策略 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 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建设,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 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环境因素。
中华教育学习网
5、存在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存在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 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 凯郭(S.A.Kierkegaard)、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K.Jaspers)、海德格尔(M.Heidegger)、法国的萨 特(J.P.Sartre)等。 (2)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 教育必须把儿童看成是“完全的人”,而不是 “不成熟的人”; 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此他们强烈批评学校 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学校制度;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特性、发挥潜能和创造性; 教育要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教育方法以讨论、对话、问答为主。 中华教育学习网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
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否认理反应的
能动性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真题再现
【2019 年真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能力于一身的人,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
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 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
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内发论者
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论
【答案】B
3.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人在本质
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
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 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 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 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 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 动结果,从而片面强调并机械地看待环境的作用。
批判“环境决定论”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发展
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也。”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 成由于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 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 孟子 :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老子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苏格拉底:“产婆术” 卢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弗洛伊德:性本能 格塞尔: 基因成熟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外铄论
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 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环境影 响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批判“教育决定论”
四、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客体间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
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么措施都无法改变遗传基因的决定方向。
高尔顿试验(遗传决定论)
*著名的“遗传决定论者”(研究方法对传记以及对家族家谱的研究)
*通过对977名人和977名普通人的对比研究发现:在977位名人中其后代出了32位名人;977位普通人其后代只出了一位名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们后天取得的成就或发展水平在生殖细胞中已经决定。
”
智商与成就
*19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儿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1921—1972)的追踪观察和系统研究。
*结论:
早年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的预测晚年工作成就。
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即EQ(情商)较高的人。
*⑴个体脱离了人类社会而生存下来的人只是空具人形的自然人。
eg:熊孩
*⑵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㈡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概念: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影响
⑴宏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的作用:
①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对人要求不同
②决定人的社会性质
不同的社会不同阶级人的社会性质也不同,人也会具备不同的社会意识、阶级意识;
*⑵微观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家庭及其作用
*A社会地位
*B经济状况
*C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
*D家庭成员的结构
*E成员关系
*F家庭居住条件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 从小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珍重亲情、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成就。
*②同伴的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同伴非正式群体,按其性质划分可分为三类:
*A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B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C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As parents
*⑴帮助孩子选择良好的交往伙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⑵注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给孩子进行良好的交往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对文明交往的认识和能力;
As parents
*⑶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情趣,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
*⑷注意矫正孩子在交往中的不文明语言和行为,指导孩子的交往实践,促使孩子形成文明的交往行为和习惯。
As teachers
*⑴要正确认识和分析非正式群体,根据不同的性质区分对待;*⑵要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As teachers
*⑶强化正式群体的组织机构与交往活动,充分发挥对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教育作用
*⑷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促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③社会风气及其影响
社会风气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行为规范,是某种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为社会和众人所接受,众人以此为准则来处理周围事物。
*④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大众传媒是指职业传播者或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从各方面影响传播对象的活动。
㈢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提出“S—R”公式
*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的。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㈣主观能动性影响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
*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
*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生命的空隙》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打桥牌时,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的方法和态度。
……
From my Qzone
开学了,曾经的激情不见了,上课更象应付。
这不是我的风格,但是似乎三尺讲台让我有些恐惧了……至于恐惧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发生了很多事情,都承受着,随着前天系统的崩溃,最后的心理防线似乎也坍塌了。
和朋友形容自己就像一只海上飘摇的小船,装载着很多石头,小船舵手一直小心翼翼的驾驶,最后一阵风带来一棵稻草,这艘船终于沉了。
(也许系统崩溃就是那颗稻草)
From my Qzone
翻开以前自己的日记,看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说实话,还是喜欢在彩色纸上写日记的感觉。
今天有学生对我讲:老师你曾经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够改变的东西,就应该让自己爱上它。
From my Qzone
*其实,快乐和幸福是我们事先可以决定的。
我喜不喜欢已经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并不取决于它怎样发生,怎样影响我的生活,而取决于我怎样安排我的想法。
我决定喜欢上它们,喜欢上一切发生在我身上的偶然与奇迹,失落与泪水……
From my Qzone
* 我可以选择接受变化和不测并且在种种变化和不测中寻找最佳,我可以选择担忧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假如”。
我可以选择懊恼也可以选择感激和满足。
*5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
1、心中不存憎恨充满阳光、感激
2、脑中不存担忧溢满憧憬、希望
3、生活简单
4、多点给予
5、少点期盼
我选择感激、希望、阳光,决定喜欢并爱上发生在我身上的everything!^_^
总结
三、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规律
㈠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㈡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材施教
㈢稳定性和可变性----了解学生
㈣互补性和协调性----尊重学生
人的思维发展
* 把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为以下
六个时期:
*⑴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⑵婴儿期:1~3岁。
*⑶幼儿期:3~6、7岁。
*⑷童年期:6、7~11、12岁。
*⑸少年期:11、12~14、15岁。
*⑹青年初期:14、15~17、18岁。
关键期教育
*2至3岁: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至5岁: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2至3岁: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5至6岁: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
关键期教育
*3至5岁: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至8岁: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2岁半至3岁: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3岁: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㈢稳定性和可变性----了解学生
㈢稳定性和可变性----了解学生
㈣互补性和协调性----尊重学生
㈣互补性和协调性----尊重学生
㈣互补性和协调性----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