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

新发地小学王春红

一、教材与教法设计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小学语文大纲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以及我们学校的科研课题《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的发展》,本课的教案要求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运用“语言优美巧修饰”“典型特征细体会”“语言准确重点明”“多种角度看事物”等几个策略,边读边想象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3、感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写法,进行仿写;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案重点则是理解写漓江的山和桂林的水的典型特征的语句,在观察理解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学习作者从多种角度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运用优美语句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案重点目标,我在教案中主要采用了“抓典型特征,引导想象”的教案方法,引导学生采用“抓典型特征----品语言文字----进行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阅读方法来学习阅读课文。

二、教案过程设计

(一)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的语句层次清楚、结构相似、特征明显、语句优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桂林山水所留下的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是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主要采用“抓典型特征----品语言文字----进行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学习方法,先自读画批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说明。到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老师所提的三道自学题中都渗透了已经学过的思维策略,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思维策略解决问题,也是在向学生渗透学法。这样学生在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进行讨论交流,不仅领悟到了学法,而且也感受到了写法,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得到了发挥。

(二)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要进行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

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想象创新,在学到“漓江的水真清时”引导学生想象你还可能看到江里的什么,为什么作者只写江底的沙石。在学到“漓江的水真绿”时,启发学生理解这个比喻句,让学生想象翡翠什么样,把漓江的水写作翡翠写出了什么?在学到“桂林的山真奇”时,让学生联系课前搜集的材料,想象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或想象像什么样的老人,像什么样的巨象,像什么样的骆驼,并把自己的想象加到文中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想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

(三)美读欣赏,感悟积累。

学生在学习“漓江的水”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练习,拿三组句子分别和书上的句子进行对比,体会书上的句子应读出什么感情。三次对比分别提出书上的句子要读出形象美、感情美、韵律美,在体会之后再配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这段语言的写作特点有了了解,同时也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

在读到“桂林的山”时,让学生进行对比“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在朗读时所表现的美一样吗?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不一样,再进行朗读时学生就知道了读“桂林的山”时,也

要读出形象美、感情美、韵律美,但这是一种阳刚之美、是一种雄壮的美,这样层层深入、对比加强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更能读出感情。

学生在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分着学习之后,教师巧妙的导语把学生引到如果只写漓江的水或漓江的山,这种美存在吗?为什么?然后配着同学的朗读,看着画面去感受这种美,把学生带入桂林山水的境界,去欣赏去感受这种如入仙境的美。朗读结束,教师运用最后一自然段的有关内容做导语,在刚才的情境中,继续引导学生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既谈出了自己新的理解,又做到了首尾呼应,这样文章最后一个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同时真正体会到了桂林之美是山水辉映的美,也切身体验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读写结合,大胆实践。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案的重要特征。《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描写这两部分内容很适合仿写,仿照这两部分可以运用学过的思维策略和学习课文的方法,先从不同的角度抓某一景物或某一景点的典型特征,然后用上优美的语句或准确的语言写出这些特征,这样读写结合,大胆实践确实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

(说明:这部分内容应在下一课时指导仿写----说话训练----写话训练,这里只是对这部分的展示)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既体现了教法,又体现了学法,做到读写结合,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