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合集下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阅读附答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阅读附答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阅读附答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

中华5000年历史简介

中华5000年历史简介

中华5000年历史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华文明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
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这段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

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影
响的朝代和文化。

从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到统一的秦朝,再到汉朝、三国、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每个朝代都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5000年的历史中,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例如,秦始皇统一
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汉朝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唐朝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帝国之一,文艺复兴;明朝迎来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探险;清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

除了政治和历史事件外,中国的文化也在5000年的历史中得到了独特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忠诚和道德,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诗词、书法、戏剧、绘画、音乐和哲学都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持续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
动经济改革和创新,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贸易国之一。

中华5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崛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这段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中华文明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被喻为“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文化一直都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美。

中国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那时,古蜀国建立了第一个有记载的文明帝国。

古蜀国拥有卓越的宗教、农业、建筑、商业、测量、服装、财富和制度,还制定了一套形式完整的法律,使古蜀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政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封建政权之一。

随着书面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家,如《诗经》中的佚名、《楚辞》中的刘歆,以及后来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度。

此外,它还为世界拓展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概念,丰富了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系统之一,其影响力和深度可以直接与古希腊一样。

而以章太炎为首的明末清初名士,在国学研究方面,他们创造出来的“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对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研究,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宝库,从早期的彩绘壁画、山水画、书法和雕刻,到如今的雕塑、摄影、水墨画等,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充满魅力,跨越了数千年,为世界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如端午节的“端午艇”、火药、电磁技术、印刷术,以及古代中国人发明的计算机“算盘”。

万里长城、欧亚结盟,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为世界经济、文明发展贡献了许多。

总之,自公元前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五千年来的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了那“五千年的文明”的精髓。

它以难以置信的范围和深度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它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所得到的文明礼物。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简介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简介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简介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开始,简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传说时期1. 三皇五帝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而五帝则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这些传说人物都是古代部落的领袖,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主和文明之祖。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统一了三大部落,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共主制国家。

他结束了战争,开创了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五帝时期,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治理体系。

2. 禹传子启,家天下禹在治水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疏导江河,划定九州,使百姓安居乐业。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打破了之前的禅让制,建立了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二、先秦时期1. 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夏朝的存在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虽然关于夏朝的文字记载较少,但通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状况。

2. 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创立者是商部落的首领成汤。

商朝的政治中心早期在河南商丘,后期迁至河南安阳,史称“殷”或“殷商”。

商朝时期,青铜器得到了广泛使用,甲骨文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文字的成熟。

3. 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对周天子称臣纳贡。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

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

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

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

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

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

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

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古代数学:商高 定理、勾股定理 等,领先于世界 水平。
天文学:浑天仪、 简仪等,对天象 进行了精确的观 测和记录。
古代建筑:长城、 故宫、颐和园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卓越成就。
中华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中华艺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 地位,对世界艺术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中华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 表现形式,丰富了世界艺术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和创新
添加标题
传承: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于我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添加标题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中华文明也不断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活力和进步。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上 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唐宋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代表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元朝实现 了民族大融合,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则实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变革。
中华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炎黄二帝:传说中的中华民 族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5000多年 前。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著名 的青铜器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 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并形成了著名的汉文 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启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意义和启示在于,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保持 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的历史记录,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开始显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孔子创立的儒家,强调“仁爱”,主张以“礼”来规范社会生活。

道家则注重自然道德和自己修养。

墨家则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刑法惩罚。

法家则强调律法制度,认为以物质利益为导向可以达到社会稳定。

兵家则侧重于军事战争的理论研究。

另外,书法、音乐、绘画也是先秦时期的文化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许多思想、文化、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到了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技术更是进一步发展。

汉代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等都对西方及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在文学上,唐朝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杜甫、白居易、李白等都是杰出的唐诗人。

唐代书法也达到了高峰,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杰出的书法大师。

此外,舞蹈、戏曲、音乐等艺术在唐代也有很高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密。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致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东亚、中亚、欧亚、非洲、中东地区传播,影响广泛深远。

三、宋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融合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不断融合。

宋代工商业兴盛,如造船业、军备业、陶瓷业等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文化发展方面,宋代出现了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新风格,承袭了唐代的诗散文和宋词,同时出现了俚曲、南曲等新的文艺样式。

在建筑方面,宋朝的飞檐翘角、玲珑剔透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

明代的科技成果如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清朝,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和投资活动特别活跃,清朝诗词文学、戏曲、小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是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华文明的开始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以当时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考证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说五千年了为什么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最近,夏商周断代工程己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专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黄帝事夏一千年左右。

这样算来,从黄带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一般讲文明史,是以城、青铜和文字为标志的。

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

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陶文"距今约五千年。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

"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宇,分五行排列。

第一行3宇,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

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

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

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

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人称"河洛文化"。

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充满了各种传奇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充满了各种传奇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充满了各种传奇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随着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外界普遍认知的中华文化基本上就是汉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的文化遗迹就证实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究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揭示其中的变与不变、传承与创新。

先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吧。

夏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共有17代君主,历时约439年。

商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共有32代君主,历时约790年。

周朝是中文文明的第三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907年,共有15代君主,历时约791年。

在上述三个王朝中,周朝是最长久的一个王朝,这也表明文化的长期传承。

在夏商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不仅形成了古代先进的农业经验,还发展了卜辞、礼仪、典章等形式,并以此形成了农历、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等世界著名的文化符号。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时代,文字的产生和推广更促进了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古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发明并不少,如农业五联套、鱼鳞纹理砖等,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随后,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

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其思想精华也被称为“百家争鸣”。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众多的思想流派相互较量,成为了人们思考社会和人性的主要方向。

在思想领域的探险中,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扬。

在此背景下,孔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著名人物在文化、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中国进入了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留下了《论语》《道德经》《易经》《红楼梦》等经典书籍,并形成了将军、刺史、亲王等多层级制度。

两汉时期的技术创新也非常厉害,如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纸张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等,为历史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唐宋元明清一直都被外界称为中国的“文化丰碑”,而且一点都不夸张。

唐朝时期,大量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时期,则是各种民族文字交流和文化互动的阶段,十分开放;宋朝时期,则以经济繁荣、文化隆盛著称;明清时期,则是中国的“黄金时期”,在哪里有着单口相声、曲艺、诗歌、绘画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承。

中华上下5000年简介

中华上下5000年简介

中华上下5000年简介中华上下5000年简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5000年光辉历史。

这段漫长的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辛勤努力,磨砺经历,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在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华夏民族的祖先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

他们发展了灌溉农业、制陶技术以及金属冶炼等重要技术,建立了社会稳定的政治秩序。

同时,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思想哲学体系,如太极、八卦、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

这些文明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迭。

每个朝代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秦朝的统一带来了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汉朝时期,科技、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唐朝则开创了文艺复兴,被誉为“盛世”。

此外,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的进程中也吸纳了外来文明的精华。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机遇,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信仰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岁月。

然而,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至今,中华文明仍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人民对于保持和传承文化传统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总体而言,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

中华文明的卓越成就和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五千年历史

中国五千年历史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五千年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为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之一。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漫长的五千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累了深厚的智慧,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古老的中华文明始于河姆渡文化,发展至黄帝时代,创立了炎黄子孙民族的根基。

在后来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封建制度,社会逐渐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

而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接着是汉、唐、宋、元、明、清等一系列朝代的更迭,中国各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汉武帝大兴土木,统一文字,修长城,治水利,开丝绸之路,成为千古传颂的帝王。

唐朝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史的巅峰。

宋朝的开封,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见证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元朝的忽必烈开创了蒙元帝国的辉煌时期。

明朝的永乐大典编纂了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的辉煌篇章。

清朝的著名皇帝乾隆,一统天下,开平垦台,国泰民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仅有一系列伟大的统治者,还有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耕耘。

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产,如敦煌莫高窟、紫禁城、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文化产出,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博大。

正是这五千年的历史底蕴,让中国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新篇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的祖国——中国,一个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大国。

历尽历史风霜的洗礼,从几千年前“封锁自闭”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她艰辛而漫长的几千年。

在这漫长的前进的路途中,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不分割、不放弃,始终是中华民族所坚持的。

国家统一,历来都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理,古今之通谊也”。

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民族一直是朝着越来越统一的方向发展的。

自秦汉强大统一的王朝形成以来,虽然也有过数次短暂的分裂时代,不管这些时代的状况是群雄并起、各据一方,还是南北对立、隔江而治,但过去以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比以前更广范围的、更繁荣强盛的统一局面。

这就使得中国的史学家乃至全体人民都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统一是历史发展之“正”,是历史的常态;而分裂,则是历史发展之“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在早期的中国,国家破碎,山河分离,人民颠沛流离,处处受压迫,而中国,也是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国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从此,国家走过风雨荆棘的小路,迎来雨后彩虹的平坦大道。

然而,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仍然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固然是过去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的结果,但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多少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痕啊!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多少中国同胞对国家分割、骨肉分离的痛啊,也道明了大家希望骨肉重聚,澳门重回母亲怀抱的心声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

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日子——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这是两个离家的孩子再次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这是我们团圆的日子。

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吗

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吗

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吗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1996年,国家组织了200多个学者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并于2000年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个年表把中国的历史往前推了1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

中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久?12月18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宜兴登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提出中华文明八千年的概念,把听众带回八千年前,感受伏羲时代的气息。

中华文明史有八千年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启动了“下五千年断代工程”,并在2000年发表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确定大禹治水的时间是公元前2200年。

夏朝,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朝代,建立在4070年前,夏400年,商600年,西周、东周800年,历经1800年后就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来的历史就清清楚楚了。

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大概就是5000年。

夏商周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

而上五千年是从中国的上古时代,就是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下子就推得很远,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概念。

上古文明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但是不等于不存在。

所以,在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有些学者就提出,可否在断代工程之后,再开展一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绝不是5000年就可以止住的。

上五千年是从黄帝起向前推的上古时代,近几十年的考古成就也一再证明着在上五千年间,中国文明史真实存在,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学者认为,只要是古代历史文献里面没有记载的东西,只要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没法证明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一些事情,都不予承认。

但我认为,对上古时代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两个新的出发点;中华民族的文明应该在五千年的基础上再向前推三千年。

首先是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无论怎么变迁,文化始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传承下来的'。

中国历史真的有5000年吗

中国历史真的有5000年吗

中国历史真的有5000年吗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中国历史悠久,从五千年到五千年不等。

但是,很多外国人就是不相信中国的历史有5000年那么长。

他们的理由是,历史要和出土文物对比。

最重要的是以出土文物为证据。

归根结底,他们只相信证据。

他们认为中国有可考的历史也就3000多年,是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证。

而我们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等大多以神话传说为主,故事真实性无可考证。

甚至有没有这些历史人物都难说。

于是他们论定中国最长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就3800年左右,和我们口口相传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相去甚远。

近些年,我们国内许多人也跟着某些西方人的论调亦趋亦步。

支持他们的观点,怀疑中国历史悠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甚至知名网红学者易中天也赞成他们的说法。

易中天在他的《中华史》中把殷墟之前的历史都归结为后人加工创作的神话传说。

不算真实的历史,殷墟之前的历史只能作为精神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我认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称之为史前文明史,史前文明史一般都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时期。

那个时候是一个熟人社会,平时朝夕相处都是本氏族的亲属,如果偶尔跟其他氏族和部落的人交往需要追溯各自的血缘根源,明确双方的血缘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些血缘关系,当结婚的时候很可能是近亲繁殖。

古代氏族制度的要求,原始社会实行特定的氏族之间集体分配,这就需要准确记住自己的祖先世系,绝不可含糊,如有差错,就会被认为干犯天条。

所以,氏族成员每个人从小就被要求熟记几十代以内的祖先名讳。

在中国凉山彝族地区黑彝非常注重自己的世系,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必定亲口教孩子背诵几十代祖先名讳和世系,两个黑彝相见,第一道礼仪便是互相“盘根根”,也就是各自把几十代祖先的名讳世系一口气背出来,据此比对双方是不是同族,血缘关系有多远,是从哪一代祖先分支的,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把握双方关系的深浅,这在熟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牢记几十代以内的祖先名讳和世系,除了婚配可以防止近亲繁殖,也可以拉近同族同宗之间的亲疏关系外,还可以明确自己所处的社会身份地位。

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
所谓五千年文明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向下推算出来的。

据古书记载,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舟车、衣裳、宫室等等。

司马迁写《史记》时,看到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
中有关黄帝的内容很多,但是当时的学者往往不相信。

司马迁于是“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当地长老向他提到黄帝、尧、舜留下的史迹,往往与文献所记相吻合。

司马迁再读《春秋》、《国语》,发现可以与《宰予问五帝德》等相互发明之处很多。

司马迁遂综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史迹,写成《五帝本纪》,列入《史记》之首,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端。

所以,中国人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

黄帝时代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后期相当。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方就已经处于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时代。

城壕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城址已有几十座。

因此,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是基本可信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精选资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精选资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

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

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2008-10-01 18:53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世界公认的。

而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卵石几沉几浮,那就是影响了中国人近三千年的儒家思想。

这三千年的思想传统不在于古老——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文明,而在于它有新的内容。

正是这样,它被时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致没有被挤出历史舞台。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留它、雕琢它,让它——儒家思想在当今大放异彩吗? 儒家思想在现代人看来是古老的、生疏的,但并没有被人们完全遗忘,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脑子里都还或多或少地印有着它;它是有弊病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抛弃它,殊不知无源之水不能流长、无本之木不能繁茂,一个全新的来历不明的思想是不易被人们承认并很快接受的,是取代不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地位的。

那么,我们的社会是否可以不需要任何一种道德机制呢?答案是不,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必须具有某种精神制约机制,使每个社会成员知道应如何行事而不致与他人、与社会相冲突。

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相矛盾的今天,更需要一种精神机制润滑于其中。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将现成的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下来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大变革,引起了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从此儒家思想便和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但也因经历了历朝历代而被修改或加以新的诠释,主要目的是使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不免使得儒家思想中夹杂了迂腐的东西。

所以现今我们要发展儒家思想就必须用其根源——孔子的思想———一张未经涂画过的白纸,所以当今的中国要发展的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为主的,当然也不抛弃博大精深的儒学中的其他的精华。

孔子的学说可以叫作“仁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

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等概念,“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仁”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根据,是作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发生一定的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的“春秋乱世”,孔子本着内心的仁爱和对社会的忧患,为了挽救衰微的周礼,所以提出了“仁”,并希望人们能按照“礼”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曾希望以政治手段使“天下无道”归于“天下有道”,但这一手段的实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阻力极大,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又能被儒家的礼教约束了几千年呢?这当然和封建统治者对其扶植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仁”把外在的“礼”变为内在人性的心理原则,使外在的强制性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理性活动,从而使 “礼”具有更牢固的基础。

例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话中,孔子既主张了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追求,又强调了学习及自我约束对于造就“仁”的重要性。

试想在今天学校中实行的德育教育不也是在试图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吗?而这种作法和孔子的作法相比一个近乎于强迫式地命令,一个是正确地疏导,应取何而为之呢?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别看只是简单的“爱人”两字,可是包涵的意义重大。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爱人”就是要求奴隶主也要爱护劳动者,这在当时改善阶层间的矛盾是很有意义的;在今天,当人们看到“爱人”两字后,会想到的是关心爱护他人。

而这种人与人的互助在现实社会中是很缺乏的,我们就应该通过“仁”来使帮助他人成为人们内在的自觉的理性活动。

只有帮助他人成为了人们自觉、主动的行动,世界才真有可能充满爱。

谈到儒家思想不能不涉及到中庸之道。

中庸即恒取事物之平衡点。

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说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即一个人不能只惠或只费、只劳或只怨、只欲或只贪、只泰或只骄、只威或只猛。

在儒家成立的时代,与他同时并立的,有极右派的法家,断言性恶,取极端干涉论;又有极左派的道家,崇尚自然,取极端放任论。

但法家的政策,试于秦而秦亡;道家的风习,试于晋而晋亡。

在汉初,文帝试用道家,及其子景帝,即改用法家;及景帝之子武帝,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延用至清季。

可见极右派和极左派,均与中华民性刁二适宜,只有儒家的中庸之道最为契合。

中庸之道可以很好地使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并逐渐转化,而在对立双方必须经过激烈斗争之后才能得以解决的矛盾前显得束手无的形式来解决矛盾,而忽视了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回避不了“学与玩”这个矛盾,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学生就应天天死啃书本,玩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应该的,玩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影响学习。

我们可以用中庸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不能一味地死啃书本或一味地贪玩,而应做到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的知识开阔以后扩大接触的事物范围,尝试“玩”一些更先进的事物,如通过玩电脑就可以学到有关电脑的知识。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需要在经过激烈斗争才能解决的矛盾坚决通过斗争来解决的前提下,再渗透一些中庸的处事原理。

说到要发展儒家思想,我们不禁要考虑到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首先不难想到意识对于物质有着反作用的这条真理,试想因为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后中国的经济会不会倒退,被外国商品挤垮国内市场;中国的科学技术会不会落后,再闹出当年指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为“画工之画鬼魅也”,人们都认定“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的笑话呢?我们不妨看看其他东亚国家,它们大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日本,儒学传人日本后,从十七世纪到明治维新一直作为日本的主导思想。

日本的森岛通夫在其名著《日本为什么成功》一书中,把日本的成就归功于西方科技和日本精神,而日本精神主要是指敢于牺牲自我,以效忠他们的国家和天皇的那种儒家集体主义精神。

日本公司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和为贵”等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是自身正,下属就能为德所感,不发号命令而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企业中的领导者能端正自己,那么必能使整个企业做到上下一心;“和”可以使大家齐心协力,“诚”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又如经济腾飞的韩国、新加坡等国,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

前些年出现了一阵商家竞相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潮,发现《孙子兵法》具有着在商战中也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奇法力,这种只讲究战术的作法往往导致商家忽视了基础——商品质量的重要性。

而今天工厂里的“苦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就证明人们意识到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难发现这个“苦练内功”的作法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行为有着何等的相似。

孔子是重义轻利的,但他并没有否定利,而且还肯定了人们的物质要求,所以儒家思想是并不完全和经济发展冲突的,反而是有帮助和促进的。

上文提到的日本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了儒家思想,还因为有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是驾驭这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是具有儒家思想的人。

有人会问:“那西方国家没有儒家思想,不也是很先进吗?”首先应肯定的是西方社会也或多或少地被儒家思想渲染过了,在明清之际,西方曾多次派人来中国“取经”,乃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由中国创立并传到西方的。

其次要说儒家也用“仁”的思想通过两方面改造着科学。

一方面是在西方文化中,认为是科学征服了自然,所以可以向自然尽情的掠夺,而儒家将科学确定为利用自然,同时又保持与自然和谐的活动,这对于现今面临的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儒家把科学确定为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活动。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发现核能具有着巨大威力的人,如果他崇尚儒家思想,那么他首先想到的应是开发核能来发电,而不是用核能来制造原子弹。

其次,孔子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认为十二者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必须经过学习,甚至很艰苦的学习始能养成一个完美的人格,养成最高的理想人物——仁者,所以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意义、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求知的方法。

孔子看重学习要有认真的态度,强调“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述“吾十有五志于学”,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的思想中又体现了学习就是“知”,《论语》中言“知”有七十二章,一百一十七个“知”字,皆作动词用,作名词通“智”。

《论语》中言“知”和“智”是相连的,凡言“知”,必归结于“智”,凡言“智”必起源于“知”,可见智是从“知”(学习)中而来的。

孔子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习是人格成长的必要手段,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基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仁、知、信、直、勇、刚六德如任其发展,都不够理想,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形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也特别看重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说: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承认由于环境的影响,而致人格形式的差异。

因之,他在进行教育时,能因才施教,单就答复学生问仁,就按不同的对象做了不同的解说。

我想在今天继承儒家思想最大的意义就应是对社会道德作出的贡献。

现在各国都面临着社会腐化堕落的问题,中国社会一样在受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弊病是起源于西方社会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社会没有中国那样的道德体系,是儒家思想唤起了大多数人的良知来自觉抵制着贪婪的物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一句话帮我们划清了两者的界线,中国人赞美君子,鄙视小人,而我想在西方社会则没有这样的爱憎分明,没有那么多人在追求着个人修养的完美,也就是中国经西方有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

社会的道德标准的高低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广播、电视中经常宣扬好人好事,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事迹,而上溯几十年,建国之初的民风要淳朴得多,不需要天天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来教育人们;看今天,连搀扶老人过马路也成了广而告之天天播,如果社会的道德标准提高了,那么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等好事也随处可见,不会再被人们看成是多了不起、多稀罕的事了。

再上溯两个五百年,去聆听一下孔子的教诲:“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刚强、果断、朴实、谨慎接近于仁; “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合乎义的事不做,是没有勇; “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君子忧患没有接近正道而不忧患贫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以正直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通过正己而正他人,自己通达而使他人通达……原来孔子早已为我们制定好了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只是经过了时间的磨蚀和物欲的侵蚀,在现代人心中已经所剩无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