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与多塞平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力新与多塞平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1)
】目的:观察黛力新和多塞平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 方法:采用
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将18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阿普唑仑组和安慰剂组各60例,治疗12 wk. 采用多导睡眠图描记技术评价疗
效. 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28.33±3.48)
和(14.84±5.31) min,P<0.01],觉醒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
(8.89±1.46)和(4.25±2.25)次;(56.33±6.92)和(22.45±8.15) min,
P<0.01],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明显提高(分别为340.44±20.58和
412.02±28.42;70.22±10.47和91.49±12.47,P<0.01);睡眠结构分析,
浅睡较前减少,尤其Ⅰ期睡眠明显[(19.38±2.34)和(10.37±3.92)%,
P<0.01],而深睡(Ⅲ,Ⅳ期)明显增加[(10.33±1.26)和
(18.96±2.88)%,P<0.01],快速眼动睡眼相(REM)睡眠比例有所增加
[(14.67±2.14)和(20.96±3.28)%,P<0.01]. ②阿普唑仑组:治疗后较治
疗前睡眠潜伏期缩短[(29.13±4.36)和(12.45±3.17) min,P<0.05],总睡
眠时间延长[(356.90±22.09)和(425.86±26.57) min,P<0.01],觉醒时间
减少[(54.39±5.17)和(38.79±9.45) min,P<0.01],而睡眠效率没有明显
变化;睡眠结构分析,浅睡(Ⅱ期睡眠)增加[(58.29±9.67)和
(71.18±6.58)%,P<0.01],而深睡减少[(12.04±1.22)和(6.72±2.32)%,
P<0.01],REM参数无变化;安慰剂组除睡眠潜伏期减少外,其余参数均无变
化. 结论:黛力新和多塞平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黛力新;多塞平;原发性失眠;多导睡眠描记术
0引言
原发性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以往常选用苯二氮卓类等药物治
疗,由于该药有药物依赖、撤药反应及失眠反弹等副作用,故临床用量逐渐减
少,尤其老年患者的各种躯体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
及其他神经疾患等,禁用该类药物,而抗抑郁药(尤其三环类等)作为催眠药
的使用增加了100%[1],但有抗胆碱能副作用及直立性低血压等危险性. 近
年黛力新作为新型三环类抗抑郁剂,已广泛用于焦虑、抑郁性疾病[2],但用
于失眠症的治疗还鲜见报道. 我们利用多导睡眠图检查(polysomnography,PSG),对黛力新和多塞平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取得了较
满意的效果,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病例来源为199906/200311我院睡眠中心门诊以失眠为主述的患者,年龄25~70(平均56)岁,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原发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2]. 筛选入组180例,平行随机分为三组:①联合用药组(黛力新和多塞平)60(男18,女42)例,年龄(64.23±8)岁,病程24 mo. 其中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16例,中学30例,大学14例. ②阿普唑仑组:
60(男20,女40)例,年龄(65.89±10)岁,病程22 mo. 其中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20例,中学22例,大学18例. ③安慰剂组:60(男12,女48)例,年龄63.43岁. 其中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25例,中学26例,大学9例.
1.2方法
1.2.1治疗治疗组: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公司),20 mg, po,2次/d (早、午饭后各1次);多塞平25 mg,1次/d(晚睡前30 min服). 阿普唑仑组:(上海九福药业有限公司),0.4~0.8 mg,晚睡前30 min服;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淀粉)2片,晚睡前30 min po. 服药时间为12 wk,在服药期间不合并其他药物.
1.2.2睡眠疗效评定采用百诺代公司P&G 9600多导睡眠图仪,全夜7~9 h 连续同步记录脑电(C3A1,C4A2)、眼动、颌肌电、口鼻气流及鼾声、胸腹式呼吸动度、动脉氧分压、心电等,次日对信息自动处理并人工检查核对纠正,受试者均按平时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于晚9:00~9:30入实验室,第一晚预睡,以适应睡眠环境,第二晚进行PSG检查. 治疗结束后重复监测上述指标,以两次各睡眠参数的变化作为判定疗效. 睡眠分期按1968年Rechtschaffen制定的人类睡眠时相标准术语、技术和评分系统手册标准[3],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相(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相(rapid eye movement, REM),NREM 又分为S1, S2, S3和S4 4个睡眠阶段.
统计学处理:检测数据以x±s表示,使用SPSS 6.0版统计软件,各组数据进行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P<0.05示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宿长军,刘煜,李柱一,林宏,李宏增,苗建亭【关键词】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 treated with Deanxit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2结果
2.1两组年龄、性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各组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试验组与对照组PSG睡眠参数比较治疗前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治疗组较阿普唑仑组和安慰剂组比较,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觉醒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明显提高;睡眠结构分析浅睡较前减少,尤其Ⅰ期睡眠明显,而深睡(Ⅲ,Ⅳ期)明显增加, REM睡眠比例有所增加. 阿普唑仑组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和次数减少,睡眠效率没有明显变化;睡眠结构分析,浅睡(Ⅱ期睡眠)增加,而深睡(Ⅲ,Ⅳ期睡眠)减少,REM潜伏期延长(Tab 1).表1三组间主睡眠参数的比较(略)
2.3副作用部分患者有口干现象,1 wk后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黛力新为三氟噻吨四甲蒽丙胺的合剂,前者为兴奋性神经阻滞剂,后者为抗抑郁剂,二者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而副作用相互拮抗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目前已成为抗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小剂量的三氟噻吨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小剂量的四甲蒽丙胺具有兴奋性,后者可以对抗三氟噻吨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故其没有苯二氮卓类的成瘾性、耐受性及嗜睡作用,无抗胆碱或锥体外系副作用出现. 本组应用12 wk,未见明显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黛力新和多塞平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疗效优于阿普唑仑组及安慰剂组,表现为睡眠潜伏期缩短(入睡快),睡眠效率提高、醒觉次数减少、深睡增加,提高了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间亦明显增加. 阿普唑仑组虽然增加了总的睡眠时间,减少了睡眠潜伏期,但增加的是浅睡眠,而深睡眠反而明显减少,从而改变了睡眠结构,降低了睡眠质量,这种结构导致患者白日仍困倦、疲乏. 这一结果验证了游国雄等[4]报道的安定类药物可以减少深睡眠的观点. 安慰剂组仅有睡眠潜伏期缩短,而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药物的暗示性有关. 可能的机制是,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4],有报道失眠症常伴有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而且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抑郁症状[5-7];一项调查发现56%的失眠者伴有焦虑和激惹状态[8],国内刘贤臣等[9]报道失眠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无失眠者. 但是否长期失眠引起焦虑还是失眠的起因,目前还无定论[9]. 焦虑和抑郁可以导致失眠,而长期失眠亦可导致或加重焦虑和抑郁症状,而黛力新和多塞平都有抗焦虑和抑郁的作用,可以阻断上述这种恶性循环,多塞平仅在夜间应用,减少了其白日的镇静和嗜睡作用,同时又不影响抗焦虑,而且没有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其一、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好,用于替代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其二、更重的是解除了患者的心理依赖,消除了对安眠药的恐惧心理,使多数患者摆脱了长期服用安眠药所带来的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联合用药提高了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又改善了睡眠质量. 其三、由于失眠患者昼夜生理节律紊乱,白日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而表现为昏昏欲睡状,夜晚反而兴奋,通过黛力
新早晨及中午服用使其大脑皮层在白日处于兴奋状态,夜间才有大脑精神活动
的抑制,从而建立或恢复了其昼夜醒眠节律;同时夜间加用具有镇静作用的多
塞平,从而改善睡眠. 本文结果表明,黛力新与多塞平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失眠,效果明显、安全、耐受性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原发性失眠患
者,尤其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及其他
神经疾患等禁用安定类药物的中老年患者,以及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的替代治疗.
【参考文献】
[1] Walsh JK, Engelhardt CL. Trends in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insomnia[J]. J Clin Psychiatry, 1992; 52(12, Suppl): 10.
[2]王莉青. 黛安神[J]. 中国新药杂志,1999;(2):118.
Wang LQ. Deanxit [J]. Chin J New Drugs,1999;(2):118.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186-194.
[4]游国雄,竺士秀,张可经. 失眠与睡眠障碍[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3-34,86.
[5] Mellinger GD, Balter MB, Unlenhuth EH. Insomnia and its treatment: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J]. Arch Gen Psychiatry, 1985; 42(3):225-232.
[6] Prisoni GB, De Leo D, Rozzini R, et al. Psychic correlates
of sleep symptoms in the elderly [J]. Int J Geriatric Psychiatry, 1992; 7(4): 891-898.
[7]潘集阳,赵耕原,张晋碚,等.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178-179.
Pan JY, Zhao GY, Zhang JP, et al.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insomnia[J]. Chin J Behavioral Med Sci,2000;9(3):178-179.
[8] Charon F, Dramaix M, Mendlewicz J.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insomnia subjects in a sample of 1761 outpatients [J]. Neuropsychobiology, 1989;21(3):109-110.
[9]刘贤臣,彭秀桂,郭传琴,等. 青年学生失眠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
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