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而被翻牌成电视剧就有几个版本,相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给朋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之印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阴险狡诈的曹操等。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才不抵志王子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才不抵志王子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王允王子师是三国出现之前士人阶层的最后代表人物,他也为抵制武人夺权,推动士人阶层上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差一点就成功了。
由于《三国志》里没有王允的传记,他的传记在《后汉书》里,在那里他的作为大体上和《三国演义》里面一样,有些小的差别,这里主要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来聊聊王允这个人。
《三国演义》里王允最出彩的一段情节就是“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用一个美人貂蝉挑拨了吕布和董卓。
前面他把貂蝉先送给吕布,然后又送给董卓,这倒没什么。
关键是这之后,他明着劝架,暗着一步一步挑唆这爷俩反目成仇,这个语言是有艺术性的。
从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开始,董卓发现吕布对自己这位爱姬的企图不是一般的大,就带着貂蝉到郿坞居住,没带着吕布去,吕布只能目送着董卓带着貂蝉远去,王允抓住这一瞬即逝的见缝插针的好机会,先跟吕布装糊涂,那意思不知道董卓自己要了貂蝉了,吕布把事一说,各位您看王允这话厉害啊,按照毛宗岗先生的评点,这一番话转了三转。
先是说:“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那意思,董太师怎么能这样呢。
然后带着吕布回家,又跟吕布说:“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
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就是告诉吕布,咱俩成了大家嘴里的笑料了。
然后又转了一下,“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我就这样了,没本事,让人家笑话就笑话了,将军你怎么也能受这个气呢?本来吕布就有火,让王允这一敲打,那还不窜了。
吕布就说:“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王允目的达到了,但他还不能打蛇随棍上,因为毕竟董卓和吕布关系在那儿了,吕布一句气话,不能完全当真,过早暴露目标,有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王允压了一句,“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
”这一句话也是测验自己上一句的效果,要是吕布只是说气话,那吕布听完这句话也就不再往下说了,只会气哼哼地喝酒,那就是没挑唆成。
结果吕布来一句:“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这下没跑了,就是真起了杀心了。
王允形象分析
1. 引言王允,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位除董贼安汉室,但又因“错估形势,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的政治误断导致命丧黄泉并加剧汉室衰微、三国纷乱,在三国故事发展的情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关键人物,然而由于罗贯中先生的小说关于王允的着墨甚少,因而后世学者对小说中王允的研究甚少,系统的研究王允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查阅这些现存的文献发现,研究王允形象的作者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李国文、陈海燕、殷小芳、胡娜、王莹雪、彭匈、于涛等人为代表,文献内容主要以批判王允为主,较少甚至没有歌颂王允的所作所为,另一派以康德文、王俊楚、郝虹、钟林斌、刘森、毕岸等人为代表,文章重点在于歌颂王允。
两派观点恰好是两个极端,都未能真正从客观角度全面系统地来分析王允的形象,未能真正总结出王允的形象,因而本文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来介绍分析王允的形象并简单对比正史中的王允,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对《三国演义》中王允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文献资料以及对原著的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分析出王允在小说中真正的形象。
通过深入阅读《三国演义》,参照阅读《三国志》《后汉书》等并结合优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有关王允人物形象的资料有用信息,通过查阅文献及其他资料进行反复筛选需要的信息点来分析出王允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完善国内外《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关于王允的资料,找出王允成功及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总结,从而使人们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并反思其失败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做到扬长避短,真正实现趋利避害,同时借由对比史实中的王允形象,再现史实中的王允形象。
2. 王允在小说中的形象在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允作为大汉王朝的司徒,位列三公,以铲除国贼、匡扶汉室为己任,足智多谋,巧设连环计智杀国贼董卓后,执掌朝廷权柄,然而正当其意气风发之时,却在诛董之后举措失当,进退失据,让天下臣民大失所望,最终导致董贼余部攻陷长安,不仅使自己身首异处,更使在黄巾之乱、董贼专权后趋于衰微的汉王室威信一落千丈,汉王朝彻底名存实亡,汉室中兴的黄粱美梦荡然无存、灰飞烟灭,自己不折不扣地成为压垮汉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汉书王允传的知识点总结
后汉书王允传的知识点总结后汉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王允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后汉书中有专门的传记记录。
以下将从王允的生平、政治事业、性格特点、影响等多个方面对后汉书王允传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平王允,字子师,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
出生于汉桓帝时期,其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王禁,家族世代为官。
王允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母的宠爱。
年轻时,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尤其擅长诗文,因此广结人脉,名声远播。
后来,王允考取功名,进入官场。
他在政治上一直以清正廉明著称,深得朝廷和民众的尊重和爱戴。
二、政治事业1. 丞相之职王允曾在东汉末年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中最为显赫的是他担任丞相之职。
当时,东汉朝廷内乱,宦官当权,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王允担任丞相之后,秉持忠臣正直的立场,竭力为朝廷排除奸佞之徒,整肃政风,重振朝纲,尽力维护社会稳定。
他提倡宽仁政策,深得人心。
2. 三国时期王允在东汉末期曾多次施展智谋,在当时政治剧变的环境下,他不断与其他势力周旋,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在董卓专政时期,王允起用吕布协助诛杀董卓,解除国家危机;后期,曹操打败袁术的叛乱,王允更是帮助曹操从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奠定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地位。
3. 立嗣之事王允在东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决策是立嗣,当时皇帝献帝年幼,王允亲自起草便宜行事,经反复斟酌,决定立刘协为嗣。
这一决策对于稳定朝纲、保护朝廷权威意义重大。
三、性格特点1. 忠臣义士王允以忠臣正直著称,他一生秉持忠义,勤勉励志,不为利禄所动,坚持原则不阿。
他在官场上品行端正,与当时丑恶的政治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受人民爱戴。
2. 深谋远虑王允在政治斗争中总是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分辨大是大非,因而在斗争中屡次取得成功。
3. 宽仁政策王允在丞相之职上提倡宽仁政策,关心民生,力图减轻人民的疾苦,深得广大人民的爱戴。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点说起《三国演义》,那可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那些人物,个个都是鲜活的,像是从书里蹦出来的,真让人感觉亲切。
先说刘备,哎,这位仁德的皇叔,真的是个“好人”啊!有句话说得好,心里有啥事儿都往外冒,刘备就是这样。
他那颗柔软的心,像是春天的花,开在哪里都招人爱。
他为了兄弟情,真是可以上刀山下火海,跟关羽张飞两位大哥一块儿打拼,真是个“大丈夫”!不过,有时候他那种“人好就是好”的心态也让人觉得有点傻,真是心太软了。
人家曹操都说他“仁者无敌”,可有时候这种仁义可真是把他逼得挺惨的,唉。
再说曹操,这位枭雄可就不一样了。
他有智慧,做事儿果断,真是个狠角色。
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真是把他的个性说得明明白白。
曹操这人,绝对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手段那是相当高明。
你看他怎么对待敌人,简直就是个“虎狼之师”。
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脆弱,像个大智若愚的角色,心里其实有点孤独。
就算是谋士如诸葛亮,也得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他。
这种复杂的性格让人既想捧他,又想打他,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再聊聊诸葛亮,这位卧龙可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
他那“草船借箭”的计谋,真是让人拍手称绝。
说实话,诸葛亮就是个有才华的人,脑子里总是想着如何能让蜀国强大。
他有一颗无私的心,想着国事,想着百姓。
这种心态真是让人敬佩。
不过,有时候他也有些过于理想化,像是在空中飞,脚不沾地,让人觉得有点不切实际。
不过这也是他的魅力,天马行空,给人一种“文人风范”。
他和刘备之间的友谊,也是深厚得让人感动。
两人一拍即合,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的默契让人羡慕。
说到张飞,这位勇猛的武将,真是个“虎威天下”的角色。
那一声“喝!”简直能把敌人吓得心惊肉跳。
可别小看这位大哥,他不仅有力气,还有一颗热情的心。
对待兄弟,他简直就像个大块头的弟弟,肝胆相照,真是个“豪杰”。
不过,这小子脾气也是挺大的,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简直是个“火山”。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他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
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是指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利用貂蝉施展的一次离间计。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了各方势力的不满。
司徒王允为了除掉董卓,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先将自己的义女貂蝉许配给吕布,然后又将貂蝉献给董卓。
貂蝉在二人之间周旋,使得二人相互猜忌,最终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将董卓杀死。
这一计策被称为“美人计”,貂蝉被誉为“闭月羞花”的美人,她的美貌和才智成为了这次计策成功的关键。
这次计策不仅除掉了董卓,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在《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是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貂蝉也成为了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
这个故事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王允——精选推荐
王允王允(137年-192年),字⼦师,东汉末年⼤⾂。
王允出⾝官宦世家。
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
⾝为地⽅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被迫在此为官,从⽽密谋刺杀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铲除董卓公元191年(初平⼆年),董卓封王允为温侯,⾷⾢五千户。
王允想拒绝,⼠孙瑞对他说:“在⼤事没成功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加官进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品节,何乐⽽不为呢?不要因意⽓⽽误了⼤事啁!”王允⼀听有道理,便受命听封。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天,天下遭受严重的⾃然灾害,连续下了两个多⽉的⾬。
王允和⼠孙瑞、杨瓒等⼈借登台祭祀乞神降⾬之机,紧急商议谋杀董卓的⾏动⽅案。
⼠孙瑞严肃地对他们说:“⾃从去年岁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阴⾬连绵不断,这种暗⽆天⽇的⽇⼦应该有个尽头。
现在我们时机已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恐怕以后后患⽆穷啊!请你们认真考虑考虑。
”王允很赞同⼠孙瑞的意见,决定伺机尽早⾏动,以图董卓。
可是,董卓⽖⽛密布,戒备森严,⽽且他本⼈⼒⼤⽆⽐,凶残毒辣,如果不采取万全之策,⼀旦失⼿,恐怕后果难以设想。
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应外合,杀他个措⼿不及。
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盾,便秘密召见吕布。
正好吕布也有反董卓之意。
于是,王允便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告诉吕布,并委他作内应。
起初,吕布碍于⾃⼰是董卓的义⼦,不便在内部亲⾃下⼿。
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只是名义上的,并⾮⾻⾁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吗?你当他为⽗亲,平时他待你是⼉⼦吗?”吕布与董卓爱妾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便答应下来。
这年四⽉,正当王允等⼈准备采取⾏动的时候,正逢天⼦⼤病初愈。
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龙体安康。
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带领⼗多名⼼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
王允的历史评价
王允的历史评价郭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何进、袁隗、杨赐:“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
是以孝文纳冯唐之说,晋悼宥魏绛之罪。
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
方欲列其庸勋,请加爵赏,而以奉事不当,当肆大戮。
责轻罚重,有亏众望。
臣等备位宰相,不敢寝默。
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
”马日磾:“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后汉书·王允传》:“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
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
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
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狙诈。
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
”“子师图难,晦心倾节。
功全元丑,身残余孽。
时有隆夷,事亦工拙。
”吕祖谦:“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
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
”陈普:“事成一让一矜功,一吉分明对一凶。
青琐门前招不去,相期犹不负林宗。
”宋贤:“屈膝家妓为汉君,宣平楼下毁奸臣。
可怜定国安邦志,血污锋芒哭万民。
”钟敬伯:“王司徒身为社稷计,生除国贼,死纤国难,忠义激烈,可谓生为汉臣,死为汉鬼者矣。
”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钱大昭:“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
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
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
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三国演义》:“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王允除掉董卓后,大赦天下,百姓称快,董卓部将李榷郭汜樊稠张济上表求赦。
王允不准。
四人在贾诩的建议下,以为董太师报仇为名,起西州大军二十五万。
兵犯长安。
不数日攻破长安。
吕布战败出走。
朝廷大臣死于国难者数十人。
天子登宣平楼安抚。
四人要求必杀王允。
王允巧施连环计读后感
王允巧施连环计读后感《王允巧施连环计》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施耐庵。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为主线,通过王允的巧施连环计,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王允是一个非常精明和谋略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善于运用连环计,巧妙地操纵局势,使得他在乱世中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高超的智慧,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游刃有余,能够左右逢源,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王允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和智慧让我深深地敬佩。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这个乱世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层出不穷。
有的人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惜背叛朋友,有的人为了家族和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
这种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读完《王允巧施连环计》让我受益良多。
通过这部小说,我不仅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它让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巧施连环计中的人物有什么印象吗作文
巧施连环计中的人物有什么印象吗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巧施连环计吗?这里面的人物可太有意思啦!
王允,他可聪明啦!为了除掉董卓那个大坏蛋,王允想出了连环计。
他就像我们下棋的时候,能提前想好好多步怎么走。
比如说,他先把貂蝉送给吕布,吕布可喜欢貂蝉啦,觉得貂蝉美若天仙。
然后呢,又把貂蝉送给董卓。
董卓这个大胖子,坏得很,他也被貂蝉迷住啦。
王允就靠着貂蝉,让吕布和董卓互相吃醋、互相怨恨。
吕布一气之下,把董卓给干掉啦!王允能想出这么厉害的办法,真让人佩服!
还有貂蝉,她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勇敢。
她知道自己的任务,一点儿也不害怕。
就像我们在学校参加表演,虽然紧张,但是还是勇敢地去做。
她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周旋,把这两个坏人耍得团团转。
小朋友们,王允和貂蝉是不是很厉害呀?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巧施连环计里的人物,可有趣啦!
先说王允,他可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就好像我们做游戏,他能想出别人都想不到的好点子来赢。
董卓在当时那么凶,大家都怕他,王允却不怕。
他想到用貂蝉来实施连环计。
貂蝉呢,就像一个超级勇敢的小姐姐。
她明知道面对的是很危险的情况,但还是勇敢地去做。
比如说,她对着吕布笑,让吕布觉得她喜欢自己。
然后又对着董卓撒娇,让董卓以为她心里只有董卓。
这就把吕布和董卓都哄得晕头转向的。
吕布因为貂蝉和董卓闹掰了,还把董卓给打败了。
王允和貂蝉用他们的聪明和勇敢,做了一件大好事。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他们吗?。
不可误读的王允之死
不可误读的王允之死东汉末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
董卓还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资物,淫掠妇女,朝野一片混乱。
司徒王允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设计诛杀。
《三国演义》中,接下来的情节颇为精彩:王允家有歌伎貂蝉,色伎出众,常念王允的养育之恩。
王允决定利用貂蝉的美貌与智慧,设计破坏董卓与义子吕布的联盟,相机一一铲除。
王允在貂蝉天衣无缝的配合下,巧使连环计,成功地离间了董卓、吕布之间的“父子”情义,假吕布之手诛杀了凶狠残暴的董卓。
按理说,有了如此天高地厚之功,王允在政治舞台上应该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有一个步步高升、功德圆满的结局。
然而,老天似乎是有意要与王允过不去,除掉董卓后不久,王允就死于董卓的旧将李傕、郭汜之手。
不少人读《三国演义》至此,多以贬责的立场来看待王允之死,认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说他自从诛除董卓以后,骄矜武断,缺乏机动灵活的谋略,不能控制错综复杂的局面,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其实是对王允之死的一种误读。
持上述观点的人,大约是这样认为的:不顾众议杀蔡邕,是他骄矜武断的表现;不懂得变通,逼反郭汜、李傕,是自取灭亡的直接诱因;乱军近逼天子,王允控制不住错综复杂的局面,只得从城楼上跳下。
我们先来一一解读这些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先说蔡邕之死。
从当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王允起初没有杀死蔡邕的意图。
当时王允听说有人在哭董卓,便命人抓来,一看是朝野都为之尊崇的蔡邕,于是就痛斥了蔡邕一番。
蔡邕生怕王允一怒之下杀了他,赶忙请求免死,希望能够“黠首刖足”,“续成汉史”,将功赎罪。
蔡邕想学司马迁,这让王允不能接受,于是不顾众人的请求,缢死了蔡邕。
从这里我们得知,王允杀蔡邕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他“执笔于幼主左右”。
在他看来,“方经国运衰弱,朝政错乱”,蔡邕如果像司马迁那样忠实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必然会令幼小的天子遭受到诽谤和诬蔑,还会使他们这些大臣蒙受批评和指责!由此,我们看出,王允缢杀蔡邕,实际上是在维护封建士大夫阶层声誉,遵从儒家倡导的“为尊者讳”,维护皇帝的尊严。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蔡邕的一声叹息蔡邕是谁?他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才华横溢,被称为“旷代逸才”。
在他死后多年,曹操还因为怀念他,重金从匈奴人手中赎回他的女儿,才女蔡文姬。
蔡邕蔡文姬早年,蔡邕因为上书朝廷得罪了权贵,因而流亡江湖多年,后来却在董卓的威胁下重入朝廷。
对他这段经历,《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讲的:“ 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
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
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
”可以看到,以残暴闻名的董卓,对名士蔡邕是很尊重的,三天之内就将他升到高位。
对于蔡邕来说,不仅这次重入仕途和董卓有直接关系,最终他也因与董卓的这层关系而丧生。
董卓在中平六年(189)进入洛阳,胁迫汉献帝西迁,至初平三年(192)在长安被王允、吕布联手诛杀,前后历时三年。
当刺杀董卓得手的消息传回王允居所时,蔡邕恰好在座。
因为谋杀董卓的计划是在王允、吕布的秘密策划下实施的,而一旦成事,无疑是当时政坛最具爆炸性的新闻。
故对此毫无心理准备的蔡邕“闻之惊叹”。
这本是正常人的一个正常反应,蔡邕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叹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听到蔡邕的惊叹声,王允勃然大怒,痛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
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王允认为蔡邕的这一声叹息,是因感念董卓的私恩而表达的伤痛之情。
所谓私恩就是前文提及的,蔡邕是在董卓的直接关心下重入仕途的,并且晋升迅速。
王允由此断定,蔡邕同属董卓逆党,不由分辩地将他打入大狱。
蔡邕是董卓一党吗蔡邕这几年与董卓相处不错是事实,但是要给他戴上“逆贼”的帽子,则是莫须有。
蔡邕最初也嫌恶董卓的名声,但慑于其权势而不得不加盟,也曾经设想逃亡而被弟弟劝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论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论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其中塑造的的很多人物到现在都耳熟能详。
全文全面的描绘出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场景。
刻画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显现出了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忠”、“义”、“智”……等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各种人物的形象及心理,更还有描述出当时女性生存的艰难,令如今的人们得以知晓当时人们的忠义观。
使得《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得以体现,能够永久的流传。
关键词:《三国演义》、形象、忠、义引言:东汉末年,群雄并立,各大诸侯割据一方。
东汉王朝岌岌可危。
在这乱世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身怀报国之心的文臣武将。
他们身上都有着各自鲜明的形象特征,有抱着与汉室共存亡的忠臣、有身具游侠气息与知恩图报的义士,还有胸藏韬略、宇藏万机的智者,更有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组成了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网,将三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忠封建社会时期,忠”是其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
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忠”这个问题,表现出了其自身所有的复杂性与包容性。
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400多人物形象中,“忠”这个形象在许多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
但有在每个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忠”的表达。
《三国演义》所表现得“忠”,首先便是对气数已尽的东汉王朝的愚忠。
其愚忠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便是《三国演义》的主旨思想—尊刘贬曹。
在罗贯中先生眼中,东汉王朝虽然已经油尽灯枯,气数已尽。
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有有识之士能够逆天改命,让东汉王朝重新回到巅峰时期。
而这有能力的人,只能是有东汉王朝血脉的刘姓之人—刘皇叔刘备。
所以虽然曹操功盖千古,一统北方,成为三国鼎立中最强大的一方,但因为他是异性之人,所以曹操便成了罗贯中主要的贬斥对象。
第二则主要是表现了一些在东汉王朝即将崩塌之际依然甘愿与其共存亡的所谓的“忠臣义士”。
其中着重描写了王允。
王允在《三国演义》中是最早出场的人物之一。
解密:会耍阴谋的王允为何会在政治上这么短视?
解密:会耍阴谋的王允为何会在政治上这么短视?王允是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他导演的貂蝉戏弄董卓和吕布好戏,致使董卓和吕布内讧,最后吕布刺死了董卓。
这时候的王允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他的领导下,大汉朝应该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可惜在王允身上,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让人感觉王允其实也不过尔尔。
更为重要的是王允一些错误事情的表态,居然让大汉朝走向极为衰退的边缘。
其一,杀死蔡邕。
蔡邕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诗歌写的也挺好的,有个女儿叫蔡文姬,很有才华。
蔡邕在董卓当政时备受重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操守,后来董卓死了,蔡邕伏在尸首上痛哭流涕。
王允知道,立刻就把蔡邕下狱。
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
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
”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
可见杀死蔡邕,王允是失去了民心的。
其二,逼反李傕郭汜。
董卓死去,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慌忙逃窜,吓坏了。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
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报李傕。
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
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
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众皆惊惶。
政治胭脂_写人作文1900字相关作文
政治胭脂_写人作文1900字相关作文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
这也就注定了生在这个时代的女子在这段充满男子气概的历史中只能沦落为附庸,成为三国的政治胭脂。
我们先说说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
王允的身份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东汉末年的司徒,也是貂蝉的义父,还有后来我们熟知的连环计也都是他一手炮制的。
说到连环计,就不得不提连环计的另外两位主人公——董卓和吕布。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于是在家中设宴,同时邀请了吕布和董卓,并让貂蝉献技。
事后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董卓本来就是为了拉拢吕布,才收吕布为义子。
貂蝉是吕布的小妾,按理说她应该是董卓的儿媳,可董卓偏偏就看上了这位年轻貌美的儿媳。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
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正史中普遍认为王允只是利用一个宫女挑拨吕布和董卓的关系,但貂蝉确有其人。
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五原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但其最后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
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带兵来到白门楼。
貂蝉作为吕布的妾室,在这场战争中貂蝉丧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被俘虏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的。
而且当时,关羽正在曹操旗下。
曹操想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予关羽。
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
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在后人眼中貂蝉的一生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情史,甚至到了后来人们开始歌颂吕布与貂蝉的爱情,认为貂蝉是为了吕布殉情。
貂蝉的死变得更加令人惋惜。
但对貂蝉来说,她真的是为爱而死吗?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是她自己自愿的吗?我认为不是。
貂蝉在连环计中,一直只是王允的一枚棋子、只能听凭他的安排、自己毫无选择。
因为她的美貌,就注定她没有办法避开这场政治纷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11. 引言王允,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位除董贼安汉室,但又因“错估形势,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的政治误断导致命丧黄泉并加剧汉室衰微、三国纷乱,在三国故事发展的情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关键人物,然而由于罗贯中先生的小说关于王允的着墨甚少,因而后世学者对小说中王允的研究甚少,系统的研究王允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查阅这些现存的文献发现,研究王允形象的作者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李国文、陈海燕、殷小芳、胡娜、王莹雪、彭匈、于涛等人为代表,文献内容主要以批判王允为主,较少甚至没有歌颂王允的所作所为,另一派以康德文、王俊楚、郝虹、钟林斌、刘森、毕岸等人为代表,文章重点在于歌颂王允。
两派观点恰好是两个极端,都未能真正从客观角度全面系统地来分析王允的形象,未能真正总结出王允的形象,因而本文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来介绍分析王允的形象并简单对比正史中的王允,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对《三国演义》中王允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文献资料以及对原著的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分析出王允在小说中真正的形象。
通过深入阅读《三国演义》,参照阅读《三国志》《后汉书》等并结合优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有关王允人物形象的资料有用信息,通过查阅文献及其他资料进行反复筛选需要的信息点来分析出王允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完善国内外《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关于王允的资料,找出王允成功及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总结,从而使人们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并反思其失败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做到扬长避短,真正实现趋利避害,同时借由对比史实中的王允形象,再现史实中的王允形象。
22. 王允在小说中的形象在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允作为大汉王朝的司徒,位列三公,以铲除国贼、匡扶汉室为己任,足智多谋,巧设连环计智杀国贼董卓后,执掌朝廷权柄,然而正当其意气风发之时,却在诛董之后举措失当,进退失据,让天下臣民大失所望,最终导致董贼余部攻陷长安,不仅使自己身首异处,更使在黄巾之乱、董贼专权后趋于衰微的汉王室威信一落千丈,汉王朝彻底名存实亡,汉室中兴的黄粱美梦荡然无存、灰飞烟灭,自己不折不扣地成为压垮汉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世学者在研究小说人物王允的形象时出现了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即对王允的评价趋于两极,或全文旨在歌颂王允忠义多谋等,或全文旨在批判王允愚昧无能等。
究其原因,发现后世学者对王允的评价多是建立在王允所处的某一阶段,甚至是某一事件中表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而对王允形象的认识往往以一概全,顾此失彼,未能全面而又系统地展现王允在小说中真实形象。
那么小说中的王允到底是足智多谋的人,抑或是愚不可及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小说中的王允,需要我们分阶段、分事件来还原小说中大汉司徒王允真实的形象。
2.1. 计除董卓前2.1.1. 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王允在《三国演义》中一登场便适逢大汉王朝统治阶层的三大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士人集团)中的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火并,宦官集团被击败,挟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北逃,王允身为大汉王朝的三公之一司徒,在局势不清,战火未熄的情况下,追迎圣驾,终于迎上圣驾,皇帝及陈留王一行人狼狈不堪,君臣相3见,“君臣皆哭”。
王允身为士族集团的代表,同时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领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此时的儒家文化虽早已因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以及朱买臣的诠释而变异成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文化工具,但儒家文化仍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忧国忧民、仁爱等优秀元素,因而在王允的每一滴血液里都流淌着忠君爱国,重振朝纲,匡济天下的思想,当自己看到皇室衰微、少帝蒙尘,朝政动荡、天下混乱,不经意间流下了忠君爱国的之泪,撒下了无力兼济天下的自责之泪。
2.1.2. 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董卓迎接天子返京后,执掌朝政,但其以外藩入主京师,根基未稳,而其所作所为招致非议,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后军校尉鲍信拜见司徒王允,“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王允以“且容商议”作答,鲍信见王司徒犹豫不定,便引本部人马离京东去。
而后王允坐视董卓招降大将军何进兄弟兵马,做大势力,巩固其在京师的地位,滥发淫威,施暴于百姓,欺凌王室,废除少帝,更立献帝,俨然太上皇。
后人批评王允应该对此负全责,起码要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若不是王允老迈无能,做事犹豫不决,错失斩除国贼的机会,或许董贼不会如此顺利掌握中央权柄,汉家天下也不至于被董贼折腾得如此不堪,汉家天下复兴尚有一线生机,正是由于王允的错失良机导致大汉王朝进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其实对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王允当时的作为无疑是非常明智,非常有远见的。
首先董卓进军帝都洛阳,是奉当时的大将军何进的旨意,而当时的何进执掌朝政,官至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更是皇帝的亲娘舅,何进的旨意形同皇帝的圣旨,何进身为外戚集团的领袖决定铲除宦官集团,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因而下诏要求距离京师较近的外藩董卓引西凉大军入京协助消灭宦官集团,身为4外藩,为了的表现对朝廷的忠心,必须奉召入京,董卓入京在道理上讲是尊奉天子诏令,若杀了董卓,会加剧地方诸侯与中央的离心力,会导致地方诸侯寒心,丧失对中央的信心,势必导致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难出国门。
其次,董卓迎驾时,见到少帝和陈留王,“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符合人臣之礼,然后“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这一哭表示自己对汉室的忠心,回到宫中后,马上“检点宫中”,表示自己对汉室尽责,杀这样一位尽忠尽责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寒了忠于大汉臣民的心,杀之无道。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董卓身为凉州刺史,凉州是大汉西部极为重要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汉人与胡羌杂居,民风剽悍,该笔又盛产战马,因而所带西凉军战斗力奇强,西凉铁骑所向无敌,西凉步兵横扫天下,后来曹操、袁绍兄弟、孙坚、陶谦、刘备等十八路诸侯组成关东联军也没有彻底将其打败,可见西凉军惊人的战斗力。
身为司徒的王允想必对西凉军的战斗力早有耳闻,纵使董卓初入京师扎根未稳,京师内外尚有许多其他诸侯的军队,但是一旦火并恐怕西凉军仍旧占据上风,况且其他诸侯尚未联盟,任何单一诸侯的力量都是无法与西凉军匹敌的,此时双方矛盾尚未激化,一旦诛董机会实施,必将激化双方矛盾,与西凉军作战,王允实在没有半点把握,与其造成“鱼死网不破”的可悲结局,不如坐观时事,静观其变,抓住机会一举消灭董贼,匡扶汉室。
王允为官数十年,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而鲍信身为后军校尉,是一位军官,缺乏谋略,虽有忠义之气,但无远见,只想逞一时之快,为国除贼,既无谋略,又无对策,不可能获得成功。
而王允的远见得到了另一位反董领袖的共鸣,他就是家世显赫,“四世三公”家族袁家的袁绍,袁绍在日后平定幽、冀、并、青四州之地,一统黄河北岸,“天下十分,其四归袁”,袁绍在三国中绝对是一等一的政治高手,否则不可能兼并四州成为天下最大军阀(他的失败不是他的政治谋略低下,而是他遇上了同时代更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失败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我们不能一成败论英雄,否认他的智谋),鲍信在找王允除掉董卓前已经找过当时尚在京城为官的袁绍,袁绍以“朝廷新定,未可轻动”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实则也是看穿了这一提议的不切实际性。
5 2.1.3. 四两拨千斤,冷静更变通董卓入京后为了提高威望,接受下属李儒的建议准备废少帝而改立聪慧的陈留王(还有因为抚养陈留王的太皇太后姓董,董卓自认为自己和她是本家,内心因而更加亲近陈留王),于是董卓设宴宴请群臣,议论废立之事,董卓凭借军威。
叫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座中丁原、卢植反对,董卓大怒,拔剑欲杀。
司徒王允轻描淡写一句:“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说得董卓无话可说,连消带打化解了一场危机,于是百官皆散。
休要小看了这一柔软的态度,相比一味硬拼的武夫,或者动辄拍案的愕愕之士,他更多了几分冷静。
往往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时刻,需要的恰恰是理智。
一句“另日再议”,便能浇熄火焰,为事情的转圜赢得时间,同时也保护了一批忠于汉室的臣僚,不至于马上与董卓激化矛盾,过早暴露目标,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水平。
要知道那时王允虽然贵为司徒,但手上并无一兵一卒,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乱世,王允在这场斗争中也表现出了毫不逊色于军阀实力的政治手腕。
最终董卓还是废了汉少帝改立了汉献帝,而身为大汉司徒的王允在这场废立过程中并没有做过什么过激行为。
后世有学者批评王允在董卓废立上态度比较暧昧,没有尽一个忠臣的职责极力反对董卓,甚至是默许董卓的废立皇帝行为,这在当时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深入人心的时代,王允默许董卓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做法,是很难符合作为一个忠臣的标准的。
其实深读《三6国演义》你会发现王允冷静、暧昧甚至是默许的态度下面有很深层次的原因。
王允一生服务过四代帝王,汉桓帝、灵帝、少帝、献帝,身为臣子的王允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对皇帝也是一心一意的,当然对灵帝的继承人也是忠心耿耿的,然而虽说是少帝直接继承了灵帝的皇位,但是从灵帝的内心来讲,灵帝是想把皇位直接传给献帝的,小说中写到“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亦偏爱协,欲立之”,灵帝是欲立陈留王刘协的,只是计划没有完成,突然驾崩,何进抢先一步迎力刘辩为帝,从本质上来说,少帝的帝位是不合先帝意愿的,王允对少帝的帝位的正当性是存疑的。
同时何进以及何太后是屠户人家,行为比较粗暴,何太后曾经“鸩死王美人,设心嫉妒”,并且赶走灵帝的生母,何进更是“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王允深知何太后难以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表率,何大将军更是粗暴无德,身为儒家文化熏陶的王允认为何太后行为不符合“仁”的定义,在那个讲究出身、仁孝的时代,王允内心深处对何太后的行为是充满不满情绪的,对少帝是否遗传他母亲的野蛮基因是存疑的。
因而改立陈留王,一方面满足了封建知识分子讲求的“母以子贵、出身名门”的条件,王美人出身名门,没有什么不良记录,同时刘协又是灵帝生母董太后抚养长大,形同嫡孙,血统高贵。
更重要的是汉少帝刘协过于懦弱、胆小,在何进集团与宦官集团火并过程前后,少帝表现得极其孱弱,“哭”、“帝不敢应”、“皆哭”、董卓迎驾“百官失色,帝亦大惊”、“帝战栗不能言”、“帝后皆哭”,丝毫没有分寸,在大汉王朝大厦将倾之际,这样的君王难以挽救即将分崩离析的王朝命运的,而陈留王刘协虽然年幼,但在陪伴皇兄过程中表现得机智过人十分得体,北逃过程中正确地指出不能长久呆在草莽之中“须别寻活路”,到了庄院,庄主文化,少帝不敢回答,唯有陈留王回答:“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
吾乃皇弟陈留王7也。
”等到董卓迎驾,天子惊魂难定,而陈留王与董卓对答如流,甚至“以言抚慰董卓”,“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心”。
董卓是个军阀,大老粗一个,尚且知道陈留王有人君之才,少帝无能,何况是足智多谋的司徒王允,与其让大汉王朝在少帝手中继续败坏,不如默认董卓改立陈留王,或许以陈留王能够给大汉王朝中兴的机会,与其死抱着忠于帝位充满疑虑的无能旧主,眼睁睁地看着大汉四百年的江山毁于一旦,不如效忠血统高贵,才德兼备的新主,给大汉王朝的中兴留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