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学(下)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诊断学心电图学
④心房扑动: 房波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 在II、III、avF导联清晰,波间匀齐相差不 超过0.02s,频率在240-430 bpm,AV传导 比例不定,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房室阻滞。
⑤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在V1和II导 较易识别,“f”波频率在350-600bpm ,RR 绝对不等,若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时可出
⑴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高于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P-P或R-R间期的差值大于0.12s。 窦性停搏:窦律中出现无P长间歇;长间歇不是
基本PP的整数倍;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 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心房与窦 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1.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波隐匿 窄/宽QRS 绝对匀齐 160-250bpm
(1) AVN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 P'波隐藏在QRS中 多数160 -180bpm P-R跳跃≥50ms
(2)AVRT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隐性房室旁道 R-P'≥70-100ms 多数≥180bpm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 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
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
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 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 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代偿期呈完全性
诊断学教案及讲稿(心电图)
3、陈文彬主编:《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X年7月,第五版
4、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X年2月,第六版
5、Lawrence M.Tierney,Jr.,MD等Current Medical Diagnosis&Treatment人民卫生出版社,202X
3、房室肥大〔60分钟〕。
4、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90分钟〕。
5、心律失常的概念、分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50分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肢体导联、胸前导联的连接方法。
2、难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教学方法与手段:
X医学院课时教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授课章节
心电图
教师姓名
黄丽红
职称
副教授
所属各部〔系、院〕
临床学院
教研室
诊断学
教学层次
□研究生√□本科生 □专科生 成教〔□本科生 □专科生〕
学时
9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四、掌握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一〕左、右房、室肥大
〔二〕过早搏动
〔三〕心房发抖
〔四〕房室传导阻滞
〔五〕异位性心动过速
〔六〕心肌缺血、心肌堵塞的特征
五、掌握心电图仪的正确操作
六、掌握肢体导联、胸前导联的连接方法
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诊断学-心电图
中1/3 左、右房同时除极
前1/3 右房除极
后1/3 左房除极
左、右心房除极过程形成P波
正常P波
1. 2. 3. 4. 5. Ⅰ、Ⅱ、V4-V6 向上 aVR 向下 V1 P波可双向,但1>2 时限<0.12sec 振幅<0.25mV
V1
1 ( 1) (2) 2
P
PtfV1 : V1 导联 P 波终末 电势(V1导联负向P波)
(二)P-R间期
正常:0.12-0.20s 老年人略长,不超过 0.22s
P-R间期
(三)QRS波
形态: 肢体导联: Ⅰ 、 Ⅱ 、 aVF 主波向上, AVR 主 波向下 胸前导联:V1-V6导联 R 波渐增高, S 波渐变 浅
S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直立
V2 V5
V3 V6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四)双心室肥大
可能因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 图,以致难以显示心室肥大,或仅表现为一侧室肥大的图形而掩 盖另一侧心室肥大的存在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
三、心肌缺血
三、心肌缺血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电图改变
(四)心电轴的测量
3、临床意义 正常电轴:- 30°~ +90° 电轴右偏:+90°~ +180°常见于右室肥厚RBBB、LPFB、肺心病 电轴左偏:- 30°~ -90°常见左室肥厚、LBBB、LAFB 极度右偏:- 90°~ -180°
(四)心电轴的测量
正常心电轴与其偏移
(五)钟向转位
心脏沿其长轴(从心尖部向 心底部观察)发生顺钟向或 逆钟向转动 通过胸前导联过渡区波形 (R/S≈1的波形)出现的位 置判断 正常:V3、V4 导联R/S ≈1 顺钟向:V5、V6 导联出 现,见于右室肥厚 逆钟向:V1、V2 导联出 现,见于左室肥厚
诊断学心电图学习纲要
心电图学习纲要心电——心电向量(强度、方向) 机械收缩1、 心电图测量(方格.分规)2、 平均心电轴:①左偏卜30~+90]右偏[I 、III 】②循长轴转位(顺、逆)【VsR/SQl 】3、 心电图波形组成和正常数摇各波特点及正常值P 波(心房除极):0.25mV. 0.2 mV. <0.12MPR 间期(心房复极、房室结、希氏束、朿支):0.12” ~0.20”QRS 波群(心室除极):0.06”~0.10”(<0A2"\ 1.0 mV. 0.5 mV. 1.5 mV. 1.2 mV 、2.0 mV. 2.5 mVmV 、0.8 mVST-T (心室缓慢、快速复极)QT 间期(心室除极、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0.32”~0.44”U 波:T 波后0.02”~0.04”的振幅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泵 Ifll 电极.导联线体表 ---------- ►心电图机心电综合向M ------------------------------------------ 1[导联体系一一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基本图形肢体导联:I 、II > Ilk avR. avLx avF 胸导联:VI 、V2、V3、V4. V5、V6 /0.5宀间期Q-T 间期V3~V4易见,增髙一低血钾。
"\丿电图牛寺点:快、短、右室优、T变大房室肥大右房大:p波髙尖,>0.25 mV,“肺型p波”,VI导联p波直立,^0.15 mV,如p双向,振幅和N0・20mV°(图5-1-21)左房大:p波增宽,M0.12”,双峰型,P0.04”,Ptfvi(绝对值)M0・04mm・S, “二尖瓣型p波”(图5-1-22)左室肥大:左室优势:面向左室的导联(I、avL、V5、V6)R振幅增加;而面向右室的导联(VI orV2)—深S波诊断标准:QRS波群电压增髙胸导联:R V5 or Rv6>2.5mV; R V5+S VI >4.0mV (M) >3.5mV (F)肢体导联:R I >1.5mV; RavL>1.2mV; RavF>2.0mV;R I +SIII>2.5mVCornell 标准:RavL +Sv3>2.8mV(M),2.0(F)心电轴左偏:(图5-1-25 )右室肥大:右室优势:面向右室的导联(VI. avR) R振幅增加:而而向左室的导联(I、avL、V5)—深S波诊断标准:QRS波群电压增高VI R/S 1, R 型or Rs 型:V5 R/S W1 or S波加深;avR以R为主Rvl+Sv5 >1.05mV (重症>1.2mV)RavR > 0.5mV心电轴右偏$+90。
诊断学课件:诊断心电图心律失常2
预激综合征 Preexcitation syndrome, Wolff 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
“Δ”(delta)
波
心电图特征
J P-J 正常
1. 在QRS波之前出现“Δ”(delta)波; 2. P-R间期缩短(<0.12sec),但P-j间期正常;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
•房内阻滞(intra-atrial block)
P波增宽>0.12S,呈双峰, 峰距>0.04S,难以与左房大鉴别, 鉴别依靠临床资料
房-室传导阻滞
AVB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经常分析P-QRS波关系可以了解房室传导情况 • 发生水平从上至下,房内结间束(尤其是前结间
• 按传导阻碍滞发生的情况
永久性 暂时性 交替性 渐进性
各类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 窦房阻滞(sinoartrial block
SAB)
• Ⅰ°Ⅲ°因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
描记窦房电位,故Ⅰ°SAB不 能描记,Ⅲ°SAB无法与窦性停搏
• Ⅱ°Ⅱ°型窦房阻滞:在规律的窦
性P-P间距中,突然出现长的P-P间 期=正常P-P间距的倍数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为交界区逸搏心律
房颤+三度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横面QRS向量 环示意图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横面QRS向量 环示意图及在V1;V5、V6导联
轴上的投影。
左束支分传导阻滞示意图
RBBB合并心梗时,不影响二者的诊断 RBBB合并右室大时,SV5V6>0.05mv R’v1 >1.5Smv
医学临床研究生心电图诊断学
*PtfV1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1. PtfV1: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2. V1导联P波为正负双向,负向波的宽度(S)乘以负向波的振
幅(mm)。
3. 正常值为 ≥-0.04 mm .s。
P波时限0.16s。 PⅠ、Ⅱ双峰,峰间距0.05s(>0.04s)。 Ptfv1=-0.12mm.s(<-0.04mm.s)。
*肢导联:A.右室 RavR < 0.5 mv。(反之为右室肥大) B.左室 RavL<1.2 mv, RavF<2.0 mv,(反之为左室大) RⅠ<1.5 mv RⅡ + RⅢ<4.0 mv ; RⅠ +SⅢ < 2.5 mv。
QRS波群正常值
3.*Q波正常值:时限<0.04s,电压 < 1 / 4 R。不应 有切迹,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低电压: (1)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绝对值之和均≤
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2)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绝对值之和
均 ≤0.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 (3)肢导联低电压加胸导联低电压称为低电压。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波群特点
* V1~6的正常形: V1~2: rS 型 V3~4: RS型 V5~6: 以R波为主 (qRs、 Rs 、qR、 R)
心脏收缩前,先由窦房结自动产生节律性的兴奋,按一定途径和 时间,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 ,引起整个心脏产生、传导兴奋和收 缩及舒张。
↓ 心肌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周期性变化
↓ 除极(心肌收缩)和复极(心肌舒张)
↓ 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 组织和体液,反映到体表,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发 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心电图名词解释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
诊断学心电图 含房颤、房扑、房早、室上速、预激心电图特点[专业知识]
行业相关
5
1.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
-极化polarization/除极depolarization/复极repolarization
行业相关
6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 除极 +
+ 复极 -
行业相关
7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正常心室除极: 心内膜心外膜
正常心室复极: 心外膜心内膜
行业相关
21
行业相关
22
一、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P 波:代表心房去极化 *P-R间期: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的时间 *QRS 波: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 *Q-T间期:心室开始兴奋到完全复极
至 RP 的时间 *T 波:心室复极化过程 *S-T 段:心室处于完全兴奋状态
行业相关
23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lead system)
行业相关
24
导联与导联轴的概念
(一)导联:
–将正、负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任意 两点,原则上均可测出心电的电位变化,此两 点即构成一个导联。
(二)导联轴:
–导联的两点间假象连线为该导联的导联轴,方
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行业相关
25
导联的联接方式
1、肢体导联(limb leads)
(1)标准导联(standard leads):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2、胸导联(chest leads)
V1~~V6
业相关
Ⅲ
27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连接方式
aVR
aVL
aVF
行业相关
28
心前区导联的连接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膜下心肌 缺血,该处心 肌复极更加推 后。
T波向量
心外膜下心肌 缺血,该处心 肌复极推后到 心内膜下心肌 复极之后。
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向量失去抗衡, 致使T波向量突出, 形态高尖。
心肌复极顺序逆转,出现与正常方 向相反的倒置T波。
探查电极
三、ST段的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时除可出现T波的改变外, 还可出现ST段的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表现为ST段 下移≥0.1mv。 在心外膜心肌缺血时ST段抬高 ﹥0.1--0.3mv。
典型的心绞痛
2、变异型心绞痛(冠脉痉挛所致)
临床特点:发作与运动无关,多发于夜间和清
晨,疼痛剧烈,持时较长。
心电图特征:
ST对应性抬高 T波高尖 U波倒置 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
发作时,以ST 段明显抬高 (单向曲线) 为特征,无异 常Q波; 随着心绞痛 缓解,ST-T 随着恢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四.早搏心电图的共同特点
1、代偿间期: 早搏后出现的一个长的间歇。若早搏前后的PP 或 RR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主导节律周期的两倍, 称为代偿完全;若短于两倍则为代偿不完全。代 偿间期是否完全,取决于早搏的激动是否传入窦 房结,干扰其发出冲动。
2、联律间期(配对间期): 早搏与其前主导心律的时距称之,它可 表示早搏提前的程度。 3、联律: 早搏与窦律呈固定比例的配对关系称之, 表示不仅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而且有较 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常见的是二、三 联律。
• 通常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 Q波心肌梗塞
– 无Q波心肌梗塞 – 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 –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塞
• 疑诊心肌梗塞时要反复作全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作右胸 导联和左侧后胸导联
一、心肌梗塞的基本心电图表现
• 坏死性改变的病理性Q波
在原来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 来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 • 损伤性改变 缺血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T波倒置或高直,呈“冠状T”
ST段抬高的电生理机制1
ST段抬高的电生理机制2
坏死性Q波
• 病理性Q波:
– Q波时间≥0.04s
– 大小≥ ¼同导联R波
• 出现部位:面向坏死区的部位
二、图形演变与分期
超急性期:梗死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出现巨大
高耸T波。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到2-3周,坏死Q、损伤性ST
段及缺血性T波并存。
• 早搏的联律间期不同 • 形态不同 • 表示早搏来自不同起 搏点 • 不同折返途径及速度 所致
7、 房早未下传及房早伴室内差传
房早未下传
• 舒张早期或中期房早下 传 • 恰逢交界区或心室处于 绝对不应期 • P´后无QRS波群
房早伴室内差传
• 舒张早期房早下传 • 恰逢心室处于相对 不应期 • QRS宽大,畸形
左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
双心房肥大
双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 • 1、P波增宽≥0.12秒,其振幅≥0.25mv。 •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 正常范围。
(三)左心室肥大
特征:左室高电压即: (1)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 性)或>3.5mV(女性)。 (2)肢体导联:R1>1.5mV;RavL>1.2mV;RaVF> 2.0mV;RⅠ+SⅢ>2.5mV。 (3)Cornell标准:RaVL+Sv3>2.8mV(男性)或>2.0mV (女性)。 VATV5>0.05s 心电轴左偏 ST—T改变 意义:高心、左房室瓣关闭不全、主A病变、冠心病。
第三节
心律失常
• 定义: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
以及传导的顺序、速度任意一项发生异 常。
• 分类: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
激动起源异常
•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
异位心律
被动性: 逸搏与逸搏心律 主动性: 早搏 阵发性与非阵发性 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激动传导异常
ST–T缺血性改变 U波倒置,QT延长 左室肥大 心律失常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主要表现 三个类型: ST段水平型或下 斜型或弓背型下移; T波倒置(冠状T), 底尖、肩圆、双肢 对称U波倒置或双 向。
心肌梗塞
定义: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 诊断心肌梗塞依据:
– 典型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心电图改变
•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 • 病理性传导障碍: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 意外传导:超常传导、魏登斯基现象 •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 窦性P波规律出现,P I、II、AVF、V3-6直
• • • •
立,PavR倒置。 P波频率成人60~100次/分。 PR间期0.12 ~ 0.20s秒。 同一导联中,P-P及R-R间差<0.12s。 QRS时限0.06 ~ 0.10s
心肌缺血ST复极异常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ST 向量背向探查电 极,ECG上ST下移。
探查电极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ST 向量对向探查电 极,ECG上ST上抬。
四、心肌缺血分类
心绞痛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一)心绞痛
1、典型心绞痛(心肌耗氧增加所致)
一过性ST-T缺血性改变 ST与R夹角>90。 一过性U波倒置,QT延长 一过性心律失常
五、各类早搏心电图的诊断
(一)室性早搏 定义: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异位激动
引起的早搏。
心电图的特征:
提前出现的QRS—T,其前无异位P′波。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s。 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二)右房肥大 ( 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
特征:P波高尖,电压 ≥ 0.25mv( 肺型 P 波 ), 以Ⅱ、Ⅲ、avF明显。
PV1起始指数 >0.03mm.s 意义:肺A高压、肺A 瓣狭窄、右房室瓣病变 P 波时限无何变化,因右房除极时 间虽沿长,但与正常时除极在后的 左房时间重叠。
窦速、窦缓、窦不齐
窦性心动过速
婴儿(<1岁)>140次/分 幼儿(1~6岁)>120次/分 成人 >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
婴儿(<1岁)< 100次/分 幼儿(1 ~ 6岁)< 80次/ 分 成人 < 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最大与最小PP间差 > 0.12s
(四)窦性停搏
定义:窦房结由于某种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激
原因:心肌纤维增粗→ 电压增高
传导功能低下 →心肌激动时限延长
复极顺序改变 → ST—T改变
(一)左房肥大 ( left
)
atrial enlargement
除极在后的左房发 生时间延长
PtfV1 (P波终末电势)= 负P宽度(mm) • 负P深度(s)
特征:P波增宽 ≥0.11s,双峰距≥ 0.04s (二尖瓣型P 波),以Ⅰ、 ⅡavL导联明显。 ptfV1≤-0.02mm.s 意义:左房室瓣或 主A瓣病变、高血 压、慢性心功能衰 竭
常见病因
2、心脏方面:
①心肌炎症 ②冠脉供血不足或心肌缺氧,局部坏死。 ③心肌中毒性损害 ④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 ⑤心肌的机械性刺激 ⑥心脏瓣膜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
发生机理
1、异位点自律性增高
心脏病变、药物、神经体液影响→加快第4相去极化 速度,降低阈电位。
2、折返激动
产生条件: 折返环 一部分心肌存在单向阻滞而不应激。 一部分心肌处于相对不应期而传导速度相对缓慢。
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的
复极较正常更为推迟,导致出现 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T波。
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
此时,心肌复极顺序逆转, 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倒置 T波。
心肌缺血导致复极异常
正常时心肌复极: 心外膜 心内膜 推进。 缺血时心肌复极: 缺血处心肌复极延迟。
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大并劳损
(四)右心室肥大
特征: 右室高电压,即:
1、V1导联R/S≥1,呈R型或Rs型,重度右心室肥 厚可使V1导联呈qR型(除外心肌梗死);V5导 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aVR导联以R波为 主,R/q或R/S≥1。 2、RV1+SV5>1.05mV(重症1.2mV);RaVR> 0.5mV。 VATV1延长 心电轴右偏 ST-T改变
室内传导异常引起Q波: 如束支阻滞、WPW、
肺心病等。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壁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的教学要求
• 了解早搏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 掌握各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 掌握多源性早搏和多形性早搏,房早未下 传和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 熟悉早搏心电图的共同特点 • 掌握室上速、室速的心电图特征 • 掌握房颤、房扑的心电图特征的区别
4、偶发性和频发性早搏: <5次/分称为偶发性早搏;≥6次/分称为 频发性早搏。 5、插入性早搏: 若窦性心律比较慢,而早搏来得比较早, 可以不替代下一个正常心搏的产生,早搏 出现在两个相邻窦性心搏之间,其后无代 偿间期。
6、多源性和多形性早搏的鉴别
多源性早搏 多形性早搏
• 早搏的联律间期相 同 • 形态不同 • 表示早搏来自同一 起搏点 • 经不同折返途径所 致
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到数月,坏死Q持续存在,
抬高ST段回复到基线,出现冠状T波。
陈旧期:梗死后3-6个月后或更久,残留病理性Q
波,倒置T波回复正常或长期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