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小麦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1、小麦赤霉病:在发病初期,小穗以及颖片上会有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小穗会枯黄。
2、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叶鞘上会有椭圆形或梭形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一、小麦三大病害1、小麦赤霉病(1)小麦赤霉病一般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易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状为例,在发病初期,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小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会有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在发病后期会密生小黑点,导致病部枯褐。
2、小麦纹枯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以及茎杆上,在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叶鞘上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为椭圆形或梭形。
(2)随后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
3、小麦全蚀病(1)在抽穗灌浆期发病后,病株会变矮、褪色,生长不齐,叶色以及穗色深浅不一,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茎的颜色会变成灰褐色,发病严重时,次生根的局部会变黑。
二、小麦三大病害分别如何防治1、防治小麦赤霉病(1)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将田园清理干净,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来源途径。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防治;可用50%福美双,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在小麦抽穗期,亩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ml进行防治,亩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麦纹枯病(1)播种时间不能过早并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适的播种量,针对重病田需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3、防治小麦全蚀病(1)选择耐病品种,比如烟农15号,并增施腐熟有机肥。
(2)在播种小麦后的20-30天,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进行喷洒,在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进行简述。
1. 叶片病斑:小麦赤霉病的最早症状出现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淡黄色的病斑。
病斑开始很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大。
病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叶片上的病斑密集分布,给整个植株带来严重影响。
2. 叶尖枯死:随着小麦赤霉病的发展,植株受到严重侵害后,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的现象。
首先叶尖部分开始枯死,逐渐向叶片基部蔓延,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枯死的叶片会逐渐变干,并呈现出黄色或褐色,最终会从植株上脱落。
3. 麦穗感染:小麦赤霉病也会影响麦穗的正常发育。
感染后的麦穗出现异常的颜色,呈现出褐色或黑色。
麦穗的形态也会受到病害的影响,变得不规则或变形。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麦穗的颗粒发育不良,产量大幅度下降。
4. 子实体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真菌在受害的小麦植株上形成黑色的子实体。
这些子实体通常生长在叶片上的病斑处,呈现出黑色或深褐色的颗粒状。
子实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孢子,进一步传播病害,导致更多的小麦植株感染。
5. 植株凋萎:在小麦赤霉病的严重感染情况下,整个植株会出现凋萎的症状。
受害植株的茎部变得松软,导致植株无法正常支撑自身,最终倒伏。
这种凋萎症状会导致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主要包括叶片病斑、叶尖枯死、麦穗感染、子实体形成和植株凋萎等。
这些病症特征给小麦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保护小麦作物免受小麦赤霉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穗菌(Gibberella zeae)等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气候因素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
高湿和高温环境容易导致小麦穗部节数少,粒重轻,提高小麦穗菌的定殖率和感病率,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酸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层深度密切相关。
土壤酸度过高时,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抗病力下降,易感染小麦穗菌。
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小麦穗菌的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3. 病原菌侵染途径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递和空气传播途径感染小麦。
当小麦穗部遭受机械性伤害、病害侵袭等情况时,容易吸引小麦穗菌,并且容易在感染的期间形成小孢子,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防治技术:1. 良种选育研发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穗菌的感染率,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灌浆期密植在小麦穗部灌浆期前,采取浓度较高、密植的种植方式,以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防止小麦穗菌的滋生和感染。
3. 农药喷洒在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季节中,及时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首先防止小麦穗部的机械性伤害,并使小麦穗部形成微氧环境,从而有效地抑制小麦穗菌的生长和繁殖。
4. 苛性碱熏蒸利用苛性碱蒸汽消杀危害小麦的病菌,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在防止病害传播的同时,还能满足农民友好环境和生态善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针对其发病原因,采取全面、综合的防治措施。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指导下,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稳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识别及防治
小麦赤霉病识别及防治(一)症状识别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
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
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
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二)病原识别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主要为禾谷镰孢霉(FusariumgraminearumSchw.)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子囊顶部略突起,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内有子囊多个。
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含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旋状排列于子囊内。
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瓶梗上。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3~7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
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三)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稻桩、西北和黄淮冬麦区的玉米秸秆及东北春麦区的麦秸秆和杂草残体等,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
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麦。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麦生产,本文将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给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如果这个时候遇到连续降雨或者高湿度的天气,则更容易导致真菌生长和繁殖,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长期单作小麦、土壤酸性过大、有机质和氮肥供应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3. 品种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性较差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受到小麦赤霉病的攻击。
4. 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繁殖主要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常常随着种子或土壤中的残体残根,通过空气、水、农具等方式传播,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疫源。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1. 合理栽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合理施肥,做好土壤修复,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栽种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方法。
2. 种植密度适当小麦的密度适当,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小麦叶面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农田翻耕在小麦播种前后加强农田的翻耕,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降低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4. 施肥技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提高小麦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 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6. 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小麦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8.85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 . culmorum 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大小25~61μm×3~5μ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 - 【分布与为害】
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流行频率高、损失大。
近年来,在华北麦区有明显发展趋势。
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
由禾本科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阶段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引起。
寄主范围广,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水稻、玉米、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棉花、红麻、甘薯等作物。
小麦赤霉病 - 【症状】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
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小麦赤霉病病穗放大
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或玉米、高粱、油菜、芝麻、棉、麻、豆类及杂草残体上越冬,以稻茬、玉米秆为最多,种子也可带菌。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此外,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湿度大,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探讨。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分析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赤霉菌。
赤霉菌通过气溶胶、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小麦植株内部,并在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和扩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及宿主植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个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如长春7330、杂35、鲁麦62-6等。
种植者应了解当地推荐的抗病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防病区域划分,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纯度,采用热水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其次,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注意管理灌溉和排水。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抗病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进行小麦病害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早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通过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鉴定以及专业的监测技术手段,如红外线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提前预测和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科学施用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科学施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害的严重性,选择具有防治效果、无药害和环境友好性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坚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喷洒。
同时,要进行严格的农药管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5.加强害虫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延伸往往伴随着害虫的侵袭。
因此,加强害虫防治工作,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培育天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和种类,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病原和发生条件,详细阐述了病症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结论部分探讨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并展望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为小麦生产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危害、病原、发生条件、症状特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重要性、综合防治策略、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小麦产量: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叶片枯黄、折断,影响光合作用,使小麦无法正常吸收养分,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2. 降低小麦品质:小麦赤霉病病菌产生的毒素会残留在小麦种子中,在加工过程中无法完全去除,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降低小麦的食用和加工价值。
3. 影响土壤健康:小麦赤霉病病菌会寄生在土壤中,在土壤中持续生长繁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
4. 经济损失严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费用高昂,一旦发生大面积病害,会造成农民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影响农民的生计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生产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必须加强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农业和经济的影响。
1.2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小麦赤霉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主要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引起。
这两种真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它们大多在小麦花期或灌浆期发生大量繁殖,造成小麦植株的损害。
赤霉菌和镰刀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迅速,且能产生多种致病毒素,这些毒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农业】小麦赤霉病全解
小麦赤霉病全解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典型症状
枯穗症状由顶部向下发展
病菌分离【培养】
稻桩、玉米杆上赤霉病菌子囊壳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
药剂共299个(截止2017年3月)。
农药名称登记证
件个数
备注
多菌灵165个其中93个登记证为多菌灵单
剂;35个登记证为多·酮,剩余
为多菌灵与其它制剂的混配登记
证
甲基硫菌灵72个其中55个登记证为甲基硫菌灵
单剂,剩余为甲基硫菌灵混剂登
记证
福美双37个福美双单剂登记证
从表中可以看出:登记数量最多的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以及相关的复配证件,占到了总
登记证数量的91.6%。
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十几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福美双、三唑酮、硫磺、己唑醇、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井冈霉素、蜡芽菌、咪鲜胺、氟环唑、氨基寡糖素、氰烯菌酯。
防治赤霉病要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
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
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
进行第二次用药。
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
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1、症状表现近几年,由于小麦机械收割的程度不断提高,秸秆大量还田,麦糠吹洒在田间,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逐渐加重。
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被危害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所以叫赤霉病。
据观察,在干旱的情况下,大部分小麦品种都易感赤霉病,特别是高水费地块更易多发。
赤霉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是人畜中毒。
2、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度,最低8度,最高32度。
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
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也很重要。
小麦的体态形态有赤霉病流行也有关系:(1)植株高矮(2)抽穗整齐与否,齐穗时间长短。
(3)扬花期时间长短(4)灌浆速度快慢与否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玉米秆大量还田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大量菌源。
3、防治措施(1)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础。
(2)选用抗耐避病品种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3)农药防治在小麦播种前拌种、拌种后的八大好处:1.地下杀虫: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无需土壤处理,苗齐苗壮。
2.地上死虫:药剂通过内吸传导到整个植株上,可杀死地上的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持效期长达210天,减少打药次数1-2次。
3.防病:拌种后,可防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种传和土传病害。
4.促根壮苗:拌种后根系发达,须根增多,提高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
5.增加分蘖:每株小麦平均增加分蘖2-3个,可减少用种量10%-15%,减少用种成本。
6.增加产量:拌种后增产50-200斤,亩收益增加100-200元。
7.安全无公害:无残留,对人畜安全。
8.省时省工省钱:一次拌种,一季无忧,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