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oc
培养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
康 的 自我形 象是 心理健 康 的重要 标 志之一 。
一
、
自我 概念 的本 质
自我是 各 自的理论 观 点 、 究取 向 , 自我概念 的诠 释 、 研 对 描
k o )” 统 一 。 n wn 的
随着 相关 研究 的推 进 , 们对 自我概 念 的认 识逐 人
渐从 笼 统 的、 述性 的向多层 次 的 、 描 多维 度 的 、 多结构 的方 向发展 。S a es n( 9 6 hvl o 1 7 )认 为 自我 概念 是 一 个人 在 经验 和环境 中形 成 的 自我 觉知 , 这种 自我觉知 深受 重 要 人 物 的评 价、 化 和 自己行 为 的影 响 。 强
物质 自我 、 社会 自我 和精神 自我 。随后 的心 理 学家 对 自我 概念 的理解 虽 和詹姆 斯 的具体 含义 不尽 相 同 , 但 大体 上是 一 致 的 。2 0世 纪 上半 叶 , 国心 理 学 家 库 美 利 ( o ly 提 出“ 像我 ” C oe ) 镜 的概 念 , 为 自我 概 念 是别 认 人 的意见 的映像 。 虽然 有关 自我 概念 的讨论 从詹 姆斯 就 已开 始 , 但
维普资讯
安徽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 0 0 8年 第 1期
培养积极 自我概 念 , 进心理健康 促
胡珍 珠
( 安徽 师范 大 学 ,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摘 要 : 自我 概 念 是 人 格 心 理 学 的核 心 , 人 的心 理 健 康 的 影 响 是 直 接 的 。 文 中 阐 述 了 自我 概 念 的 本 质 、 对 自
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心理健康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核心,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调整和提升自我概念的方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期开始,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并发展。
在儿童早期,自我概念主要建立在家庭和同伴的关系中。
随着成长,自我概念逐渐拓展到学业、职业、社交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个人经历和外部反馈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评价来建立对自我的认知。
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经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消极的反馈和失败经历则可能导致自我概念的负向发展。
二、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自尊心的发展:自我概念的核心之一是自尊心。
一个健康的自尊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应对挫折和困难,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 抑郁和焦虑:自我概念问题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的发生。
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常常伴随着对自身的否定和负向评价,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
相反,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减少心理疾病的风险。
3. 罪恶感和自我指责:一个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有过度的责备和指责,产生罪恶感。
这种负向情绪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自我厌恶和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调整和提升自我概念的方法1. 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是重要的。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要学会关注自身的优点,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
2. 培养自信心: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提升,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取得小的成功来增强自信心。
3. 寻求支持:在自我概念受损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是重要的。
与亲朋好友交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能够提供情感的支持和积极的建议。
4.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对自我概念的提升至关重要。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
【 btat bet e o t ydpes n niyadsl—cnet f i l sho s dn . to :Sl-d- A s c】O jc v :t s d erso ,axe n e r i u i t f ocp o d e col t et Me d e m d u s h f e
修订 的 ,共 3 7个 项 目 ,有 担 忧 与 过 敏 倾 向 、生 理 症 状 、对 人 不 安 和恐 惧倾 向 四个维 度 ,有 较 好 的信 、效 度 _ ,适 用 于学 龄 期儿 童 ,本 研 究使 用 的 为 修订 后 的 7 j 中文量 表 ,总量 表 的 同质性 系 数 为 0 8 ,各 维 度 的 同 .2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三、干预措施
2、培养积极心态: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 其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三、干预措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干预措施
4、家庭支持:家长应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孩子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鼓励。
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初中生开始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审视和评价,能够清晰地认识到 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尝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理解。
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体验:初中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自我体验的情感, 如自尊、自信、自爱等。这些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内容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提高,小 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分逐渐提高。但在性别方面,男女小学生在自我概念上并无显 著差异。此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但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方面 仍存在一定问题。
内容摘要
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个体 的自我概念越积极,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表明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 的预测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自我概念可以解释心理健康变异的26.7%。这 一发现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偶像崇拜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认 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初中生会模仿偶像的行为、态度 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然而,如果这种模仿是片面的或不 健康的,可能会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
[ 摘
要] 以中学生为研 究对象, 以身体 自尊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 111 中学生 9 名
的调查 , 结果表 明: 中学生在身体 自我价值感、 运动能力、 身体状况、 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 5个指标上 男生优 于女 生, 中生优于高中生。初 中男生的身体 自 初 我价值感、 运动能力和身体 状 况等 3个指 标 上均优 于 高 中男生 ; 中女 生 的运动 能 力、 初 身体状 况和 身体 吸 引力等 3个指 标 上均优 于高中女生。随着年龄 的增加 , 中学生在身体 自 我价值感、 运动能力、 身体状况、 身体吸 引力和 身体 素质 等 5个指标 上呈 现 高—— 低— — 高的趋势 ,5岁是 最低 点 。 l
构, 是心 理 的最高层 次 。 因此 , 自我概念 一直 受到 心 理学 家 、 育 心 理学 家 的重 视 。对 自我概 念 的 教 研 究发 现 . 体对 自己身体 的态度 、 个 情感 与认 知越 正 面 . 容 易形成 良好 的 自我概念 , 一步促 进个 越 进
身体 自我概 念 的特 点 , 于 有 的放 矢 地 落 实 中学 对 各项 体育 改革措 施 , 断提 高体 育教 学质 量 , 养 不 培
信度和较好 的结构效度 , 问卷主量表及各分量 该 表 的信 度指 标 0系 数范 围在 07 0 8 间 , 【 .2~ .4之 符 合 研究 的要 求 。所 有 数 据 均 采 用 SS 15fr P S1. o
霍宪奇. 刘英杰 : 中学生身体 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
分 为 5个 指标 , 它们 是 主量 表 ( 身体 自我 价 值感 ) 和 四个 分 量表 ( 动 能 力 、 体 状 况 、 体 吸 引 力 运 身 身 和身体 素 质 ) 。每 个 题 目包 含 2个 小 题 目, 面 前 的题 目有 2个选 择 : 完全 符合 我 、 些 符合 我及 后 有 面 的题 目有 2个选 择 : 有些 符 合 我 、 全符 合 我 , 完 其 中 1 题 目为 正 向计 分 , 从 1~ 4个 即 4分 计 ,6 1 个题 目为负 向计 分 , 4~1 即 分计 。该 问卷 主要 测 量 个 体对 自己身体 自我 概 念 的看 法 , 有较 高 的 具
中学生《我是谁》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我是谁【教课要点】1.自我看法的定义;2.正确自我看法的重要现实意义;3.情绪的 ABC 理论。
教课要点是讲堂教课活动得以顺利睁开所需的知识、理论和感情铺垫,是发动学生主动参加、自主训练的重要环节。
教师借助了生动、典型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激烈的感情体验,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优异自我看法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介绍情绪 ABC 理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这一感性认识,并上涨为理性认识。
【教课难点】1.使学生掌握错误自我看法产生的认识原由,并转变为划分错误自我看法的能力;2.掌握正确认识自我、改良自我看法的方法和技巧。
教课难点的打破主假如安排学生从事实践性的活动,在实践操作中提升相应的能力。
在此,教师安排学生联系自己状况,独立剖析典型案例,并以学生即席演讲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加强训练,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科学思想方式。
【活动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课题(7 分钟)(一)案例导入,引起考虑1.教师展现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优异的日本残疾青年——乙武洋匡的系列照片,设置疑问,指引学生发挥想像和推理能力,思虑乙武可能的人生命运。
2.学生自由讲话在民主、开放的讲堂气氛中充足议论、自由讲话。
3.教师概括总结( 1)有的人不可以认可自己,悲观放弃;(2)有的人能够正确审察自己,挑战窘境。
4.持续设问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残疾人,分别属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命运,那造成两者之间差其他根来源因是什么呢?(教师启迪:不一样的自我认识和评论。
)(设计企图:经过详细、生动的案例启迪学生思虑,激发学生的浓重兴趣和主动参加意识,培育学生的独立思想和推理剖析能力。
)(二)揭露主题经过介绍乙武洋匡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成就惹起学生的敬重和考虑,进一步揭露讲堂主题——优异自我看法是人生成功的根来源因。
二、理论指引,加强感性认识(7 分钟)(一)自我看法的含义、实质及其对人的影响1.定义:自我看法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评论,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自我希望。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
关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身份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和自我概念等方面。
心理健康则是个体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良好状态,包括良好的自尊、积极的情绪和适应能力等。
然而,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社会竞争和学业压力的增加,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焦虑。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自责感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便捷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新的问题。
他们可能受到外界对外貌、身材和社交能力的标准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焦虑。
此外,青少年时期的身份探索和自我认同的形成也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青少年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许多相关研究已经展开。
这些研究探讨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如自尊、自我认同、焦虑和抑郁等。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神经影像学和长期追踪研究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相关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干预和预防策略,以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相关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干预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的研究摘要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自我分量表》对44063份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我国青少年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到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不大,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上升。
构成整体自我的各维度、因子也大多具有相同的年级变化特点。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
1问题提出心理学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
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自我理论[1]。
20世纪初,Cooley提出了“镜像自我”的观点[2]。
之后,Mead发展了Cooley的思想,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
而后,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
到了20世纪中期,自我作为人格的重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作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断得到完善。
比较有影响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测量问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
但它们多是建立在单维理论模型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过于简单,问卷结果很难全面地反映复杂的自我内容。
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层级的自我概念模型[4]。
在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
这一理论对Marsh[5]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Shavelson多层级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Marsh及同事编制了分别适用于青春期前学生、青春期学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测量的3个自我描述问卷SDQⅠ,SDQⅡ,SDQⅢ。
这3个问卷,特别是SDQⅡ成为后来自我测量的主要工具。
我国心理学界近二十多年来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外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黄希庭、石蓉华、沈德立等人都对自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6~8]。
中学生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生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学生论文选题参考1、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2、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3、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5、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6、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7、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8、中学生英语高频词汇水平研究9、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10、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11、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12、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13、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14、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15、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16、中学生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相关性探讨17、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8、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19、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20、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二、中学生论文题目大全1、中学生函数概念认知发展研究2、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3、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4、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二)—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5、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6、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7、中学生焦虑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8、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9、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10、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11、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12、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3、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14、中学生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15、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16、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17、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18、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19、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及其特点20、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的研究三、热门中学生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关系的一项实证研究2、陕西省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3、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5、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6、13岁前吸烟饮酒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7、我国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与测验编制8、14l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10、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11、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12、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13、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14、中国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及其聚集状况15、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16、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17、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18、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19、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20、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四、关于中学生毕业论文题目1、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2、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3、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4、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5、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6、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7、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8、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9、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10、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11、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12、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13、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4、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二)15、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16、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17、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18、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19、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20、护理临床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比较好写的中学生论文题目1、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2、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3、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4、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5、中学生抑郁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6、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7、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8、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9、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10、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11、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支持的发展方向1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13、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四)--日常饮食和体育锻炼状况14、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中学生AIDS/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16、中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17、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研究18、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19、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20、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
中学生自我差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 接受性 等方 面的知识 、态度 和情感 的统 合 ,是
念 的两 个维 度和 综 合 状 况 共 1 0个 因子 ,即 内容 维 度 :生 理 自我 、道德 自我 、心 理 自我 、家 庭 自我 、 社 会 自我 ;结构 维度 : 自我认 同 、自我满 意 、 自我 行 动 ;综合状 况 : 自我批 评 与 自我 总分 。 自我 差异 评 分 方 法 :AI 异 =理 想 自我 得 分一 现 实 自我得 差 分 ,A O差 异 =应 该 自我 得 分一 现 实 自我 得 分 。差 值越 大表 示 自我差 异越 大 。
张靓 晶,廖凤林
Z a gL agj g La e gl h n i —n , i F n —n n i o i
【 中图分类号 】 13 356 【 R 9 ,R 9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 92 (07 1 06 — 2 02 98 20 )1 — 80 0 【 要】 目的 摘 分析 中学生 自我差 异与心理健康 的关 系。方法 采 用 自行修 订的 自 我差 异量表 和 s I 0 C. 一9
促进 中学生 心理健康 。
应针对 中学生 的心理特 点 ,提 高其 对 自我 的认 识 ,减 少诱 发心理 问题 的 因素 ,
【 关键词】 中学生 ;自我差异 ;心理健康
自我 概念是 指关 于 自己的特 长 、能力 、外表 和
测 量理 想 自我 、应 该 自我和 现实 自我 。包 含 自我概
12 1 自我差 异 问卷 ..
概 念 量表修 订 而成 。在 原量表 每个 条 目前分 别加 上 “ 我希 望 …… ”“ 我应 该 … …”“ 实际上 ……” 我 ,以
2 2 初 、高中生自我差异程度比较 .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关系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我形象、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等方面。
而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有效应对和适应。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自我意识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缺乏认知和了解,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我质疑的情绪,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建立正面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对于促进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一个人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例如产生自卑、自责等负面情绪。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产生出对现实的扭曲观念。
因此,改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而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进一步地,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对压力和挑战的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对心理弹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时,更容易根据个人优势和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增加应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应对的效果和适应的能力。
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陷入困惑和无助的状态,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而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的人也更容易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喜欢,进一步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满意度。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学生更 多使用情感专注和疏泄的策略。 黄希庭等 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 , 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 研究指 出, 初一至高三学生对待生活压力使用求 在发展 , 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 , 助、 退避 、 发泄和忍耐这 四种应对策略的多寡呈 由此而造成初 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 矛盾 和 波 动起 伏 态 势 。 表现。 比如生理的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 的滞后这 2 . 3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对矛盾会使一些学生过分地关注 自己在外貌、 体 已有研究表 明男 生更 多采用 问题 解决 、 否 形等方面的变化 , 使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生 认、 生理放 松、 压抑和克制 、 幻想、 物质解脱等应 理 自我。所 以, 学校和父母—方面要 向学生传播 对策略, 而女生多采用寻求社会支持 、 紧张减缩 、 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 , 让他们了解个体生理发展 接受、 自责、 回避等应对策略。研究还发现, 无论 的过程以及其特点 ;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建立正 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 ,女生 皆较男生更常使 确的价值观 、 审美观 , 从而帮助学生积极、 正确地 用, 男生采取 的应对方式相 比女生来说 , 更积极 评价 自己。 主 动一 些 。 43 .提高 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 3自我 概念 和应 对方 式 的关 系 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积极鼓励青少年勇于 面对 已有的相关 分析表明 ,初 中生的 自我概念 问题 , 通过实际解决问题提到他们的 自 信心和成 和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 , 自 如 我概念各 就感。如果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 不仅使他们的实 因子与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具有 中等 以下的显著 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 自 我 正相关 , 与求助的应对方式也具有较低的显著正 效能感和自我概念水平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使 相关 , 说明 自我概念越积极 , 越有可能 以问题解 青少年养成一种积极生活态度 。 决、 求助等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 4 . 4引导 中学 生 正确 认 识求 助 这一 积 极 的应 烦恼。自我概念水平越低 ,0 贝 越可能采用消极的 对方式。初中生正处于” 暴风骤雨” 的青春期 , 在 应对方式 。 这是因为 自我概念是—个从外部 f4 他们身上存在着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 。 "f ' —方面他 向内部评价逐步过渡 、 逐步内化 的过程 , 也就是 们经验不足 , 辩证思维刚开始萌发 , 思想方法上 说, 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 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 带有很 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 ^ 格特点上, 还 知觉 自己 , 然后做 出相应的 自 我评价 , 并进一步 缺乏成人耶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 缺乏社会 采 取相 应 的应 对 方 式 。 自我概 念 高 的人 对 自己充 经验。 所以在遇到问题时, 有时会冲动地解决, 有 满信心 、 对未来充满希望 , 会主动采取积极的方 时候是不断地幻想。 但是又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 式应对压力 , 努力克服困难并赢得胜利 ; 而一个 种强烈 的成人干, 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 , 不愿 对 自己评价低的人 , 则多采用消极 的应对方式 , 听取父母 、 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 , 遇到事情不 逃 避 问题 不愿 面对 。 愿意告诉老师或父母, 相信 自己能解决。这样矛 4 教育对策 盾就要求父母 、 师应 当充分地理解孩子 、 教 尊重 中学生 自我 概念不仅影响个体对 自我 的正 孩子 , 面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求助观念 。 让他们 确认识和评价 , 同时也影响着个体面对困难所采 认 识 到恰 当地 向他 人求 助 以解 决 问题 , 同样 是 这 取的应x - ̄: t ,- , h 进而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造成一 个人处理问题 、 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 定的阻碍 。因此 , 学校和家长应努力提高个体 的 参 考文 献 自我概念水平 , 建立正确 的自我概念 , 培养学生 [A rhnJ (9 0. at a t ay d- 1 mi a,H. 9) fco a l i l e ] k : 1 A rn y c l
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对较多 ; 自我概念总分 、 各因子分与 sI 0总分 、 c一9 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 结论
对较 步 。
自我概念 得分较高 者。 心理 问题 相
[ 键词 ] 高一学 生; 关 心理健 康; 关因素 相 [ 中田分类号 ] R 8 . 1 13 [ 文献标识码 ] B
在 日常生 活 中, 们 不断她 去认 识周 围 的人 或 事 于 2。 年 4月 9 日同 时 进 行 统 一 问卷 测 试 ( 中 3 我 01 其
・ 查研 究 ・ 调
高 一年级学生 自我概念 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性研 究
王 颖丽 杨 梦云 ‘郭承九 寇 艺儒 王巧玲 李 慧萍 黄 凌 霄 。 。 . , 。 。
【 捕要] 目的 探 讨灵武市高一学生 自我概念与 心理健康 的关 系。方 法 采用 症状 自评量表 (c一9 ) 自 s I 0和
见表 1 。 ) 中高 一年 级 1 O个班 中 , 机 抽取 3个班 1 5名学 生 ( 随 7
衰 1 两组 自我概念等项评分 的比较 f j±s
【 者簟位 ] 作 1宁夏宁安医皖, 宁夏 晁武 7 1 ̄ 54 3 2 宁 夏 灵 武 市 一中 . 宁夏 是 武 7 10 540
表 1显示 . 为 、 体外 貌 与属 性 、 虑 3个 因子 行 躯 焦 分 与 常 横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差 异 或 非 常 显 著 差 异
维普资讯
宁夏医学 杂志 2 0 0 2年 5 月第 2 卷第 5期 4
Nn x M J Ma 2 0 , o 2 , o 5 i i ga . y 02V l4N
( P<0 0 或 P <0 O ) 而智 力与 学 校情 况 、 群 、 .5 .1, 合 幸 0 0 或 P <0 0 )躯 体外 貌 与属性 和 s卜 9 .5 .1 . c 0的总 分
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1 对 象 .
对 福州 市两 所 中学 的 1 0名 学生 进行 抽 查, 5 收 回有效 问卷 13份. 中男 生 6 4 其 6个 ( 4 .%)女 占 58 、 生7 8个( 5 . 占 42 文科 生 7 %) 0个f 4 .%)理科 生 占 8 6 、 7 4个( 5 . , 家庭 教 育 自评 方 面严 格 型 约 占 占 1 %J在 4 2. 、 48 民主型约 占 6 . 、 任 型 约 占 57 , % 95 放 % . 在人 % 际关 系 自评 方 面人 际关 系好 的约 占 2 . 、 际关 98 人 %
显著 相关 , 自我和 谐在 性别 上没 有显 著差 异, 中生 的 自我 和谐 三 个维度 与 常模 均有显 著 差异. 高 自我和谐 在
一
定程 度 上是心 理症状 的预 测 变异 量. 同时 学生的寄 宿与否 、 家庭教 育方 式 、 际 关 系类型等 因素 对 学生 自 人
关键词 : 自我和谐 : 理健康 ; 响 因素 心 影
我 和谐 及 心理 健康都 有一定 影响 .
中图分 类号 : 4 4 C 4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0 2 1 )0 0 7 — 3 17 — 6 X( 0 0 l— l6 0
1 弓 言 l
东 师 范 大学 心理 学 系教 授 周 步 成和 其他 心 理 学科
第 一 , 自我 和 谐 量 表 中 高 分 组 的 范 围 为 ( 13 、 等 分 组 的 范 围为 (0 —5、 分组 的 范 >0 )中 127 )低 围为 (7 )得分 越 高 表 示 自我 和谐 程 度 越低 . 次 <4, 本 数 据 统 计 分 析 得 出 ,高 中男 生 高 分 组 的 比 率 为 3 . %、 28 中等分 组 的 比率 为 6 .3 低 分 组 的 比率 2 09 %、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中学时期,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帮助中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1.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学业压力,要应付各科目的考试和繁重的作业。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他们处于一种忙碌和焦虑的状态,长时间不能得到及时的放松和休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不稳定一些学生家庭存在着矛盾和争吵,父母的不和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过度的家庭压力和家庭关系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和不安。
3.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正值逐渐独立的阶段,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各种评价和关系,容易受到群体排斥、欺凌等问题的困扰,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自我认知不足青春期的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建构期,自我概念不成熟,对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否定、自卑、自责等问题容易出现,这些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之一。
1.建立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2.增强心理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抵抗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
3.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支持,避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4.理性引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家长应该理性引导孩子,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
寄宿制重点中学初一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等)与心理健康 问 题呈 负 相关 , 负向因子 ( 我批评)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自 自 我行动、 自 我概念、 自 我批评 、道德 自 我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寄宿制 自我概念 心 理健 康
受 到研 究者们 的重视 ,并 且被认 为 是影 响心 理健
1引言 .
育 变化 、学 习 内容 、环 境等 变化 ,易 出现 各 种 心 构 维 度 ( 含 自我满 意 , 自我 认 同 , 自我 行 动 ) 包 理 问题 。加之 与走读 生 相 比 ,他 们 与父 辈 相处 时 和综 合 状 况 ( 批 评 、 自我 总 分) 自我 。除 了 自我 批 间较少 ,家庭缓 冲时空小 ,受 父 辈关 爱 、熏 陶影 评外 的九个 因子得分越 高表示 自我概 念越 积极 , 而 响 相对少 ,若教 育 引导不 当 ,极 易产 生 各种 心 理 自我批评 得分越 高, 自我概念 越 消极 。该 量表 分半 问题 翻 。尤 其是 刚刚进 人 中学 的初 一学 生 。因此 , 信 度在 0 3 . 。 ~09 问。 9 5之
危机期 ” ,这一 时期 最容易 性 且可 以与 他人 分别 开 来I 自我慨 念 对 个体 的 阶段 又是个 体发展的 “ ” 。 思 维 方式 、行 为方式 、人 格 发 展都 起 着 重 要作 出现 自我混乱 。青少 年 ,尤其是 初 一学生 要 面对
用 。 R gr 自我 概 念 理 论 中 ,现 实 自我 与理 来 自生 理 、心 理 以及环 境 的重大 变化 ,在 日常生 oes的
康 的重要变量 f4 31 _。
中学 时代是 自我概 念发展 最快 的时期 ,中学
自我概念 是个人 对 自己所 有 方 面的知觉 ,是 生对 自我 的看法 不但会 影 响到他们 的行 为 ,也会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弹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而心理弹性则是指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找出潜在的因果关系。
首先,自我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无论是自尊心还是自我效能感,它们都是构成自我概念的重要要素。
而这些因素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自尊心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对困难产生积极的应对态度,从而能够更快地恢复心理平衡。
同样,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从失败和批评中获得正面的激励,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其次,心理弹性也可以反过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心理弹性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评价。
当青少年经历一次次的成功应对后,他们会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认知,从而提升自我概念的积极性。
同样,心理弹性也使得青少年更能够面对失败和挫折,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善,从而形成更客观和真实的自我认知。
另外,青少年自我概念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中的支持与认同感能够增强青少年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从而提高心理弹性。
相反,家庭中的冷漠和批评则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弹性产生负面影响。
而社会环境中的学校和同伴关系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弹性产生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学校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应对方式。
最后,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概念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的因果关系。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青少年自我概念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二者互相影响。
自我概念对于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心理弹性也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和身份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和身份研究自我和身份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方方面面。
自我和身份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自我和身份的研究。
一、自我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自我心理学是一种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分支。
它研究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态度、价值观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的。
自我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表征,是对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整合和塑造。
通过观察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个体不断地构建自我的意义和身份。
二、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感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等各种身份维度。
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1.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个体的自我认同往往与社会认同相互作用。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承认和接纳的身份。
当个体与所属的社会群体相符合时,个体会感到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2. 角色扮演和身份探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角色扮演和身份探索来寻找自己的身份。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参与各种活动,个体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3. 自我认同的动态性自我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发展。
个体的自我认同可以因为外界的事件和经历而发生改变,也可以因为自身的成长和内在变化而产生差异。
三、自我概念的构建与维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含了对个体的身体特征、性格特点、能力和角色等各种方面的描述。
自我概念的构建和维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非常重要。
1. 自我评价和自尊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尊心。
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个体可以形成一种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和接受。
自尊心的建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具有关键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关键字: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关于自己的一般概念。
Rogers、Beck和Higgins等认为,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发现,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1-3],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并通过孤独感与同伴接受性间接相关[4],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1-2],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2]。
近十年来,在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5-6],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
因此,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其自我概念有关?不同类型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自我概念的特定内容有关?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保定一中、三中(均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学生61人,高二学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
从保定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243人,
其中初一学生116人,初二学生127人;男生118人,女生125人。
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由于初三和高三都是临毕业年级,一则取样存在困难,二则过分的升学压力增加了一些与本研究无关的变量,故本研究忽略了毕业年级的样本。
1.2 测评方法
1.2.1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7]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2.2 自我概念测量采用Song和Hattie编制(1984),周国韬、贺岭峰修订(1996)的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包括能力、成就、班级、家庭、同伴、身体、自信七个子量表。
前三个子量表构成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后四个子量表构成非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
整个量表共35个题目,每题采用6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评价越高。
由于该量表在国内使用还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施测数据对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内部结构效度作了重新检测,结果表明该量表达到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要求。
1.2.3 施测方法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测量,发放问卷404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5%。
2 结果
2.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自我概念总分、自我概念各个体维度的关系进行检验。
根据心理健康因子的总均分和标准差(134.75±34.94),将所有被试分为三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总分<110)、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组(110≤总分≤170)、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组(总分>170)。
结果显示三组学生在学业自我、非学业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上差异显著(P<0.001)。
在除能力、同伴、成就
外的其余自我概念维度上差异也有显著性。
2.2 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负相关,自我概念得分越低,症状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总分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业自我概念除了与敌对、偏执两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余的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最高的四个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F4)人、人际关系敏感(F3)、精神病性(F9)、强迫症状(F2);与心理健康因子总分相关最高的三个自我概念维度是:家庭自我、班级自我和身体自我。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相关性大小因年级各异。
高一、高二和初二三个年级的自我概念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有显著性,r值分别为-0.32、-0.43和-0.37,在初一相关无显著性(r=0.05)。
3 讨论
从总体情况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概念有相关性,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比高自我概念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因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高一、高二和初二二者关系最为密切,在初一关系不明显。
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关系的这种年级特点是紧紧依随于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初中一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8],以后迅速提高,高一时达到顶峰,且趋于稳定。
所以,有可能是初二以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深化给他们带来了种种情绪困扰,而初一学生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还不足以成为产生情绪困扰的原因。
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生自我概念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自我、班级自我和身体自我的影响尤为突出。
在所有的自我概念维度中,家庭自我和班级自我与各个心理健康症状因子的相关最高,身体自我也与除躯体化和敌对外的其他7个症状因子显著相关。
相对而言,成就自我、能力自我、自信自我和同伴自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较弱。
这意味着,最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因素是:①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他们所感受到的家庭的温暖和爱;②他们在学校与班级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与老师的关系;③他们对自己的外貌以及身体特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而通常被老师和家长重视的学业成绩、同伴关系、能力水平等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在所有的心理健康症状因子中与自我概念关系最密切的是抑郁,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
这说明,中学生中存在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多来自于不合理的自我评价。
抑郁症状与所有的自我概念维度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家庭自我、班级自我和身体自我的关系更为紧密。
中学生处在情绪敏感而且波动性较大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冲突和挫折的耐受性较差,些许的挫折就容易使他们变得情绪低落、无精打彩、悲观失望,生活中的每一种消极事件都可能导致其抑郁情绪产生并影响到其全部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