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
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中医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传承保持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历史渊源,而发展则能够使中医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以下将探讨中医中药传承与发展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
中医中药传承的原则之一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医中药传承的基石,但在传承中需结合现代科技和临床观察,进行创新。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可以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效果,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另一个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非常丰富,但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实践可以验证和修正理论,而理论则能够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中药的理论要注重实证、实用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临床实践的有效指导。
中医中药传承的方法有多种。
一是加强中医药教育。
通过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中医学人才,传承中医中药的理论和技术。
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中医中药的理论建设和临床应用。
科学研究可以验证中医中药的疗效,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三是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是中医中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医院管理,优化医院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是传承经典。
中医中药有着丰富的经典文献,要加强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传承,挖掘其中的宝藏,为中医中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经验表明,中医中药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中医中药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医中药的政策法规,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
中医师要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疗效。
学院和研究机构要加强教育和研究工作,培养更多的中医学人才,推动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患者要积极参与中医中药的治疗,坚持中医中药的使用,增加对中医中药的认知和信任。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刘航张则众姜昊南熊鑫(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路,在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中,促进中医学术的薪火相传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传承承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中医学作为复杂性的科学,其医案数据量大,蕴含内容繁杂,因此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永葆生命力,是中医学界面临的普遍难题。
建国后,仅仅依靠师徒授受、流派相传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兴办的力度,以求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近年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新型传承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们都因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种智能软件的问世,我们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越来越好,将大数据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传承模式中来已成为当下传承工作的潮流。
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带有噪声和冗余的数据中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优点主要在于:第一,可以提高传承效率。
由于个人的学术思想受个人能力、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总结和提炼名老中医经验,此时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发挥其快速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术思想广泛、快捷、有效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客观化、规范化。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中医医案数据的分析和名医用药规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我们在将海量信息客观化整理的过程中,对名老中医的的相关医学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规范和保真。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教学策略探讨
经验 如何 去传承 , 名老 中医如 何去传 , 学生 如何去承 , 应该采 取什 么样 的模式 ?笔者作为第 四批全 国老 中医药专家蓝青强 的学术继承人 , 结合以往的学习经历 , 出一些名老 中医学术 提 传承教学策略 , 以抛砖 引玉。
临床工作之余 , 多挤时间研读经典著作 , 养成读经典研修各家
影像学的证据。如黄疸 , 在临床上分肝细胞性黄疸 、 阻塞性 黄
疸 、 血性 黄疸 , 细胞黄疸又分病 毒性 、 溶 肝 药物性 、 酒精性 等。
有基础疾病 , 如慢性 肾脏疾病 , 只有在患有慢性 肾脏疾病 的前
提下感受风邪 , 才有 可能导致水肿 。因此 , 我们要重新审视七
其共同临床症状是 目黄 、 黄 、 身 小便 黄等 , 仅凭这些 临床症状 是难 以明确诊 断的, 只有进行生化检查 和影像学检查 , 并将这 些资料进 行综合分 析 ,才 能得 出正确 的诊 断。因此 明确诊断 是临床学科的关键 。中医I 临床学科 是 以辨证 论治为核心 , 但
是辨证论 治必须建立在辨病 ( 明确诊断 ) 的基础之上 。因此辨 病是 前提 、 是基础 , 辨证论 治是治疗 手段 。这是 中医 、 中西医
版《 中医内科学 》 以科学 发展 观为指导思想 , , 在继承前人学术 精华 的基础上 , 总结 近十年来 中医内科学 的学术水平 , 中医 将 内科界知名专家 的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以及科研成果充实到 教材 中。只有 这样才能充 分体现教材 的先进性 , 有利 于学科
21年 第 1 卷 第 1 00 3 期
23 借鉴循证 医学, 面提升 中医 内科学的学术水平 . 全
广西 中医学 院学报
循证
・0 ll・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
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做为边远地区的中医工作者,要向全国名老中医学习条件有限,比较困难。
考取了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能力的机会。
该项目的主要方法是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
笔者就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道探讨。
1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容1.1 医德医风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大医精诚”,精是医疗技术精湛;诚就是对医德医风的要求,没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
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师,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主要方面。
焦树德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他对中医药事业非常热爱,有强烈地民族自豪感和中医药自信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患者时,焦树德老师经常激动地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此类疾病中医文献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中医治疗疗效好,而且安全”。
焦树德已八十三岁高龄,身体不太好,每天限制挂号,但当碰到外地患者就诊时,就格外放宽,给予其极大的方便。
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当自己面对繁忙的门诊工作,面对等待的患者,也毫无怨言,认真耐心地诊治每位患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治学方法名老中医的成功经验,和他们严谨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他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中医理论根基扎实。
在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上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熟谙原文,旁及各家,他们对中医经典思想的熟悉把握程度,是中青年中医所不及的。
所以青年中医工作者要在读经典上补课,临床工作之余,多挤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养成读经典研修各家中医著作的好习惯,贵在坚持和不懈,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加大积累,不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带着临床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找闪光点,找创新点。
学习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思维方法
学习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思维方法甘肃省临泽中医院(734200)贾永鹤张之超师秀玲中医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医文化传承与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中,不乏运用西医的思维方法对中医进行研究,势必丢掉许多中医最根本东西,在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探究中医的研究方法要保持中医的特色,以传统朴素的思维方法继承老中医的经验是不容忽视的,要搞好继承,除对继承者按一定的要求选择外,还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并掌握具体的继承方法和内容,才能真正做好继承工作。
(一)融洽师生情谊,理顺关系作为继承人,业已和老中医配对,就树立并存在人际关系,因此要搞好继承工作,首先搞好师生关系。
1. 融洽师生感情要融洽师生感情最主要的是要尊敬师长,这是首要环节,只有心悦诚服的尊重老师,赢得老师的认可,才能确实地搞好关系,做好学习继承工作。
其次,要处处照顾老师,不仅在工作中关怀,而且在生活中的照顾,感情上的沟通融洽,了解老师的秉性爱好,宽容谅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在情谊上争取融洽,在情感上争取共鸣。
这些是做好继承学习的铺路石。
2. 熟悉医理脉案老中医在诊疗上各有特长,并不一定以自成派系,但在医理治则上有自己的见解,在立法选方用药上有自己的喜好。
有些已形成文字,有的还隐藏在脉案之中,由此在学习中,要在老师的许可之下,查阅以往的文稿,医案,使之有所了解和掌握,能熟悉老师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听写脉案时呼之能应,用之能解,不致有生疏之感。
3. 重点学习补充学生虽已积累了一定的业务知识,但与老师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必须找到自己与老师在学术上的差异与距离,尤其是老师的擅长和优势,及早予以补阙充填,使自己积极不断的能跟上老师的思维逻辑和学术水平,并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
做好学习继承,以上所述是需长期准备的条件,并在过程之中不断的了解,熟悉,掌握,补充,运用,既创造了较好的有利条件,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 把握经验内容,突出要点学习继承的核心是掌握老中医的经验,其经验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抓住其重点内容,应特别注意。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江苏中医药 200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
特约专稿
·1·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提 要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是目前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难题。 由于信息采集的主观性、不全面性、随意性及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时存在的“泛化”、“神化”、 “简单化”趋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涵、外延无法得到全面正确的把握;正是信息采集中存在 的问题,使得电子专家诊疗系统在经验总结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加之“电脑”的局限性,名老 中医经验的电子模拟研究走向衰落;在“师带徒”这一最为人乐道的中医经验传承模式中,也 由于经验总结的不足,传承方式方法的弊端,而导致了客观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将研究方 向改为“以病为中心”,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多元分析技术等方法来保证名老中医经验信息采 集的全面性、客观性,并利用得而斐(Delphi)预测法保证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的正确性,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名 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信息库,在“后效评价”中引入“实验中医人员”验证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的效果 等,将有利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中医学术发掘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7X(2004)12 - 0001 - 04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 中医经验的总结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 为中医学的学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名老 中医经验的传承亦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 径之一。正因名老中医经验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因 而无论是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 重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工作。1990 年国家人 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采 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 定》,文中 并 对 名 老 中 医 经 验 作 了 概 念 上 的 界 定——— “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疗效卓著,技术精 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已先后认定了 3 批 1500 名有师带徒资格的名老中医,一批批中医高徒投在了 名老中医的门下。10 余年来,名老中医为社会输送了 一大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 存在问题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陈家礼老中医祖籍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师从朱良春先生,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
临床40余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事业,成果颇丰。
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学派,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俱进,为中医事业默默奋斗。
40年如一日,勤读书,多临床。
侍诊中,感受到陈老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和蔼可亲,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年的侍诊和学习,不仅看到了陈老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一求,更是感受到陈老扎实的中医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渊源的概述。
陈老不仅吸纳了《内经》中对脾胃有关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脏腑关系方面的学说,且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其他医家关于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归纳,并按照各医家的学说特点,指出要深刻理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饯行脾胃论思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第二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跟师学习三年,随诊和整理陈老病案,认为陈老学术思想:一是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
二是审病问诊重脾胃。
三是诊法合参重舌诊。
四是治病崇脾治。
五是善用调气,燮理中焦。
临床上从问诊到治疗总不离脾胃。
如“脾统四脏”,治病崇脾。
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
诊病辨证重脾胃。
陈老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在脏腑辨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
四诊合参重舌诊。
陈老指出舌象是疾病的一种比较敏感体征,“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
在用药上,陈老认为凡脾胃虚弱,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起居失宜,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则寒、热、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内蕴,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虚气滞、阴虚夹湿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临床善以对药处理;认为利用药引的功效,即可以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在制方用药上灵活加减升麻、柴胡、苍术、羌活、人参(或党参),升脾胃之阳,燮理中焦,扭转枢机。
《2024年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范文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健康难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见解与治疗方法,施今墨学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施今墨学派简述施今墨学派是在中医学基础上,以“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思想的医学流派,该学派重视以脏腑辨证论治糖尿病。
该学派专家历经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糖尿病诊治体系。
三、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脏腑辨证、气血阴阳平衡等理论,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因人施治。
2. 调理气血:该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上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
3. 注重预防:施今墨学派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经验传承1. 师承制度:施今墨学派通过严格的师承制度,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给后辈。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学术思想的连续性和临床经验的可靠性。
2.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诊治方案。
这些方案经过多年验证,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3. 学术交流:施今墨学派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糖尿病的诊治方法及学术思想,推动了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五、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实践应用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该学派还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论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周学平
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周学平叶放指导:周仲瑛当今中医学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关键问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多路径、多方法的艰难探索,中医理论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医的临床实践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可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因此,探讨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兹略陈管见,以求征于同道。
1 应用科学方法论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提《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
几十年来,中医理论研究难以取得质的进展,这与缺乏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法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
方法论则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关注的是从抽象层面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1]。
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影响着课题的设计、学科的发展。
因此,应用科学方法论开展研究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提。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其研究的对象相同,但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诊疗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注重对人的整体性、关联性的研究,而不注重研究人的物质性;中医是整体的、联系的,西医是分析的、还原的;中医对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就人体某一局部或系统加以改善[2]。
可见,应采用多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似有可能解决理论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避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内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傍人事”,无所不及。
是应用整体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典范,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等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察。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
施今墨学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结合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和分析其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方法,以期对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施今墨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术特色,包括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名老中医在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案例,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药物配伍的技巧、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
通过对这些经验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施今墨学派经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推广这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通过对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环境建设的思考,旨在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学在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在糖尿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他们深谙中医经典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
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后天因素则通过影响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上,施今墨学派注重从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入手,通过调理后天因素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施今墨学派强调糖尿病的治疗应分阶段进行,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A bsr c The r e r no c i c le p re c n c de i ho g so a usod Chie e me i ie do t r sa mp ran e s r ta t es ach i t lnia x e n e a d a a m c t u ht ffmo l i n s d cn co si n i o t tm a u e
展 、 养造新一代名 医、 高中 医临床服 务水平的重 大举措 。本 文从 定位 、 培 提 目标 、 方法 3个方面强调 了研究型继承与一般 师承 的 不 同, 并在 总结“ 十五 ” 十一五” “ 名老 中医传承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 出了下一步深入研 究的战略 。 提 关键词 名老 中医; 承研究 ; 传 战略
世界 中医药
21 02年 1 月第 7卷第 1 期
名 老 中 医临床 经 验 、 术 思想李振 吉 贺 兴 东 王 思成 徐春 波
( 世界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 1 9号,0 1 1 10 0 )
摘要
开展名老 中医临床 经验 、 学术思想传 承研 究 , 鲜 活的 临床 经验 中吸取 营养 , 富发展 中医药 学, 从 丰 是推 动 中医药 学术 发
的大力 支持 下 , 名老 中 医传承研 究 工作 取得 很大 进展 。 启动 , 计 划 应 于 2 1 按 00年 1 2月 完 成 , 经 费 14 总 99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郓城县中医医院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
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
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
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陈善国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 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 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 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
30 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 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
2002 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
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
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
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 期:1147-1149.陈善国.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27-29. 陈善国.3.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期:33-34. 陈善国.4.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246-247.陈善国.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促进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一代名医的对策与思路
促进名⽼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代名医的对策与思路促进名⽼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代名医的对策与思路 1 当前中医药⼈才的现状和促进名⽼中医学术传承的意义 现今的中医院医师队伍中中青年医师占很⾼的⽐例,他们都接受的是院校教育,⼤多是⾼学历者,以硕⼠或博⼠为主。
由于培养模式的问题,他们在读硕⼠或博⼠期间主要从事实验研究,未系统进⾏过临床⼯作,缺乏传统知识,中医功底不深,临床能⼒差,⽽且西医多,中医少,对中医药的理解肤浅,在临床上不能很好地运⽤中医药治疗疾病。
与之相⽐,名⽼中医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他们数⼗年或⼏代⼈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与前⼈经验相结合的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平。
其鲜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药薪⽕相传的主轴,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
但我国着名中医专家已从20世纪8O年代的五千余名骤减到现在的不⾜500名,且⼤多已年逾古稀,致使中医药的传承陷⼊危机。
因此,促进名⽼中医学术思想总结、继承是提⾼当前中医临床⽔平、培养造就新⼀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也是关系到中医药前途和命运的⼤事。
2 促进名⽼中医学术传承,培养新⼀代“名医”的策略与思路 2.1 加强名⽼中医论着研读,把握其学术渊源回顾中医药发展史,历代名医⼤师都是通过⼤量的理论研读、医疗实践、着书⽴说逐渐形成⾃⼰的学术观点和流派,推动着中医临床⽔平的提⾼和中医理论的发展。
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都包含在其医案、论着等内容之中,因此熟悉名⽼中医成才过程,研究其师承的学术流派,熟读名⽼中医推崇的经典着作及其⾃⾝、弟⼦的着作,明确其学术渊源,是做好名⽼中医学术传承的基础。
笔者在对杜⾬茂名⽼中医学术思想整理继承时,即从源头开始梳理,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其成才之路;熟读杜⽼⽂章、着作及相关书籍,对其学术源流有了⼤致的了解,发现杜教授学崇伤寒,融通各家,技精杂病,尤致⼒于肾脏病的中医诊疗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总结及措施方案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善国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唐伯亮是乐至县人,男,汉族,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尤其对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
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江市人民政府授予《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善国医师简介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
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
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
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
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期:1147-1149.善国.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27-29. 善国.3.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期:33-34. 善国.4.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期:246-247. 善国.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我国在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
近些年来,中医学出现了服务领域缩小,优势特色淡化,本体传承危机等倾向和问题。
对此,国家提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方向,而中医药现代化就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升华以便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
因此,中医学所面临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首先是薪火相传的问题,即要解决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医学的现代传承。
1中医学现代传承战略提出的背景继承是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医药学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认知方法、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界和社会所认识和接受。
越来越多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人员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并有意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这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医药只是略知皮毛或仅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上,就简单联系仓促创新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方法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医药学原来的知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释和传承,从而引导人们创新的方向,使中医药的创新真正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中医学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包括针灸)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未能有效地继承;中药饮片的质量及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失传等等。
在教育方面,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成才规律未被有效传承等等。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课件
一、 “十一五”课题完成 过程的回顾
二、 传承工作的体会
三、 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1.申报前的准备工作
思想惶恐 信心不足
切合实际 的路线图 不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2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性坏疽。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2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 2.课题完成的规划工作
• 为了使中医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并保证项 目实施的真实性,我们选择了认真策划、排列 组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将课题组 的同志分成三组 :
• 第一组为课题的工作指导组 • 第二组是资料书写上传组 • 第三组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总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8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0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十五”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 ”项目中设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重 点课题。该课题2005年4月正式启动,以108位名老中医为 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88个,横向课题组10个,国家 投入经费1500万,参与单位140家,研究人员800余名。 第一次以国家科研立项形式开展的名老中医“研究型继承”工 作第一次大规模对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采集、保 存第一次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药传承研究平台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
蕴涵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5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如下 定位 师承教育 目标 方法
以名老中医为导 临床人才培 “面对面”的临床 师的高层次、非 养,经验传 经验传授 学历继续教育 承
研究型继承 以名老中医为对 科技发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象的科学研究 学术水平提 进行规律总结、理 高 性认识深化
10
3.对下一步研究的中长期规划
①2011年-2015年:在继续扩大样本量、总结各老中医个
体学术思想、思辨特点和特色疗法的基础上,以方法学特别 是传承方法的创新与规范为重点,以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法学 体系为目标。 ②2016年-2020年:完成500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 思想传承研究的样本量,以此为基础,重点总结提炼各老中 医群体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典型医案的共性规律。 ③2021年-2025年:进行项目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文化、 环境、流派、民族医药等,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研究型继承的不同模式,建立并完善研究型继承长效机制。
15
(二)阶段考核目标 1.如实采集和原始保存当代102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 经验,建立数据库。 2.深入总结16位名老中医专家治疗11个病种(病证结合) 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案和思辨特点,并进行推广评价。 3.整理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与方法,提供中医 “治未病”的有效措施。 4.总结提炼名老中医群体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 的共性规律,研究并提出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流派的特点。 5.研究中医学术传承的规律与方法,提出当代条件下中医 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适宜模式。 6.建立3-5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现代分 析挖掘方法。 7.收集整理150种左右、评价5-10种民间方药和疗法的疗 效,探索建立体现民间医药特点的研究和评价方法。
9
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文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为基础的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 应用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 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 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及评价 方法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二)纵向布局
1.攻关计划阶段(2005年-2007年) 这一阶段,以抢救性、原汁原味的采集名老中医第一手资料为 主要特点。纵向课题采集诊疗病例、典型医案、整理经验、总结思 辨特点和成才轨迹等。横向课题主要完成顶层设计、质量控制、搭 建平台、方法探索等项任务。 2.支撑计划阶段(2007年-2010年) 这一阶段,以扩大样本量、增加养生保健等采集范围、总结名 老中医个体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特色疗法为主要特点。继续完善 平台,探索方法,对流派和民间方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进行试点。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于1990年共同作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 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 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师承工作,属于 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 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4个疾病课题组 成才之路课题组 工作室课题组 项目办公室 挖掘方法课题组 综合信息库 学术思想课题组 医案课题组 部分结构化采集平台 电子病例课题组
纵 向 课 题 1
纵 向 课 题 2
纵 向 课 题 n
纵 向 课 题 a
纵 向 课 题 b
纵 向 课 题 n 8
“十一五”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设置
18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从鲜活的临床经验中吸取营养,丰富 发展中医药学,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 重大举措。让我们共同努力,集中大家智 慧,踏实工作,把好事做好。
19
谢谢
20
微之处抓住事物本质,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思维,准确的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
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4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 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6
四、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1.研究过程对创新意识激励、科学问题的思考,可激发研究 人员和研对象对临床实际问题探索的热情,有利于优秀临 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2.临床经验层面的成果:如典型医案的示范、各类病证的治 疗经验、临床心得、经验总结、名老中医工作室等可直接 应用于临床。 3.名老中医特色疗法、诊疗技术与技能层面的成果:如面授 、光盘等视听材料、仪器设备等,可通过市场机制大面积 推广应用。
的科学内涵,进行科学的阐述与说明。
14
3.方法学的研究 这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能否建立一套充
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又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体系,是本 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利用IT技术对数据采集、储存、处 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还没有大的突破,特色 不够突出,实用性不强,与项目衔接不紧密。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一要重视方法学的研究,鼓励创 新,注意发现好的苗头。二要进行多学科合作,引入成熟 方法。三要以传承方法为龙头,带动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11
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临床经验
①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经验是指经历、体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
知识或技能。人类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一 是间接经验。 ②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是研究工作最基础、最可靠、最生动的原始证 据。这些经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病例诊疗原始记录、临床工作日 记、典型医案、临床病例总结、个人临证或用药心得体会、临床研 究论文、临床操作技能等。
17
4.名老中医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层面的成果:如研究报告
、论文、专著等,可以通过出版物的形式传播。
5.方法学层面的成果:选题方法、科研设计方法、逻辑思 维方法、评价方法、成果推广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
据存储与传输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可以为建立方法
学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 6.机制的建立与政策层面的成果:可以为建立长效机制奠 定基础。
二
三
四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3
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 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 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涵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 ,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
6
(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 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 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 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 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 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总体布局
(一)横向布局
总课题组
“十一五”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重点项目,扩大了研究对象、拓 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经费。“十一五”名老中 医传承研究项目,于2007年正式对外招标、启动,按 计划应于2010年12月完成,总经费1949万。
2
报告内容
一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的总体布局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的目标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的战略思考
——从鲜活的临证经验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
李振吉教授
2010-07-10
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从 鲜活的临证经验中吸取营养,是继承发扬中医 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证诊疗技能,培养 造就新一代名中医、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 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 的迫切需要。
③研究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规范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的表
现形式、最佳载体,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采集、储存,要素完整、不 走样、不失真。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便于查阅。
12Βιβλιοθήκη 2.学术思想①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 生的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念头或想法。 ②名老中医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所积累的点点滴滴经验,经过思想 过程,形成一种观点、一种视角、一种方法或一种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深 化完善,又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起着主导、决定方向或“ 扳道叉”的作用。这是各位名老中医所特有的、在实践中总结而 成的、反映内在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 ③本研究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就是在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 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各位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 观点或思想,以简明扼要的理性语言概括出来。这种分析提炼一 定要以原始证据为基础,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着眼于创新,抓 住其与众不同之处,体现个体化,语言的使用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