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四章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传播学教程各章节往届考研真题分布
《传播学教程》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1、传播2、大众传播3、传播学4、信息二、简答题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2、简述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3、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4、传播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三、论述1.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2.从北京蓝急速网吧纵火案及此后的政府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引导下的传播业发展的利弊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简答题1.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2.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试简述之。
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
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二、论述题1.论述“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
2.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的成功。
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符号2.编码和解码二、简答1.请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三、论述1.论传媒与文化2.谈谈你对易中天现象的看法第四章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名词解释1、受众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3、线性传播模式二、简答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它的提出者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三、论述1.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传播、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际传播2.米德二、简答1.人际传播有那些基本功能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组织传播2、群体压力3、流言二、简答题1、什么是CIS战略?2、流言及其传播特点是什么?3、简述言语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有那些长处何短处?三、论述1、组织进行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那些?2、组织和公关人员应如何建立健全的媒体关系。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传播学课后题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是指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工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题答案.doc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乂是-•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乂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木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口我创造,口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Z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课后练习(四)简答题系列
课后练习(四)简答题系列
课堂练习(四)
简答题
1. 简答罗杰斯关于“传播流”的主要观点?
2.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
3.简答媒介、符号、信息和意义四者之间的关系?
4.简答技术“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5. 简答美传播学家M麦库姆斯和肖关于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发现。
6. 简述“议程设置”理论对舆论导向研究的重要意义。
7.简答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有哪些?
8. 简答“培养”理论关于大众传播与共识问题的看法
9.传播系统研究(或传播总过程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10.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及影响?
11.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的贡献与局限?
1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意义?
13. 麦克卢汉三个著名观点是什么?
14.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有哪些?
15.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哪几个原理原则?。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教程习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理解错误。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就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填空题1、(库利)(填写人名)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社会学传统,(皮尔士)(填写人名)开创了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判断题(判断正误,不需说明理由)1、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时间和新闻学的产生时间大致同期。
(❌)2、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双重偶然性。
(❌)3、任何传播活动都能达成信息的共享。
(❌)单项选择题1、对传播学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门新兴学科;B、是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具体化;C、是一门交叉学科;D、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2、对英文communication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传播的内容为非物质形态的信息;B、传播的意图是为了信息共享;C、一般而言,传播者具有主动性,受传者具有被动性;D、中译名“传播学”没有准确表达原有单词的交流含义。
3、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以下选项哪一个不符合要求?(C)A、信源;B、讯息;C、媒介;D、信宿。
4、对信息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A、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仅包括人类信息,而且包括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信息;B、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意义信息;C、人类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大众传播学第四章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第四章复习题大众传播的内容复习题一、填空题1.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能指)和(所指)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
2.罗兰巴尔特追随索绪尔,认为符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明示义)和(隐含义)。
3.约翰费斯克在巴尔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符号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
4.美国学者博格认为,所有的电视产品都可以按照(客观度)与(情感度)的结合来划分其类型。
5.德弗勒认为美国大众传媒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级趣味内容)、(信息服务内容)和高级趣味内容。
6.根据麦奎尔的研究,媒介的表现可以从(自由与独立)、(内容的多样性)、新闻的客观性及现实的反映还是扭曲等几个方面评估。
7.根据弗雷奇的阅读易读性公式,在英文中影响一篇文章易读性的主要因素是(单词的长度)与(句子的长度)。
8.根据弗雷奇的人情味公式,在英文中影响一篇文章趣味性的主要因素是(人称词的数量)。
二、选择题1.如果我们用玫瑰花指代爱情,那么玫瑰花和爱情分别就是符号的( B )。
A.所指和能指B.能指和所指C.意指和意符D.意义和形式2.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是(A )。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3.人的表情和动作是(B )。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4.服装、建筑是(C )。
A副语言B体态符号C物化符号D仪式化符号4.按照感觉方式可将符号分为(A)两大类。
A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B信号与象征符C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D物体语言符号与身体语言符号5.“北极熊”一词原指生活在北极地带的一种凶猛的哺乳纲大型食肉动物,但在20世纪冷战时期,它成了当时某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北方大国的代名词,前者和后者分别是( A )。
A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B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C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D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6.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动物与人包括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等分别是人这个符号的(B)。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新闻传播学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新闻传播学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1、单项选择题(共10题)1. 下列关于修养的叙述,错误的是(D)A、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B、道家多指修炼养性C、从广义上讲,修养主要是指培养高尚的品质,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D、修养就是一个人的素质2. 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不包括下列哪项(B)A、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B、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塑造从业者的道德品质,提高从业者的精神境界C、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促进各行各业兴旺发展的需要D、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调整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3. 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A)A、尽瘁B、尽职C、尽力D、尽心4. 下列关于尽职的叙述,错误的是(A)A、在不同的职业中,尽职的具体内容是大致相同的B、是指职业者能恪尽职守、履行自己职业岗位义务的境界C、其在本质上就是为社会承担责任D、它要求从业者只要尚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管本人的意志和情感意愿与否,都能尽到职业义务5. 尽心境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身还有许多层次差别,如对职业的专心、雄心、诚心等,居于任一层次的前提是(B)A、职业技能B、对职业的热爱C、职业知识D、职业能力6. 下列关于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D)A、指的是能竭尽自己的全部能力(体力、脑力、智力等)去完成本职工作的道德境界B、它强调职业动机与职业效果达到统一C、责任、效果与动机三者统一的境界就是尽力境界D、从业者只要拥有良好的职业动机,就能有效的履行职业责任7. 下列不属于正确培养职业道德观念的是(B)A、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概念B、坚持社会的需求服从个人利益的原则C、树立为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协调统一的职业选择方向D、树立创新观念和献身精神8. 下列关于职业观的叙述,错误的是(C)A、职业观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B、职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应,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C、职业观的形成对具体的职业工作和职业行为没有任何影响D、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态度等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9. 下列属于80后的职业观的是(A)A、要工作,更要生活B、稳重与专业C、传统与责任D、勤恳与坚持10. 要想立足社会并成就一番事业,从业人员除了要刻苦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C)A、搞好人际关系B、得到领导的赏识C、加强职业道德修养D、建立自己的小集体2、多项选择题(共5题)1. 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ABCDE)A、职业道德认识B、职业道德情感C、职业道德意志D、职业道德信念E、职业道德行为2. 自我修养的内涵主要有(ABCDE)A、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B、陶冶炽热的职业道德情感C、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D、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E、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3. 下列说法中,哪些观点可以被借鉴为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是(ABCD)A、君子独慎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吾日三省吾身E、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 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包括(ACDE)A、尽职B、尽责C、尽心D、尽力E、尽瘁5. 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ABCDE)A、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金钱和快乐的关系B、选择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C、服从社会需要,追求全局利益D、发扬艰苦奋斗精神E、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职业和事业的关系《职业道德》第五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1. “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是谁提出的?(D)A、孟子B、老子C、荀子D、孔子2. 下列关于文明礼貌的说法,正确的是(A)A、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B、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讲,其他场合不用讲C、是商业、服务员职工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其他职业没有关系D、是企业形象的重要内容,与个人没有关系3. 下列不属于践行文明礼貌的要求的是(D)A、恪守规范,从严要求B、仪容端正,举止文明C、注重细节,持之以恒D、注重大体,细节次之4. 下列不属于文明礼貌对大学生求职的意义的是(B)A、文明礼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B、文明礼貌对大学生的求职没有什么影响C、文明礼貌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心理健康D、文明礼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5. 职业道德活动中,符合“整洁得体”具体要求的是(C)A、着装华丽B、饰品俏丽C、衣服鞋子搭配合理D、发型突出个性6. 在求职过程中,不符合“从容自信”具体要求的是(B)A、与主考官交谈时,要面带微笑,两眉放松,自然专注B、走路时东摇西摆,步幅紧凑有拖沓声,低头看手机C、进入房间前,应该轻轻敲门,得到对方许可方可进入D、进入房间后,应主动与招聘人员打招呼,礼貌的问候7. 在求职过程中,不符合“谈吐自然”具体要求的是(B)A、说话的语速要适度,不可太快也不能太慢B、未了表现自己,频频使用非常专业的术语。
传播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套学院
传播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套学院河套学院第一章测试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答案:英国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答案:拉斯韦尔3.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答案:肯定4.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20世纪()。
答案:60年代5.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答案: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6.传播活动是一种()。
答案:社会现象7.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_答案:null8.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________________答案:null9.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
答案:null10.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针对传播主体开展的研究是()。
答案:控制研究2.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答案:申农—韦弗模式3.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答案:传播者的施控行为;传播者的受控情绪4.在莱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答案: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5.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了反馈()答案:对6.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 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____。
答案:null7.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____。
答案:null8.在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中,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符号是____的。
答案:null9.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____。
答案:null10.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答案:null第三章测试1.哪一种态度容易成功进行人际传播?()答案:适当自尊2.人们容易将()与对方的一切言行结合在一起。
答案:第一印象3.信息配对有哪几种方式?()答案:补充性互动;对称性互动4.自我有哪些类型?()答案:道德自我;物理自我;认知自我;社会自我;情感自我5.自我形成的渠道有哪些?()答案:自我传播;道社会传播;同伴传播;家庭传播6.说得越多,越有利于关系吗?()答案:错7.自我是可以改变的。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是指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1)基本内容: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新闻传播学》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传媒与现代性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A. 工业化B. 城市化C. 技术革新D. 传统文化的保持答案解析: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技术革新等,而传统文化的保持并不是现代性的特征,相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变革。
2. 现代新闻业与启蒙的关系,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现代新闻业起源于启蒙时代B. 现代新闻业传播启蒙思想C. 现代新闻业是启蒙思想的产物D. 现代新闻业与启蒙思想无关答案解析:现代新闻业与启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起源于启蒙时代,传播启蒙思想,并且可以被视为启蒙思想的产物。
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3.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播对现代性的影响?()A. 加速信息流通B. 促进社会分工C. 强化国家认同D. 减缓社会变革答案解析:新闻传播对现代性的影响包括加速信息流通、促进社会分工、强化国家认同等,而减缓社会变革并不是新闻传播的影响之一。
4. 新媒体对人的现代性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新媒体削弱了人的个体性B. 新媒体增强了人的社会联系C. 新媒体减少了人的信息接触D. 新媒体降低了人的文化素养答案解析:新媒体对人的现代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强了人的社会联系,使得个体能够更加便捷地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
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1. 简述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答案解析: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技术革新、世俗化等。
这些特征对新闻业的影响表现在新闻生产的工业化、新闻传播的快速化、新闻内容的多样化等方面。
2. 现代新闻业是如何促进启蒙的?答案解析:现代新闻业通过传播知识、信息和文化,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批判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启蒙。
它为公众提供了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
3. 新媒体如何影响现代性的发展?答案解析:新媒体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影响了现代性的发展。
它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
2021知到答案 传播学原理 最新智慧树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选项:A:日本B:德国C:英国D:美国答案: 【英国】2、单选题: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选项:A:施拉姆B:库尔特·卢因C:霍夫兰D:拉斯韦尔答案: 【拉斯韦尔】3、单选题: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选项:A:批判B:否定C:肯定D:中立答案: 【肯定】4、单选题: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20世纪()。
选项:A:70年代B:60年代C:50年代D:80年代答案: 【60年代】5、单选题: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选项:A:美国《纽约太阳报》的诞生B:中国唐代印制的《金刚经》C:中国明朝的《邸报》D: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答案: 【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6、单选题:传播活动是一种()。
选项:A:客观现象B:心理现象C:社会现象D:主观现象答案: 【社会现象】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针对传播主体开展的研究是()。
选项:A:内容分析B:媒介研究C:议题设置D:控制研究答案: 【控制研究】2、单选题: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选项:A:德弗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马莱茨克模式答案: 【申农—韦弗模式】3、多选题: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选项:A:传播者的施控行为B:传播者的受控情绪C:传播的效果和影响D:受众的受控情绪答案: 【传播者的施控行为;传播者的受控情绪】4、多选题:在莱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选项:A:社会总系统B:参照群体C:基本群体D:更大的社会结构答案: 【社会总系统;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5、判断题: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了反馈()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哪一种态度容易成功进行人际传播?()选项:A:适当自尊B:自卑C:拒绝倾听他人答案: 【适当自尊】2、单选题:人们容易将()与对方的一切言行结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为媒介的四种理论?1956年,施拉姆等三位学者撰写了《传媒的四种理论》,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实际上是对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传播体制及相关观念的一个总结性研究。
它试图研究“当今时间不同类型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四种媒介理论,即集权(又名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Ⅰ、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达到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压制少数人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
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拥有判断正误的能力。
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主义媒介论的操作性原则:a. 独立性原则:大众媒介应刊播广告,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b.多样化原则:必须让公众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让公众自行判断,应彻底实行媒介私有制,让媒介市场公开竞争,而决定胜负的唯一原则,是他们满足受众需求的能力如何;c.法制化原则:建立一个稳定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与环境,以调节竞争。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媒介自由为核心和前提,对其他一切自由起保障作用。
正因如此,媒介才能成为一种司法范围以外的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被称为三圈之外的“第四权”。
但自由媒介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经济不平等往往造成传播的不平等;所有制的私人性难免影响媒介的公共性;自由口号不能消除实际生活的阶级差异;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效性、适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政府媒介不能放任自流,政府必须管制媒介来取得战争胜利;媒介的垄断化、巨大化日益严重,造成媒介的傲慢与媚俗。
Ⅲ、社会责任理论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著作之中。
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该理论的研究者彼得森在落笔时既肯定了社会责任论正在日益兴盛的前景,也看到了它还有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一面。
这无疑是个正确的。
Ⅳ、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在书中所论述的苏共理论,为集权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
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施拉姆曾撰写过许多较为客观、公正的学术著作,但他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
麦奎尔(D·McQuail)的分析则冷静得多:“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它建议传媒在社会上和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而且,“它在其祖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
”2、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局限性。
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达到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压制少数人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
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拥有判断正误的能力。
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主义媒介论的操作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大众媒介应刊播广告,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e.多样化原则:必须让公众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让公众自行判断,应彻底实行媒介私有制,让媒介市场公开竞争,而决定胜负的唯一原则,是他们满足受众需求的能力如何;f.法制化原则:建立一个稳定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与环境,以调节竞争。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媒介自由为核心和前提,对其他一切自由起保障作用。
正因如此,媒介才能成为一种司法范围以外的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被称为三圈之外的“第四权”。
但自由媒介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经济不平等往往造成传播的不平等;所有制的私人性难免影响媒介的公共性;自由口号不能消除实际生活的阶级差异;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效性、适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政府媒介不能放任自流,政府必须管制媒介来取得战争胜利;媒介的垄断化、巨大化日益严重,造成媒介的傲慢与媚俗。
3、社会责任媒介理论内容及其局限性A.它是继自由主主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它并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一种改良。
B.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C.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主义传播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而后起的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也是历史的进步,D.但是。
社会责任理论只是对自由主义的修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西方资产阶级媒介运行中的各种矛盾。
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它的种种设想,在实践中往往走样,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它一方面反对政府侵犯传播自由,另一方面又提出政府为保障大众的自由可干预媒介;它既抨击媒介为追求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又一再声明必须维护媒介的私有制,等等。
凡此种种,无不充满资本主义制度“二律背反”现象,而这也不是社会责任理论自身能解决的问题。
4、获知权与接近权的要点A.获知权(图)(1)含义:•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大众有从当权者出货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2)评价:获知权强调大众与当权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大众对媒介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从性质上来说,获知权是一种民主政治权力。
公民能够享有这项权利也是法制社会的标志之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获知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公民不仅需要对事关自己利益的信息和决策知晓,更同时需要在知晓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B.接近权1)含义:是告知权的一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而是特指大众即社会每一个成员皆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权利。
它包括反论权和意见广告两种。
反论权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媒体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意见广告指一开始就由大众通过媒介付费发布信息,适用于报刊。
2)如今网络高度发展,打破了媒介的准入特权,受众的接近权前所未有的大幅提高。
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A.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B.其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C.特点: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D.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
专业主义者不仅是自己权利的捍卫者,而且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
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
公平和平衡的编辑方针伴随着客观性的写作方法开始大行其道。
6、当前中国的媒介自律状况如何?有哪些成绩和问题?如何加以改进?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新闻改革,已经涉及了很多符合专业主义的内容,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