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照应的方法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第1页共2页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
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
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
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
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
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
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
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
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
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
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
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作者:admin陈乃茹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这篇读写例话中讲:“在一篇文章里,又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确实,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是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又以下几种:一、是首尾照应。
有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末一段的照应,有文章开始所写的内容与结尾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能使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完整。
例如《冀中的地道战》的开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睡地道战。
“这句话说明了冀中人民创造地道战的原因。
结尾处这样写到:”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备份碎了。
这样首尾照应,突出了地道战的伟大作用。
又如《小木船》开头说:“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结尾处写:“我把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
一看见这只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这样首位照应,不仅结构完整,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夜莺的歌声》也是首尾照应的。
二、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即前后呼应。
行文中为了使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使文章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文章常前埋伏笔。
后面照应。
图《十六年前的会议》一课,前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少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据是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回来。
他到哪里去了?后面再讲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是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即“点题”。
这种方法又的在开头点题,有的在结尾点题,又的在文中点题。
如《彩色的翅膀》中结尾写“我忽然发现玻璃上听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煽动者彩色的翅膀。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写作指导:记叙文四种照应方法
写作指导:记叙文四种照应方法记叙文照应方法----伏笔式照应伏笔式照应,就是在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
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
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
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的结构美。
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
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组伏笔式照应。
又如,陈然被捕前,小心的把扫帚挂在窗外钉子上,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有照应:市委的同志来了,看到扫帚就立即转身走了,守候在屋里的特务们只能枉费心机,这是第二组伏笔式照应。
再如,前面写党组织批评陈然写了报头,陈然接爱了批评,黄显声的报纸每天按时退回,铅笔等工具也都保藏得很好,后面写敌人搜查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前后也照应起来,这是第三组伏笔式照应。
再如,前面写纸条上的消息是黄显声的报纸,后面写许晓轩回答消息来自于管理室的报纸,结果,搬来报纸,果然找到了那条消息,这是第四组伏笔式照应。
出自于不同的段落,有事有人也有物,多角度设计,多方面照应,前有伏笔,后有交代,细针密线,关联紧凑,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很美。
伏笔式照应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伏”。
这种“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
照应手法的运用
照应手法的运用我一直觉得,写作就像是一场奇妙的魔法之旅。
而在这个魔法世界里,照应手法那可是相当厉害的魔法棒。
咱先来说说啥是照应手法。
简单来讲,就像是你出门的时候,带着一把钥匙,最后你还得用这把钥匙打开家门一样。
在写作里呢,就是前面提到一个东西,后面再给它一个呼应,让整个文章就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锁链,结实得很。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就给我讲过他上学时候写作文的事儿。
他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的作文,开头就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村子口有一棵老槐树,那老槐树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子里的悲欢离合。
”嘿,你猜怎么着?到了结尾的时候,他又提到了这棵老槐树。
他写道:“离开家乡的时候,我回头看,那棵村口的老槐树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告诉我,它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等我回来。
”这就是照应手法啊。
通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老槐树,就把整个文章的那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给串起来了,让读者读起来就感觉特别完整,就好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从开胃菜到最后的甜点,都是精心搭配的。
再比如说,写故事的时候也经常用到照应手法。
我记得看过一个短篇小说,故事里有个小男孩,他特别珍视他爸爸送给他的一块怀表。
这个怀表在故事中间出现了好多次,比如小男孩在学校被欺负的时候,他就紧紧握着怀表,感觉就像爸爸在身边给他力量。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经历了很多困难,有一次他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了,这时候他又掏出了那块怀表。
那怀表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是在鼓励他不要放弃。
最后,当小男孩成功的时候,他把那块怀表放在了他爸爸的墓前。
你看,这块怀表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故事,它就是一种照应。
这就好比是一条明亮的丝线,把故事里的各个情节的珍珠都串起来了,让故事更加有感染力。
还有在写人物的时候,照应手法也很有用。
我写过一个关于一位老画家的故事。
开头的时候我写老画家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他说那是他年轻时最爱的衣服,因为穿上它就感觉充满了创作的灵感。
在描写老画家的绘画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提到他这件蓝色工作服上沾染的颜料,就像他艺术生涯的勋章。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题文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题文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题文式照应,就是正中文的词语与题目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从而构成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点题。
题文中照应的显著特点,是扣题紧凑,关照严密,题能辖文,文不离题,可以避免走题旁逸,加深读者印象,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题文式照应最常见的是题目与文首文尾的照应。
文章的开头要点明题目,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也往往要点明题目。
这两处点题照应,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开头与结尾点题照应,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完整出现,有时单独列句,有时嵌于句中;二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零散出现,或在开头或在结尾出现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词语,以达到点题照应的目的。
例如《驿路梨花》,文章照应题目,主要是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落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的重心是引出诗句,诗句中的前四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
可见,这篇文章是以引用为题,结尾点明了题目,从而紧扣了文题,强调了主题,韵味无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题文式照应不仅开头结尾与题目相照应,而且也有正文处处都与题目相照应的,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运用时,每写一段,每写一处,都要随时想到题目,能与题目挂联的,尽量用题目中的词语表达。
例如《榆钱饭》这篇记叙文,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
文章共32自然段,几乎段段可见题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点题,有时点“榆”(5次),有时点“饭”(4次),有时点“榆钱”(15次),有时点“榆钱饭”“(10次),总共点题达34次之多。
这样,处处见题,时时点题,多角度照应,扣题严密,文章也结构严谨,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
题文式照应,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重复,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点题,也就是说,完整地点题要少,零散地灵活地点题要多,以增加记叙文照应的生动性。
二是点题照应要恰到好处,以达到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运用
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运用在写作中,伏笔与照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能够为作品增添层次与深度,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运用,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能够使整个故事更加巧妙、有趣。
伏笔的运用伏笔指的是事先暗示或交代某些情节、人物、细节或线索,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记叙文中,好的伏笔是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猜测,让他们产生疑问和期待。
通过巧妙的伏笔,作品的情节更有张力,读者也会因为猜测、思考而产生更深的阅读体验。
举个例子,一个关键细节早在故事的开头被提及,看似毫不起眼,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细节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故事的转折点或高潮,这就是伏笔的运用。
照应的运用照应是指通过早前的情节、人物或细节与后续发展进行呼应或对比,以加深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表达。
照应不仅能够打破线性叙事的单调,还能够展示作品的主题、角色之间的联系和转变,使整个故事更具有连贯性和深度。
比如,在故事的开始阶段出现的一幕或一句话,后来再在故事的结尾处进行呼应,读者在回味全文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这种照应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情感质感和记忆度。
伏笔与照应的结合伏笔和照应是可以相互结合运用的,在记叙文中尤为重要。
通过提前布置伏笔,给予读者一些线索和暗示,再通过后续的照应来呼应、解释或强化前述暗示,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还能够让读者在文本中发现更多的乐趣。
在运用伏笔和照应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情节的连接和转折,避免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良好的伏笔和照应应该是平稳、自然地融入故事,为作品添上一层隐喻或深意。
结语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是一种高级写作技巧,能够为作品增色不少。
通过熟练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希望本文能启发更多写作者在记叙文中灵活运用伏笔与照应,创作出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
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十法
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十法首尾式照应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巧设悬念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
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
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
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
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
伏笔与照应
记叙文阅读之伏笔和照应一、伏笔: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
”“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
二、伏笔的作用:1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3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4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伏笔的种类:1、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2、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外貌设置伏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这一处对妈妈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妈妈内心的悲痛,是在暗示她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病床上的爸爸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类似于遗嘱式的交代暗示后文爸爸的病逝。
4、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催着自己,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一句简单的心理描写写出内心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记叙文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
记叙文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方式:用了描写,写出了+具体内容+作用。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作用:使人如临其境。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
会现实。
十一、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作文-记叙文照应方法之设悬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设悬式照应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
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
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
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
“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
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
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
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
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
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
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
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
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
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
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
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
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
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
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
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
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
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
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第1页共2页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
试说记叙文写作之照应
义”如余秋雨的《 。 都江堰》 一开始 就说 :我 以为 ,中 国历 史 上最 激 “
动人 心的 工程不 是长 城 ,而是都 江堰 。 开 篇突兀 起势 , ” 出语惊 人 。 谁 不知 道 ,长 城是 中 国历史 的见 证 , 中华 民族 的骄傲 。可是 , 是 这 世界 七 大奇迹 之一 的万 里长 城在 余秋 雨先 生 的眼里 还不 如位 居一 隅 的都江 堰 ,这样独 特别 致 的开 头 一 开 始 就 抓 住 了读 者 的好 奇 心 ,直接告 诉读 者所 写对 象 为都 江堰 ,这个 开头 也就 是今 天所 说
作文教学l 16 2 0 W 0・
的怀念之情 ,余音袅袅 ,情思绵 绵, 一个 “ ” 再 字蕴 含无 限 的情意 。 虽 一句话 , 可包 含的意 义很 多 , 所 谓的“ 余味” “ 、余音” 就是对这种
情形 而言 。
当然 , 尾 的方 式也 是多 种 结
多样 的 。 中最适 合学 生学 习的 , 其 那就是 照应 法 , 回应前 文 , 即 回扣 记叙 文 是 以写 人 记 事 为 主 ,
按 照 时间顺 序 ,把 事情 的开 端 作
为 文章 的开 头 ,把 事情 的结 局作 为 文 章 的 结尾 。如 莫顿 ・ 亨特 的
余味, 又好像听音乐 , 已经到 了末 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能把读者
的心带 向悠远 ,带 向一个 无 法言
( ) 尾与 开头 的照应 。 1结 它使 文章结 构完 整 , 旨鲜 明 , 主 能更好 地抒发感情 , 渲染气氛。 如 张 晓 风 的 《 道树 》 头 : 行 开 “ 我们 是一 列树 , 在城 市 的飞尘 立 里 。” 结尾 :立在 城 市 的飞尘 里 , “ 我们是 一列 忧愁 而又快 乐 的树 。 ” 如 朱 自清 《 塘 月 色 》 头 : 荷 开 “ 这几 天心 里颇不 宁静 。 晚在 院 今 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 日日走 过 的荷 塘 , 这满 月 的光里 , 在 总该 另 有一 番样子 吧 。月 亮渐 渐地 升 高了, 墙外 马路上 孩子 们 的欢笑 , 已经听不 见 了 ;妻在 屋里 拍着 闰 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
记叙的四种方法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的四种方法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顺叙。
顺序,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事件展开的空间,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逻辑等所进行的叙事方式。
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采用的就是顺叙法。
使用顺叙法的好处,是可以将事件介绍得脉络清晰,首尾完整,甚至会收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表达功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一般来说,叙事性记叙文常用顺叙法来叙述。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件的结局或是发展中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情节片段提到篇首,然后再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正常顺序进行叙述的叙事方式。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使用的就是倒叙。
作者开头先写伯父去世后,好多人前来吊唁,“我”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接下来“我”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爱戴的原因。
倒叙打破了叙事的正常顺序,往往有强化情节、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用倒叙手法时,要注意倒叙片段结束后正常情节的有效切入与衔接,使文章情节保持完整连贯,首尾相互照应。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叙事,加入与情节或人物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按照中断前的情节继续叙述的叙事方式。
如文章《十年后的礼物》,讲的是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
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以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本文在叙述达格妮参加音乐会的过程中,插入了她对十年前遇到的一件事的回忆,让读者了解到爱德华·格里格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使人更加敬佩这位音乐大师。
插叙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深刻性,补足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为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插叙的内容如果删除了,不会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
4、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一、照应的概念、目的、作用、实质。
1、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2、“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3、“照应”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伏笔,是对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物的暗示;照应,是后前面伏笔的呼应。
)的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
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4、“照应”的实质。
“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二、首尾照应1、首尾照应的概念。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
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例如:《一件小事》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3、对首尾照应的要求。
(1)、开头的悬念,结尾有解答;(2)、结尾的内容,开头有交待;(3)、开头与结尾,要紧密呼应。
4、首尾照应的主要方法。
(1)、重复照应:重复的方式,或是一字不差;或是只改一、二个字;或只完全重复首尾的一个句子,如《白楊礼赞》:开头:“我赞美白楊树”;结尾:“我高声赞美白楊树”。
记叙文的过渡和照应
记叙文的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脉络畅通,结构严密,层次条理清楚的必要要方法。
过渡,是层次段落之间衔接、转折的桥梁,它起着承上启下,引线连级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首尾、前后内容互相关系的呼应。
文章过渡照应得周密自然,整篇文章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毫无前后隔裂、段落之间断裂、懈怠松散的毛病。
记叙文的过渡有:1、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需要过渡记叙文是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为内容的文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事件之间的连接,人物的出场等等,层次段落也发生变化或转折,所以必须有适当的承接过渡形式,表示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除开头和结尾之外,描述了三个典型事例。
这三个典型例子之间,有两次转折过渡。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恨,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用这个过渡段,从松鼓峰战斗,狠狠地同敌人搏斗这一层次,过渡到马玉祥冒火抢救朝鲜儿童,对朝鲜人民怀着深厚的热情这一层次。
如果没有这个过渡,对敌恨,对朝鲜人民爱这两件时间、地点、人物不同的事件,很难连在一起,即使勉强凑在一起,也显得彼此孤立,互不通气。
2、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的关节处过渡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总述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接着用“让我们还是来说段故事吧”过渡到分叙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描述完了之后,又由分到合,用“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来过渡,使三个故事组成的三个层次,既独立完整而又相互联系,整篇成为一个条理周密的整体。
3、行文起止点的过渡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第一段概述任弼时同志的崇高品质,然后过渡到开始描述他的事迹,作者用了一个简短的过渡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伟大人物的优良品质”,作为行文的起点,接着便是事例叙写的开始。
特别是记叙文倒叙的形式,由哪里开始倒叙,到哪里倒叙结束,起止点必须用过渡段或语句,作为承转的纽带,把层次串连起来。
如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在倒叙这一件事的开始,用“但有一件小,却于我有意义,……”一小段文字过渡,待这一件事追叙完了,又用“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转接到“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照应的方法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 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 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 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 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 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 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 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 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 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 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 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 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 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 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 也有首尾照应的, 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 的照应那么周密, 那么严整, 运用的频率也不高, 难度却较大, 但如果运用得好, 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 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 这样, 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 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 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 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 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
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 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 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