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梳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与分布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人口分布则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全球人口分布、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差异,并从中分析出人口密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结构与特征是人口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结构主要研究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划分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特征则是指各个人口结构群体在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人口结构与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包括农民工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等。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城市扩张和城市规模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和人口减少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人口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
通过对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动和影响等问题的学科,它探讨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以及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口分布增长和流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一、人口分布增长的趋势与原因人口分布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膨胀。
其次,医疗条件的提升和健康保障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出生率增加,这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增长趋势。
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尽管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
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形成了人口聚集现象。
这些城市通常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或者政治经济因素等原因,人口流失,形成人口稀疏的地区。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动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水平,不断迁徙和流动。
其次,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对人口流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些地区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吸引外来人口前往。
此外,政治因素、自然灾害等也会引起人口流动。
四、人口流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加剧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这导致了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其次,人口流动也对农村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了耕地的闲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另外,人口流动还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分化现象。
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要点梳理
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要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组成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准备参加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的同学们来说,掌握人口地理学的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江西省考研地理学的题目要求,为大家梳理人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口地理学概述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组成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揭示人地关系、研究人口问题、规划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数量与增长1. 人口数量的计算和测算方法: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和登记报告等。
2. 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3. 人口增长的类型:自然增长和人口净流入。
4.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社会政策等。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
2. 人口密度的计算与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与态势: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四、人口组成与结构1. 人口组成的要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
2. 人口结构的测算指标:性别比例、老龄化指数、劳动力比例等。
3. 人口结构的特点与变化:人口老龄化、青少年人口减少等。
五、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1.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变: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2. 人口政策与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管理等。
3. 人口与城市化发展: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
六、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1.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问卷调查等。
2. 人口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人口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
3. 人口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性。
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了解了人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对于参加江西省考研地理学的同学来说,有助于把握人口地理学的重点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动等问题。
在人文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分布特点。
例如,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等。
1.2 人口结构: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结构等。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1.3 人口变动: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变动情况。
例如,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国际移民对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2.1 城市发展: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包括城市的起源、演变和扩张等。
例如,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关。
2.2 城市结构: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例如,城市中心一般设有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区域。
2.3 城市问题:了解城市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到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3.1 文化景观: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景观特点,如宗教建筑、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等。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
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概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
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
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
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内容折叠数量分布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人口地理学(第八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第一节 概述
国际迁移 人口迁移 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 省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市县内迁移
城乡及城市之间迁移 自愿与非自愿性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二、人口迁移的度量
1、迁移率 (1)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外地迁入本地的 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一、影响人口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一般影 响着人口的流向。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响着人口的流向 。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 人们总是 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移往自然条件 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优越 、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未被人们发现 和利用之前,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和利用之前 , 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 自然灾害也只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 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三、人口迁移的理论与模式
1、拉文斯坦的七大迁移规律 (1)距离对迁移有影响 (2)迁移在距离上呈阶梯性 (3)迁移流与反迁移流 (4)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5)性别与迁移 (6)经济发展与迁移 (7)经济动机为主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能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表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条理 性。
人口地理学解读
第一章绪论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核心人口地理学研究与地方特性相关的人口分布、构成、迁移与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
1、人口各种现象的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2、用综合的观点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差异;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1、人口地理学为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与生产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2、在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大有可为。
3、为有效地做好移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企业与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区域社会服务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5、对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人口地理学研究可以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整治与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制定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1)人口现象——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象具体包括4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自然变动。
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般是人口学研究的内容。
(2)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聚集。
(4)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2、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于影响,区域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容量,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等。
3、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具有二重性——生产者、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作为消费者,推动社会生产运转的动力,还涉及福利、住房、入学、就业等方面。
所以,人口的数量、素质,均社会经济系统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之一。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地理研究,作为人类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相关问题,人口地理学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地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人口地理研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目标是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和机制,为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人口地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口分布差异,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人口数量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指标,通过对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出人口在不同地区的稀疏程度和集聚趋势。
人口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农村人口的分散,进一步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则关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特点和影响,从而为人口流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而人口组成研究主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例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口地理研究主要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可以获取到人口数量和组成相关的数据,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和预测,推断人口地理学规律。
三、人口地理研究的实践应用和影响人口地理研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口地理学
一、填空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2.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
3.人口的发展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当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失调时,社会就要停滞甚至向后倒退。
所谓比例失调,据马克思指出有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5.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终极目标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运行的综合过程。
在人口领域内,涉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内容。
6.人口迁移通常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再生产则被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
7.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8.人口(粗)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地区死亡人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9.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
原始阶段(高高低)——中间过渡阶段——现代阶段(高低高)。
10.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三阶段为“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11.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
12.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一下两等份的年龄值。
13.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又分为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省内迁移又分为跨市县迁移和市县内迁移。
14.国际劳动年龄为15—64岁。
15.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者称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者称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者称第三产业。
地理学中的人口地理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口地理研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而人口地理学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增长和结构等问题。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增长和结构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而地理环境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迁移等方面。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口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人口的分布和变化。
其中,定量研究方法是人口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人口的数量、密度、结构等进行精确的测算和分析。
此外,人口地理学还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人口地理学的案例分析1. 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2. 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迁移是美国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
许多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导致美国东部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散,形成了现在的人口分布格局。
四、人口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地理学ppt
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 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 的是拉采尔,其著作《人类地理 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 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 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 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 响。
白兰士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 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 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 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 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 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 布图。
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
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 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
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 是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 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 北地区。 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西部地区与 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 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 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 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 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 1.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 更多的报酬。 2.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 民族、风俗习惯。 5.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
•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向农村 农村向城市 城市向城市 城市向农村
(二)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 最重要因素。 1.发达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 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 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 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 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 现象。 4.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 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 提条件。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
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人口分布则关注的是不同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人口研究以及人口分布的相关内容。
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地理学通过研究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揭示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在地球上,人口数量并不均匀分布,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而在另一些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平衡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和自然资源等对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带通常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和定居,因此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然而,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严寒地区,往往不利于人口的聚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城市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形成了城市化现象。
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贫困、资源匮乏和缺乏机会,导致人口外流和人口密度的降低。
此外,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数量和分布。
一些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而政治动荡、战争和灾难等会导致人口外流和流离失所的情况,影响了人口分布的稳定性。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口过多的地区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而人口过少的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困境。
因此,合理调控人口分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通过人口统计数据、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地理学中的人口与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整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口的空间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化等问题。
在四川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人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针对四川省考研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口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变化等问题。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方面。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人口总量。
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普查和抽样统计等方式获得人口数量的数据,并通过计算人口增长率等指标来研究人口数量变化的规律。
2.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反映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人口等值线图等方式来研究人口分布的规律。
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转移。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内部迁移主要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之间的迁移以及人口流动等,而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迁移。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4.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属性分的组成。
人口结构反映了人口在不同特征上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省人口地理学的特点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独特的人口地理学特点。
在复习考研地理学时,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地理学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1. 人口数量:四川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数量庞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并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2. 人口分布: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较为密集、西部相对稀疏的特点。
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而四川省的西部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规律。
人口地理学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减少,也更多地考虑到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球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相对较少的人口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人口密集,而沙漠、高山等恶劣环境下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数量的变化地球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社会压力增加等。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人口控制政策,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问题。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稀缺。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
另外,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成为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四、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同时,环境的恶化也会对人口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式。
总之,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为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口地理学的定义
人口地理学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人口地理学。
你说啥是人口地理学呢?这就好比是一幅超级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人呐!人口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在地球上分布的情况,为啥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人都有啥特点,又咋活动的,这些都是它研究的事儿。
你想想看啊,世界这么大,为啥有的城市那叫一个热闹,人山人海的,而有的地方却冷冷清清呢?这背后可都是人口地理学在起作用呢!就像咱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就比较密集,那是因为经济发达呀,机会多呀,大家都往那跑。
而西部地区呢,相对来说人就少一些,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这就好像是一个大拼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再比如说,不同的国家人口情况也大不一样。
有的国家人口增长得飞快,就像那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而有的国家人口却在慢慢减少,这可愁坏了那些政府官员们。
这是为啥呢?人口地理学就能给咱解释解释。
还有啊,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很重要呢!一个地方如果老年人多,那养老问题就得重视起来;要是年轻人多呢,那活力肯定满满的,创新啊发展啊都不是事儿。
这就跟咱家里一样,要是全是老人,那氛围肯定和全是年轻人不一样,对吧?而且哦,人口的迁移也是个大问题。
为啥那么多人要离开家乡,跑到别的地方去呢?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追求梦想?人口地理学就能帮我们搞清楚这些人都是咋流动的,又会带来啥影响。
咱平常生活中也能处处看到人口地理学的影子呢!你看那学校里的孩子们,为啥这个学校人多,那个学校人少?这小区里住的人都有啥特点?这些不都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嘛!它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小助手,帮我们了解周围的人和事。
总之呢,人口地理学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这个世界人口分布的理解之门。
我们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呀!难道不是吗?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人口地理学哦!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人口地理学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 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特里瓦萨 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1.人口各种现象的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 2.用综合的观点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差 异; 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三个 方面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是人 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内容 (以一本书为例)
1. 2. 3. 4. 5. 6. 7.
四、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逻辑方法 1.比较和分类 2.归纳和演绎 3.分析和综合 (二)一般的传统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统计表法 3.人口地图法 (三)新方法 1.数学模型 2.遥感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范围极广泛, 性质极庞杂,存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且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不 同的历史与时代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两类问题,一是老年人口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问题,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人口老龄 化问题则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后,而出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人口 现象,并非任何社会都存在。
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
1、出生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表现为:当出生率上升 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 年龄趋于年轻化;当出生率下降时,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老年 人口比重上升,则人口趋于老化。 2、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在分析 死亡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时,应具体分析各年龄组死亡 率的变动情况。如果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老年人 口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则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如果老年人 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则人 口年龄构成趋于老化。 3、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迁入地 区的人口年龄趋于年轻,迁出地区的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四、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 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 加的过程。 2、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1982年联合国把60岁以上人口划为老年人。但随着人类平均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较长,多数国 家已超过了70岁,高龄者日益增多,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以7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起点。 联合国以及许多研究机构,一般都采用两种老年人口的起始 年龄来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即采用60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 准,也采用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人口地理学简述
人口地理学简述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研究对象是人口,人口具有量与质的规定,受自然人文影响,是社会的产物。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通过可以研究人口及人口和其他要素的关系揭示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进行合理的人口规划、科学引导人口分布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区域居民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的分析研究以及区际差异的比较,分析人口的规律性,为人口在生产和人口迁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人口素质特征和造成人口素质差异的原因可以为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效力提供依据;通过研究人类居住地特征、构成要素和原因,揭示居民点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城乡规划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学的中心任务为理论和实践服务,理论上的研究范围广泛而深入,实践证明,人口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制定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政治与环境管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一级至指定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我国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强劲;人口素质偏低,人力资源不够优化;劳动力数量大,就业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财政压力大;流动人口多,人口城市化,公共资源相对不足;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等矛盾巨大无法缓和;区际差异城乡差异大,人口非均衡现想突出。
人口地理学研究内容:人口数量和区域分布;人口结构和区域分布;人口自然变动和地域差异;人口迁移和人口城镇化;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地理学是人口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的人口地理材料及思想;近代人口地理学;二战后人口地理学;我国古代人口地理学材料和思想;近代人口地理学,建国后人口地理学。
当代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利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佩蒂人口经济学【土地与土地为财富之母】;魁奈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与消费资料相适应】;史密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财富辩证关系】;李嘉图人口经济学【资本对人口的影响】;西斯蒙第人口经济学【机器造成人口过剩】。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区际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学科属性: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诸多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过程、特征、原因及其区域差异,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显著特征。
研究内容:人口数量及区域分布;人口结构及区域分布;人口自然变动及地域差异;人口迁移与人口城镇化;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两种生产的含义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含义:两种生产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包含两成含义:一是指当代人口生命的生产,二是指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它以人类需求为目的来加工自然界原有的物品。
当代人口的生产指原有人口生命的延续、体力的增强、智力的发展等。
新一代生命的生产指现有人口通过生育、抚养等方式,使新一代人口诞生和生长。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和延伸。
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共同构成社会生产,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适应。
㈠.两种生产相互依赖,两者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物质资料生产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是人类存在、繁衍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自身生产的不断进步是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前进的因素;人的需要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㈡两种生产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自身的生产中有物的因素,他们相互融入对方的领域之中。
人类自身生产的成果——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在人的参与下进行的。
同样,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并改变着人类自身生产的方式。
㈢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二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制约着对方的发展㈣两种生产之间存在者相互适应的规律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上按比例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 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 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 系。
历史背景:期内受产业革命促进,科学有了长足发展,欧美各国社 会经济统计逐步完善,为人口地理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可信度的大 量资料。
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 德国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 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将1974年定 为世界人口 年为契机,人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了新的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空间人口学的兴起; 实用性的加强; 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如采用数 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
(五)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1957年在胡焕庸先生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人口地理 研究室,但可惜生不逢时,很快便受政治运动的冲击,无疾而终。此后 20年中国人口领域成为禁区,人口地理学基本是一片空白。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起,随着人口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人口研究成为大 热门,人口地理学也乘着这股春风迈进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过 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世界人口地理》、 《中国人口地理》等学术专著,起到了填补空白、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 作用。此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人文地理专业人口地理方向 博士点(兼博士后流动站),在培养人才和开展学术研究上又取得了不 少新成果。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许多单位在人口地理学各个领域中也 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的较重要的人口 地理著作有《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人口地理学》(祝卓、吴 友仁等)、《人口迁移学》(彭勋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 战略》(杨云彦)、《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张志良)、《人口承载 力与人口迁移》(张志良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马 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马侠等)等等。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口 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 段。
期内研究成果增多: 国外有:日、苏、法等都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
理学专著、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 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
中国有: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如胡焕 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 人口地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 云南省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 密度图。 专门研究机构成立:
存空间的概念。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 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
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白兰士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 想。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 动地理等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清朝末期薛福成提出地理环境决定人口质量的说法:“大抵地 球温带,为人物精华所萃。寒冷之极则人物不能生。热带之下,人 物虽繁而人才不生。”
人口地理学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二、人口地理学学科性质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概念:
1、人口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会群体。
2、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发展过程 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 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 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 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国内: 1.战国时代的法家商鞅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即根据不同的土 地结构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是主张增殖人口的最早代表之一:“欲民之众 而恶其寡”;战国末期韩非最早提出减少人口主张:“今有五子 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 财寡。” 3.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详尽地描述了我国长城内外、大 江南北的经济状况、都邑发展和人口现象等内容;东汉班固《汉 书》对当时的三级行政区—14个州、103个郡和1577个县,都做 了户口和人口数量的记载。 4.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出现“移民戍边” 和“均民”的认识。代表西汉初期晁错和北宋的苏轼等。苏轼: “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聚则争于不足之中,而散则弃于有余之 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而民用不足。”
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里斯本大会首次批准设 立了人口专业委员会。苏、美、法、英等国的地理 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人口地理专业组。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 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特里瓦萨 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