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旅游公园概念规划
丹东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丹东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 黄海岸边 , 与 朝 鲜 民主 主 义 共 和 国 新 义 州 市 隔 江 相 望 , 下辖 东港市 、 凤城市 、 宽 甸 满 族 自治 县 及 振 兴 、 元宝 、 振 安 三个 城 区 和一 个 国家 级 边境经济合作 区, 行 政 区划 面 积 1 . 5 2万 平 方 公 里 , 总人 口 2 4 3万 。2 0 0 6年 , 被列入辽 宁沿海“ 五点一线 ” 重点发 展 区 域 。丹 东 沿 海 、 沿边 、 沿江 , 生态 资源丰富 , 景 色优美 , 气 候 宜人 , 境内江 、 河、 湖、 海、 山、 泉、 林、 岛等 自然 景 观 齐 全 盛各 有特色 , 拥 有国家 、 省级以上旅游 风景区、 自然 保 护 区和 森 林公园 2 4处 , 是 全 国优秀旅 游城 市 , 辽 宁省 园林 城市[ 1 。 如 何 在 丹 东 市 委 十 一 届 五 次全 会 报 告 中提 出 的 “ 努 力 建 设 生态文 明, 增 强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能 力 ” [ 2 ] , 对 丹 东 地 区 的 生 态 体 育 资 源 进 行 合 理 开 发 和 有效 管理 , 增 加 旅 游 产 业 的 收入 , 推动丹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就显得尤为必要 。 丹 东地 区 生 态体 育旅 游 资 源 开 发 与 管 理 现 状
表 1 丹 东地 区可 开 展 生 态体 育旅 游 项 目分 类表 — ~ —— —— — —— — — —— 甄 — —
丹 东作 为全 国 的旅 游 城 市 , 生态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丰 富 ,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产业 的发 展 还 是 比较 迅 速 的 , 但 存 在 着 急 功 近 利的行为 , 只 是 追 求 短 期 的 经 济 效益 , 对 于 生 态 资源 的保 护 和 再 利 用 没 有 长远 的规 划 , 致 使 在 发 展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的 同 时 忽 视 了对 生 态化 境 的保 护 , 导 致对 生 态环 境 的破 坏 , 长期 以往 会 形 成 恶 性 循 环 , 制 约 了生 态 体 育 旅 游 的 发 展 ] 。 突 出 的 问题 主要 体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1 ) 没有 研 发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的 团 队 和 机 构 丹 东地 区沿 海 、 沿边 、 沿江 , 是 全 国最 大 的 满 族 聚 居 地 , 独特 的 山水 资 源 与 满 族 的 民俗 、 民风 文 化 水 乳 交 融 , 形 成 丹 东 地 区特 色鲜 明 的生 态 资 源 。对 这 些 生 态 资 源 的研 究和 开 发 需 要有 专业 的建 设 团 队 和 独 立 的 政 府 职 能 部 门 , 这 样 才 能 做 统 一 的 规 划 和 长 期 的 管 理 。在 资 源 的 开 发 、 利用 、 宣 传、 保 护和管理上有序进 行 , 形 成 良性 循 环 , 实 现 利 益 最 大 化 。但 目前还 缺乏 这 样 的 专 业 团 队 , 政 府 中 也 没 有 专 门 的 职能部 门, 导 致 对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的研 发 和管 理 不 够 , 存 在 着 盲 目性 。 ( 2 )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不 均衡 丹 东 地 区生 态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不 均 衡 , 沿 江 生 态 体 育 旅 游 的开 发 远 远 超 过 沿 海 和沿 边 的 开发 力 度 。丹 东 鸭 绿 江 国 际 马拉 松 赛 从 2 0 0 6 年开始举办 , 迄 今 已经 成 功 举 办 了
“文旅特色小镇”概念规划设计方案
• 一期目前项目周边缺少商业配套,商业配套属性不完善,发展空间较大; • 二期属于未开发的地块,属于可挖掘的价值洼地; • 一期重点打造三原高端共享居住社区,与商业综合体结合项目; • 二期重点围绕影视、文化、旅游、体验产业基地及娱乐集群;
现状:很多项目正在规划中,目 前周边配套较少
规划:产业、居住、景观资源价 值度提升在望
“文旅特色小镇”概念规划设计方案
项目方案构思
一、项目背景分析 二、项目定位构想 三、项目开发营运思路
项目方案构思
一、项目背景分析 市场背景 历史背景 项目背景 二、项目定位构想 三、项目开发营运思路
市场背景——体育+旅游文化消费市场 陕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生势头良好,但体育消费支出总量偏低;
2016年12月31日,中国省市产业发展研究研首次向社会发布了 “2016年中国体育文化消费指数”, 数据显示陕西省居民体育文化消 费综合指数全国排第十三位,而体育文化消费水平更是没排进全国第一
台、东南亚、世界各国。子孙数以万计,这体现着中华民族血缘血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于右任,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 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江苏省如皋市长青沙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压缩版
宏观区域背景
江苏南通市如皋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长三角
经济发达,居民富裕 2006年“长三角”地区总人口约
7500万,GDP总值达4万亿元,人均 GDP超过5000美元,是中国经济最发 达、居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 城市聚集,趋于一体
“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公认的世 界城市群之一,以上海、南京、杭州 为核心的中国发达城市在此汇聚; 2007年,“长三角”地区开始实施交 通一体化,构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为“长三角”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艾肯弘扬咨询机构
江苏南通市如皋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宏观区域背景
长江沿岸江苏段周边城市
长江沿岸江苏段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
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共8个城市。 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
2006年,位于长江沿岸的这8个城市GDP总量为
12000 10000
2006年人均GDP(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 人均GDP(美元)
0.00%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 扬州 泰州 南通
旅游收入占 GDP总量的 比例
艾肯弘扬咨询机构
宏观区域背景
江苏南通市如皋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如皋市
如皋
——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沿江开发的重点县(市)、江苏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 发展迅速,接轨上海
北部江滩面积广阔,已经进行了初步开发,开 始营造湿地景观,资源良好,区位重要; 西部为开阔滩地,地势平坦,无大型建筑物, 仅分布少量临建,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东部为东风滩所在地,杉树成行,银杏成林, 植被茂密,生态系统优良;另有环形水系围绕, 景观独特,色彩丰富,景致富于变化,为品质极 高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区域内道路横平竖直,对 景观的营造与发挥提出了一些挑战; 在临近的东侧地块上,建设有国家乒乓球训练 基地及度假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区域的旅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哈尔滨群力新区体育公园景观方案设计.
该项目位于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占地面积 24.4万平方
米,北临康安路,南临安阳路,西临齿轮路,东临龙葵路,强 3 核心“三力”理论
调运动与休闲结合,让游客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欣赏优美的自 然风光。
以上分析了项目的基本状况,我们将详细阐述此次设计的 核心理论。
3.1 艺术的感染力
2 现状分析与区位优势
利用良好的轴线关系,创造吸引人的空间序列。其次通过
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是指体现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
通过文化历史的主题设计来强化文化性。
生态、卫生等标志性、功能性,以体育为特色,服务全民健身 2.4 该地块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
活动为目的,集体育运动、康体健美、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生
哈尔滨市新区位居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美丽的松花江,
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场所。如何更好的通过设计,为 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临江滨水,运脉极佳;东边与城市中
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 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等作用 下,从而维护生态环境。植物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 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本案力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得哈尔 滨市群力新区体育公园成为生态园林。
让我们想象着四季里美丽的公园景象吧。春暖花开,许多乔灌 木、花卉纷纷发芽绽放花蕾,旱垂柳、榆树、白桦等长出新芽,山 桃、杏、丁香、东北连翘、绣线菊、黄刺玫等姹紫嫣红地点缀着缤 纷的春季。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可行性
论体系 ,且理论成果落后于 实际需要 ,缺乏可操作性 。 生态 体育旅游是 以参加或观赏各 类健身娱乐 、体育竞
技 、体育交流等为主要 目的, 以生态 环境 和 自然环境为取 向 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 益, 又能实现 生态 效 益和社会效益 的体 育旅游活动 。生态体育旅 游的特点包 括 :) ( 健身娱乐性和 回归自然性 。生态体育旅游不仅对旅游 1 者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享受 清新 空气 等作
的运动场馆、广场公 园以及都市群中所特有的伟人故里、纪
念场地 等都 是重要的体育旅 游资源。 因此, 都市体育旅 打造
游品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 虑: 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 充
主要体现 在促进 自然生态环境 的良性 循环, 生物尤其 是 促进
珍稀 濒危 生物 的保护, 促进水体保护和水体污染 的治理, 对大
用, 而且使 旅游者 自觉接受环境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 2旅游 环境 的保护性和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 生态体 育旅 游规划者
应研 究生态体育旅游的承载力、 控制 生态容量、保证 生态环 境 的优美 , 生态体育旅 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其保护 方面 保持
南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 域性 。 出长沙、 提 株洲、 湘潭是湖 南经 济的发达地 区, 是紧密相连的都市群 。城市 里
生态 体育旅 游的内容分为 自然 生态体育 旅游和人文 生
态体育旅游两大类 。其 中, 自然 生态体育旅游包括: 陆地 生态 体 育旅游; 水体 生态体 育旅游; 山岳 生态 体育旅游。人文 生态
体育旅游包括: 生态体育旅游; 农业 科普文化 保护生态体育旅
游。
二
长株 潭 区域旅 游研 究进 展
体育公园设计探索——以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工程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体育公园设计探索——以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工程概念规划设计为例关键词: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规划设计摘要: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市民对活动健身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势在必行。
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成为体育活动的公共载体是城市体育公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以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工程概念规划为案例,分析研究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重难点问题,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兼具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
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应兼顾正规赛事及平时休闲活动两项需求,让更多人在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赛事及锻炼。
本文以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规划设计为案例,探索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项目概况宝应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和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与淮安毗邻。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宝应县拟在宝应新城宝南湖南侧、淮江大道东侧、宝南路北侧兴建生态体育休闲公园。
生态体育休闲公园由体育场、体育综合馆及相关附属设施、公园景观组成。
其中体育场、体育馆部分承担2018年江苏省运会青少年部足球和柔道比赛项目的任务,而且是全民健身的最佳场所,同时还集商业、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身,对宝应县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带动该区域新的经济增长。
体育场馆的设计标准为国家体育建筑乙级标准,满足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的要求。
二、设计理念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
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然佳地。
宝应植藕早在唐朝已见于文字记载,唐代诗人储嗣宗《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
论龙岩市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对策
龙岩 市旅 游 局 、 岩 市 旅 游 公 司 、 游 景 点 、 龙 旅 游
客、 龙岩市居民、 旅游公司的经理 6 体育专家 3 人、 人
及旅游 景点 的负责 人 1 。 2人
1 2 研 究 方 法 .
交界。是全国著名 的革命老 区, 福建省主要 的林 区、 侨区、 台胞祖籍地 , 也是 中华汉民族 中一支独特 的优
】 3O
* 收稿 日期 :0 9 3 0 2 O —0 - 9
作者简介 : 廖金琳( 9 6 , , 1 7 一) 男 福建 永定人 , 师 , 讲 研究方 向
学校体育。
个 , 福建省 新兴 的旅 游 区 。龙 岩 现 有 3个 国家 4 是 A 级 旅游 区 , 个 国家重 点风 景名胜 区 , 国家历史 文 1 1个 化 名城 , 国家 森林 公 园 , 国家 自然 保 护 区 ,3 4个 2个 1 个 国家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1个 国家 工 业 旅 游 示 范
实地考 察法 。对 龙 岩 市 的 国家 4 级 风 景 区பைடு நூலகம்连 A 城冠 豸 山 、 家 4 级 自然保 护 区梅 花 山 、 国 A 国务 院 文
物保 护单位 古 田会 址 、 界 文化 遗 产 永定 土 楼 、 罗 世 新
龙崆洞、 漳平九鹏溪水上茶乡, 云顶茶园、 连城培 田古
民居 建筑群 、 白沙 漂 流 、 定龙 湖 、 平 梁 野 山 、 山 永 武 江 睡 美人 1 2个旅 游景 区进行实 地考察 了解 。
旅游 活动 的不断 深人开 展 , 来越 多的旅游 者涌 人旅 越
体 育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现 状 》 卷 调 查 表 , 发 出 问卷 问 共 30份 , 回 20份 , 效 问 卷 2 8份 。对 龙 岩市 旅 0 收 9 有 7
盐城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远景规划
盐城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远景规划1、河东分区规划规划形成“一心、四园、五片”总体结构。
“一心”即城市新城中心。
“四园”即四个工业园,“五片”即五个居住片区,规划基地处于河东分区的西北部。
在本次规划中主要用地功能为生态用地。
2、大洋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内生态运动公园中将建设有:1/机场路主入口广场2/星光大道3/星光广场4/水上运动公园5/绿色雕塑公园6/湿地运动休闲会所7/体育运动公园一期8/体育运动公园二期9/城市湿地公园10/山林主题会所11/越野自行车道12/攀岩活动区13/樱花林14/运动休闲公园15/海洋主题公园16/海洋主题娱乐餐饮17/生态餐厅18/银杏林19/特色亭廊20/生态走廊21/湿地文化中心22/生态岛(观赏)23/生态岛(花季奔跑)24/亭湖水上运动公园25/停车场26/度假酒店27/射击馆28/湿地漂流29/贵宾候机室30/湿地活水公园31/特色桥32/运动公园33/二期商业中心34/生态居住区位于规划基地东侧的大洋湾旅游区功能定位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生态居住等多功能综合型旅游区。
规划基地可以结合通榆河、新洋港、大新河的独特的网络状水系和富有特色的水乡环境景观,以东侧大洋湾旅游区为依托,设置与之相关的休闲观光业,并大力开拓生态居住等复合功能。
规划结合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将规划基地定位为:包括休闲观光、生态居住、商业服务、教育科技等多元复合功能的公园式休闲社区。
盐城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居住区域综合开发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盐城大洋湾位于盐城市主城区亭湖区的东北区,距离市中心5公里,北接新洋港,南倚机场路,西临通渝河、204国道和新长铁路,东临盐城机场路,外接沿海、宁靖盐、徐淮盐等高速公路网络,绕城公路从西侧,机场路从东南侧穿过。
大洋湾规划区总面积4359亩,其中陆地面积3331亩,水域面积1027亩,湾内依托天然“W”水道,营造水景景观。
总体项目包含:生态运动景观休闲场所及其配套设施(会所、酒店)、外来人员公寓项目和相关娱乐配套区域。
某城市体育运动公园规划设计
第52卷第12期2020年12月42工程建设Engineering Construction某城市体育运动公园规划设计杨和平',刘礼深',车斐然'(1.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2.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518045; 3.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谢菲尔德S3 7ND)摘 要:城市体育公园通常地处偏远,存在市民社区需求和赛事需求难以兼顾的问题。
本文从生态修复作用、城市风貌的构建作用以及市民社区需求的响应等角度探讨现代城市体育公园的复合性功能,并从背 景梳理、现状分析、概念构思、规划布局和详细设计5个方面,对某城市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总结, 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人车分流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993(2020)12-0042-06doi :10. 13402/j. gcjs. 2020. 12. 008Planning and design on an city sports parkYang Heping', Liu Lishen 2, Che Feiran 1(1. Beijing Davost Tourism & Cultural Creativity Co.、Ltd. , Beijing 100020;2.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 Shenzhen 518045, Guangdong ;3.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Shaffield S3 7/VD)Abstract : Urban sports parks are usually located at remote areas with a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balancethe needs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competition. The composite functions of modem urban sports parks arediscussed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unction of sports parks , the construction role in theurban landscape , the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citizen community , etc.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a city sports park is summarized from such five aspects as background combing , conceptual design , status analysis , planning layout and detailed design ,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design.Key words : sports park ; planning and design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separate man from vehicle 体育公园作为全民健身、居民休闲运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休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人们缓解压力、调节心境、运动健身 的主要场所之一⑴。
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25)
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25)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体育局,江西省文化厅•【公布日期】2020.01.10•【字号】•【施行日期】2020.0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25)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及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我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形态,在我省具有良好发展基础。
我省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120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铁路线和浙赣铁路线纵横贯穿全境,航空和水运便捷,已构建了立体完备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运动以及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为统筹体育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分别被授予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形成了以大余丫山旅游景区、宜春明月山温泉体育旅游景区、南昌梅岭景区、萍乡武功山景区等为代表的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瑞金红区运动休闲旅游线路、崇义客家梯田露营线路等为代表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以江西网球公开赛、宜春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等为代表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以宜春温汤镇(体育康养项目)、瑞昌市(羽毛球项目)等为代表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总体而言,我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现阶段仍有诸多制约其快速发展因素,主要有:体育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度和集聚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数量不多、产业相关人才缺乏等。
体育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2 1 02
其 次 , 以园林 绿化 为主 的体 育公 园 。这类 体育 公 园体育 场馆 及设 施规 模较 小 , 园 以绿化 景 观为 主 . 是 公 项 目设 置也 以群众 体育项 目为主要 内容 , 同时 可 以开 展各 种文化 活动 。如上 海 闵行体 育公 园 、 州 阳澄湖生 苏 态 体育公 园等 。这 类体 育公 园 , 突出特 点在 于“ ” 而 “ 的特征次 之 。 其 绿 , 动” 经 过上 述 总结 与分析 , 当前我 国体 育公 园建 设初 具规 模 , 体育公 园建设 同体 育运 动 事业 发展 初 见成 效 。 然而 , 随着 全 国各地 的 大规模 建设 , 育公 园 的规划 设计 也 日益呈 现 出各种 各样 的问题 , 体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几
毫 无新 意 。
( ) 园主题标 新立 异 。随着社 会大 众对 于体育健 身 的重视 , 多地方 不约 而 同地 加大 力度投 资 与建设 3公 很 各 种类 型 的体 育公 园 。有 的以生 态环境 和 自然 风光 作为 特色 , 的 以高尔夫 球 、 有 攀岩 、 外运 动 等新 型体 育 户 项 目为特 色 . 的则 以结 合 当地历 史文 化 为特 色 。但 是 , 有 这些 各种 名 目体育 公 园 的盲 目建 设 , 园 主题 的求 公 新 求变 , 反而 对生态 环境 造成 了破坏 , “ 园 ” 与 公 之名不 符 。其 实 , 这些 问题往 往在公 园建设 伊 始便显 现 出来 , 如 某些 体育 公 园 以毗邻 山水 、 游览 自然 风光 作为 主题 , 而公 园 内的体 育 场馆 、 质场地 却 对原 来 的 自然 生态 硬 造 成不 可逆 转 的破坏 。另外 . 部分 体育 公 园过分 追求 新颖 新奇 的主题 , 却忽 视体 育运 动 的群众 基 础 , 使得 许 多 体育设 施 乏人 问津 。这类体 育公 园不仅 有悖 公 园建 设初 衷 , 同时也是 对 自然生 态资 源的盲 目开发 。
体育休闲公园景观方案设计
生态湿地园 自驾车游览 健身跑步道
泛舟码头 水上泛舟
MINI高尔夫 水上咖啡吧
• 景观IVC的核心 “三力”理论
• 艺术的感染力(Infection) • 运动的生命力(Vitality) • 文化的承载力(Capacity)
文化的承载力(Capacity)-------金源文化
• 是在女真族半农半牧半渔猎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此具有以农业文化为主兼具草 原文化和渔业文化的特征,因而金源文化具有开放性,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北方巍峨雄壮 的高山和一望无垠的大川,骏马奔驰的辽阔草原,土质肥沃的平原,寒冷的气候,和融农业, 草原,渔业文化为一体的金源文化,养就了女真族:“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习惯,形 成了“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辛苦,善骑,能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辑,浮马而渡” 的尚武勇,重智谋,刚毅坚韧,豪爽开放,勇于进取的民族性格。因而以大金第一都上京为中 心,产生发展繁荣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源文化。
史诗般的丰功,体验历史的追忆,古文化的痕迹。
临湖绚秋(亲水舞台):既可临湖观景,又可观赏表演的市民休闲舞台,自己亦可是表演的一部 分,充分体验其中的互动乐趣。
动感卡丁车:于成片景观林之中感受一种刺激的心灵悸动,在起伏变化的地形上跌宕起伏。时而 感受密林荫蔽,时而行驶于阳光草坪上眺望湖景,充分体验乐在其中的无限趣味。
• 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是指体现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卫生等标志性,功能性,以体育为
特色,服务全民健身活动为目的,集体育运动,康体健美,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于 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场所。
• 休闲体育: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
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活动主体的自由选择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 及活动效应的综合性。
【设计】某体育主题公园设计说明
【关键字】设计兰州市九州体育主题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说明第一章印象篇(Impression)1.1 区域位置及用地规模宏观区位: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中观区位:九州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离兰州市较近,距城区中心仅5公里,开发区东侧是风景秀丽的五一山,南边是著名的白塔山公园,西侧是有名的九州台,区内环境优美,自然地貌相对平缓,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微观区位:本次规划区位于天沁山庄和五金仓库以北、九州开发区东出口道及兰州北山林场以南、109国道以西、五一山西坪以东的九州区域,该片区是兰州市实施中心城市向黄河北岸拓展战略的重要区域,距市中心约3公里,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
用地规模:规划用地面积2500亩左右。
1.2 规划编制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城市的作用日益突出。
国家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
因此,在全球化下,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竞争和发展战略。
由于历史文化机电和天然赋存的原因,盐场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旅游资源稀缺度高,密度大,多样性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旅游市场的前景广阔,但丰富的资源优势尚未成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第三产业尚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
为此,打造城市吸引点,提高城市竞争力势在必行。
“兰州市九州体育主题公园”项目作为兰州市大型项目的建设,将大幅度提升兰州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影响力,成为兰州市对外的重要窗口。
1.3 项目意义有好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兰州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及支柱产业的形成;有好处城市形象的提升;有好处改善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性城市;有好处打造兰州品牌城市;有好处塑造城市个性;有好处吸引广泛的关注。
体育旅游课件第五章体育旅游目的地
青海省:青藏高原天路之约自驾车线路
黑龙江:穿越大小兴安岭徒步活动
云南省:怒江大峡谷漂流
甘肃省:中国(玉门)飙山越野·魔山挑战赛线路
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松烟)自行车挑战赛
第35页
案例
2017年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 云南省:香格里拉 江苏省:无锡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 甘肃省:张掖市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第4页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1、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是
相对于旅游客源地、过境地而言的,是指供旅游者开展参观游 览、休闲度假、会议展览、康乐健身等旅游活动,能满足其食、 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的目标区域。
第5页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2、体育旅游目的地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2、体育旅游目的地
体育旅游目的地
是使旅游者产生体育旅游动机,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 求以及住、行、食、游、购、娱等活动的地方。
第7页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二)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1、依据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1)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目的地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planning)
第25页
第三节
体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
第26页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及营销原则
(一)体育旅游目的地营销概念
D.布哈利斯:“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旅游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 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由统一的 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发生在区域层次的营销活动,强调目的地各旅游要素 以总体形式向外界推,以达到提高其知名度和引导各地潜在旅游者来该 区域旅游的目的。
最新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最新体育公园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体育休闲场所也成为城市居民放松和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
为此,我国各地相继开发建设了众多的体育公园,为居民提供健康、快乐的运动和娱乐环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最新的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一、体育公园的概念体育公园是集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功能包括运动场馆、户外运动场地、健身设施、游泳馆、体育中心、展馆、观众席等,是一个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文化、娱乐一体化服务的综合公园。
二、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特点1、结合城市整体规划,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公园的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特点,采取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达到生态系统循环、强化自然景观的目的。
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保、绿色化的概念,减少开采和污染的影响,实现公园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
2、丰富体育健身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设施为重点,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游泳馆、跑步道、健身房等设施,逐步形成多季节、多层次的休闲娱乐体验。
3、强化文化交流,丰富公园文化内涵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强化文化交流,提高公园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浓郁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园。
可以在公园中设置文化展览馆、文化长廊、艺术品展示区、文化交流活动区等,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扩大公园的文化影响力,提高公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4、注重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应注重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安全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休息亭等,提高公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休息区、餐饮服务区、商业服务区等,为来访者提供更全面、更舒适的服务。
三、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实施策略1、注重公共参与,提高公园建设的社会效益在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公共参与,积极收集市民群众反馈意见,充分调查和研究市场需求,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公园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生态旅游英语作文的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1.we will establish some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s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ies. specifically,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ll be developed;抓好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发展高效型生态农业;2.we will expand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s.强化生态示范区建设。
3.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is fragile.区域生态系统脆弱。
4.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laces embodying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natural relics will be promoted.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will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improvement of forest parks and scenic resorts.强化有关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旅游业统一规划管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加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建设。
5.a variety of tourism products designed around sightseeing, conferences and contests, vacations, business trips, academic studies, cultural explorations, technology, sports, ecological tour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shall all be improved.完善观光旅游、会奖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
第5卷冰雪与产业经济冰雪体育创新研究第5卷第6期/2024年3月Vol.5No.6/March 2024文本信息:白超林,马云霞,张琨,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6):7-9.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ing Xinjiang as an Example白超林,马云霞*,张琨,邱海宇BAI Chaolin,MA Yunxia*,ZHANG Kun,QIU Haining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巨大潜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新疆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综合性、协同性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强调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提升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促进地区之间的协同,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流动等手段,实现区域间的互补发展和优势互助。
它旨在解决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等问题,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1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生态体育旅游是指以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基础,结合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然环境,提高身体素质,享受旅游的乐趣。
浅析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六种模式
浅析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六种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体育旅游的概念开始萌芽,之后约10年间,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散发到集聚跨越式发展,一路经过了理念的融合期,扶持培育期,直到现在的优质发展期。
如今“三亿人上冰雪”已从口号变成事实,北京冬奥会的震撼开幕与冰雪赛场上的激烈角逐,都为大众所津津乐道。
随着冬奥效应的延伸,不仅冰雪运动热度大涨,全民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度假等体旅融合的新休闲生活方式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度,行业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速在15%左右,而中国体育旅游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体旅融合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
六种模式看体旅融合2015年之前,我国的体育旅游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观赛、追赛及竞赛表演旅游为主,处于“以看带游”阶段。
2016年至今,体育与旅游融合不断深入,冰雪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水上运动旅游、城市马拉松赛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体育与旅游全面开启由“看”向“动”的深度融合,消费结构也从单一的赛事旅游向高层次的运动休闲度假升级。
在前不久发布的47家“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包括景区20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含滑雪场)19家,体育小镇2家,体育场馆2家,商业综合载体2家,产业园区2家。
据此,可以初步梳理出当前国内体育旅游融合的典型模式。
一、景区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取决于景区资源的先天优势,多以江海湖泊类、河湖湿地类,山岳丛林(生态)类、高山冰雪类及沙漠草原类景区为主。
依托景区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分布,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体育旅游项目,既可以丰富休闲旅游业态,也能够促进景区升级转型。
47家示范基地中景区高达20家,占42.6%,包括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景区、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湾沙滩景区等江海湖泊类景区7家,内蒙越野e族阿拉善梦想沙漠汽车航空乐园景区、黔南州龙里油画大草原景区等6家,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宣城市徽杭古道景区等山岳丛林类景区4家,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等高山冰雪类景区3家。
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综述
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综述廉玲;易芳【摘要】通过对国外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和我国学者对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 重新审视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期刊名称】《体育科技》【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综述【作者】廉玲;易芳【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正文语种】中文目前关于生态体育旅游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关于它的概念的界定仅有十几个,生态体育旅游作为生态学、体育学和旅游学的交叉学科,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体育旅游的许多项目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体育界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持环境-体育-旅游三者之间的平衡,于是就出现了“生态体育旅游”新概念。
此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研究,时至今日,仍没有统一的说法。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第一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
自此之后我国体育学术界开始对生态体育旅游有了初步研究。
生态体育旅游已经作为体育旅游的一种消费趋势,从国内外的研究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逐步发展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深化过程。
笔者认为,关于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概述有以下四种类型。
随着越来越多人追求亲近大自然,于是出现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学者呼吁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如刘少英(2005)对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定义为:以生态学为导向,以保护生态和文化为基础,能在体育运动中促进身心健康、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体育旅游活动[1]。
其观点有一定局限性,核心是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未涉及观赏型生态体育旅游。
马卫东(2011)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游客以各种健身体育活动的方式开展旅游,在旅游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对环境没有造成污染,排放量较少,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2]。
此类定义只是简单提到游客的行为特征,未指出出游距离和出游目的,且未将体育旅游分类说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体育旅游公园概念规划设计任务书
有限公司
20??年 ??月 ?? 日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生态体育旅游公园概念规划。
2、项目地点:项目位于。
3、项目规模:总占地面积约为亩(约公顷)。
二、项目定位:
以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深厚的闽南文化为依托,集“会议、商务、休闲、居住、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生态健身体育公园。
三、功能分区:
依托自然、文化、区位优势,以休闲运动、观光旅游、文娱养生、生态居住为重点,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将整个场所分为五个特色功能片区,即服务中心区、生态养生区、山地探险区、体育运动区、度假小镇区。
其他具体设计要求详见“项目可研报告”和“生态项目计划书”。
四、规划导则:
1、生态化规划的原则
以正确的山地生态观作为项目的规划指导思想
1)整体性原则
规划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研究人的活
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园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态化的
要求贯穿于园区各项规划之中。
2)协调共生原则
园区规划中坚持共生就是要使各个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资源
利用率;保持系统内部各组分、各层次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
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好项目开发的度与量,适当控制山地
开发的容量。
从而使人、建筑、自然和谐相处,以期达到共生的境界。
3) 各功能区分异原则
对整个项目用地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态系统结构、生态
过程
和功能,进行功能分区划分,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生态服务功能及社会服
务功能。
各功能分区明确,差异明显,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4) 高效和谐原则
整个项目规划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
此生态规划要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以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
5)生态链调控原则
对基地内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足够
的重视、谨慎动土、保持水土、保护植被,从而促进各要素之间的良性
转换,以达到相互保护的目的,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设计中确实落实可持续发展的3R原则
(1)、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减少(REDUCE)各种危害;
(2)、合理运用山地建筑形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利用(REUSE);
(3)、保护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促进各要素的良性循环(RECYCLE)。
2、总体规划、灵活调整、分期实施
依托泉州特有的闽南文化氛围和基地已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从地段和环
境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按“总体规划、灵活调整、分期
实施”的规划思路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1)建筑布局及地块划分
充分分析各种影响项目整体设计的自然因素(如坡向、坡度、风向…),
从而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依据;建筑布局尽量沿着等高线布置,但开发
地块(功能分区)应尽量垂直等高线划分,为建筑沿着等高线递增创造
条件,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
同时地块间形成一种有呼应的良性关。
2)建筑形态:
因形就势,根据不同的山位(山顶、山脊、山腰、山崖、山谷、山麓、
盆地)选择最佳的建筑接地形态(地下式、地表式、架空式等)。
3)景观设计:
由山地建筑与山地景观的相互关系出发,结合山地景观的实体要素,从
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和景观情感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
结合
场地因素,在功能分区间开出视觉、步行(景观)走廊;开放空间应尽
可能结合等高线创造具有山地特色的公共景观,使得公共空间有着良好
的通达性;必须谨慎地选择地块中视觉制高点的空间分布(不一定是单
一,也有可能是多个),以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这点和平地设计有
很大不同。
4)交通设计:
从山地交通与山地建筑、山地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山地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及其他特殊交通系统,以使山地交通既能满足各功能分区及建
筑间的功能联系,又能完善室外空间。
机动车交通系统尽可能沿着等高
线布置,步行系统则尽可能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有特色的山地交通景
观。
必须研究机动车系统与步行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形成最佳的通达
性。
必须注意场地特征(如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公共步行系统之间
的关系,尽可能将其展示出来。
3、综上所述,依托??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基地已有的优美自然环境,从地段
和环境特点出发,科学合理的选择各功能分区的用地位置、范围,进行
规划设计,使后继深化设计成为可能。
四、设计内容:
1、设计要求
1)根据设计任务书、项目可研报、项目建议书,进行总体概念性规划设计。
各功能分区用地范围及指标要明确。
2)此规划方案作为相应主管部门进行控规调整和相应用地指标申报的参照方案,以及作为后继核定土地用途及用地界线和办理规划定点图与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依据;规划方案按实际可行的方案进行设
计,可作为后继方案深化、调整的依据。
3)满足现行相关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地方政府规定的要求
2、设计图纸要求
1)汇报文本内容及排版顺序:
(1)扉页、图纸目录
(2)效果图:
a、彩色总平1张;
b、日景总体鸟瞰图1张;
c、各功能区的单体或局部透视图分别1张;
d、各功能分区景观意向图若干。
(3)设计说明:
a、总体设计思路和相应立意构思等设计理念的详细说明及其他相关
设计说明(配合图片);
b、总的技术指标及(各功能分区的)分项技术指标;
(4)技术图纸:
a.总平面图;
b.各类分析图:
a)现状分析;
b)区位分析;
c)竖向分析;
e)坡度分析;
f)风状况分析(乙方根据设计需要,增减);
g)生态状况分析(乙方根据设计需要,增减);
h)交通分析;
i)绿化景观分析;
j)功能分区;
k)建筑形态构成分析等;
l)简单的道路、竖向图;
m)设计公司可根据设计意念表达需要‘增加相应分析图。
(5)文本装订要求:
a.A3精装文本4本;汇报用PPT幻灯片。
b.大图:效果图A1裱版各一份。
c. 提供设计成果电脑光盘2套
五、设计进度计划
1、地形勘查:由甲乙双方另行确定:
2、前期总平:约2周左右(沟通时间视情况而定,双方对接人确定时间);
3、总平定案:约1周左右(沟通时间视情况而定,双方对接人确定时间);
4、效果图、及文本制作等:约2周左右(沟通时间视情况而定,双方对接人
确定时间).
六、补充说明(此部分乙方根据设计需要,增减):
在我们的这个项目现有条件下,建设地块的选址(圈定建设用地范围)最直接的几个决定要素是坡向(日照)、坡度、风向(地质、水文、植被亦相当重要,可据体情况而定,而进行相应的分析)。
在这个特定区域内海拔相对高度反而不是地块取舍的直接决定因素。
因为在满足坡向(日照)、坡度、风向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任何山位(山顶、山脊、山
腰、山崖、山谷、山麓、盆地)都有可能成为建设用地。
鉴于此建议:竖向分析、坡度分析、风状况分析、生态状况分析等分析图务必详细。
1、各分期地块定量的坡度指标(坡度分析)
根据定量的坡度指标,我们才能判断所选地块是属于那种类型(平坡、
缓坡、中坡、陡坡、急坡。
),在满足坡向(日照)、风向的前提下,坡
度直接决定我们对地块的取舍。
同时坡度亦决定了我们建筑所采取的接
地形态(地下式、地表式、架空式等),而接地形态直接决定了对山体地
表的改动程度,而这又和工程造价、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直接相关。
而
海拔的相对高度并不能直观的反映坡度类型,如相对高度虽低,但坡度
可能极大。
鉴于此相对高度不能成为地块取舍的重要依据,须参照定量
的坡度指标,权衡地块取舍。
2、风状况分析图
在满足坡向(日照)、坡度的前提下,山地风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建
筑及其群体的选址、布局,成为山地建筑选址的最直接的决定要素之一。
只有进行风状况分析我们才能判断地块所处的位置(迎风坡区、顺风坡
区、背风坡区、涡风区、静风区),从在选址、建筑布局等方面趋利避害:如在迎山坡、背风坡采取相应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兜山风、绕山风;
避开涡风区、静风区等。
同时要注意局地环流对选址、布局的影响。
3、生态状况分析图
具体分析基地各生态要素的情况(水、植被、土壤…),特别是现有水资
源及植被。
为后继现有资源的利用、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应的依据。
20??.??.??
工程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