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一、判断题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杀人用棍棒和刀,有什么不同吗? 用棍棒和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2、子将安之? 你将到哪里去?
3、子何恃而往? 你什么靠着前去? 你凭什么前往?
调
文言文中这种介宾后置、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应 依据现代正常的语序进行调整。
翻译题(二)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量,还不能搬掉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 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3、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 / 墨尔本成人 布里斯班成人 阿德莱德成人
vjd84wmx
民的日子也开始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也没有吃不饱的人因为饥荒而死。四年了,自那位神秘的少年消失已经四年了,这些年 木兮没有一天不在想起那位戴着银色面具的少年,您离开前说您还会再回来的,于是我让人给您建造好了行宫,不止我青龙王 朝有您栖身的地方,其他三国也有各个国君为您建造的行宫,每年都会有未央大陆各个地区的人民到我们给您修建的雕像前给 您上香祈福,这都四年了?您什么时候回来呢?哪怕是回来看看那些爱您的子民也好!刚想到这里,木兮就听到脑海中传来一 个清脆的声音:青龙国国君木兮!我是冥,深夜到访还请见谅,我们已经到了王宫里,正在赶往御书房的方向。木兮一听,足 足呆愣了三息的时间,然后整个人迸发出一种极度的喜悦。木兮今年二十了,四年前在她的母皇在对抗魔兽的战斗中阵亡后, 她就在夜北冥的见证下登上了皇位,也因为是夜北冥救下了差点死在魔兽嘴里的她,所以木兮是夜北冥的脑残粉一枚。听到自 己期盼了多年的人要回来了,立马激动地不能自已,跟个第一次吃到糖的小孩子一样就差手舞足蹈了,忽然想起来怎么能让自 己的偶像来见自己呢?可是她也不知道如何再与夜北冥沟通,急的从位置上站起来走到前面空地上团团转,而站在一旁的太监 宫男们看着自家女皇异常的举动,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太监总管花萝上去询问道:“女皇陛下,请问是什么事让您如此……” 木兮就激动的说道:“花总管,那位大人回来了,我们最崇拜的神灵,冥大人回来了!”花萝也激动的热泪盈眶,刚想说什么, 就听到一道空灵的声音充满疑惑的传来,“最崇拜的神灵?”然后夜北冥的身影出现在御书房的大殿里,身后跟着濯清梦瑶等 三人,十二属下已经各自找位置消失在夜北冥周围,不过只要夜北冥需要他她们,她们就能立即出现。夜北冥用精神力‘看着’ 眼前怔愣的看着自己的木兮说道:“木兮女皇,好久不见,我回来了!”第013章 四年前夜北冥在十二岁刚晋升宗师境那年就 已经在策划如何隐藏自己找出暗处的敌人。来到未央大陆也是夜北冥亲自筛选的,一是未央大陆是低等位面所有大陆当中最落 后封闭的一个,二来也是因为未央大陆的灵气缺乏,常年待在那里会导致境界不能生长天赋倒退。若有一天自己消失了,那些 隐藏在暗处的人估计也不会想到夜北冥会来到如此贫穷落后的地方。只是没想到刚来到这里就看到战火滔天,遍地都是断肢残 骸,更有的魔兽正趴在地上咀嚼已经被自己咬死的七八岁大的孩童尸体,那孩子脸上还带着死前的恐惧,眼睁睁的大大的,脸 上挂着已经风干的泪痕。那只魔兽看到夜北冥立刻就停止了咀嚼,应该是感觉到了夜北冥身上传来的高阶威压,立马转头就跑。 这一路走来,夜北冥看到了太多的血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练习: 翻译下面一段话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 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 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 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 去之易也。 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 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 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 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 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 毁掉容易。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信: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 达:通顺。即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
练习一
翻译下面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还比不上寡妇孤儿。
9.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增删留变,巧译文言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增删留变,巧译文言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正确翻译文言文成为一个难点。
尤其是状物类,更有难度,不似叙事文,上下联系易于推断。
巧用“增、删、留、变”四法,可以帮我们化难为易,使所译之字落到实处,所译之句通畅流利。
一、增,即添加扩充,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
这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或前或后,加一个辅助词(前缀或是后缀),使之变为合乎现在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亦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一个双音节词,实则是两个单音节词,要分别扩充,如:“于是”、“妻子”等。
对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也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之补充出来。
例如,文言文中少有量词,往往在数词与名词之间,我们应该补上恰当的量词。
习惯上,还会把补充的文字加上括号。
二、删,即忽略删除。
在文言文中,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它们往往无实义,只是表达一定的语气,或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这类虚词,可删去不译。
要注意的是,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这样译出的句子就不通顺了。
三、留,即保留照搬。
语言是有承继性的,凡是古今通用的词语,和古代专有的名词皆可直接保留。
如:“笔”“墨”“山”“水”“大”“小”“上”“下”等。
但要注意,方位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或状语,尤其在状物类的文章中,经常会见到,原词照搬便不准确了。
又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都可保留。
如:“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将作大匠杨务廉”即可直接保留。
四、变,即替换变换。
在现代汉语里已闲置下来的文言词语,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语,要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进行替换。
中考常见的文言文翻译
一、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的简单句和简单词组。
例如: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替换法替换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
例如: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甜美。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效。
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句意译成现代汉语,以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翻译: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得长远。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不要做。
四、注释法注释法是指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句进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如:1.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翻译:好的鸟儿选择树木栖息,贤明的臣子选择君主侍奉。
2. 狐狸之悲,猿猴之啼,皆因失其所也。
翻译:狐狸的悲哀,猿猴的啼叫,都是因为失去了它们所依赖的东西。
总之,中考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有直接翻译法、替换法、意译法和注释法。
学生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力求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通过不断的练习,相信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翻译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备战中考文言文翻译
苏秦到晚上就翻出书本苦读。深夜 (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 刺自己的大腿。
三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 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 ①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 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 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②
用现代的词替换
通假字译为本字 古今异义的区别
第二式: ①通假字译为本字。 ②词类活用译出活用特征; 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
翻译下列句子:
宾语前置句 ①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第三式: 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 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 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主谓倒装句
11、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听说(这件事),不肯与(他)会面。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 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 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夏天) 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
18、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
译: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 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文言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 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 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 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 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中考语文文言文背诵翻译技巧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背诵翻译技巧知识归纳一、文言文与白话文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
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
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2.对:即对译法。
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如:如:“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要换成“无”。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使用借代手法的要换。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
5、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把刀给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用刀杀死相如。
6、吾与汝毕力平险。
我和你竭力铲平危险。
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阻的大山。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义,
通假字,应该体会作者原意,慎重挑选。
四、抢译题(一)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练习: 翻译下面一段话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 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 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 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 去之易也。 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 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 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 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 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 毁掉容易。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搬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做到“信”、“达”,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_修正版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另外还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初中文言文考试四大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文言文考试四大题型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
一、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二、虚词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一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二、照录或更换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左传·曹刿论战》)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四、合译与分译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俱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搬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做到“信”、“达”,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二、照录或更换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左传·曹刿论战》)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四、合译与分译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五、调换顺序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
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
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二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
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
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