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合集下载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一、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这一变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原因: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相关学术研究,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3、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阅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通过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成果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分类。

2、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五、学习计划本单元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深入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2、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更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资料。

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测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健康生活。

本单元将重点介绍健康生活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健康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服饰和饮食的变迁1. 鸦片战争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________。

2. 鸦片战争后: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 衣①“洋布”“洋装”进入中国________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

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 食:吃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二、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 ____________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 ____________时期(1)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________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在上海成立,打破列强垄断中国________的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 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__________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

3. 汽车:20世纪初,在________等大城市,汽车开始成为代步工具。

4. 飞机: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二、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 电报(1) 福建巡抚在____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 20世纪初,在________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 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一、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__________、《国闻报》等宣传维新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题理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知识结构】【轻巧识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过程【知识梳理】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概况:①男子: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子: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1)概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即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绿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

2.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3.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⑥机车制造也有很大进展。

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9“学思之窗”,思考: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在火车机车不断改进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归纳总结】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1)服饰: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

(3)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②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3、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二)现代的变化: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1、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word版含解析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题理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知识结构】【轻巧识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过程【知识梳理】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概况:①男子: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子: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1)概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即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绿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朴素单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练习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练习 精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第14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1、原因(2)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局的更替衣:洋装(西装、洋裙)、中山装、旗袍、学生装2、表现食:西餐、西式食品饮料住:花园洋房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并简约婚丧礼仪3、注意: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在落后、封闭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一切凭票证计划供应衣:色调由灰蓝色为主变为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2、表现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87年),实施“菜篮子工程”改革开放后住:启动城镇“安居工程”(1995年)、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俗: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知识拓展】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演进。

(1)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联系的加强,逐渐又跟上了国际潮流。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二、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工具发生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方面:(1)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汇总(解析版)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汇总(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______”、“______”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____________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__。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____________、旗袍、学生装和______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____________。

②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____________,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服装颜色从____________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____________,政府还倡导“______________”。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

(4)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____________、讲究卫生、__________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江苏省考试说明】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①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②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①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③互联网的兴起。

【近五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1 2009年第22题从近代历史上婚姻观念变化的角度考查中国思想解放2 2010年第9题考查婚俗的发展演变3 2011年第7题考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冲击4 2012年第6题考查社会习俗变迁5 2013年第5题考查清末报刊业的发展情况重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特点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冲击。

(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仁人志士的推动。

(3)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4)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史料】2.特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重点二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表现、影响1.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

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探究题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2、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服饰和饮食的变迁1. 鸦片战争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________。

2. 鸦片战争后: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 衣①“洋布”“洋装”进入中国________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 食:吃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二、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 ____________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 ____________时期(1)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________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在上海成立,打破列强垄断中国________的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 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__________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

3. 汽车:20世纪初,在________等大城市,汽车开始成为代步工具。

4. 飞机: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二、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 电报(1) 福建巡抚在____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 20世纪初,在________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 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一、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__________、《国闻报》等宣传维新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设计(无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学案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自主学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到国民生活中。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等。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或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

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许多生活必需品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工程。

〖解读〗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精讲释疑】分析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合作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

第 15 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要点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 1. 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主要表现。

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2. 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原由。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剖析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 世纪 80 年月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 辛亥革命前夜,确立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迟缓。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加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1)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此刻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民国期间公路交通发展遇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此后,全国成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含青藏高原在内的很多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1)19 世纪 70 年月早期,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场面。

(2)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一致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取较快发展,90 年月后开始萎缩。

4.航空(1)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记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公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早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此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 思想点拨 ]1.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使了地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鸦片战争此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改革首当其冲。

可是,因为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及各种详细环境的影响,新故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7)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7)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轮船、火车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使中国社
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④错误,选 A 项。 答案: A
课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睛
关键 两大行业 信息 三大领域 交通、通讯
铁路、水运、航空
1.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 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 本课 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要旨 2.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反之它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 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互动释疑
一、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方法点拨: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要结合发
展的史实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受近代中
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精讲阐释:(1)特点: ①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 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②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 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 ③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 村显著。 ④各种交通工具同时并存。 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洲第一位、世界第________ 位。 四
2.公路。
(1)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________ 上海 等大城市。
(2)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
较快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用汽车不断增多。
3.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70年代 初期,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 轮船招商局 , (2)19世纪________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3)新中国成立后,

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一、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探究题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2、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产生的影响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_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_word版含解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2、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1)人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①人力车: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电车、摩托车、汽车、轮船、火车、飞机①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汽车:A、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B、出租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C、家庭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轮船:A、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B、洋务运动中,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的第一个企业。

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⑤火车:A、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例: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例: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广东省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全套教案

广东省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全套教案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表现,归纳各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变迁的原因。

(2)探究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辩证地看待这种双重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过程和方法:(1)利用图片、诗词材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不同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2)用分组列表归纳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史实。

(3)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然会发生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说明唐代用什么方式运荔枝?(快马加鞭)说明什么?(古代交通工具欠发达)图片: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说明古代通讯方式也比较滞后。

我国的交通和通讯事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何特点?这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怎样的贡献?2、教学新课:第一部分追溯历史一、古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出示古代:“蜀道”图片,材料:昔日走三峡的四川船夫有首歌谣“出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难于上青天。

”提问:如果你出远门,你如何与家人联系?(书信或者是口信)合作探究问题一:以上图片等材料说明古代交通工具有何特点及原因?特点:落后、出行不方便①方式:“南方舟楫,北方车马”,步行等②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③性能:安全性小,缓慢,原因: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适应自然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
2、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
(1)人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
①人力车: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电车、摩托车、汽车、轮船、火车、飞机
①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汽车:
A、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B、出租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C、家庭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轮船:
A、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B、洋务运动中,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的第一个企业。

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⑤火车:
A、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例: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例: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⑥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归纳提升: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发展种类:陆、海、空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2)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4)技术:由国外引进发展为自己研制。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和民信局。

(2)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
①试办: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正式办理: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进一步扩展: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发展: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③新时代: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和通信工具更新的原因、影响
1、更新原因: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②政府的大力提倡;
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④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⑤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更新影响: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