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岩石地貌及区域分布汇总(高中地理)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石类型成因特点举例形成山体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活动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玄武岩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沉积岩外力作用层理构造;化石石灰岩(太湖石)张家界变质岩变质作用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泰山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9、地貌类型10、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等高线分布特征平原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山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盆地中央低平,四周高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陡崖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高一轻松学习高中地理一、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篇岩石和地貌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板块运动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
六大板块的名称(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块、F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由海洋组成外,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海洋部分和大陆部分。
其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跨经度最大是南极洲板块。
(必背)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必背)板块边界板块运动形成地貌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1海沟、海岸山脉2海沟、岛弧链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的山脉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物质对流)6、读大洋板块俯冲图回答六大板块示意图(1)Q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年龄较年轻,属于生长边界。
P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年龄较老,属于消亡边界。
(2)图中海底地形P处为海沟,Q处为海岭。
V处是地幔物质涌升处。
据图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比,密度较大的是大洋板块,年龄较为年轻的是大洋板块,E、F、G三处海底底层岩石年龄按自新到老依次排列是F、G、E。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A)A.玄武岩B.石灰岩C.花岗岩D.大理岩(4)如图中的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对应的大陆板块名称是亚欧板块,两板块碰撞处形成海沟和岛弧(5)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海沟和岛弧的成因。
(必背)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密度大,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
7、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必背)地形举例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相邻板块名称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①大西洋洋脊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②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非洲板块下次一级板块张裂③亚洲东部(北太平洋西部)深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海沟、岛弧④北美洲西海岸山脉(落基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⑤喜马拉雅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⑥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⑦安第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⑧冰岛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⑨新西兰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⑩红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⑪新几内亚岛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太平洋、亚欧板块⑫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8、将上述12个地形在P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出。
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和,是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貌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材中的地貌知识点。
1.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由于地壳运动或侵蚀作用,形成地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带。
我国的青藏高原就是著名的高原地貌,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由地壳快速隆起或抬升,同时伴随着巨大力量的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峰、山脉等地形。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华山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地貌。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大地表面局部地势相对平坦,几乎不具备丘陵和山地地貌特点的地形。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都是典型的平原地貌。
4.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特征。
我国的长江、黄河等是典型的河流地貌,它们切割地表,形成了峡谷、河段等地貌特征。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湖泊的形成和变化所引起的地形。
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等都是典型的湖泊地貌,它们给周围的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6. 湿地地貌湿地地貌是指由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我国的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湿地等都是著名的湿地地貌。
7.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岸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如海蚀、海滩、珊瑚礁等。
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和,包括高原地貌、山地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湿地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了解地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表面特征和自然环境。
通过学习地貌知识,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地球的地理形态,还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变迁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高一地理人教版地貌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地貌的了解,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是地质结构、地球物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地理学中,地貌被分为许多种类,下面介绍高中地理中常见的16种地貌。
1.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海拔低于200米,地势平坦,缺乏高低起伏的地形。
平原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主要区域。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海拔高于200米的地区,地面起伏较大,山峰、山脉和山谷等构成。
山地地貌通常由岩石、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地势较为平坦,但比平原地貌高,而比山地地貌低的地形。
高原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许多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指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本身、河岸、河床和河谷。
河谷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区域。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冰川活动、水流侵蚀和沉积等因素形成的湖泊和周边地区。
湖泊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6.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由沙丘、沙漠盆地、石漠和荒漠等构成的地形。
沙漠地貌通常由风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7.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冰川本身、冰川谷、冰原、冰斗和冰露等构成。
冰川地貌通常由冰川沉积物、岩石和土壤等构成,是地球气候演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8.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指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侵蚀形成的地形,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等构成。
火山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地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9.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石灰岩、石膏和盐岩等溶解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喀斯特洞穴、地下河、石柱和地下湖等构成。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剧烈。
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
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孤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
(2)地下喀斯特地貌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
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是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帘是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表的各种地形。
它由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物等组成,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的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和,由地形和地表覆盖物构成。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等特征,地表覆盖物则包括土壤、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是由地内作用和地外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貌类型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形成的,山地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构造和侵蚀作用有关。
2. 高原:高原是由抬升起来的地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多为相对平坦、高海拔的地形。
高原通常具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3. 平原:平原是地壳的下陷或沉积物的堆积造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人口密集地区。
4. 台地:台地是由地壳抬升后,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平坦的高地。
台地地貌常常呈现出层状的岩层和宽广的地势。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经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河流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冲沟、河段、峡谷、河口等类型。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沉积形成的,是相对静态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水系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7. 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冰川的形态可以是冰川舌、冰碛、冰湖等。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水域,由大洋和海湾组成。
海洋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三、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陷形成了山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等。
它们通过磨蚀、剥蚀和交通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运动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高中地理地貌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貌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地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地貌不仅与地理学有关,同时也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等相关科学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高中地理地貌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组成的球体,其核心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和地壳构成表层。
地壳是人类生活的土地,它经常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表塌陷等自然灾害。
尽管地球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平滑,但这个“外壳”在东西、南北和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都在不断地变形。
从根本上来说,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具有密切关联。
二、地貌的类型1. 塔式地貌塔式地貌指由玄武岩、玄英岩等质地更加坚硬的岩石所堆积而成的山峰地貌。
塔式地貌地域常见于中国的贵州、四川等地区。
在塔式地貌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山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 阶地地貌阶地地貌是由河流、岸线或者古洞穴等等作用于土壤所形成的平坦而又缓坡的沟谷地貌。
阶地地貌分布广泛,包括长江、黄河及其支流。
3. 傠洼地貌傠洼地貌是由岩石受到风化、侵蚀,溶解的地表方位被慢慢侵蚀、冲刷所形成的深度较大的凹地地貌。
这种地貌通常出现在固体岩石地区,如喀斯特或花岗岩地区。
4. 码头地貌码头地貌是由海水浸蚀陆地所形成的山丘、崖、半岛等陆地地貌。
这种地貌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是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国的华南地区以及日本的海上。
三、地貌演变地貌演变是指地表地形的变化。
地球上的地貌变化是一种持续性过程,既包括缓慢传统的地质作用,也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快速的地貌变化。
地貌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地貌与环境地貌是现代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的形成对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类活动、人口膨胀、城市化等因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速公路、铁路、河流治理等工程设施的建设也会改变地貌和水文地理。
总之,地貌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形成机制,以及环境对地貌的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类型形态成因5.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地貌。
2.常见的河流地貌⑴河流侵蚀地貌:类型河流位置形成形态河曲:地势平坦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的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3.河湾的侵蚀与堆积规律凹岸侵蚀,凸岸对接;凹岸港口,凸岸居民点,三、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成因:干旱的地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形成风蚀地貌;当风速较弱,其携带的沙粒便会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地貌。
3.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可以看到风沙地貌。
4.类型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特点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柱状岩石风蚀蘑菇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的量较多,磨蚀强烈顶部岩石较大,底部较小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地理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地理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其形成演化的规律。
研究地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地质发展的规律。
在地理学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貌类型地球上的地貌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突出的相对较高的地形单元。
它们通常由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而形成,山地在地球的表面分布较为广泛,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的相对平坦的地形单元。
它们通常由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造成,平原的面积较大,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口密集地区的主要构成部分。
3. 高原:高原地区是位于海拔较高的广大地域,地形相对平坦而呈台地状。
高原地区通常是由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和自然资源。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面形态,呈波状起伏。
丘陵地区通常由流水侵蚀而形成,其地势相对低矮,但较山地而言仍然起伏较大。
二、地貌的形成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震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例如,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和下降会使地形发生巨大变化。
2. 气候地貌: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地表水文循环、风蚀等自然作用的差异。
例如,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和沙漠等地貌。
3. 水系地貌:水是地表最重要的侵蚀和运移因素之一,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各种水系地貌,如河谷、涧谷、峡谷等。
4. 冰川地貌:冰川是通过积雪和冰川运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塑造出湖泊、冰川谷和冰碛风化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三、地貌的演化地球的地貌是在长期的岩石风化、沉积作用、地震和构造运动等自然过程中形成的。
地貌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地形形成阶段:在地质演化初期,地壳的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现象将地表形成各种不规则的地形,如火山口、断裂带等。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地形地貌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地球表面的外在形态,还是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以及气候、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高一地理课程学习中,地形地貌是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是陆地和水体。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和丘陵等。
山地是地表具有一定高度和陡峭特征的地区,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或地壳断裂而形成。
山地的特点是地势高峻、坡度陡峭、河道纵横交错,常见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高原是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地形,海拔较高,通常由地壳隆起再经长期侵蚀形成。
高原地区常见的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平原是相对平坦的地形,地势较低,通常是由于沉积作用造成的。
平原地区河流纵横,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丘陵是坡度相对缓和的地形,地势相对较低,起伏不大,通常表现为连续的丘陵起伏,山丘较高,山谷较深。
丘陵地区常见的有华北丘陵、亚马逊丘陵等。
水体地貌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海岸等。
河流是由地面雨水汇集成流,向低洼地区流动,形成的泥沙和水流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河流沿线形成了界流河谷、冲击河谷、下切河谷等地貌特征。
湖泊是地表蓄水的地方,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冰川侵蚀等原因形成。
湖泊的特点是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周围有湖滨平原和湖滨丘陵等地貌特征。
海洋是地球上水体的最大集中地,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地貌的主要特点是水体广阔、水深变化较大、存在各种海岛和海底地形。
海岸地貌是海洋与陆地相接触的地方,包括沙滩、海蚀崖、花岗岩海岸等特征。
除了上述基本的地形地貌类型,地球表面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貌现象和地貌过程。
例如火山地貌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发的地壳岩石熔融、外喷而形成的地貌,如夏威夷火山群、日本富士山等。
高一必修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面地壳运动和外界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貌的研究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演化历史,对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必修一地理地貌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貌是指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地形、地势、地表覆盖物等方面的表现。
根据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可以将地貌分为两大类:构造地貌和风化侵蚀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包括山脉、盆地、河谷等。
构造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地壳构造活动,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活动造成了地形的起伏和地壳的断裂变化。
风化侵蚀地貌是风化和水力侵蚀等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丘陵、河流、台地等。
风化是指在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和地表材料逐渐破碎和分解的过程。
水力侵蚀是指水体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形成河流、湖泊等地貌。
二、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1. 山地山地是指陆地上相对较高的地区,其地表形状较为陡峭。
山地是构造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常常与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等密切相关。
山地的特点是地势高差大,地形陡峭,山脊和山谷交织,常有山峰和山洼。
2. 平原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陆地区域,没有明显的地势起伏。
平原是风化侵蚀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形成于河流冲积、海洋沉积等作用下。
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水文灌溉条件好,适宜农业和人口聚居。
3. 台地台地是指相对高原和山地平缓的地表形态,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台地是风化侵蚀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由河流侵蚀和冲刷作用形成。
台地的特点是地势较高,地形相对平缓,常常呈台阶状分布。
4. 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水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各个地貌类型之间。
河流的形成是风化侵蚀地貌的结果,由于地表水在地势低洼处汇集和流动形成。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石类型成因特点举例形成山体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活动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玄武岩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沉积岩外力作用层理构造;化石石灰岩(太湖石)张家界变质岩变质作用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泰山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9、地貌类型10、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等高线分布特征平原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山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盆地中央低平,四周高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陡崖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高一轻松学习高中地理一、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更多知识点相关内容推荐↓↓↓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九年级下册数学圆知识点提纲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风蚀地貌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②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形。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
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
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
⑥风蚀谷。
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
谷无一定的形状。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 3 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壳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地理学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貌的了解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地理高一的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地貌的分类1. 依地貌形成因素可分为结构地貌、风化地貌、溶蚀地貌、沉积地貌等。
(1)结构地貌:由地壳构造活动造成,如山脉、高原、盆地等。
(2)风化地貌:由风化作用造成,如丘陵、林地、土丘等。
(3)溶蚀地貌:由溶蚀作用造成,如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
(4)沉积地貌:由沉积作用造成,如平原、河流三角洲、沙丘等。
2. 依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地貌、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沉积岩地貌、火山地貌等。
(1)高山地貌:地势高峻,山峰陡峭,常见于地壳运动活跃区域。
(2)山地地貌:地势较高,山峰起伏,山谷纵横。
(3)丘陵地貌:地势较低,呈丘陵状,起伏不大。
(4)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常见于河流冲积平原、湖沼平原等地区。
(5)沉积岩地貌:地表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如砂岩地貌、泥岩地貌等。
(6)火山地貌:地表由火山活动造成,如火山口、火山熔岩台地等。
第二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1. 地壳构造活动:包括地震、地壳运动等。
地震会导致地壳破裂、隆起、下沉等地貌变化,地壳运动会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
2.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是由温度变化、风蚀、冰蚀等因素导致的,如岩块剥离、崩塌等。
化学风化主要是由水、氧化、酸性物质等导致的,如岩石溶解、石灰华沉积等。
3. 溶蚀作用:主要是由水溶解岩石形成的,如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峡谷等。
4. 沉积作用:水流、风等带来的沉积物质在遇到适宜条件时会沉积下来,形成河流三角洲、滨海平原等。
5. 冰川作用:冰川是巨大的冰块,能够移动并对地表造成作用。
冰川作用主要包括冰蚀、冰碛作用等,形成冰川地貌,如冰碛平原、冰川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地貌及区域分布汇总一、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成为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新的岩石地貌类型。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崮”主要分布沂蒙山区,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
二、地貌由体所构成的峰林状高丘与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的通称。
前者主要由具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陡拔,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峰深壑。
后者由穹窿状花岗岩体构成,具红色风化壳,厚10~80米,风化壳剥离后,出露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地势浑圆。
花岗岩地貌的发育深受岩性影响,一方面因块状结构,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另一方面因风化壳松散偏砂,其下原岩不透水,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水土流失严重;且因节理丰富,产生球状风化;地表水与地下水沿节理活动,逐步形成密集的沟谷与河谷;在节理交错或出现断裂的地方,往往形成若干小型;节理的多少和形式决定山坡的形态,节理密集区,重力崩塌显著,出现垂直崖壁;层状风化与剥蚀,使坡面角保持不变,而球状风化与剥蚀,使坡面浑圆化。
沿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深入岩体内部,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
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中国的许多名山,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山东的、崂山、峄山,陕西的、太白山,安徽的、、,浙江莫干山、、天台山,湖南的、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鸡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湖北、黄冈陵,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盘山,北京云蒙山,河北老岭,宁夏贺兰山,甘肃,四川贡嘎山,海南大洲岛、铜鼓岭、七星岭、五指山等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组成。
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三、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四、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所表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
其中风力对地面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碎屑物质(沙、粉沙和尘土等)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则形成风积地貌。
无论从形态的复杂性还是分布范围的广泛程度来看,风成地貌中风积地貌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沙丘。
我国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外(如海岸和大河的河漫滩等处),主要集中在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内。
世界各地风成地貌的分布也严格受气候控制,所以风成地貌也称为干旱区(或干燥区)地貌。
五、丹霞地貌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和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等在粤北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8月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
等六个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命名的丹霞地貌,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申遗的6个提名地分别是: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
总面积82151公顷,缓冲区总面积136206公顷。
“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使得这一地球演化史中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更加为世人所瞩目,也对这些地区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好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六、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
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
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
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
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
它距离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是旅游、科研的宝地。
中国最美的三处雅丹地貌第一名:乌尔禾最瑰丽的岩石雅丹风受坎坷不喜平风受坎坷不喜平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乡东南三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定名为风城,人们习惯称它为“魔鬼城”。
第二名:白龙堆最神秘的雅丹群龙聚首天涯白龙堆雅丹为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在历史书籍上常被提及,它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一片土台群,绵亘近百公里,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砂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有阳光时还会反射点点银光,似鳞甲般,故被古人将这片广袤的雅丹群称为“白龙”。
第三名:三垅沙最壮观的雅丹戈壁的舰队雅丹群位于玉门关以西的戈壁荒漠中,由于地处三垄沙雅丹边缘,因此被称为三垄沙雅丹。
七、冰川地貌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和西部。
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
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纬度上都有分布。
地球上的冰川,大约有29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着大陆11%的面积。
冰川冰储水量虽然占地球总水量的3%,储藏着全球淡水量的3/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
我国的西部,高原雄踞,高山耸峙,孕育了许多山岳冰川,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据1999年最新的统计资料,我国总共有46298条冰川,总面积为59406平方公里。
我国的冰川面积位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4位。
我国的冰川最西到帕米尔高原,最东到贡嘎山,最北到阿尔泰山,最南到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
中国山岳冰川按成因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
总储量约51300亿立方米。
前者占冰川总面积的80%,后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
按山脉统计,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都超过7000平方千米,四条山脉的冰川面积共计40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70%,其余30%的冰川面积分布与喀喇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唐古拉山、祁连山、冈底斯山、横断山及阿尔泰山。
八、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九、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和各国、和等地;在和南美则与和相邻,主要分布在、、苏联的地区、阿根廷;在和南半球的、,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十、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
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
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
嶂石岩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太行山深山区的嶂石岩景区。
此外,嶂石岩地貌在太行山其它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人造天河“”就是建在嶂石岩地貌之上。
除了太行山脉,山西的也有分布,但基本上都在、、这一带。
十一、张家界地貌是指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目前还在。
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晚古生代中晚泥盆纪时期,湖南西北地区壳下降,发生大面积海浸,成为一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