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课件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 习者进行深度思考和问题解决,提高 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 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 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03
课程内容与教师专业 发展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课程内容与学习者认知发展阶段的匹配
根据学习者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选 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如低龄儿童更适 合具体形象的内容,而高龄儿童则需 要更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课程设计中,应逐步引导学习者从 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 高其认知能力。
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策略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 者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其主动 探索和思考。
课程资源的评价与优化
课程资源的评价
对所选择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包括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创新性等方面, 以确保资源的品质和效果。
课程资源的优化
根据评价结果和实际教学反馈,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资源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课程资源的选择
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 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资源,确 保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资源的应用与整合
课程资源的应用
将选择的课程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 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图片、视频、 音频、案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课程资源的整合
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 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 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知识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确保内容的 有序性和连贯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
.
20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波利亚:“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 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
21
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
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 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
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
.
22
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以获得数学猜想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化
.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 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28
3.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
.
29
例:《孝义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30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情境导入
自然、新颖、简洁,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做好新旧知识与方法的衔接。
自主 学习
教师层面: 1.设计好90%能通过自学解决的具有层次性、思维性,突出重点的问题。 2.向学生说明自学的目标、方法、流程与要求。 3、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结束时及时点评,并出示自学问题的答案。 学生层面: 1.专心致志、独立思考、严谨认真、规范书写、动作敏捷,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完成自学任务。 2.养成爱动脑、勤动手、善发现等良好学习习惯。 3.组长先完成学习任务,并督促本组成员圆满完成自学任务,协助老师完成自学情况的检查工作。 4、组员主动接受组长对自学情况的检查,认真纠正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
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202X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1.“新课标”前言中关于数学课程是如何描述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哪三个方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哪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7.《数学课程标准》(202X版)安排了哪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2X版)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8.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哪三个学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9.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等哪几个方面的素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什么样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
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
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由原来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8个单元。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的一单元“位置”、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七单元“认识时间”,增加了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增加认识平行四边形),把分类和统计合并成了三单元“分类和整理”。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_数学论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已经使用几年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可是,有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恪守教材而教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地照本宣科;有的脱离教材而随意另选材料。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
面对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会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1、教学中要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对旧教材作一翻比较,保留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对新旧教材相同的内容,要注意新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体例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弄清新教材新在哪里?对于新增的内容,教师必须尽快适应,采用新教材的内容不要顾虑重重,面对旧教材已删减的内容不要舍不得丢掉。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中新与旧关系,翻一翻人教社新教材就会发现,调整了“准备课”,充实了“认识图形”,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和“认识钟表”;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设立“生活中的数”小栏目,扩大数的应用范围,等等。
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编者在新教材建设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再仔细研究一下“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及“20以内进位加法”在编排上的变化,会感到比原来更加科学地加强了基础第1页共5页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材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段后,用1—5的内容先从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认数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道理,然后在后段分成“6和7”、“8和9”、“10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新知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更牢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答题)22道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简答题简答题:1、如何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 课程开发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 即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艾斯纳通过考察学校课程目标,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 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认为,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 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 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它 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如各种学科)中引出,并以适合于儿童接受的 方式进行表述。
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 系组织起来。不论从学习者的经验的性质,还是从社会生活以及 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都可以得出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 整合性。
拓展: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处理课程内容的排列秩序和统合, 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CONTINUITY) ○顺序性(SEQUENCE) ○整合性(INTEGRATION)
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 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习者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做准备的, 课程内容应源于某一社会、某些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习者 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1、课程目标的来源
学科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
2、课程价值观 围绕这三个目标和来源,基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以下 课程价值观:
○学科本位课程 ○社会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表述方式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答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填空题测试一、填空题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内容标准应指内容学习的指标.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发展.9、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0、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1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14、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15、“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1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17、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18、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1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2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22、“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3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2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6、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27、“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28、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29、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30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31、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3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修订稿对数学的表述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33、“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34.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35、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 .其中,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36、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7、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教学内容即问题、教师提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38、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答题一、数学的“四基”、“四能”指的是什么二、答: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答: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答: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五、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哪些方面答: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六、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八、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九、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词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词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一、“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十二、答:“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十二、“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十三、“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十四、“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十五、十个核心词的概念答: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十五、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十六、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
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
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
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
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正是因为如此,过程本身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辅助性手段。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减法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学生也会想到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进位。
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些。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填空题及简答题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填空题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5.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五大核心理念包括(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10.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应理顺“三个关系”
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应理顺“三个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以来是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教学理想。
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显而易见,德育的有效性已摆在我们面前。
一、理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课堂是充满灵动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既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注重预设与生成的协调统一,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生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目标,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并使二者和谐共存、相互转化,使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
因此,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学会合作》一课时,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已有的经验、知识储备、认知习惯等充分预设几个教学环节:(1)分享资料,感知合作的重要;(2)参与实践,体验感知合作;(3)回顾体验,感悟合作好处;(4)拓宽视角,欣赏合作之美;(5)拓展活动,升华合作认识(6)谈话总结,前后呼应主题。
整个活动一环连接一环,步步推进,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并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
其次,在师生的双向互动的课堂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把握有意义的生成,因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差异,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使课堂具有生命力。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
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
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
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
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翼。
在很多数学家的研究生涯中,借助直观作出重大发现,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结论的事例比比皆是。
数学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再抽象的数学结论总能找到相对直观的表征和解释。
运用直观手段本身就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它更应成为我们处理和组织课堂内容的重要方式。
比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都是课程内容组织上可以加强的方面。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D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 B )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一、引言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是制定一个课程计划的基础,它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习者的知识获取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概念清晰在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概念的清晰。
教师应该清楚地定义每个概念,并在课程中明确讲解。
此外,概念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晰明了,可以通过举例、实例分析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逻辑有序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具有逻辑性,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展开。
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逻辑关系以及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顺序。
逻辑有序的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层次分明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分层次进行,从基础知识到高级知识的层层递进。
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和考试,以检验学生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重点突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要将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突出。
教师应该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在教学中加以重点讲解和强调。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将重点知识和技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六、多样性与灵活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座、小组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关联性强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具有关联性,不同知识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实际问题等方式来展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八、实践导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注重实践导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入实践案例、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单位:元、角、分
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水 平 组 织
各种课程要 素按横向关 系组织起来
整 合 性
对选出的各种课 程要素,在承认 差异的前提下, 寻找之间的内在
联系
数学练习题与语文诗歌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桃花”占全诗总字数的多少?
社会问题取向
• 课程内容源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数学
艺术
化学
其他
混合取向
课程内容
学科 知识
学生 经验
当代社 会生活
经验
第二部分
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 直 组 织
各种课程要素 按纵向的发展 序列组织起来
连续性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 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重
复
S=a2
顺序性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根据 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 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入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1
正确把握 课程内容 组织的不 同取向
2
处理好垂 直组织与 水平组织 的关系
3
处理好逻 辑顺序与 心理顺序 的关系
4
处理好直 线式与螺 旋式的关 系
你学会了吗?
03 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04 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一部分
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 取向
学生兴趣 与发展取
向
不同 取向
混合 取向
社会问 题取向
学科取向
• 课程内容即教材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
• 课程内容是学习经验
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学校教育必须处理好“人”的立德与技能的培养、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三对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立德与技能的培养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立德。
根据民间传统和教育学理论,立德树人源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力量。
而在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必须处理好立德与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学校要将德育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德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校园的一隅,而是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活动之中。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友爱之情、自律之力等良好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和品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严肃治学,勤勉工作,做学生的好榜样。
学校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在立德与技能的培养中,学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品德,更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现代科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学校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学校还要注重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三条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三条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业,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三条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并实施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泰勒指出课程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只有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对他们有实际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泰勒提出课程内容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组织。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确保学生可以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只有将课程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泰勒指出课程内容应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教学目标,确保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只有让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三条原则,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组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地设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习更加高效有效。
【此篇文章重在阐述泰勒的三条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通过论述其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性,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注
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关联,还 要根据素材的具体情况、学生 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课时的 有效利用,处理好过程与结果 的关系。
二、关于直观与抽象
直观与抽象不是对立的, 它们是数学的两翼。
教具与学具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 形象化和具体化,增强小学生对抽 象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达到的观察的有序性和理解的深刻 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指出:有效地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具有媒体教具和手工教具两种。
媒体教具是利用动态的画 面来模拟数学文本中的抽象概 念、定理和公式的现代化教学 手段,它适用于平面几何图形 和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学。
教具有媒体教具和手工教具两种。
手工教具则是小学最经济最实 用最有效的辅助工具,容易制作容 易操作,一张表,一幅图,一种物 品,都可以是学具,并通过正确的 演示(教师演示或学生演示皆可) 和仔细观察就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直观和抽象是数学的 两翼,必须两翼齐飞。
三、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是 对立的,它们应该是相互 关联、相互协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 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 三个关系
东பைடு நூலகம்里小学 赵许宽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
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 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 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 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的关系。
一、关于过程与结果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 现应该重视过程。
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 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 活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