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八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方面。
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三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处理教材内容:一是该阶段思想文化新成就的典型表现,包括教材的前三个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二是教材的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文化交流实际上贯穿于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文化是在交流中不断推陈出新的。
本课涉及时间跨度大,持续约700年,经历了从长期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遵循时序性的前提下,跨越朝代体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流中佛教的传播,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和“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该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探究与拓展部分可以根据学情有选择性的作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立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这一认识要建立在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核心素养割裂,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发展史实的了解,认识该阶段思想活跃,呈现出的多元色彩;2.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会初步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3.能够在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新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多元、繁荣的原因,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这一时期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5篇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5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状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
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四、重点工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
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
本课在整个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牵挂,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本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合,促进了中原民族和同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汇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研究。
【讲授新课】石器时代的昔人类和文化遗存问题情境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自主研究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①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和古罗马帝国政治的不同之处,理解国情对国家政体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理解其与近代民主制间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各国的特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开创的民主制、共和制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贡献。
2.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时序线索介绍了西方国家从古代至近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教材逻辑清晰、教材内容丰富,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
但纵观教材,叙事宏大且总结性的历史结论占据绝大篇幅,学生难以得知“为何演变”、“有何特点”等问题,不利于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对象高二历史方向学生(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和知识储备,而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如雅典民主制、法国等级君主制、美国共和制等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着重分析时代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延伸。
高二的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
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四、教学主题与重、难点(一)本课主题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层面,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二)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难点:分析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五、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围绕UBD模式进行,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开展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政治制度发展史。
本书的学习内容由八个专题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其中一、四、六、七单元为中国古代史及近现代史的内容,而二、三、五、八单元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及世界格局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四课,第一课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由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三个小节组成,教材的安排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上,而这三点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课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由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三个小节组成,皇权、中央官制、郡县制构成了古代政治中央集权的基本框架。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小节组成,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皇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课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小节组成,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结果,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分两课,教材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由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小节组成,其中,希腊文明的摇篮在于强调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影响,这是受到法国年鉴学派史观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一直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典范,它的确立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
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怎样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涵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难点突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出示: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重难点解析】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
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4篇)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
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____个学习专题,共____课。
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共____个班,每个班将近____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
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
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
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2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最新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先秦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中国的早期国家是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组建而成的部落国家。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夏朝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
商代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尽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但基本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
夏商的王权与神权结合,特别是商朝,商王既是人,又是神,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建立后,在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西周贵族后代依据血缘关系承继先人的封地、官职)为基本方式的“亲贵”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即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的结合体)的奠基时期。
这一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朝。
另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分封制的瓦解和社会大变革的兴起,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君执掌大权,通过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郡县、任命官吏,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的转化;通过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
韩非的法家思想,公开宣扬君主专制、集权政治,并成为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秦朝秦朝创立,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概念: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核心是皇位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地方听命中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马
万民法
法
自然法
第三部分
持久统治的维系
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 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 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 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的征服。”
——[德国]耶林格
罗 马 法 的 影 响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 新局面。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标准》基本上按照这三个阶段的线索,要求学生 了解或掌握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史实: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新中
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及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这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
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 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 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 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本单元围绕着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所 取得的成就为核心,着重介绍古代希腊的民 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 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基本条件。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一:高中历史政治史教材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历史必修1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专题四、专题六、专题七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题四属于中国近代史,专题六、七属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
专题二、三、五、八介绍了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三为世界近代史。
专题五、八为世界现代史。
历史必修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作用的刻画,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国际条约协定等)。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用大文明史观建构历史,“厚今薄古,贴近时代”是其一贯体现。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就全书而言,人教版教材全书均由前言、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 人教版还有“ 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注重历史与英语互相渗透) 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其次还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人教版的是政治领域中外大事对照, 以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 中外分列, 并附经济、文化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以资对照, 试图提供一个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横向的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将中外史事置于人类文明进程大背景下, 同时纵向展现社会的各横切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既有对先秦政治制度的继承,又为汉以后的政治制度奠基,具有开创性。
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二、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皇帝称号来历和皇帝制度的内涵,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2.识记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五、教学准备: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多媒体课件②编制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秦始皇和秦朝疆域图。
师:认识这个人吗?他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生:秦始皇,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师:对,他还创立了中国政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和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PT展示】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前预习,此问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利用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板书】一、秦朝的统一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归纳出秦朝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统一有何意义?生:学生说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
PPT展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材分析】1、地位:《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2、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3)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作者:许宗旗单位:三亚市第一中学【内容摘要】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设计思路来阐述我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理念。
【教材分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联接地位,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自秦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以来该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而梳理和归纳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如果达到了预期效果,将为整个单元知识的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全面把握住了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脉络。
但是从汉至元的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生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内容,精选少数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制度内容(如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地方的行省制),围绕“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和“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配合古代选官任官制度的渗透学习,才能理解该课的精髓。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经接触过从汉至元的基本史实,对各朝代的制度已有初步了解。
但由于大部分来自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较其他地区薄弱,认知水平大多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析理解不够习惯和深入,尤其是尚未形成理性归纳的逻辑学习方法。
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只是在丰富的材料中浏览和感知而已,必须时刻注意引导和强调学生对材料进行尽可能系统化的书面语言提炼和归纳总结,培养一种真正的文科探究习惯和方法。
切忌流于形式的“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对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具体考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分析介绍该文档是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进行的分析。
本教材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第一章:《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该章节主要介绍中国历史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通过讲解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历程。
第二章:《封建社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农业文明的发展。
教材通过阐述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文化的兴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族群融合与民族形成》该章节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中的各个民族群体的融合与形成。
通过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策、战争和迁徙,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多元交流》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的交流。
教材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材特点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性: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重要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
- 视角多样: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历史事件,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 图文并茂:教材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地图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内容。
- 实用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总结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上册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过程。
它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先秦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中国的早期国家是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组建而成的部落国家。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夏朝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
商代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尽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但基本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
夏商的王权与神权结合,特别是商朝,商王既是人,又是神,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建立后,在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西周贵族后代依据血缘关系承继先人的封地、官职)为基本方式的“亲贵”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即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的结合体)的奠基时期。
这一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朝。
另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分封制的瓦解和社会大变革的兴起,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君执掌大权,通过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郡县、任命官吏,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的转化;通过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
韩非的法家思想,公开宣扬君主专制、集权政治,并成为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秦朝秦朝创立,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概念: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核心是皇位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地方听命中央。
关系:同强同弱;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产生原因: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利益。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产生,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客观背景: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朝的软弱无力。
教材就是按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条主线的演变编写的。
演变史实:君主专制: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权大,威胁皇权;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汉:在继承郡县制度的基础上,汉代在部分地区恢复了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体制。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武帝等采取限制、削弱诸侯王势力等措施(如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但分封亲贵的形式一直延续。
东汉时期,在原有的郡县两级行政基础上,加设具有监督职能的州(刺史增加行政权、军权,改称州牧),逐渐转化为三级行政。
唐朝:唐玄宗在地方设节度使,掌控一地军、政、财权,发展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削弱。
宋代: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将精锐归人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以通判牵制。
经济上各地财赋绝大部分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采纳汉族官制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制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中书省兼管大都附近地区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以总揽地方事务,受中央节制,行省划分时利用山川地形,犬牙交错,制约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在地方上,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清朝:在地方管理上,清朝出于维护中央集权、满洲贵族权力的需要,因俗而治(即地区不同治理方法不同),对汉族为主地区沿用明朝制度,设置省、府、县三级行政,对满洲族兴起的东北地区和控制较晚的新疆等地设置将军辖区,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在西藏、青海等地设置大臣辖区。
评价:辩证地看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存在。
中国近代君主专制制度消亡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③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人,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规律总结: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大思想:秦朝时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西汉武帝之后为儒家思想。
三个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取消;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古代选官制度演变:⑴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世卿世禄制(标准为世袭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标准为军功)⑵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自下向上推荐人才,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德才到门第)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为门第)⑷隋唐:科举制(积极作用为主,标准为才能)⑸宋: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标准为才能)⑹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消极作用为主,标准为忠顺)认识:⑴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德才—门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⑵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公开考试。
⑶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⑷科举制始终重文轻武,重理论轻实践。
⑸统治者掌控人才的选拔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监察制度演变: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认识:⑴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⑶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伴随封建社会的衰落,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渗透在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中。
第二,专制制度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
第三,官僚政治体系完备、发达,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
二、世界古代的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臣民到公民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民主:从实质来看,权力共治而非专断;保障人民各方面权利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特权者的利益。
从形式来看,有选举、协商和监督等等。
民主政治:体现民主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和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政治建设活动。
民主政治制度:为贯彻民主政治而采用的制度、体制、措施。
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是世界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
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使得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同步实现的。
古代世界中,希腊雅典最早建立民主政治,中世纪以来,英、法等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代表会议制,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雏形。
17世纪以来,民主政治从西方欧美地区逐步向世界扩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从行使民主权利的范围看,民主政治经历了古希腊时期以雅典为代表的“政权在全体公民(指成年男性公民)手中”的直接民主、近现代由选出的不同阶层代表实行治理的“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最先实现)。
从获得民主权利的范围看,民主政治经历了有财产、性别、种族等条件限制的有限民主到取消各种限制的民主。
就像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古代希腊和罗马。
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就是西方民主与法制的渊源。
1.雅典民主政治——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
环海、多山、多岛、海岸曲折,多良港的地理环境,决定古希腊人多从事商业活动和发展海外贸易来解决人地矛盾和生存问题。
商业活动最主要的要求是商品交易的双方是平等和自由的。
因此,民主政治成为希腊众多城邦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
古希腊地理版图的破碎和众多的城邦小国,使其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是城邦的主要特征。
古代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展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古罗马就是例子。
城邦的政体形式主要有贵族制(公民大会权力有所扩大,但少数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民主制(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治权)、君主制(君主专制)、寡头制(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像斯巴达,30人元老院掌握国家权力)僭主制(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个人统治,本质同君主制)。
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到民主制的演变。
贵族制与君主制不同,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于是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这就为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了解雅典民主政治要抓住一个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体的基础。
克里斯提尼的民主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四个认识: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基础;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初步基础。
总结:古希腊和中国政体不同、原因、认识。
(1)不同: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小国寡民,城邦长期自治;先哲的民主思想。
中国:相对封闭的大陆环境;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
(2)认识:雅典:提供了民主运作方式。
中国:提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运作方式。
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2.罗马法——现代西方法治的基础。
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