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7:1.3.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第3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3.了解四季更替现象和五带划分标准。
[基础知识梳理]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1)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2.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国家四季(气候统计上)⎩⎨⎧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3.五带(1)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五带的划分:包括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思考』1.为什么我国北方夏季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要比冬季好些? 提示 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楼房间距要比南方大?提示 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我国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比北方大,楼房的影子短,楼房间距小。
3.全球哪些纬度地区会有明显的“四季”特征,哪些地区没有? 提示 中纬度地区有,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没有。
[预 习 效 果 自 测]1.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D.夏至日解析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答案 B2.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 A.赤道以北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解析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年级课标要求: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课标解读:“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表现,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的知识基础。
“说明”表示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此项地理意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是重中之重,同时这些规律形成的原因也需要理解。
教学目标: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等方式完成有关学习任务,从而认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原因。
(重点)2、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重点)3、分析说明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有关的生活现象。
(难点)五、教学思路:1、“看图说话”为明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独立思考等方式边看图边解锁任务,完成4大规律的学习;2、情境创设“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为暗线,在掌握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的地理问题。
六、教学过程:提问:以上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你能说出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吗?看图说话一读教材10页图1.15,完成以下任务:1、找到不同节气日出日落时间;2、根据该地不同节气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
思考:昼夜长短为何有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对太阳辐射带来什么影响?学生看图简单计算,回顾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迅速回答。
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铺陈。
看图说话二太阳高度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读教材10页图1.15,完成以下任务:学生根据老师提供概念,观察图片,说出不同从“看图说话一”的“计算”到本阶段的“对比”,适1、说出日出、日落太阳高度;2、对比该地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教学设计1: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3.3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
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
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
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8: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标』1.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3.能从地球运动导致的自然变化中理解四季划分和五带形成。
『教学重难点』1.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8课文回答:1、什么是昼弧?2、什么是夜弧?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并得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8: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8: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标』1.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3.能从地球运动导致的自然变化中理解四季划分和五带形成。
『教学重难点』1.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8课文回答:1、什么是昼弧?2、什么是夜弧?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并得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概要
春分日前后 的3、4、5三 个月是北半 球的春季, 春季北半球 获得的太阳 光热适中, 气温温和
夏至日前后的 6、7、8三个 月是北半球的 夏季,夏季北 半球获得的太 阳光热强,气 温高
秋分日前后 的9、10、 11三个月是 北半球的秋 季,秋季北 半球获得的 太阳光热较 弱,气温较 低。
冬至日前后的 12、1、2三个 月是北半球的 冬季,冬季北 半球获得的太 阳光热弱,气 温低。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 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布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评价,力求做到: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潜力。
体现: 以探究问题为主轴,以探究思维为主攻,以学生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主讲:东光一中 窦以杰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重、难点
说课流程
归纳总结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 的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与初中知识点 连接并深化发展。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 义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差异等,有着铺垫作用,所以本 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四季更替表格化总结对比
教学过程
秋分
9月23日前 后 太阳光直射 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长 度相等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及昼夜长 短 季节和光 热资源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 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长 度相等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在 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白昼最 长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2: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第3课时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过渡)在地球的运动中我们提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会因时因地地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地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1)昼夜长短地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提问)以前说过,北半球地夏半年与冬半年是否等长?由于什么原因不等长?我们北半球的夏半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自春分日到秋分日(3月21日至9月23日),在这段时间里,太阳直射点落在北半球,这时候,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夜长。
(讲述)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断;反之,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北半球夏至在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北半球冬至在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思考)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照的俯视图是怎样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 =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例题: 北京 39°54'N冬至日 H =|39°54'-(-23°26')|=26°40' 夏至日 H =|39°54'-23°26'|=73°32'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随纬度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变化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提问)夏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H MAX: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 MIN:整个南半球(提问)冬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H MAX: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 MIN:整个北半球(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随季节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变化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A.四季的划分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高中地理必修1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难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授过程』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3、规律:4、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5、计算: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H=90°-37°+23°26′=76°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H=90°-40°-23°26′=26°34′[承转]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地球侧视图1. 地球侧视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
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
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它各条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相等。
高中地理 1.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贵州省贵阳市高中地理1.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贵州省贵阳市高中地理1.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贵州省贵阳市高中地理1.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标要求: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某一地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2.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某一地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总结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通过结合生活和多媒体演示总结某一地区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2. 通过读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总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通过结合生活和多媒体演示总结某一地区正午太阳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教学重点、难点:1.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计算。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导入我们平时发现夏天的白天特别长,而且很热;冬天的白天特别短夜特别长,而且天气很冷,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结合生活感受自然变化规律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展示1:任务:1、首先判读“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图"2、学生动手画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图展示2:“二分二至日地理光照图",让学生感受其成果.师:根据实际情况强调作图应该注意的细节。
高中地理 1.3.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展示新津县9月4日到10月4日昼长变化。
思考为什么昼长逐渐变短。
进而得出与太阳直射点南移有关。
问题质疑5分钟二分二至图引导作下图根据要求画出二分二至图。
1.标注好四个节气的时间;2.用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3.在图中画出新津县的纬度(30°N);4.标注出9月4日~10月4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逐步引导,层层推进。
从新津县推广到北回归线以北,北半球。
结合新津县的昼长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得出昼长变化和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联系。
合作探究10分钟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投影二分日和二至日的光照侧视图。
1.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观察三幅图中昼弧夜弧的大小,继而得出昼夜长短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全球变化规律教具演示:指导学生用教具演示二分二至日的侧视图。
1.演示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2.演示一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完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昼夜长短的关系的表格。
进而能用表格推导“定时间,论空间”和“定空间,论时间”的结论。
掌握讨论地理事物变化是的基本方法。
知识构建2分钟完善笔记投影“小结”笔记归纳页结合导学案完成笔记内容的填空。
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新知导入投影太阳高度照片。
告知学生该地的方向。
1.我两张照片的影子的方向?2.思考此刻太阳的方位?3.思考一天中我的影子如何变化?4.思考何时我的影子最短,何时最长?5.得出结论: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6.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7.过度到一年中我正午时候的影子怎么样变化?合作探究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投影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时的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动画8.结合动画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位置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变化的关系,以及何时在一年中达到最值(分大于回归线的纬度和小于回归线的纬度范围内两个区域进行讨论)。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投影二分二至日时全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教材P19三幅9.推导完成下图图)。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地理课件的演示,观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人地协调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
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
(3)北半球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
[特别提醒] (1)同纬度昼长相等。
(2)对称纬度上昼长和夜长交叉相等。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在南极和北极,大约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1.天文四季(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3)划分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
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
2.气候四季(1)划分目的:与气候变化相吻合。
(2)划分方法:北温带国家多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2)自9月1日到教师节,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3.3.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定】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理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原理以及计算3.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景象的分析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原理及规律2.通过动手探究切身体验科学的严谨和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求真求实、探索事物规律的精神2.热爱科学,对地理学科有严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及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值的计算;四、教学难点1.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2.昼长、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3.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索法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七、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1].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2].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是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但这种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来体现的;[3].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2.过渡:什么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呢?首先我们来了解昼夜长短。
3.讲解:[1].昼夜长短:之前的晨昏线知识我们知道,他显示在纬线上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可以描述有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等几种情况。
[2].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顾名思义也就是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4.读图:读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先思考昼长的变化规律:[1].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高中地理 1.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第3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例1】 读下图(A地纬度为75°S,太阳高度为0°;B地刚好位于昏 线上),完成下列各题。
(1)用阴影绘出夜半球,用箭头绘出此时的太阳光线。 (2)描述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地球上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二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形成原因。
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
太阳辐射 ⇒四季更替 的时空变化
(2)四季划分。
类型
时间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天文 四季
过渡季节
白昼最长、太阳 最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白昼最短、太阳 最低的季节
一 二 知识架构
答案:(1)如图: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2)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3)A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2016年6月22日20时,李明给三个朋友分别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 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三人说他那里的昼比夜长6小时, 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8小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图示归纳。
一 二 知识架构
(2)昼夜长短随时间(季节)变化图示。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疑导趣展示临汾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图,并引导学生思考:1. 为何有四季的变化?2. 学生冬夏季作息时间表为何要调整?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点出课题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明确课题突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知识铺垫Flash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图,t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问题。
1. 绘制北半球夏至日时的“光照图”,并指出其昼弧和夜弧段;2.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并标注日期和节气。
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动画演示,给学生一种直观认识,加深学生印象,化繁为简;通过绘图环节,检测上节课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析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针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主要是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探究新知利用课前准备的模型及教材中的图示1.23,小组合作完成读图思考,而后总结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模型演示并分析总结:一.二分二至(以北半球为例)时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变化过程中,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合作探究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模型演示、讨论和探究各种问题,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类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成果展示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最后展示变化规律二:结合图示说明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概括规律一:1. 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反之;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几起以内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反之;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中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新课学习
(投影)图1.23a(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思考下列各题:
1、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4、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生:略
师: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昼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极夜现象出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读图指导)
1、指向地心的光线→太阳直射光线→太阳直射点;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全球;图中标有一些昼长的数值,找出其分布的规律,比方说和纬度的关系,可联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的活动所得的一个结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来说明分布规律的表述。
肯定学生“昼长由南向北减少”、“昼长从北极向南极减少”之类的说法,更要充分肯定“纬度越高,昼越长(短)”的表述。
3、极昼、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
4、0小时,注意图中昼长为24和0小时所涉及的范围。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图1.23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图1.23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组讨论并完成“读图思考”。
生:图1.23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昼现象出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极夜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生:图1.23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无极昼、极夜现象。
(承转)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那么可不可以由此推断出一个回归年中任意一天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呢?或者是地表某纬度在一个回归年内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指导)同一时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夏至日一般,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春分→夏至→秋分),
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弧比重越大,昼越长夜越短,并且直
射点越北,效应越明显;
南半球各纬度昼弧小于夜弧,昼短夜长短,纬度越高,昼弧比重越小,昼越短夜越长,并且直射点越南,效应越明显;
赤道始终被晨昏线等分,昼夜弧始终相等,全年昼夜平分。
(师生归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直到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直到出现极夜现象。
2、太阳直射赤道时(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3、夏半年昼长夜短,夏至昼长达最大值;冬半年昼短夜长,冬至昼长达最小值。
4、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生:略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可补充:纬度差几度,角度也差几度)
(练习)
比较今天北京和上海的昼夜长短状况及昼长。
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什么?
冬至日,江阴(大约32°N)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约是多少?
阅读本节最后一目,完成下表:
☆课堂小结:继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今天我们又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并且是从成因上去理解这些现象及其规律。
这节内容比较难,但与生活戚戚相关,希望大家能及时复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北半球某地的昼夜状况(春秋分:昼夜等长;夏半年:昼长夜短;冬半年:昼短夜长)
3、当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90-23°26′。
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