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13)
粒子物理学导论
j A2v
(25)
概率流密度 j的最终形式即是上式,狄拉克方程由于受(12)式的束缚,而直接得到(25) 式的形式,而薛定谔方程及克莱因-戈登方程由于未用到(12)式,需再用一次(21)式才 能得到这一结果。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克莱因-戈登方程实际上比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的适用范
目录
第一部分 预备知识 第二部分 原子体系 第一章 芹子 第二章 原子元 第三章 光子 第四章 质子和中子、原子核 1. 质子和中子 2. 原子核 第五章 原子元组合形成的其它粒子 1. 原子元组合形成的其它粒子总述 2. 具体存在形式 第六章 粒子反应 第七章 原子体系总结 第八章 粒子理论的应用 附录:近年来有关粒子理论的错误简谈
2 a k 2 a 2 b k 2 b
借助(11)式即可得
(13) (14)
- 2 2 p 2
实际上,对(8)式再求一次偏导也可得出
(15)
- 2
2 E 2 t 2
(16)
将(15) 、 (16)式代入相对论关系式
2 4 E 2 p 2 c 2 m0 c
E h
(1) (2)
h p
式中的 E 表示粒子的能量, 是粒子的圆偏振频率, 是粒子的波长,p 是粒子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 将圆偏振任意分解为两个垂直的方向,分别为 a、b 方向,并在相应的方向取 a、b 轴,设圆 偏振的半径为 A,则可做如下分解
a A sin( wt k r ) b A cos( wt k r )
a 2 b 2 A2
将(21)式代入
(21)
i * * ( ) t t 2 m0 c 2
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导论课程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
第一章:概述
1) 2) 3)
物质的结构层次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发展简史 自然单位
第二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 综述 2) 原子核的组成及稳定性 3) 原子核的大小及密度分布 4) 原子核的自旋和宇称 5) 原子核的结合能
第三章:原子核的结构和衰变
1) 费米气体模型 2) 壳模型 3) 集体模型 4) 放射性核的衰变的一般规律 5) α 衰变 6) β 衰变 7) γ 衰变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Teacher) 办公时间 (Office Time)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on)
第四章:原子核的反应
1) 综述 2) 反应截面 3) 光学模型 4) 复合核模型 5) 直接反应 6) 核的裂变和聚变 7) 重离子反应
第五章: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物理
1) 综述 2) 热核 3) 远离 β 稳定线核 4) 超重元素
5) 高自旋态及(巨)超形变核
第六章:强子的基本性质
1) 粒子物理发展概述 2) 自然界中的基本相互作用 3) 粒子的分类 4)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第七章:量子色动力学简介
1) 夸克和胶子的颜色自由度 2) 渐进自由 3) 色禁闭 4) 手征对称 5) 格点 QCD
第八章:强子结构模型
1) 强子的夸克模型 2) 强子的夸克势模型 3) 强子的口袋模型
第九章:标准模型简介 1)Yang-Mills 规范场 2) 标准模型中的相互作用 3) 标准模型中的粒子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课件13核天体物理学基础
从地球的角度看,宇宙的演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原初核合成和原子的形成(约106年); 星系凝聚(约20亿年); 恒星核合成; 太阳系的形成(约50亿年
§13.1 大爆炸及其实验依据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宇宙的膨胀。这一现象
是哈伯在分析遥远星系的光谱时发现的。由遥远星系发出的光 谱线,相对于地球上同样光源发出的谱线,向长波方向移动, 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与多普勒效应相类似,“红移”表明 了光的发射体以一定的速度相对于地球远去。哈伯分析了星系 后退的速度,并得到了哈伯定律:
上面的估算中,假定了宇宙有一个年龄的起点t=0,此时宇 宙的半径R=0。这就是说,宇宙膨胀的观点必然导致一个时间
的奇异点,在这个点上宇宙的所有物质(能量)被压缩在极小
的范围内,导致无穷大的能量密度。这就是所谓大爆炸的产生
点。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13.1-3式中的k=0 。在紧随大爆
炸之后,可以想象只有能量极高的粒子以光速运动,E=pc=hc/λ
鞍状的弯曲空间。Λ是天体常量,在这里的讨论中可以略
去。
如果宇宙从t=0开始就以匀速膨胀,即dR/dt为常量,则13.11式可改写为d=vt。按目前的哈伯常量,可以推出宇宙的年
龄。这当然只是一个上限。由于过去宇宙膨胀速度比现在大 (哈伯常量H比现在的大),因此宇宙的实际年龄应当比15Ga 小一些。
H = 1 dR R dt
(13.1− 2)
利用广义相对论,可以导出H的时间依赖关系:
H2
=
(dR / dt)2 R2
=
8πG
3
ρ(t) −
kc 2 R2
+
Λ 3
(13.1− 3)
其中G是牛顿引力常量,ρ是宇宙的平均质量能量密 度,它是随时间变化的。k是由基本时空几何决定的参量: k=0对应“平缓”的空间;k=+1对应“封闭”的空间;k= -1对应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32)
λl/λ0
0 1
(2)形成因子的影响 另一条件是假设α 粒子在α 衰变前就存在于核内。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而是α 粒子在衰变过程中才形成的。若设形成α 粒子的概率为 k,那么
λ = knP = k
υ
α k 称为形成因子。 由于 k≤1, 于是依 k 值的不同, 衰变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禁戒。 而 k 值的大小与原子核结构有密切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规律如何,至今还没有了解清 楚。
F = Texp / Tth
或以衰变常量λ的理论值λth 与实验值λexp 之比来表示
F = λth / λexp
对奇 A 核, 一般在 100~1000 范围; F 奇奇核的 F 则更大, 个别核的禁戒因子高达 1014。 现就理论与实验分歧的原因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角动量的影响 公式是在假设α 粒子带走的轨道角动量 l=0 时推导出来的。如果 l≠0, r>R 时的 V(r)应为库仑势能 Vc(r)与离心势能 Vl(r)之和,即
G=
2 μ ( Z − 2)e 2 2ε 0 h E d
4 e[ μ ( Z − 2 ) R ]1 / 2 − πε 0 h
于是α 粒子穿透势垒的概率成为
⎧ 2 μ ( Z − 2)e 2 4e[ μ ( Z − 2) R ]1 / 2 ⎫ ⎪ ⎪ P = exp ⎨− + ⎬ πε 0 h 2ε 0 h E d ⎪ ⎪ ⎩ ⎭
l (l + 1)h 2 l (l + 1)(hc) 2 l (l + 1) Vl ( R ) = = ≈ 10 2 μR 2 2μ c 2 R 2
(MeV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3,Vl(R)≈1 MeV,而库仑势垒一般大于 20 MeV,计算表明,角动量对衰变概率的影 响通常不会改变数量级的大小, 5-4 中列了对 Z=90, 表 E=4.5 MeV 时的角动量对α 衰 变概率的影响。 表 5-4 L 角 动 量 对 α 衰 变 概 率 的 影 响 1 0.84 2 0.60 3 0.36 4 0.18 5 0.078 6 0.028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6)
166习 题7-1.原子核69Zn 处于能量为436 keV 的同核异能态时,试求放射γ 光子后的反冲动能E R γ和放射内转换电子后的反冲动能E Re 。
若69Zn 处于高激发态,可能发射中子,试求发射能量为436keV 中子后的反冲能E Rn 。
(已知K 层电子的结合能为9.7keV 。
)7-2.试计算1μg 重的137Cs 每秒放出多少个γ 光子。
(已知137Cs 的半衰期为30.17a , β衰变至子核激发态的分支比为93%,子核γ 跃迁的内转换系数分别为αK =0.0976, K L =566.,260.0=LM 。
) 7-3.放射源衰变至的激发态,然后接连通过两次γ 跃迁至基态。
由β磁谱仪在曲率半径为20cm 处测得此放射源的内转换K 电子的峰与场强0.02575,0.02166 T 对应。
已知Ti 的K 电子结合能为5.0keV ,试求γ 跃迁的能量。
Sc 4621β−Ti 4622 7-4.实验测得有两组βSb12051()a +电子:0.52 MeV ,=5.5;1.70 MeV ,=4.5。
后者为相应至基态之跃迁。
一条γ 射线,其能量为1.181MeV ,属E 2型。
已知基态的自旋和宇称为0log /fT 12log /fT 12Sn12050()b Sn12050+,试画出衰变纲图,并标出各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7-5.设一核有大致等距分布的四条能级,其能级特性从下至上依次为21+,29+,23-,29-。
试画出能级图,标明最可能发生的跃迁类型。
7-6.通过K 俘获衰变至的激发态,后者跃迁至基态时,放出一系列γ 光子或内转换电子。
由β 磁谱仪测得22条内转换电子谱线(见下表)。
试确定所放出的γ 光子的能量,并画出的能级图。
(已知K ,L ,M 层电子的结合能分别为11.9、1.5和0.2keV 。
) Se 7534As7533As 7533内转换电子能量(keV)(带*者发生在K 层)23.2 95.3 186.9 293.4 24.4 96.5 197.2 303.454.3 109.4* 253.3 390.0 64.6 124.3 263.6 400.5 68.9* 134.7 268.2 85.0 136.0 278.5 7-7.对于下列γ 跃迁,已知跃迁类型和始态的能级特性,试求末态的能级特性:(i );(ii);(iii) ;(iv) ;(v) 。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7)
129习 题6-1.利用核素质量,计算的β 谱的最大能量。
He H 3231→m E 6-2.既可产生衰变,也可产生K 俘获,已知的最大能量为1.89 MeV ,试求K 俘获过程放出的中微子的能量。
V 4723β+β+E v 6-3.样品中含RaE 4.00 mg ,实验测得半衰期为5.01d ,放出β 粒子的平均能量为0.337 MeV ,试求样品的能量辐射率W 。
6-4.设在标准状态下的2.57 cm 3的氚气样品中,发现每小时放出0.80 J 的热,已知氚的半衰期为12.33 a ,试求:衰变率D ;()β 粒子的平均能量()a b E β;()c E β与β 谱的最大能量之比m E E β/。
m E 6-5.的衰变能=0.87 MeV ,试求的反冲能。
Li Be 73K74→d E Li73R E 6-6.32P 的β 粒子最大能量=1.71 MeV ,计算放出β 粒子时原子核的最大反冲能和发射中微子时核的最大反冲能。
m E E Re v E R 6-7.放射源有:(两组电子,其最大能量和分支比为0.69 MeV ,16%和1.36 MeV ,16%,后者为相应至基态之衰变;(两组电子,其最大能量和分支比为0.92 MeV ,25%和1.53 MeV ,2.8%,后者为相应至基态之衰变;(两组单能中微子:1.93 MeV ,38%和2.54 MeV ,2.2%。
试作出的衰变纲图,并求该放射源所放出的γ 射线的能量。
(已知Ge 的K 电子结合能为≈0.01 MeV 。
)As 7433)a β−Se 7434)b β+Ge 7432)c As 7433 6-8.计算24Na 的衰变的β 粒子最大能量,为什么在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达这组能量的β 粒子?β−m E6-10.对于,查表得,并已知子核的能级特性为0CaSc 4220s68.04221+→β3.3m 10),(=E Z f +。
试求log 值,并以此判断母核的能级特性。
中国科技大学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 第一章.pdf
227 89 235 92
Ac ( T1 2 = 7.04 ×108 年)
A = 0.720
α 231 U → 90Th
231 91
α 227 α 223 Pa → → 89 Ac 87 Fr
227 90
α 223 α 219 α 215 α 211 Th → → → → 88 Ra 86 Rn 84 Po 82 Pb
I (β − ) = A
而其 γ 放射性强度
I (γ ) = 2 A
4. 递次衰变和分支衰变 一种核素 1 以衰变常数 λ1 衰变,到达子体核素 2 。核素 2 又以衰变常数 λ 2 发生衰变到达
13
第一章 粒子束的获得
子体核素 3 。核素 3 再继续下去,构成如下的衰变链,
λ1 λ2 λ3 λn (1) N10 →(2) N20 = 0 →(3) N30 =0 →" (n) N n 0 = 0 →"
2.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放射性核素的数目随时间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
N (t ) = N 0 e − λt
(1.1)
N (t ) 是在 t 时刻放射性核素的数目。 N 0 为 t = t 0 = 0 时放射性核素的数目。 λ 称为衰变常
数。对(1.1)两边取微分得:
dN = −λ N 0 e − λt dt = −λ N (t )dt dN = λ dt N (t )
113 113
In * 因半衰期短不便
Sn 共存的 113 In * 其活度 λ 2 N 2 按式(1.7)的规律增减。如图(1.2)
所示, t = 0 时刻,母体活度为 A10 ,子体活度 A20 = 0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体活度开始累
粒子物理学导论
阅读感受
《粒子物理学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粒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无论大家是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希望 深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 对粒子物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这个迷人领域的研究兴趣。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第一章是“粒子物理学的世界”,这一章对粒子物理学进行了总体的介绍, 包括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目录分析
第二章到第九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粒子物理学的各个方面。其 中,第二章“原子核和放射性”,第三章“粒子的种类和性质”,第四章“量子 力学的基本原理”,第五章“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第六章“基本粒子的标准模 型”,第七章“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第八章“宇宙粒子和 暗物质”,第九章“粒子探测器和实验技术”,第十章“粒子物理学中的计算机 模拟”。
粒子物理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包括
强子
介绍
宇宙
放射性
理论
结构
粒子物 理学
粒子物理 学
粒子
基本概念
物理
导论
原子核
相互作用
基本原理
教材
性质
导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粒子物理学导论》是一本介绍粒子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粒子的 分类、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原子核和放射性、强子物理和宇宙中的粒子等。 本书介绍了粒子物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 和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粒子,包括轻子、夸克、胶子、 光子等,并讨论了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本书还介绍了原子核和放射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包括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衰变和放射性衰变等。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强子物理和宇宙中的粒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强子的结构和性质、 宇宙辐射和宇宙中的暗物质等。本书总结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介绍了粒 子物理学在能源、环境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粒子物理学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粒子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材,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8)
112习 题5-1.实验测得210Po 的α 粒子能量为5301 keV ,试求其衰变能。
5-2.利用核素质量,计算226Ra 的α 衰变能和α 粒子的动能。
5-3.Bi 衰变至T1,有两组α 粒子,其能量分别为E (α83211812070)=6621 keV ,E (α1) =6274 keV 。
前者相应为母核基态衰变至子核基态;后者相应为母核基态衰变至子核的激 发态。
试求子核T1激发态的能量,并画出此衰变纲图。
81207 5-4. Po α 衰变至Pb ,已知α 粒子的动能E 8421882214k 为5.988 MeV ,试计算反冲核Pb82214的动能,并求出α 衰变能E d 。
5-5.一块重为半公斤的核燃料纯239Pu ,试计算这块核燃料存放时由于α 衰变放出的 功率为多少瓦(W )?5-6.试计算α 粒子对于Ne ,Sn ,U 的库仑势垒,设r 102050112922380=1.45fm 。
5-7.已知ThC ′(Po )对于基本α 粒子组(E 212840=8.785 MeV )的半衰期为3×10-7s ,试计算激发核ThC ′对于发射长射程α 粒子(E 3=10.55 MeV )的平均寿命,在计算时假定α 粒子碰撞势垒的次数,在激发核内和在非激发核内都是相同的。
5-8.试计算:(i )223Ra 发射14C 的动能E k 和库仑势垒V C ;(ii )53m Co 发射质子的动能E k 和库仑势垒V C 。
5-9.利用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推导出原子核发射质子的衰变能随Z ,A 变化的关系式。
5-10.为什么能量低于2MeV 和高于9MeV 的α 放射性很少见?5-11.为什么基态偶偶核α 衰变时能量最大的α 粒子强度最大?而奇A 核的就不一定? 5-12.有没有α 稳定线?为什么?112。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4)
226习 题9-1.试求的反应能Q 和阈能E Ben)Li(p,7473th 。
9-2.试求中子与16O ,17O 核作用时发生(n ,2n )反应的阈能E 1和E 2,并解释两个阈能值的巨大差别。
9-3.用能量为1.51MeV 的氘引起反应11B (d ,α )9Be 中,在θ=°90方向测得α 粒子能量为6.37MeV ,试求反应能Q 。
9-4.210Po 的α 粒子()在MeV 3.5=αE 9Be 靶上可以产生(α,n )反应,试求出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C.H. Dasso and A. Vitturi .Phys. Rev. C50(1994)R12② M.S. Hussein et al .Phys. Rev. C46(1992)377角θ=°90时的中子能量E n 。
9-5.反应10B (n ,α)7Li 用来记录慢中子,试求α 粒子的动能E α 和反冲核的动能E R 。
9-6.引起反应7Li (p ,α )4He 的质子能量为1MeV 时,如果两个α 粒子相对于入射质子方向对称飞开,试求每一α 粒子的动能E α 和出射角θ 。
9-7.试求镭一铍中子源的最大中子能量E m 。
已知镭源的α 粒子的最大能量为7.69MeV 。
9-8.快中子照射铝靶时,能发生反应27Al(n ,p)27Mg ,Al min 46.9Mg 272127→=−T β。
已知铝靶面积为2×5cm 2,厚为1cm ,靶面垂直于中子束,铝靶经通量密度为107cm -2⋅s -1的快中子长期照射后,经过20.4min ,还有4.18×102Bq 的放射性,试求该反应的截面σ 。
9-9.用20μA 的3.5MeV 的质子束轰击厚为50mg ⋅cm -2的7Li 靶,通过7Li (p ,n )7Be 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7Be 。
设反应截面为300mb ,试求轰击2h 后的放射性活度A 。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基础
汇报人:XX
CONTENTS
PART ONE
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和核子系统的性质、结构、反应机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核物理学在能源、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核物理学的发展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推动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多种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
核力的特点:短程力,随着距离增加 迅速减小;具有饱和性,即一个核子 只能与一定数量的核子相互作用
核力的作用范围:大约在1.5fm(飞 米)左右,相当于原子核的尺度
核能发电:利用核 裂变反应产生的能 量转化为电能
核武器:利用核裂 变或核聚变原理制 造的武器
核医学:利用放射 性核素进行诊断和 治疗
核反应堆:用于产 生热能或电能,如 核潜艇和核动力航 空母舰的动力源
质量与寿命关系: 粒子的质量和寿 命之间存在一定 的关系,一般来 说,质量越大的 粒子寿命越短
实验测量:通过 实验测量粒子的 质量和寿命,可 以进一步了解粒 子的属性和相互 作用机制
PART SIX
粒子加速器:通过 加速带电粒子来研 究粒子的基本性质 和相互作用
原子核衰变:利用 原子核的衰变过程 来研究粒子的性质 和行为
汇报人:XX
的核力。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稳定的原子核具有偶数个质子和中子 不稳定的原子核具有奇数个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力有关
原子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衰变规律:半衰期、衰变常数等 衰变的意义:揭示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性质,为核能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衰变的应用:放射性医学、放射性考古等
宇宙射线:通过观 测宇宙射线来研究 高能粒子的产生和 传播
北大核物理与粒子物理讲义1
2008-2-22
Yanlin Ye,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6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学科(广义): 研究物质结构的最微观层次和最丰富的 基本相互作用,也是核技术应用的基础。 ■ 课程目的: 介绍基本知识,接触学科前沿,提供比较 实际的科学思维训练。
* 接近实际,依赖实验,唯象成分较多。 * 希望研究性强一点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 主要内容 /~yeyl/nucl_Part_lecture/ [见目录] 教师:叶沿林 yeyl@, 62761193 助教: ■ 先修课: 普通物理、高等数学、部分理论物理、部分数理方法。 学过量子力学或同时
2008-2-22 Yanlin Ye,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2
微观世界中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r2 A pi r r Η=∑ + ∑ V (ri , rj ) i=1 2mi i < j =1
A
A unique laboratory where different forces and 2008-2-22 Yanlin Ye, School of Physics, particles meet. Peking University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 主要参考书 卢希庭、江栋兴、叶沿林:《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 K.Heyde, Basic Ideas and Concepts in Nuclear Physics, Bristol and Philadelphia, 1994. K.S.Krane,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ams,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 W.E.BurchamAnd M.Jobes,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Longman1995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引言原子核是所有物质的核心部分,它们构成了宇宙已知总质量的99%以上。
然而,处在原子中心处的核,它仅仅约占正常物质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这件事告诉我们,它们的密度超越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的任何东西。
因此,核物理学这一领域在理解我们的宇宙中具有极为本质的重要性,而且它也曾经有过非常令人感兴趣的历史。
在讨论核物理学走向新干年的时候,必须把这置于对本世纪的科学进行正确的观察之中,即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核物理学曾是科学中占优势的领域。
所谓的世纪末关于科学的自满情绪,这是19世纪最后的多年中所特有的,被放射性的发现以及随后不久核物理学的诞生和描述原子与原子核的物理——量子理论的出现直接地粉碎了。
正是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他通过产生如下吸引人的原子图象而给予我们核物理学的。
此图象认为原子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一个细小的有质量的核心,它被许多轨道电子所环绕。
卢瑟福最早期有关放射性工作所作的贡献是他发现了放射性由三种不同的放射线所组成:α粒子(氦核)、β粒子(电子)和γ射线(光子)。
90年前,卢瑟福和盖革(Geiger )在他们的经典性工作中,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所发生的偏转展示了金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即原子核)处的,这个中心的大小比金原子的几乎小了百万倍。
过了几十年之后,由卢瑟福领导的剑桥的卡文迪什(Cavendish )实验室发现了:原子核本身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决定了是何种元素,而对于每种元素,由于核中有不同数目的中子可能存在许多不同的同位素。
与核物理同时出现的量子理论,在描述原子的物理中接受了早期重要的检验。
在本世纪的前半部分,原子核成为详细展述量子力学思想的最重要客体。
中子和质子结合成稳定的核——或者,相反地,结合成不稳定的放射性的核——需要有一种新的短程力,它被称为强相互作用。
核素图(nuclear landscane )核素图,如图1所示,是把稳定的和放射性的核全体相对于它们的质子和中子数而描绘的图。
2.核物理与粒子物理讲义-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
ρ=
1 1+ e(r −R)/ d
d(diffuseness)表示核表面厚度的一个参量。 以 t 表示密度从 90%降到 10%所 对应的厚度(称为表面厚度) , ln 3
核的电荷分布半径比核力作用半径要小一些。
A r r ρ mass (r ) = ∑ ϕα k (r ) k =1 2
(以 h 为单位) 。 自旋量子数 I 是自旋角动量 PI 在 z 方向投影的最大值 通常用 I 来表示核的自旋的大小。 例:14N 的自旋为 1,是指它的 I=1; 9 Be 的自旋为 3/2,是指它的 I=3/2。
最常用的测量核的基态自旋的方法是利用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轨道角动量 Pl 与自旋 Ps 耦合成总角动量 Pj,
P j = P + Ps l
P j = j( j +1)h,
Pl =
l ( l + 1) h , Ps =
s( s + 1) h ;
j、l 和 s 分别是电子的总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量子数: j=l+s,l+s-1,…, l − s 对 对
1 3 l=1,s= ,j= 2 和 2 1 l=0,j 只能取 2
1 2
,能级:3P 能级:3S
3P3/2 和 3P1/2。 3S1/2
r r V ∞l ⋅ s
超精细结构:核的自旋与电子的总角动量耦合
P =P +Pj F I
F 可取值:
F = I + j, I + j −1,L, I − j
如果 j≥I,F 有 2I+l 个值;如果 I≥j,F 有 2j+1 个值。 不同 F 的能级具有不同的能量。从而造成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超精细结构能级的间距只有精细结构的几百分之一。 光谱线的超精细结构可用来定出核的基态自旋(利用谱线条数、谱线间 距之比、或谱线强度) 。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chap_1_4-7 (10)
53
习题
3-1.如果已知质子在某种介质中的射程和能量关系曲线,试求出某一能量的氘、氚在同种介质中的射程值。
3-2.利用NaI(Tl)γ谱仪测24Na(Eγ=2.76MeV)γ谱,预测所测γ谱的大概形状。
3-3.计算4000Bq的210Po源(Eα=5.30MeV),当发射的α粒子完全被阻止在一充Ar电离室的灵敏区内时,计算其产生的平均电流。
3-4.试估算耗尽层厚度为5mm Si探测器中,完全收集电离电荷的最短时间?
3-5.用一个Si(Au)探测器(基质材料电阻率ρ=2000Ω⋅cm)测5.3MeV α粒子的能谱。
外加偏压为0时,有无脉冲信号输出?逐渐升高偏压,输出脉冲幅度有何变化?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会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应选择什么样的偏压值?
3-6.假定在Si和Ge探测器中除产生电子⎯空穴对数目的涨落不同外,其余因素对全能峰FWHM的贡献皆为5keV。
若带电粒子在Si和Ge探测器中获得全能峰总的FWHM=(50)1/2keV,试求相应的带电粒子能量?。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期终复习要点(2007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期终复习要点(2007,12)第二章,相对论运动学正确运用洛仑兹变换解决实验室系和动量中心系相对论性粒子碰撞运动学的变换关系:1,多粒子系统的不变质量;2,粒子反应过程的阈能;3,运用能动量守恒解决碰撞末态粒子在两个特定参考系中能量、动量之间的关系;4,。
完成并搞懂本章指定的习题第三章,核与粒子的基本特性3-1,理解不稳定粒子的总能量用(Е0-iГ/2)表示的物理含义。
长寿命粒子(例如Ф介子)和短寿命粒子(例如J粒子)衰变末态粒子的不变质量谱的形状有什么区别?3-2,原子光谱的精细和超精细劈裂的物理机理?它们劈裂的间隔的量级各约为多大?3-3,原子核的自旋与原子光谱的超精细劈裂有那些关系?3-4,如何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来测量原子核的磁矩,原子的磁矩和原子核磁矩分别用什么标准磁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差别?3-5,原子核的电四极矩与原子核的形状有什么联系?3-6,实验测量中子电偶极矩的装置和原理,为甚么到现在人们还对粒子电偶极矩的测量有极大的兴趣。
对其测量有何重要的物理意义?3-7,完成并搞懂本章指定的习题第四章,核与粒子的非点结构4-1,粒子分为哪三大类,说明它们在结构、相互作用和自旋方面各有什么特征?举出每类粒子的基本成员。
4-2画出量子场论中描述类点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图示,写出相互作用传播子因子的基本形式。
说明图示的物理意义和传播子因子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说明亚原子的三种相互作用过程的截面或者衰变几率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的内在的物理原因。
4-3,核结构的形状因子的定义,实验上如何测量形状因子?什么是弹性散射?探测核与粒子的电磁形状因子的最佳探针是什么?4-4,类空散射过程的四动量传递平方的定义,微分截面的定义,弹性散射对极角的依赖关系?4-5,质子和中子的磁矩的实验值是多大(用核磁子表示)其g-因子分别取什么值?它给人们关于核子结构的什么启示?4-6,电子与原子核的弹性散射为人们提供原子核电荷分布的哪些重要信息(电荷密度分布、电荷分布的方均根半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46年,Gamow提出大爆炸学说。 1946年,Bloch*和Purcell*建立核磁共振方法。 1947年,Libby*发展放射性测年方法。 1947年,在Berkeley建立第一台质子同步加速器(350MeV)。 1947年,Powell*发现π介子。 1948年,Alvarez*建立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9年,Mayer*、Jenson*、Haxel和Suess提出核的壳模型。 1949年,Kallmann、Coltman和Marshall建立闪烁探测器。 1952年,在Brookhaven建成2.3GeV质子同步加速器。 1952年,第一次热核武器爆炸。 1953年,Gell-Mann*和Nishijima*提出奇异性假说。 1953年,A.Bohr*、Mottelson*和Rainwater*提出原子核的集体模 型。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 元 前 430 年 左 右 , 古 希腊哲学家认为大地由土、 气、水、火四种基元组成。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提出“原子”的概念,认为物 质是由微小个体组合而成的 。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经典核物理的成熟阶段
1932年,Cockcroft*和Walton*利用加速器实现核反应。 1934年,居里*和约里埃*(I.Curie, F.Joliot)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4年,费米*(E.Fermi)提出β衰变理论。 1935年,Yukawa*提出介子假说 1935年,Bothe*建立符合测量方法。 1936年,玻尔*(N.Bohr)提出复合核理论。 1937年,Neddermeyer和Anderson*发现宇宙射线中的μ轻子。 1938年,Hahn*和Strassman发现重核裂变。 1938年,Bethe*提出天体中的热核能源。 1939年,N.Bohr*和Wheeler建立裂变的液滴模型。 1940年,McMillan*和Seaborg*产生第一个超铀元素。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前 言
■ 探索物质历史回顾
公元前11世纪,周代, 中国祖先“五行”说(一切物 质都由 金、木、水、火、 土五种基元组成)。
旧石器时代:约170-1万年前 (石器、骨器、装饰) 新石器时代: 约1万-4千年前 (彩陶、符号、农业) 夏:前21-前16世纪(青铜、 酒器、手工业) 商: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 、歌舞) 周:前11世纪-前771年(诗 歌、典章制度)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粒子物理的建立和核物理的发展 1953年,Brookhaven发现奇异粒子。 1955年,Chamberlain*和Segre*发现反质子。 1956年,Reines和Cowan观测到中微子。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等发现弱作用中 的宇称不手恒。 1958年,Mossbauer发明无反冲的γ射线发射。 1959年,在CERN建成26GeV的质子同步加速器。 1964年,Cronin*和Fitch*在K0的衰变中发现CP不守 恒。 1964年,Gell-Mann*和Zweig*建立强子的夸克模型。 1951年中国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 1955年,北大建立物理研究室,后改名技术物理系。
原子核裂变 (放出2~3个中子和 200MeV 能量)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41年,Kerst建立第一台电子加 速器。 1942年,费米*(Fermi)等实现受控 链式核反应。 1944 年 , McMillan* 和 Veksler 建 立同步加速器的相稳定方法。 1945年,第一次原子弹爆炸。( 赵忠尧现场观察)
开普勒三定律:16091619年 伽利略落体定律:1638年 牛顿(1642-1727), 伯努利(1700-1782), 拉格郎日(1736-1813)
明:13681644年 清:16441911年
热力学统计物理,光学: 17-19世纪
电磁学(+光学): 库伦(1736-1806),奥 斯特(1777-1851),安 培(1775-1836),法拉 第(),欧姆(17841854),麦克斯韦( 1831-)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力学:
1661年,玻意尔从化学意义 上给出元素定义:元素是一种 基质,它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 形成“化合物”,但把它从化合 物中分离出来后,它便不可能 被分解成比它更简单的物质。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 出化学原子论:每种元素都对 应一种物质单元——原子;元 素的差别是由于它们所对应的 原子不同;化学反应中原子不 变。(原子的真实性问题?)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与德国化学家迈耶建立元素周 期表。 19世纪末,化学和经典物理 学的完整体系建立。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钱三强1946~1948年留法期间,发现了铀核受慢中子 轰击后可分裂为三块或四块裂变碎片,即三分裂和四分 裂现象,并提出了三分裂机制。约里奥-居里认为,这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的实验室里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就 。 1947年张文裕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实验上发现了 μ子是弱作用粒子和“μ子原子”,以及证明μ子被核俘 获后在定态轨道间跃迁时会发射低能光子,国际上称之 为“张原子”和“张辐射” ,开拓了奇异原子研究的质子对 撞机。 1971年,A.Johnson等发现核的高自 旋态中的回弯现象。 1972年,在Fermilab建成500GeV质 子同步加速器。 1974年,Richter*和丁肇中*发现 J/Ψ粒子,肯定了粲夸克的存在。 1975年,Perl*发现τ轻子。 1977年,Lederman发现Υ粒子,预示 了底夸克的存在。 1982年,W.Alfred*等——发展核天 体物理。 1983年,在CERN开始运行300GeV 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SPS。 1983年,Rubbia*等发现W±、Z0玻 色子,验证了弱电统一理论。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虞福春先生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核 磁共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载入二十世纪科 技发展史册。1949年他在世界上最先确立核磁共振化学 位移效应和自旋耦合劈裂效应,为核磁共振谱学奠定了 基础;1950年首次测定17O自旋值5/2,证实了存在自旋 -轨道耦合的核壳层结构理论;精确测定20多个稳定核 素磁矩,对核基本参数测定和核结构研究作出了显著贡 献。他是布洛赫(F. Bloch)核磁共振学派的重要成员 ,也是第一个涉足此领域并有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32年,Urey*、Brickwedde和Murphy发现氘核。 1932年,安德逊*(Anderson)发现正电子。 1932年,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中子。 1932年,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核的质子-中子结构模 型。 1932年,赵忠尧在清华开创我国的核物理实验研究。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31年,范德格拉夫(Van De Graaff)建立静电加速器。 1931年,Sloan*和Lawrence*建立线性加速器。 1932年,Lawrence*和Livingston建立回旋加速器。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威尔逊 * (Wilson)建立 云室。 1913年 , 汤姆逊 * (Thomson)发现 稳定同位素。 1913年,玻尔*(N.Bohr)建立原 子核的行星模型。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6-8年 东汉:25-220年 三国:220-265年 西、东晋、十六国 265-420年 南北朝:420-589年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以上只有哲学的意义。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辽,南宋、金: 960-1279年 元:1271-1368年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发现电子。 1898年,居里 * (Curie)夫妇分离出放射性的钋( Polonium)和镭(Radium)。 1898年,卢瑟福(Ruthfold)发现α、β射线。 1900年,维拉德发现γ射线。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提出相对论。 1909年,卢瑟福*验证α粒子 就是氦原子核。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 轰击金箔发现原子核。
—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 Introduction —————————
1967年,在SLAC建成20GeV电子直线加速器。 1967年,Weinberg*和Salam*提出电弱统一理论。 1970年,Glashow*提出粲夸克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