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重点(北京)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2)
三⼗六、串讲⼤意,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章⼤意,他们把这种解说⽅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七、86页,《周南,关睢》: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亨的解释是: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应当成为君⼦的嘉偶;应当⽤琴瑟之⾳以谐好;应当有钟⿎之⾳以相乐。
三⼗⼋、93,分配析篇章结构,《论语,学⽽》: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远⽅来,不亦乐乎。
⼈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史记,孔⼦世家》说过:“定公五年……孔⼦不仕。
退⽽修诗、书、礼、乐。
弟⼦弥众,⾄⾃远⽅,莫不受业焉。
三⼗九、97省略 .⼄保存在⽂献正⽂中的训诂内容。
存在于周秦古籍正⽂中的诠释⽂字,实际就是训诂⽅法的开端。
它的体例,约有两种类型:其⼀,是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正⽂。
这是很明显的训诂⽅法。
其⼆,是以正⽂形式出现的训诂。
四⼗、训诂的⽅法:1、以形说义。
东汉许慎的《说⽂解字》是我国语⾔学第⼀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名词:“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第⼀笔意与笔势的问题。
“劂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笔势”只有较早的⽂字,才有笔意和笔意相对,是发展的结果,⽂字符号化了,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逐步隔断了于是变成了笔势。
四⼗⼀、122页,《说⽂,⼗⼆卷下,民部》这说明,在运⽤以形说义的原则时,必须以笔意为据。
如硬拿笔势说义,则会穿凿附会,⾛向廖误。
第⼆,异形和数义的问题。
这些不同的形体也能统⼀在同⼀本义或相互有关联的意义上。
《说⽂解字》中往往是将不同形体的重⽂统⼀起来的。
2、因声求义。
晚近章炳麟、黄侃两先⽣在总结前⼈⽂献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训诂学进⼀步提⾼到“语⾔学”的理论上来。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北京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北京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下列哪部作品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A. 《诗经》B. 《说文解字》C. 《论语》D. 《左传》答案:B2. 训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文字的起源B. 文字的演变C. 文字的解释D. 文字的书写答案:C3.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典籍中?A. 《周礼》B. 《尔雅》C. 《礼记》D. 《周易》答案:B4. 下列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荀子C. 郑玄D. 王充答案:C5. 训诂学中,“形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词义B. 解释字形C. 解释字音D. 解释字的结构答案:B6.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成方式,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指事B. 象形C. 会意D. 拼音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方法?A. 比较法B. 历史法C. 文化学法D. 统计法答案:D8. “训诂学”一词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教育B. 解释C. 翻译D. 评论答案:B9. 下列哪部作品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资料?A. 《康熙字典》B. 《说文解字注》C. 《古文观止》D. 《资治通鉴》答案:B10. 在训诂学中,“声训”是指什么?A. 解释词义B. 解释字音C. 解释字形D. 解释字的结构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ACD)A. 古代文献B. 现代汉语C. 古代词汇D. 古代语法12.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BC)A. 文献考证B. 比较研究C. 系统分析D. 实验模拟13.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D)A. 古籍整理B. 古文教学C. 现代文学创作D. 汉字信息处理14. 下列哪些典籍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ACD)A. 《说文解字》B. 《红楼梦》C. 《尔雅》D. 《广雅》15. 在训诂学中,“义训”通常指的是什么?(AB)A. 解释词义B. 解释短语或句子的意义C. 解释字形D. 解释字音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目的。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1310-北京市-训诂学
1310-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训诂义务是用语言阐明语言的举动,要紧有________、________跟考证义务。
(2分)2、纂集使字、词、义分开它所依靠的语言状况,成为相互依靠的一群,它表示语言系统,表达了综合研究的趋势,非纂集类专书是在清楚实践指导下的研究结果,本身就包括实践课题。
这些都阐明训诂专书已进入了________范畴。
(2分)3、《经籍纂诂》属于________型训诂专书,《说文解字》属于________型训诂专书。
(2分)4、《楚辞补注》是________代学者________的著作。
(2分)5、《年纪》一经有《左传》、《________》、《________》。
(2分)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10分〕6、从一个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蟋蟀〞、“犹豫〞中的每个汉字分不记录〔〕(1分)A:一个单音节词B:两个单音词的组合C:一个单语素D:双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7、《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孔颖达疏:“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天分;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质天分。
生物是土之天分,其稼穑非土天分也。
爰亦曰也,变曰言爰,以见此异也。
〞据孔颖达疏,原文所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A:连文B:变文C:互文D:省文8、《左传·成公二年》:“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杜预注:“攻龙门也。
〞按照杜预的注,加点的“门〞属于〔〕(1分)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D: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9、训诂中以音义相关的词作为训释词,从而一样两词之间同源关系的训释用语是〔〕(1分)A:犹B:谓之C:之言D:曰10、《周礼·天官·小宰》:“以时颁其衣裘。
〞郑玄注:“颁读为班,班,布也。
〞注释用语“读为〞阐明的字际关系是〔〕(1分)A:通假字与本字B:古今字C:异体字D:同义字11、主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并著有《广雅疏正》的学者是〔〕(1分)A:顾炎武B:段玉裁C:戴震D:王念孙12、以下各项中,编纂目的是汇合先秦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俚语,以常用词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言释古语的训诂专书是〔〕(1分)A:《释名》B:《方言》C:《尔雅》D:《经典释文》13、指出“诂者,古也。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串讲资料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串讲复习题名词解释1 右文说:以宋代王圣美为代表的一种对汉字音义关系的看法;“右文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汉字的认识,,即通常在形声字右侧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意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右文说”以偏概全”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2 章太炎: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
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3 杨树达: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研究范围广,成果多。
其著作与训诂相关者,有《训诂学讲义》、《积位居小学述林》、《积位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官》等。
他对于训诂学的贡献有三条:1构拟过一套训诂学体系。
2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而微,且能归纳出条理。
3在训诂学实践中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
4 郑玄: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融汇古今文经学,各取其长,遍注群经。
他以古释今,注意古今字的变化;音声求义,破假借而读本字,在训诂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推动了训诂工作发展。
著作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5《昭明文选注》:是南北朝时期李善所作的一部文学总集。
采用了”征引“的训诂体式,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6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7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8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9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10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考《训诂学》考试⼤纲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课程考试⼤纲第⼀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汉语⾔⽂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材采⽤⾼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出版的《训诂学》(第2版),王宁主编,李国英、李运富副主编。
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具性,⽬的是让学员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步直接阅读各种古代训诂材料,掌握训诂原理和注释体例,从⽽提⾼古籍阅读能⼒,并能在实际⼯作中应⽤训诂学知识解决⼀般程度的疑难问题。
本课程的特点有:⼀、本课程所讲解的训诂学理论与⽅法都来⾃对古⼈注释古书的训诂实践的归纳,它的基础是古代⽂献,它所⾯对的材料相对来说⽐较艰深。
古籍阅读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定要阅读并且读懂⼀定量的原始⽂献,包括古注、训诂专书与字词考证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本课程讲述的训诂体例、训诂原理与训诂⽅法。
⼆、训诂学知识的增长和运⽤训诂学知识的能⼒的提⾼依赖长期的积累。
古往今来关于字词训诂的材料卷帙浩繁,⽽且往往琐碎零散,不太可能在短时间⾥把握如此⼤量的材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着⼒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长期地耐⼼地积累关于字词训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阅读⼀定量的训诂材料,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概念术语、基本原理和⽅法,并能适当应⽤。
1.掌握训诂的概念,了解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以及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
2.了解训诂学的产⽣与发展过程,以及训诂⼯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熟悉训诂材料的基本类型,了解随⽂释义的注释书、经过类聚的“⼩学”专书和从语⾔⽂字⼊⼿的专门考证等各类训诂材料的内容、体式、结构和特点。
4.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较互证三⼤训诂⽅法。
5.了解训诂学的应⽤范围,并且能够运⽤训诂学的⽅法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训诂学的学习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是古代汉语课的延展与深⼊,学习训诂学⽆疑会提⾼古代汉语的⽔平。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的方法部分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的方法一训诂的方法1.以形索义2.因声求义3.据文证义4.析词审义5.辨体明义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如:古书有“梦黄能”。
《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
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
如《说文》“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
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
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
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
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
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
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
”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
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10-全国-训诂学
1210-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孟子·梁惠王上》:“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赵岐章句:“言文王不督促使之,若子来为父使也。
”根据赵岐的注,原文中“子”属于()(1分)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D:名词活动为一般动词2、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晚清实学派训诂考据方面的代表作的是()(1分)A:《陔余丛考》B:《历代刑法考》C:《二十二史考异》D:《癸巳类稿》3、声符表示某种意义是汉字孳乳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认识这种现象并对此进行系统阐述,明确提出“右文说“的学者是()(1分)A:郑玄B:刘熙C:杨泉D:王圣美4、按训诂纂集专书的分类,下列著作属遴选调查型的是()(1分)A:《方言》B:《释名》C:《经籍纂诂》D:《说文解字》5、认为“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
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的学者是()(1分)A:毛亨B:孔颖达C:马瑞辰D:郝懿行6、下列各项中,按事物类别编排的训诂专书是()(1分)A:《尔雅》B:《广韵》C:《玉篇》D:《集韵》7、下列各项中,不反映字形结构的一项是()(1分)A:象形B:指事C:会意D:假借8、在下列各项中,属王念孙撰写的著作是()(1分)A:《日知录》B:《方言疏证》C:《广雅疏证》D:《说文解字注》9、在训诂学史上,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是()(1分)A:魏晋隋唐B:宋元明C:清代D:近现代10、《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
”王先谦《荀子集解》:“成与盛通。
”注释用语“通” 说明的字际关系是()(1分)A:通假字与本字B:异体字C:古今字D:同源字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考证的证据分________________两种。
(2分)12、因考释目的和论证取向的不同,考证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
(2分)13、训诂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________、________。
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
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绪论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 训诂名称的由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 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
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 训诂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
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
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
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北京自考00820汉字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汉字学概论(00820适用北京)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汉字的特点。
答:一、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离性强二、汉字是音义二维的语素文字三、汉字构形具有理据,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四、汉字是方块形,结构复杂五、汉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考点2:简述文字的定义。
答:1.广义“文字是作为社会记录和交际工具用的和语言日益适应的书写的符号体系”。
2.狭义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考点3:简述文字的类型和特点。
答:1)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字发展的特点(从总的历史方面来看)就是连续不断地向表示语言愈来愈小的要素过渡。
”“名副其实的文字有3种主要类型: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
这3种类型代表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
”2)文字发展的特殊规律:由表意到表音特殊性取决于不同语言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3)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
4)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的不协调,促使文字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考点4:简述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文字类型的要求。
答:1.文字的稳定性和演变性2.辅音字母的产生3.文化传播对文字产生的影响考点5:简述如何从世界的多样性看文字的多样性。
答:一、生物的多样性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1.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
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应该成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积极因素。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04-全国-训诂学
1204-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1分)A:疏B:筏C:音义D:释文2、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1分)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3、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1分)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4、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1分)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5、“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6、“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7、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1分)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8、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1分)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9、”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中“清规”指()(1分)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0、《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薄“的读音是()(1分) A:bóB:bòC:báoD:pò11、古籍在刻印、传抄的过程中出现失落字的现象称为()(1分)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12、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1分)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13、《孟子正义》的著者是()(1分)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14、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1分)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15、《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1分)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16、《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1分)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7、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1分)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18、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1分)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9、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1分)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20、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中“政”指()(1分)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训诂的方法包含()(2分)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2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2分)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23、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2分)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2分)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2分)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题(共10题,共10分)26、《尔雅》本为儒家经典之一,凡___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2、语言在时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类别形式是(古今语的差别),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差别形式是(方言的差别)3、《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史记集解》的作者(裴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刘孝标)4、《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晋代),《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代)5、《诗》“缁衣之好兮”毛传:“好(犹)宜也”6、《诗》“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言)众多也”7、《诗》“彻田为粮”郑笺:“什一而税,(谓之)彻”8、《诗》“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9、《诗》“麻衣如雪”毛传:“如雪,(言)鲜洁也”10、《孟子》“乐岁,粒米狼戾”赵注:“狼戾,(犹)狼籍也”11、《汉书》“亲二宫之饔膳”颜注:“膳(之言)善也”12、《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13、《吕氏春秋》“月穷于纪”高注:“日遇月想合(为)纪”14、《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注:“美人(谓)楚怀王也”15、《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注:“嗜(犹)就甘也”16、《诗》“在河之浒”毛传:“水崖(为)浒”17、《汉书》“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颜注:“倍(读为)背”18、《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毛传:“大成(谓)致辞太平也”19、《孙子》“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注:“五百人(为)旅”20、《诗》“采采苤芑,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21、《周礼》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郑注:铭(之言)名也”22、《诗》“悠悠南行”毛传:“悠悠行(之貌)”23、《论语》“为政以德”朱注:“政(之言)正也”24、《诗》“道阻且右”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25、《说文》“园(所以)树果也”26、《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27、《湘夫人》“枭枭兮秋风”王注:枭枭,风摇木(之貌)“28、《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注:“半步(跬)”29、《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30、《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为)朋”31、《诗》“不见于都不得,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32、《诗》“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33、《诗》“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无(谓)贫也”34、《孟子》“管仲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注:“许(犹)兴也”35、《诗》“桧楫松舟”毛传:“楫(所以)擢舟也”36、《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谓之)洲”37、《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38、《离骚》“时暖暖其将罢兮”毛注:“暖暖,昏昧(之貌)”39、《汉书》“或有抵梧”如淳注:“梧(读曰)迕,相角迕也”40、《荀子》“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注:“信(读为)仲”41、《礼》“天子皋门”郑注:“皋(之言)高也”42、《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读曰)妥“43、《说文》“苑,(所以)养禽兽也”44、《庄子》“天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注:“冷然,轻妙(之貌)”45、《说文解字》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形训)46、《释名》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声训)47、在解释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的古注体式叫(章句)48、《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代)49、《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楚辞章句》的作者是(王逸)50、《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和《仪礼》都用(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2)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4)第三章训诂专书 (5)第四章注释原理 (5)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8)第六章训诂考证的方法 (8)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 (10)绪论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今文经的学问叫今文经学。
《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名词解释)《史记》注本的合称,刘宋时代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训诂学史上,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如何?(论述题)汉以前,《诗》、《书》之类著作还可看懂,所以不需多加训诂。
到了汉代,距离《诗》、《书》等成书的时代远了,社会上要求有训诂的知识。
除了随文释义的注解书之外,《尔雅》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方言的复杂促使方言学的兴起,《方言》成书,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
文字符号的变化促进字书的出现,逐渐形成文字学基本理论,并由《说文解字》的问世而达到高峰。
“声训”的具体提出使人们考虑到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总之,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
《尔雅》★《尔雅》(名词解释)《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即已经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相增益,汉初才完备。
第二节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内容★分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内容,说明其特点。
(论述题)裴松之的注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
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200余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文字总数远远超出正文。
内容主要着重以下四点: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
比如对《武帝纪》的注,补缺方面,裴松之补充了曹操的姓名情况及得姓的由来;备异方面,补充了《世语》不同的记载;纠谬方面,指出记载失实之处;评论方面,对部分史实进行评述。
裴松之注《三国志》,常从不同方面引证勘核,使历史的真实情况轮廓清晰,独树一帜。
第三节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朱熹★★朱熹(名词解释)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其传世著作中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他用儒学统一佛、道,通过注释经书阐发理学,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强经就我,空衍义理的毛病,甚至也有缺乏证据的轻率怀疑和随意篡改经文的行为。
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名词解释)四书集注是宋代朱熹为儒家四部经典所作的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可取之处★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有哪些“可取之处”?(简答题)(1)善于阐明义理;(2)敢于创发新义;(3)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4)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5)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
类书★类书(名词解释)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第四节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段玉裁★段玉裁(名词解释)段玉裁是戴震的弟子,皖派重要学者,他推广了戴震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文献词义研究的新领域,将乾嘉学术推向了顶峰,段玉裁一生著述宏富,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汲古阁说文订》《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三十余种。
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
该书取材广博,考证翔实,成为训诂、文字两学兼重的巨著。
“乾嘉学派”训诂工作中的长处★清代“乾嘉学派”训诂工作中有很多长处,请简要说明。
(简答题)(1)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2)比较注意古今差别;(3)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4)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第五节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章太炎★章太炎(名词解释)章太炎是第一个将传统小学引入近代科学体系的学者,他主张让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从而开创了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他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代表作有《国故论衡》《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
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简答题)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貌★貌(名词解释)训话学术语之一,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它的基本格式为“某,某貌”,有时也用“……之貌”。
词义的理性引申★什么是“词义的理性引申”?包括哪些类型?(简答题)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类型如下:(1)因果引申;(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
第三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训条★训条(名词解释)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项(注释对象)有时可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
第三章训诂专书第四章注释原理第一节字与词的关系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论述题)“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音词;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能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
方俗词义为何难以解释?★★方俗词义为何难以解释?(论述题)方俗词义的训释往往困难,原因:(1)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
如:古书“踏逐”难以理解,查《武林旧事》知指“推荐”、“介绍”。
(2)记录当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很多写法,错别字不少,涉及方音时,韵书难以依据,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一字有多个写法。
除了误写,还有有意别写的。
如“巨毒”本应为“巨阙”(良剑名),由于押韵而改写等。
(3)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词序不固定,出现不规则的缩语,使人难以定词确义。
如“张主”即“主张”、“做脚”是“做手脚”的缩语等。
(4)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如:“牙不”写作“哑步”,蒙古语指走,“雅鲁“契丹语指“拜贺行礼”等。
如何进行“析词审义”?如何进行“析词审义”?(简答题)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第二节直训与义界的关系直训★直训(名词解释)直训就是单字相训,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
义界★★★义界(名词解释)义界是用下定义的形式,以一个短语或句子解释一个词。
义界的公式表示为:义界=义值差+主训词。
第四节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声训★声训(名词解释)声训就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用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词的得名根据或词义内涵。
转语声训★转语声训(名词解释)转语声训是解释同一个词的方俗或古今语转。
义训包含的情况★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论述说明。
(论述题)就词语关系而言,义训主要有以下内容:1.以今语释古语。
如:《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郑玄注: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日之醳酒也。
2.以通语释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3.以共名释专名,以专名释共名。
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义界,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
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对于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淆。
专名是不等于共名的,以专名释共名必须根据具体的语意。
4.以基本词语释专门词语。
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底层是基本词语,也就是一般词语,专门、专科的词语属专门词语。
形训、声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形训、声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1)区别:形训、声训和义训是从注释所根据的不同材料线索,以及注释的不同目的旨趣来分别的。
形训根据词所寄寓的字形结构,通过解释字义来解释词义,依据的是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声训根据词的语音线索来解释词义,根据的是音义相关的原则;义训是直接考察、阐释词义内涵和外延,其目的在于揭示和巩固词里的客观内容。
(2)联系:它们彼此分别,又相互联系。
形训和声训是根据字词的外部形式。
字形结构所表示象征的词义。
与语音线索所表示、联系的词义,是不同性质的意义。
但它们都属于词的意义内涵的重要部分,它们与同义训方式解释的义互为表里。
(3)原则上一个词同时可以进行形训、声训和义训,把三者得到的意义综合互观,既分别又整体把握,才有可能接近词义的真实和全部。
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论述说明。
(论述题)就词语关系而言,义训主要有以下内容:1.以今语释古语。
如:《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郑玄注: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日之醳酒也。
2.以通语释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3.以共名释专名,以专名释共名。
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义界,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
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对于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