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出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这首古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是对学生进行古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优秀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景图片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诗人的情感。

然后,教师介绍诗人王昌龄和古诗《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最后,学生齐读古诗。

3.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诗意,互相答疑解惑。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诗意,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板书诗意。

(3)感悟诗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想象、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从而深入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猜测:作者是想说: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六:背诵古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出塞》。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出塞》。

2. 朗读、背诵、讲解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出塞》。

二、学习《出塞》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三、拓展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古诗,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意境:雄浑、豪放情感: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3. 以《出塞》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背诵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在《古诗三首出塞》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难点。

这两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的关注和详细的解释。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1.《出塞》:关关难过,难过关关。大军行处,旌旗蔽日。孤城落日,斗柄东指。一门三代,尽忠报国。
2.《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塞上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阅读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这首古诗。内容包括理解古诗的字词、句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王昌龄表达出的爱国情怀和边塞风光。具体篇目如下:
1.《出塞》:关关难过,难过关关。大军行处,旌旗蔽日。孤城落日,斗柄东指。一门三代,尽忠报国。
3.边塞文化分享: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边塞文化资料,增进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三首古诗,并解释重点字词。
2.写一篇关于边塞文化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3.家长参与:家长协助学生了解边塞文化,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情感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通过学习《出塞》等古诗,学生们对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仍显得有些吃力。为此,我将在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古诗学习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1古诗三首 《出塞》(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出塞》(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这首古诗的背景、意境、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学会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同时通过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出塞》,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尤其是对边塞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义和用法。

3. 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尤其是对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的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古诗《出塞》的文本资料。

2. 古诗朗读的音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出塞》。

2. 朗读:播放古诗《出塞》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并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古诗,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6. 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出塞》2. 诗句:分行书写《出塞》的诗句,突出生字词。

3. 背景资料:简要介绍边塞的背景和意境。

4. 情感表达:强调古诗中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并默写诗句。

2. 用适当的语调朗读《出塞》,并录音自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了解作者王昌龄及边塞诗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词汇理解:诗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如“龙城”、“飞将”等。

2.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敬仰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

2. 教材:语文课本、练习册。

3. 辅助材料:词汇卡片、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引入《出塞》的学习。

2. 新授:朗读诗歌,解释生词,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实践:学生模拟戍边将士,创作简短的诗句或故事,体验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诗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诗歌内容、生词解释、诗歌手法及其意义。

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出塞》。

2. 书面作业:解释诗中的生词,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

3. 拓展作业:研究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将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爱国情感的培养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出塞》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描绘、韵律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出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边塞战事的背景理解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韵律节奏的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来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插图。

- 教学挂图:展示《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相关历史背景。

-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战事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初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意:逐句解析诗意,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5. 学习韵律: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习诗词的韵律节奏。

6. 作者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包括《出塞》的诗句、重点词汇、作者简介和诗词韵律等要点。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出塞》,并解释诗句含义。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感想,不少于100字。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的作品,拓展知识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教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补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出塞-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古代军队出征的苦劳;
2.理解“出塞”被视为古代汉族远征的
最高形式,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爱国爱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出塞”的背景,感受出征的艰辛;
2.难点:把握文化内涵,感悟“出塞”凝聚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让学生看一张图,使用激活背景知识。

2.讲解新课并阐述重点(15分钟)
1.出塞是什么?为什么学习“出塞”这篇文章?
2.“出塞”是怎样的一种经历?
3.“出塞”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正义之心?
3.朗读课文(10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出塞”,请学生选几段内容进行独自、齐读文本。

4.小组合作(15分钟)
学生通过分组互相讨论,通过各自的视角来分析出塞的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5.举例分析(10分钟)
让学生举例表现出塞故事,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语言和结构,尤其是“多美好
的事物都需要经过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它们的价值”的意识。

6.思考问题(5分钟)
请学生就“出塞”这个词进行思考,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表达的精神、思想、用途等方面。

四、总结
1.本课学习重点是“出塞”,它是中国战争史上重要事件之一;
2.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出塞”是一种精神,表达其中的意义;
3.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在课文阅读中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4.鼓励学生加强自己的爱国情感,尊重勇敢、智慧、勇气等方面的表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档主要围绕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三首古诗展开教学,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3.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2.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打印好《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方便展示课文内容;3.准备相应的解读材料和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句指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之美。

4. 感悟情感通过诗歌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学生根据古诗的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交流。

六、课堂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朗读表现以及相关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作文,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馳意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塞》教材简析《出塞》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

全诗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稳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全诗反映出的家国情怀于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古诗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三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看注释、插图和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本课依然是要巩固这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新增了结合资料来理解古诗的策略。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关切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尝试用朗读表达这种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希沃课件、微课学生:搜集李广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三首诗1.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3.思考: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到一起呢?【设计意图:这三首古诗是一个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些古诗更有挑战性。

】二、理解诗题知诗人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塞”。

2.理解“出塞”的意思。

3.介绍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学生理解了诗题,并初步了解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感知。

】三、读出节奏和韵律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按223的节奏来读。

3.学生齐读,读出古诗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古诗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意思,体悟作者情感做铺垫。

】四、结合注释读懂诗意1.回顾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出塞》,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边塞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关于边塞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起感受边塞的壮丽与沧桑。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塞)。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古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战士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指名读这句诗,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体会这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残酷。

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战士们的艰辛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默读这句诗,说说“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引导学生理解“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

体会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渴望。

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体会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保卫边疆的决心。

4.体会情感,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说一说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总结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2.想象画面和语言,情感朗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3.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微课和补充资料,感受李广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良将、对和平的期盼,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一、整体导入,明确主题1.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诗题《古诗三首》,齐读。

2.引发思考: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课件出示诗题),想一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古诗选编在同一课里?3.引导发现共同点:(聚焦内容:战争;聚焦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出示单元导语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导学生初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过渡:是啊!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领悟。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的《出塞》。

二、紧扣诗题,了解“边塞诗1.齐读诗题,引导思考:“塞”是个多音字,你们为什么念“塞”(塞—边塞,边疆)字的读音往往和意思有关,当他解释为“边塞”时就念做“塞”。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诗,说说本诗中的边塞在哪里——阴山,(地图上指出阴山的位置,了解阴山在中部,中国古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3.了解古代一些常见的边塞:中国边疆辽阔,有许多边塞需要将士们镇守,预防外族进犯。

很多古诗中都有所提及。

(生读诗,师简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抵御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边关。

少妇城南空北望,征人蓟北回首望。

——蓟北雄关,河北省北部,用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似阻。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被称为长城第一关。

4.了解边塞诗:边塞多,边塞诗也多,还涌现了一批边塞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月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