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大纲(1)
《普通心理学》大纲(入门考)
页眉内容《普通心理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二、个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第二节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调查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元一、神经元的构造与机能二、突触第二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第三节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和反射弧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第四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机能一、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二、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二、注意的特点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五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第二节知觉概述一、什么是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整体性2.知觉选择性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距离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6.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7.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第二节记忆过程一、识记1.无意识记2.有意识记3.意义识记4.机械识记二、保持三、遗忘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2.影响保持的因素3.遗忘的原因(1)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2)复习第三节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第八章表象和想象第一节表象一、表象的概述二、表象的种类三、表象的作用第二节想象一、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第九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二、思维的种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4.聚合思维5.分散思维第二节概念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的种类和功能1.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2.概念的功能3.概念形成的过程(1)抽象化(2)类化(3)辨别4.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第三节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二、情绪情感的功能三、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二、情感的种类第三节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的理论二、坎农丘脑说三、阿诺德的认知-评估说四、沙赫特的三因素理论第十一章意志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行动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一、确定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二、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二、果断性三、坚韧性四、自制力第十二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二、需要三、动机第二节气质的概述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体液说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第三节性格的概述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和气质的相互关系三、性格的结构第四节性格理论一、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二、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三、霍兰的类型理论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三章能力第一节能力的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的种类三、能力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第二节智力结构理论一、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二、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液体智力三、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四、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五、智力的多元智力理论第四节智力测验一、智力发展的趋势二、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五节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的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的: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及其研究成果,研究心理学的基础规律以及管理人员如何在工作中把握这些规律。
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观点;了解人类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在管理工作中遵循这些规律;了解一些应用性强的心理学知识和规律,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努力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建议3课时)第一节心理学对象一、心理学的定义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心理科学的性质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分支一、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三节心理学的学派一、构造心理学二、机能心理学三、格式塔心理学四、行为主义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验法三、实验法四、访谈法第五节心理学的功能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控行为三、预测未来四、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第二章感觉与知觉(建议4课时)第一节感觉现象四、感觉的定义五、刺激与感觉的关系六、感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特性一、知觉的定义二、知觉的心理特征第三节知觉现象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三章意识与注意(建议4课时)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七、意识的界定八、意识的不同状态九、意识的作用第二节睡眠与梦一、睡眠的基本特征二、睡眠的阶段三、睡眠失常四、梦与做梦第三节催眠一、催眠的特征二、催眠理论三、催眠的基本过程第四节注意一、注意的特性二、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种类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建议4课时)第一节记忆概述十、记忆的定义及基本过程十一、记忆的测量十二、记忆的分类第二节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第三节记忆的增强一、遗忘二、增进记忆的方法第四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定义二、学习的分类第五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学习策略一、复述策略二、精加工策略三、组织策略四、元认知策略第五章思维(建议4课时)第一节思维概述十三、思维的概念和特征十四、思维的构成与过程十五、思维的类型第二节问题解决中的思维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与策略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第三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二、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第四节决策一、决策概述二、决策制定中常用的策略三、两种常见的影响决策的效应第六章情绪(建议4课时)第一节情绪的性质和功能十六、情绪的概念十七、情绪的成分十八、情绪的功能第二节情绪的表达一、面部表情二、状态表情三、语调表情第三节情绪的分类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二、心境、激情和应激第四节情绪的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二、坎农——巴德理论三、沙赫特——辛格理论第五节情绪的调节一、情绪调节的含义二、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三、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第七章动机与行为(建议4课时)第一节动机——行为背后的秘密十九、动机的性质二十、动机的种类二十一、动机与行为第二节生理性动机一、饥二、性动机三、母性动机第三节社会性动机一、成就动机二、权力动机三、亲和动机四、工作动机第八章能力差异(建议4课时)第一节能力概述一、能力的定义二、能力的种类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第二节能力结构一、因素说二、三维结构模型三、智力的三元理论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一、一般能力测量二、特殊能力测量三、创造力测试四、智力测验的预测力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二、能力的个体差异第五节影响能力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环境与教育的因素三、自身努力第九章人格差异(建议4课时)第一节人格的界定二十二、人格的概念二十三、人格特性第二节人格的构成一、认知风格二、气质三、性格四、自我调控系统第三节人格学说一、人格特质理论二、人格类型说三、人格维度说第四节人格成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家庭环境因素三、早期童年经验四、学校教育因素五、社会文化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第五节人格测评一、测验法二、投射法三、情景测验第十章社会认知(建议4课时)第一节自我和自我完善二十四、自我的本质二十五、自我完善第二节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一、印象形成二、印象管理的策略第三节社会态度和偏见一、社会态度概述二、社会态度的形成三、社会态度的转变四、偏见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一般概念二、归因偏差第十一章社会行为(建议3课时)第一节人际吸引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二、爱情第二节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一、助人行为二、侵犯行为第三节从众、依从和服从一、从众二、依从三、服从第四节竞争与合作一、竞争与合作二、优先选择竞争第五节群体行为一、群体决策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第十二章心理健康(建议3课时)第一节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概述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压力与健康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二节心理异常一、心理异常概述二、心理异常的分类第三节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一、焦虑障碍二、躯体形式障碍三、性障碍四、心境障碍五、精神分裂症六、人格障碍七、进食障碍八、物质滥用与药物依赖第十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建议3课时)第一节生物学治疗一、药物治疗二、其他生物学治疗第二节心理治疗一、心理动力学疗法二、行为主义疗法三、人本主义疗法四、认知疗法五、家庭疗法第三节心理治疗的效果一、心理治疗的效果二、心理治疗的共同主题第十四章毕业发展(建议3课时)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定义二、毕业发展观第二节毕业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一、毕业认知发展二、毕业道德发展第三节毕业社会性发展一、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二、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四、成人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十五章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建议3课时)第一节职业选择一、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二、职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三、招聘和选拔中常用的心理测评技术第二节生涯规划和生涯辅导一、生涯规划二、生涯辅导。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含课时考查)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案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
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案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本课程共课时(含课时考查),每周课时。
学分为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平时分占。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案、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案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通过教案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 教案目标]、了解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及主要学派;、理解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212322211)教学大纲一、前言(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普通心理学(二)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函授学前教育(专)专业。
(三)总学时安排总学时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自学64学时。
(四)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哲学和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作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首门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所有的教育学课程和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明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之上掌握各个心理现象的概念、种类、特征和规律,了解各自的生理机制,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各个心理现象的概念、种类、规律难点:各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心理实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元第二节神经系统1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第四节内分泌系统要求: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类反射。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人类意识的产生第三节人类意识的特征要求: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掌握人类意识的特征。
第四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概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节注意的特征第四节注意的理论要求:掌握注意的概念、种类和特征;了解注意的理论。
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修订
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修订一、课程名称: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1.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神经系统与感觉觉知2.1 神经元与神经传递2.2 感觉觉知过程2.3 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3. 认知与记忆3.1 认知过程及其心理学模型3.2 记忆的构成与过程3.3 认知与记忆的发展与异常4. 情绪与动机4.1 情绪的分类与表达4.2 情绪与健康关系4.3 动机的概念与类型5. 人格心理学5.1 人格理论及其分类5.2 人格与个体差异5.3 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6. 心理治疗与咨询6.1 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6.2 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原则6.3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预防7. 社会心理学7.1 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过程 7.2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7.3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8. 应用心理学8.1 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8.2 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策略8.3 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8.4 健康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四、教学方法:1.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
2.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实验示范等。
3. 学习任务:课堂学习、课后阅读、实践作业等。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笔试。
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课程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心理学导论》(作者:李明)2. 《认知心理学》(作者:张华)3. 《人格心理学概论》(作者:王志)4. 《社会心理学导论》(作者:刘晓)5. 《应用心理学导论》(作者:陈宇)七、参考文献: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2. Freud, S. (1915). The unconscious.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pp. 159–215). London, UK: Hogarth Press.3. Piaget, J. (1963).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Vol.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176-186.4.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Macmillan.八、备注:本大纲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订,如有更改,以教务处最新发布的修订版为准。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使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特点、青少年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等基本知识,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从事普通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的心理观;(二)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
主要知识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智力与创造力培养;动机与学习;人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进一步完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教育学。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刘学兰等),现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3次印刷。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6年7月第6次印刷。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七、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运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编号:(901003)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3.总课时:444.总学分:2.5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6.适用专业:师范生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二、课程简介《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1.教学目的: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
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五、课外作业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六、课程考核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关于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心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支。
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流派。
3. 熟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和惩罚的原理3. 认知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 研究和记忆的认知过程4. 发展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成年人发展和衰老5. 人格心理学- 定义和主要理论- 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6. 社会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 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7. 心理评估- 评估方法和工具- 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 应用和限制8. 心理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和理论- 心理治疗的应用范围-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
2. 讨论:安排案例分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开展实验、观察和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小组项目:分组完成心理学课题研究或实践项目,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报告。
3. 期中考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论文: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撰写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心理学导论课程大纲
心理学导论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的1.3 课程对象1.4 学习要求二、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2.1 心理学的概念2.2 心理学的起源2.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学派2.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认知心理学3.1 基本概念3.2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型3.2.1 记忆3.2.2 感知3.2.3 思维3.3 认知发展与学习四、发展心理学4.1 基本概念4.2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型4.2.1 儿童认知发展4.2.2 社会情感发展4.2.3 青少年发展4.2.4 成年期发展4.3 学校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五、社会心理学5.1 基本概念5.2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5.3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5.4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六、心理健康与幸福感6.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评估6.2 心理疾病与幸福感6.3 心理健康促进与幸福感提升七、实验心理学7.1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7.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7.3 实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八、应用心理学8.1 临床心理学8.2 教育心理学8.3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8.4 健康心理学8.5 法律心理学九、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9.1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9.2 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关系9.3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关系9.4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十、计划与安排10.1 授课方式与学时安排10.2 作业与考核要求10.3 学习资源与参考书目十一、评估与反馈11.1 课程评估方式11.2 课程反馈与改进策略通过对心理学导论课程大纲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了解不同流派以及发展历程,掌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进一步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认识,以及培养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和思辨能力。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2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的研究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2.4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研究2.5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主要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4.1 学习态度学生应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并勤于思考、探讨。
4.2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心理学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本质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及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
熟悉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如教育、临床、工业等)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对他人心理和情感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贡献。
探讨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2、研究方法讲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3、感觉与知觉阐述感觉的生理机制和基本特性,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分析知觉的组织原则和影响因素,以及知觉与错觉的关系。
4、意识与注意探讨意识的层次和状态,如清醒意识、睡眠与梦、催眠等。
介绍注意的种类、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注意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5、学习与记忆讲解学习的基本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学习理论等。
分析记忆的过程、类型和遗忘规律,以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6、思维与语言探讨思维的形式、过程和策略,如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等。
研究语言的结构、发展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7、动机与情绪分析动机的产生机制和类型,如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等。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分析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4、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范围和方法。
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介绍神经元、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感、动机和情绪,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情感调节等。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和社会行为,包括人格理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
6、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包括胎儿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7、心理病理学:介绍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8、心理学应用:介绍心理学在教育、工作、咨询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6学时,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部分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学时;实践操作部分每周安排一次,每次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心理学导论(4学时)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3、认知心理学(6学时)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6学时)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6学时)6、发展心理学(4学时)7、心理病理学(4学时)8、心理学应用(4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论文和完成课后习题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平时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和阅读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总学时:54,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践课9学时总学分:3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54学时授课教材:心理学(第2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材”。
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2.叶奕乾.心理学(修订二版).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3.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4.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5.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2年01月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7.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09月1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0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够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
对心理学的发展简史进行介绍,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把握心理学的大体框架。
【重点】个体心理,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难点】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三、心理学发展历史第二节科学的心理观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四、心理具有主观性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考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2.你怎样理解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内涵?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4.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第二章认知理论(1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认知心理学的含义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背景;使学生掌握认知理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注意的规律与教学;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记忆的保持;影响遗忘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难点】注意的品质;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问题解决中的和专家与新手【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五、注意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第二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二、知觉三、错觉第三节表象和想象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种类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四、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五、记忆保持的条件与方法六、影响遗忘的因素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特征三、思维的分类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五、问题解决思考题:1.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感觉现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何?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表象和想象的特征有哪些?想象是如何分类的?想象有哪些功能?5.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7.如何促进记忆的保持?8.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9.什么叫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6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相互作用和动机的理论,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情绪、情感的关系,情绪的表现形式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的品质等。
【重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情绪与情感的关系【难点】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动机的理论;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节动机一、动机概述二、动机的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三节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四、学生的情感教育第四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三、意志的品质思考题: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第四章智能理论(4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力和智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智力的相关理论。
【重点】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难点】智力的相关理论;【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能力差异表现的教学视频的观摩讨论、心理测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能力一、能力的概述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智力一、智力理论二、智力的测量第三节智能的培养一、学生智力的开发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思考题:1.什么是能力?能力有哪些种类?2.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有哪些?4.简述几种重要的智力理论。
5.有哪些因素影响智力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第五章人格理论(4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人格的理论学说;掌握气质、性格的概念,了解气质的学说,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性格的类型以及性格的结构和特征;气质与因材施教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气质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难点】气质的学说;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性格的结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理论概述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概念二、气质的学说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概念二、气质和性格的关系三、性格类型四、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思考题:1.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如何针对气质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3.试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品德的含义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培养良好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难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理论【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品德教育的教学影片观摩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品德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第三节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第四节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二、学生常见品行不良的表现三、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四、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思考题:1.什么是品德?试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发展。
3.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
4.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分析说明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3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特征;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和集体的特征及管理方法;理解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和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现象;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人际魅力的提升办法。
【重点】群体中的个体心理现象;人际魅力的提升【难点】社会助长与惰化;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的概念二、不同类型群体的管理第二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二、从众与服从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四、竞争与合作第三节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二、人际魅力的提升思考题:1.举例说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什么是从众现象?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魅力?第八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功能、原则、内容、方式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