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于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深入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被完全推向市场,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应对粮食市场的全面开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是国有粮食人共同关心和急需探讨的课题。自3月23日开始,笔者借全国清仓查库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资产现状、资产利用率、资产完好率、人员结构、年均销量、效益情况及各单位对企业改革的打算和建议等方面,对我县28家基层库站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和调研。本报告试从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出发,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一探索。

一、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粮食系统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天职,不断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法治化、产业化进程,全县粮食经济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3月底,全县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5家(不含县粮食购销公司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资产总值13098万元,有效仓容12万吨。从业人员86人,教育程度均为中级以下,平均年龄45岁以上。全年利润均在15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企业30万左右。全年共承担市县两级储备任务31500吨,年购销总量45万吨。职工年收入2万余元。县粮食局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系统法制宣传工作

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先进单位等殊荣。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副局长张桂凤等领导在如东视察、调研时,对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化经营等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如东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突出创新、创优,在资源优势中迅速成长,并善于在成长中创造着新的优势,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化挑战,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需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现科学发展。

1、积极的探索

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深化改革作为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路径,在粮食流通“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轻装上阵。我县原有国有粮食企业30家,在职职工3035人,离退休职工1031人;累计粮食财务亏损挂账达8861.9多万元。面对沉重的历史包袱,粮食部门抢抓时机实施顺价销售,使“老粮”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协助审计部门,组织对购销企业新增财务挂账进行审计认定和全面清理,将政策性挂帐全部剥离到县局集中管理,卸掉了企业沉重的财务包袱。在“老人”方面,粮油工业企业共分流职工2400多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880名在职职工“全体起立”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重新进行了竞岗返聘。二是保放整合。在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粮食经济发展、能否发挥主渠道作用为首要前提,实施“有退有进、保放结合”,保留了主产区的29个骨干经营网点和部分优良资产,放开了边远、

偏僻地区和收购量较小的经营网点,保放比例达50%。2007年,在报经县政府同意后,又组织实施了新一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体制改革。兵房粮管所和掘港粮管所、马塘粮管所和丰利粮管所分别实施资产重组。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从根本上打破了沿袭多年的“一区一所、一镇一站”格局。三是开拓经营。为谋求企业市场化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空间上突出“外向化”理念,在抓好本地粮源的同时,通过打造“产销联谊会平台”、建立省内外粮源基地等途径,巩固发展了一大批客户,先后与全国许多地区达成了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外购外销、外购内销活动,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经营效益上体现“合理化”理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做法,通过加强市场调研,随时掌握行情变化,采取边购边销、即购即销等方式搞好适时销售。经营方式上贯穿“多元化”理念,除继续采取“预约收购、上门收购、订单收购、全天候收购”外,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粮源,初步走出了一条“联合发展、互惠双赢”之路。

2、制约的因素

从主观层面分析:

近年来,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企业日子相对好过了,能够解决自身的一些遗留问题,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缺乏忧患意识和发展眼光。另外,在如何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粮食市场方面,如何增强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如何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还不够。

从客观层面分析:

一是企业负担仍然很重。尽管减员分流,人员大幅度下降,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的“特群”以及各项交费压力很大,特别是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离休干部的医疗费用、遗属人员的补助费用、

6165人员的生活费以及军转干部、内退人员等特殊群体人员的生活费、各项保险费用标准也相应大幅提高,2000年改革计提相关专项经费,将形成很大的资金缺口,这笔逐年增加的差额费用,对企业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二是企业减员分流后带来的人才缺乏。现在留在购销企业的职工应当说总体上是素质较好的,是经过竞争考核后上岗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开拓能力缺乏、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同时,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后,基层购销网点和人员大幅减少,粮食收购季节人员不足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库以50年代的苏式仓、60~70年代的简易仓、80年代的基建仓为主,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对存粮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仓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粮食难收进,外运也困难,有些库点设施较好,但利用率很低;有些库点收购量很大,但仓库却严重不足。总体上看,虽然经营量很大,但粮食经营利润很是微薄,抗风险能力较弱,更没有能力对仓库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同时,也因为利润微薄,资产含金量不高,向农发行贷款和融资渠道不畅,错失了许多商机,严重制约了经营和发展。

更加困难的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级储备粮的补贴标准只能维持银行利息和轮换费用。保管费、装卸费、损耗费等,还要靠自营效益来弥补,政策性业务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粮食主管部门面前的迫切任务。

3、面临的机遇

粮食增产计划新政策给粮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