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解决问题一)

合集下载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典雅小学钟云霞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4-86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对时间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而且会互相转化,对时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几时几分有了一些客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原理,找准分段计时法的分界点,知道可转化为24时计时法来求经过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黑板贴学具准备:钟面、学习题单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感知激趣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新朋友莉莉,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一天吧!抽生读[课件出示:莉莉早上6:30起床,8:00到校,下午4:00离校,用2小时做作业,晚上7:00吃饭,21:00开始睡觉,第二天6:30起床。

] 师:你能分辨出里边哪些表示的是“经过时间”,哪些表示的是“时刻”吗?生:2小时是经过时间,其余是时刻。

师:你们同意吗?师:昨天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将上面用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转化为24时计时法说一说吗?师:像这样说,早上6:30就是6:30生:早上6:00就是6:30,下午4:00是16:00,晚上7:00是19:00。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咱们班的同学对24时计时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你们可真棒!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周末到了,孝顺的莉莉要乘火车去看望奶奶。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我们一起来阅读与理解题意。

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11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30×40=80×30=900×10=60×70=21×20=88×10=13×30=32×20=2、笔算:24×3=38×2=『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

新课开始,我便以准备带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充分调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再以邀请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准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5、设疑: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那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一、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

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进位乘法)、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部分是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

并且,在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

例如,在教学笔算14×12时,学生可以很快地利用刚学习的口算14×10=140,14×2=28,140+28=168进行计算。

这样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提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教案设计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教案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位)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培养类比分析概括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案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春天!师: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你们周末平时都去哪里游玩啊?生:动物园、公园、图书馆.....师:同学们去了这么多地方啊,春天到了,小明的学校组织他们春游,他们去哪里老师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坐车去的。

你们今天能不能当一节课的小会计,帮小明学校算算账。

既然要算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啊?生:车费!一张车票多少元?师:一张车票48元。

问题1:两张车票多少元?生:48×2=96(元)师:你算的真快啊!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生:先用40×2=80,再8×2=16,然后80+16=96.师:你真棒。

问题2: 五张车票多少元?生:48×5=240元。

问题3: 十张车票多少元?//通过问题复习口算,为后面学习做铺垫生:48×10=480元。

问题4:十一张车票多少元?//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生:48×1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吧,先算什么?生:1×48=48师:再算...生:10×48=480师:最后...生:48+480=528(元)师: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生:数位对齐,书写用尺子。

问题5:小明班里一共有37人,车费一共需要多少元?生:48×37二、自主探究,内化新知1、估一估师:同学们,在我们算之前你能不能先估一估,看看48×37大约等于多少?生:2000,把48看成50,把37看成40,用40×50就等于2000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专题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专题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专题解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它贯穿于1-6年级教材,系统性很强,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难点。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全面。

“课标”把“课程目标”分成“总目标”、“具体目标”、“学段目标”三部分。

“总目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学段目标”分三个学段叙述。

先总体,后具体,逐渐展开,层层深入。

“问题解决”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它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中。

下面从研课标、说教材、应对策略三方面来说说“问题解决”这一专题。

一、研课标研课标主要从新旧课标对比和学段的不同要求两方面来阐述。

(一)新旧课标对比涉及到具体目标的对比。

把解决问题变为问题解决。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能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则更为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需要的。

实验版:修订版:(二)核心概念内容对比在把握在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时发现,在三个学段行为动词的使用变化中,从“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尝试”,到“初步学会”;从“在日常生活中”到“在具体情境中”;从“尝试解决”到“初步运用知识解决”,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从“知道”到“了解”到“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了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体现了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意图,也反映了课程内容螺旋上升的思路。

二、说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贯穿课标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研课标是学交规,说教材就是驾校培训,这些都是平安上路的有力保证。

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教材在问题解决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一)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特点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体现:1、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采用分散式。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课后作业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课后作业

(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注意。

2、完成练习十第1题结合鸡蛋图,了解竖式的书写过程。

3、完成练习十第3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 23 1 3 4×4 3 ×1 3 ×1 26 6 9 3 6 88 8 1 3 3 41 5 42 234 0 8()()()(四)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除法两小节。

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重点教学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突出各部分积的实际含义。

接着编排进位的,经历笔算过程,帮助掌握笔算方法。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打下基础,而且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学习做好准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笔算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笔算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604 × 8 =
探究新知
604 × 8 = 4832
方法一:口算 将 604 分成 600 和 4。 600 × 8 = 4800 4 × 8 = 32 4800 + 32 = 4832 所以 604 × 8 = 4832
探究新知
604 × 8 = 4832
方法二:笔算
604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8
4 8 32
新课导入
1.口算。
7×8+6= 62 7×4+5= 33 2×8+8= 24
3×5+7= 22 5×9+5= 50 4×9+8= 44
新课导入 2.列竖式计算。[教材P63 练习十三 第3题]
12×8 =96
12 × 18
96
13×7 =91
13 × 27
91
61×6 =366
61 ×6
3 66
2.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1)
新课导入
口算。 12×4= 48 13×2= 26
21×3= 63 33×2= 66
42×2= 84 43×2= 86
新课导入
说一说:12×3 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
口算 摆学具
用连加法计算
用数的组成计算
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用竖式计算。
探究新知 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教材P60 例1]
48 × 57
336
92 × 18
7 36
137 × 2 46
822
179 × 3 34
716
随堂练习
13.电影院有278个座位,每天放映 4 场电影。每天最多能有 多少人看电影? [教材P65 练习十三 第13题]
278 × 4 = 1112(人)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多位 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再用这个 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就能得出 估算的结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看来在估算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下实际的情 景,估算出结果后要考虑是否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像刚才 我们解决的问题,都要把数估大一些,也有一些问题要估 小一些,我们在估算之前要做出正确判断。
三、巩固练习
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1×6 ≈ 120 48×5 ≈ 250 412×3 ≈ 1200 498×7 ≈ 3500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如果有32个同 学参观,带250 元买门票够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29×8,把29看作30,30×8=240 ,够买门票。 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 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 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三)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9个同学参观, 带250元买门票 够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29个同学参观, 带250元买门票 够吗?
29×8
29×8≈240 240<250 250元够买门票。
29×8大约 得多少? 因为29接近30,
29×8大约 得240。
30×8=240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执教者:屈艳华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请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或整百数
29 41 597 320 77 186 186
30
40
600
பைடு நூலகம்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估算解决问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普洱市澜沧县糯扎渡镇小学石素英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7。

学情分析:例7,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习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还要学习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逐步形成估算能力。

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来教学。

而在前面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和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相关知识的经验,在三年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能熟练掌握,小部分学生口算速度比较慢,个别学生口诀还不太熟练,需个别辅导。

问题最大的是估算,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很少进行估算,部分学生觉得列竖式计算还进行估算很麻烦,没有养成估算的习惯,我想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学生在进行计算前先进行估算,让他们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

很多题目学生口算就算出来了,学生根本不需要估算,后面一些例题中,很多题目也无需估算,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人为地要求让学生估算,然后笔算,久而久之,学生似乎对估算有一种腻烦心理。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

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计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一)激趣导入谈话:老师今年大约40岁,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可能是多少岁?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1 42 43 44 35 36 37 38 39四舍五入小结: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出接近“40”的数都有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出示课件
我每天读书12页,20天能读多少Hale Waihona Puke ?师: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知道了每天读12页,问题是20天能读多少页。
师:怎样解答呢?
生:12×20=240(页)
6、为什么今天我们解决问题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今天解决问题要用两步,由于第一步解决的中间问题不同,因此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关键:找准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知识应用
1、做一做
我们到熟悉的校园里来解决一下问题
张庄小学有9间教室,每个教师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安装5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先解决什么问题?
生:先求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橘子树;先求一行橘子树能产多少千克橘子。
四.当堂测试
1.计算下面各题。
25×6×7 104×4×6 40×7×4
12×8×7 5×18×23
2.一只啄木鸟每天大约吃300只害虫,4只啄木。3天可以吃多少只害虫?
3.一辆公共汽车每天往返于火车站至汽车站3个来回,火车站至汽车站全线长48千米,这辆车每天行驶多少千米?
五.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开心吗?你愿意与大家分享你开心的事情吗?
希望大家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解决问题时也能够多想策略,选最好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把信息找全了。
哪位同学愿意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说一说你用了几步,每步求的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
生1:12×5=60(个),45×60=2700(元)
生2:12×5×45=2700(元)
同学们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整齐,分类明确,超市中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超市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板贴题目)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师:超市遇到了什么问题要解决?
生:超市的保温壶一共卖了多少钱
师:你都知道哪些信息?
生:超市一周卖了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45元,(还有什么呢?)每箱有12个保温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和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但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
教学重点:
4、刘悦和崔嘉晶同学用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求共有多少个保温壶,为什么写的不一样呢?
生:一个写的是分步,一个写的是综合。
如何把两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呢?谁会?你来教教大家
示范方法:不用算出第一步的结果直接再乘第三个量。
请写分步的同学在自己算式下列写一下综合算式。
你写对了吗?(出示大屏幕,集体订正)
5、师总结:同学们,咱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这道题,要解决保温壶一共卖了多少钱一步解决不了,必须先求中间量,有的同学先求一共有多少个水壶,也有的同学先求一箱多少钱,用不同的中间量进行第二步的计算,都得到了2700元,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方法来计算,用另一个方法来验算,结果都得到了这些水壶一共卖了2700元,咱们一起把答话补充完整吧。
两位数乘两位数(连乘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索和解决问题,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步骤,明确用两步解决问题时求解中间量的必要性。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在探索和学习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学生自主读题,完成练习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求了什么)
(2)指名学生在投影大屏幕上汇报不同做法,说明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或互相补充。
2、练一练
跑道每圈长400米,她每天坚持跑2圈。她每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说一说
一个果园有26行橘子树,每行有18棵,平均每棵树可以收获20千克橘子。这个果园一共可以收获多少千克橘子?
师:解答的正确吗?
生:正确!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
师总结方法(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刚才的题老师分别给了几个条件,几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解决了问题?
生:一步!
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看一看我们还能不能用一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超市图片
生3:45×12=540(元),540×5=2700(元)
生4:45×12×5=2700(元)
生5: 5×45=225(元)
生6:45×12=540(元) ……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
分析:一步能够解决问题吗?(不能)
崔老师想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该怎么办呢?(生:分两步,先求……再求……)
他说的方法你听懂了吗?谁还愿意再来说一说?
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上课时,教师能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解比较细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