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

合集下载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舟过安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

(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

(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

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

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

2、借助插图。

3、发挥想象)(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b、演古诗,再现情境。

《舟过安仁》详解PPT课件

《舟过安仁》详解PPT课件
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意象与意境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安 仁”、“舟”、“过”等,探 讨其营造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主题与情感
深入挖掘《舟过安仁》的主题 内涵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 化环境,探究这些因素对诗歌
创作的影响。
诗词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等。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01
02
03
比喻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安仁的景色和人物形象 化,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
拟人
诗人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 将安仁的景色和人物人格 化,使得诗歌更具有情感 和生命力。
细节描写
诗人通过对安仁的景色和 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得诗 歌更具有画面感和立体感。
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语言特点
简洁明了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 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使得读 者能够快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
感。Leabharlann 形象生动诗人通过描绘安仁的景色和人物, 使得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的效果,让 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场景。
富有节奏感
这首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通过押 韵和平仄的运用,使得诗歌读起来 具有音乐美感。
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
总结词
解析了《舟过安仁》这首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详细描述
这首诗中的意象包括渔船、小童、河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 对安仁地区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3 诗词的主题和思想
主题概括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安仁古镇的美景和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Hale Waihona Puke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舟过安仁》中的两个“小童”和 《牧童》中的“牧童”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舟过安仁》中的两个“小童”稚气十足, 玩耍中透露出聪明伶俐;而《牧童》中的“牧童” 吃饱后躺在月光下休息,十分悠闲,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宋】杨万里的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gāo zhào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作者在哪儿?他看见两位儿童在做 什么有趣的事?“趣”体现在哪? 从哪读懂的?
2.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说 诗句的意思。
3.你觉得诗中的儿童是怎样的?表达 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哪儿?他看见两位儿童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趣”体现在哪?从哪读懂的?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撑船用的竹杠或者木杆。
棹:船桨。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 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 笛声。
这是诗人闲来发现的情景,这两个小孩子 的奇怪举动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侧面反映了诗 人此时的心情是闲适愉快的。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桑茶坑道中 清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

古诗舟过安仁翻译赏析《舟过安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前言】《舟过安仁》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桌: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⑥使风: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翻译】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赏析】《牧童》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b/944htm,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小舟”、“浪花”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写一篇关于《舟过安仁》的读后感。

9. 板书设计《舟过安仁》杨万里小舟浪花便捷斗笠10.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情况。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舟过安仁》杨万里.拼音版

《舟过安仁》杨万里.拼音版

舟zh ōu 过ɡu ò安ān 仁r én【宋s òn ɡ】杨y án ɡ万w àn 里l ǐ一y ì叶y è渔y ú船chu án 两li ǎn ɡ小xi ǎo 童t ón ɡ,收sh ōu 篙ɡāo 停t ín ɡ棹zh ào 坐zu ò船chu án 中zh ōn ɡ。

怪ɡu ài 生sh ēn ɡ无w ú雨y ǔ都d ōu 张zh ān ɡ伞s ǎn ,不b ù是sh ì遮zh ē头t óu 是sh ì使sh ǐ风f ēn 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注 释】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白话译文】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鉴赏】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

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

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1、《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1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6、《池上幼女词》唐·施肩吾幼女才六岁,小娃撑小艇,未知巧与拙。

偷采白莲回。

向夜在堂前,不解藏踪迹,学人拜新月。

浮萍一道开。

7、《与小女》唐·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8、《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9、《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0、《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1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女子雨中撑伞意境古诗

女子雨中撑伞意境古诗

女子雨中撑伞意境古诗
女子雨中撑伞意境古诗:
1、《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渔家傲》宋朝: 欧阳修
叶有清风花有露。

叶笼花罩鸳鸯侣。

白锦顶丝红锦羽。

莲女妒。

惊飞不许长相聚。

日脚沉红天色暮。

青凉伞上微微雨。

早是水寒无宿处。

须回步。

枉教雨里分飞去。

3、《荷伞》明代:谢肃
客行触暑向湖涯,拗得青荷作伞持。

岛雨乍来珠乱走,浦风飒至扇同挥。

清香立鹭空思近,圆影游龟竟失依。

正爱微凉消热恼,敢论高盖带倾危。

水中好葺湘累室,阵外何妨蜀客衣。

谁谓脆柔难久恃,自怜芳洁少相知。

截筒拚饮匏尊尽,屑蒂须将肺病治。

摧折敷荣吾庇赖,休歌柱镜不堪为。

4、《雨中泛湖》宋朝: 黄裳
落日衔山,行云载雨俄鸣。

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声。

烟波醉客,见快哉、风恼娉婷。

香和清点,为人吹在衣襟。

珠佩欢言,放船且向前汀。

绿伞红幢,自从天汉相迎。

飞鸥独落,芦边对、几朵繁英。

侑觞人唱,乍闻应似湘灵。

译文:落日靠在山后面,乌云密布,正下着雨,湖中有鹅鸣。

有一方5、《张明府惠伞》明代:庄昶
皇天迓不雨,青盖领初阴。

畎浍枯遮看,岩泉脉引寻。

此时须大厦,何处不流金。

一卷蓑衣薄,云生枫树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

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

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

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

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

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

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

屡迁至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

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

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

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

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

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

后迁秘书少监。

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

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

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

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舟过安仁》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舟过安仁》
稚子弄冰杨万里zhngqng稚子弄冰杨万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为头部遮挡住。
停下了船 桨。
借助风的力量。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涨满了流 水,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 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课后练笔】
把古诗《舟过安仁》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安仁: 地方名江西省安仁县
【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理解词语。
收篙 停棹 怪生 遮头 使风来自gāozhào
zhē



收篙 遮头
停棹 使风
【抓字眼 明诗意】
把撑船用的竹竿 或木杆收起来。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收篙 停棹 怪生无雨都张伞, 怪生 遮头 不是遮头是使风。 使风 怪不得。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没有雨都张开伞坐在船上。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歌的异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歌的异同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1.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以善写田园著称,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乘船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舟过安仁》地名注释质疑及写作背景分析

《舟过安仁》地名注释质疑及写作背景分析


《 舟 过安 仁》 地 名 注秤 质疑

口 焦培 民
孝 ’ 析
人教版课 标教材五年级 下册《 古诗词三 首》 中有

教 材 中 的这 个 注 释 有 可 能 是 错 误 的 。
首是 南 宋 诗 人 杨 万 里 的 《 舟过 安仁》 : “ 一 叶 渔 船 两
这首诗 的写作 时间, 也可略作 分析。 《 舟过安仁 > 第一 首是 “ 恰 则油 窗雨点声 , 霎时花 屿 日华 明。 不 须
平进入 弋阳, 经 弋 阳 进 入 安仁 。 此 闰月 , 当是 闰 二 月 , 查 史 书记 载 , 1 1 9 2年 正 好 有 闰 月 。 由此推 知 , 这 首 诗 写于 l 1 9 2年 。 作 者 经 过 安仁 以 后 , 沿信江北上 , 经 鄱
五月所写的《 诚斋 江东集序》 称: “ 绍 熙庚 戌 ( 1 1 9 0年 ) 十月 , 予上章 丐外 , 蒙恩除江东副 漕。 ” “ 既抵 官 下 , 再
安仁必在三月份。 乐平距 弋阳约一百五十里 , 弋阳 与
信、 南康、 太 平诸 郡所 作诗 得 五百 首 , 乃 命 日《 江 东
集》 。 ” 从 这 段话 可 以 看 出 , 《 江东集》 中的 5 0 0首 诗 , 是 1 1 9 0 — 1 1 9 2年 , 杨万 里在江东 转运使 治所金 陵 ( 即今
天气 。 作者恼十 艮 春 天像 小 孩 子 一 样 “ 没十成 ” , 淘 气 没
正形 , 翻云覆 雨。 希望天气 晴好 , 让 他 顺 利 渡 过 鄱 阳 湖, 回 到治 所 金 陵 。 课文选 录 的这首诗 中 , 两 个 小 童 之 所 以能 够 “ 都张伞 ” , 正说 明天气不稳 定 , 渔船上还 做着 防雨的准备。作者 于 1 1 9 0 年秋 出任江 东副使 , 而诗集编成于 1 1 9 2年 五月 , 则 这 首 诗 应 创作 于 1 1 9 1 年春 或 1 1 9 2年 春 。 究竟在 哪一 年呢 ? 可 以 从 诗 集 中

杨万里《舟过安仁》诗意及赏析

杨万里《舟过安仁》诗意及赏析

杨万里《舟过安仁》诗意及赏析《舟过安仁》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杨万里《舟过安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舟过安仁》原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⑤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舟过安仁》诗意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舟过安仁》教学教案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教案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 理解《舟过安仁》的诗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诗歌全文打印,每人一份。

3.2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2. 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生僻字词的含义。

4.3 课堂讲解1. 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诗歌中的难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4 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4.5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 作业要求1.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 按时完成,杜绝抄袭。

5.3 作业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予评价。

2.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1. 检验学生对《舟过安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舟过安仁》写作背景分析

《舟过安仁》写作背景分析

《舟过安仁》写作背景分析《舟过安仁》写作背景分析有一篇小学课文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教材对“安仁”注释为:“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1]我们发现这条注释可能有误,以下提出分析意见,请有关专家指正。

宋朝有三个安仁县。

一个安仁县在四川。

宋人欧阳忞《舆地广记》卷29《成都府》载,“安仁县,唐武德三年(620)析临邛、依政置,属邛州。

贞观十七年(643)省,咸亨元年复置,有斜江水。

”《大清一统志》卷310《邛州》载,“安仁废县在大邑县东南”,“本秦临邛县地,武德三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元年依旧置。

旧志安仁废县在大邑县东南三十里,元初并入。

”可见四川的安仁县唐代设立,两宋时期一直存在,到元初并入大邑县。

另一个安仁县在湖南。

《舆地广记》卷26《荆湖南路》载,衡州“安仁县,皇朝乾德三年(965)以安仁场置,后析衡阳、衡山二县地入焉。

”湖南省的安仁县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仍然存在。

第三个安仁县在江西。

《舆地广记》卷24《江南东路》载,饶州辖“安仁县,皇朝开宝八年(975)以余干县地置安仁场,端拱元年(988)升为县。

”安仁设县历宋、元、明、清,有900多年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更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而得其中说道:“西望柯山正蔚蓝,衢州只在此山南”。

此安仁市在今浙江衢州市安仁镇,有衢江经过。

1180——1184年杨万里先后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和提点刑狱,并于1184年七月以继母丧去职,此间诗作收入《南海集》。

1184年十一月,杨万里服满被召入京任吏部员外郎,后又升任吏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

他任京官四年的诗作收在《朝天集》里。

1188年四月,杨万里为孝宗不满,外任筠州知州(江西高安),此间的诗作收入了《江西道院集》。

1189年九月,杨万里复任京职,次年十一月,不得已再次外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yu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随后,杨万里走进船舱,挥笔疾书: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 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首 脍炙人口的小诗就这样诞生了,一直流传 到如今。
《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而《舟 过安仁》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这么顽皮吗?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去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吧!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环节: 读诗文—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默诗文
正确 通顺 断句
题意 作者 背景
字词句 诗人 大意 情感
背诵 默写
杨万里(公元 1127-1206年),字廷秀, 号诚斋,吉州吉水(今 属江西)人。诗以善写 田园著称,南宋四大 家之一,与陆游、范成 大、尤袤齐名。
《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成一篇小短文。
《舟过安仁》改编
有一次,宋朝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路过安仁 县时,透过船舱的窗口,看见两边的河岸上覆盖 青青的小草,像铺上了鲜绿的地毯,到处花红柳 绿,莺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欣欣 向荣。
作者在哪儿?他看见两位儿童在做什 么有趣的事?“趣”体现在哪?从哪读懂 的?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撑船用的竹杠或者木杆。
棹:船桨。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 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猜一猜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这是诗人闲来发现的情景,这两个小 孩子的奇怪举动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侧面 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是闲适愉快的。
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 伫立在船头,举目眺望。这时,春风拂面,花香 扑鼻,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张开 双臂,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 着这春天赐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原来 不远处的河面上还有一只小渔船,船头坐着两个活泼可 爱的小男孩子,他俩一边划浆撑船,一边放声高歌。过 了一会儿,这两个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随即又收起了撑 船的竹竿和桨,跑进船舱,拿出一把雨伞站到船头,将 伞撑开。“咦,这时既不下雨,阳光也不强烈,他们拿 雨伞干什么呢?”杨万里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好奇心促使他将船靠上前问道:“现在风和日丽,你们 为什么要撑伞呢?”两个小孩睁大眼睛,歪着脑袋,天 真无邪地说:“我们这条船没有帆,撑开雨伞当帆用呗。 这样,使船既能快速前进,又能省力气!”杨万里这才 恍然大悟。他一面点头,一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 们俩太聪明了,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不简单,不 简单!”
Hale Waihona Puke 【宋】杨万里的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稚子弄冰
zhēng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清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想象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试着表 演出当时的情景,要有有对话、动作。 感受他们的童真与稚气。
《舟过安仁》中的两个“小童”和 《牧童》中的“牧童”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舟过安仁》中的两个“小童”稚气 十足,玩耍中透露出聪明伶俐;而《牧童》 中的“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光下休息,十 分悠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生字词闯关
zhē
遮蔽
gāo
zhào
收篙 停棹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gāo zhào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作者在哪儿?他看见两位儿童在做 什么有趣的事?“趣”体现在哪? 从哪读懂的?
2.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说 诗句的意思。
3.你觉得诗中的儿童是怎样的?表达 作者怎样的情感?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 前进啊!
“怪生”这个词,你读出什么?
“怪生”一词把诗人恍然大悟的愉悦写 出来了;突出诗人感受童趣的闲情雅致也体 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 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 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 现了儿童的童真和稚气以及诗人对儿童的喜 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