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系统生态学作业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包括生物复合休,而且还包括了人们称为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的复合体。
不能把生物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分开,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而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统。
特征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物理状况有关。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
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多的物种。
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
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寺的、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
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大基粒、低频率和绍慢速度为特征,它们被更大系统、更缓慢作用所控制。
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
有输人(input)和输出(output),而输人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
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它们可能落在后面,但它们不会赶在输人之前,这是因为输出是输人的结果,而输人是原因、源。
从这一观点看,没有输人也就没有输出。
维持生态系统需要能量。
生态系统变得更大更复杂时,就需要更多的可用能量去维持,经历着从混沌到有序,到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发展过程。
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
例如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物质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
又如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
这种物质交换是周而复始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
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生态系统作业
生态系统作业1. 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有机体、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作业旨在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并探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2.1 有机体有机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它可以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种群。
有机体通过与其它有机体及其非生物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2.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有机体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组成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种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
2.3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生物栖息地、土壤、水、气候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于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3.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它消费者通过摄食植物或者其它消费者获取能量。
能量在生物体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
3.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包括氮、碳、磷等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介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循环的网络。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3.3 保护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保护和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密度依赖调节来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从而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
4.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4.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进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存活。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 A. a等于b+d. B. a大于b+d. C. a等于b. D. a小于c+d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B. 增施化学农药. C. 增施有机肥. D. 污水灌溉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B. 城市污水. C. 核电站. D. 畜禽养殖场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B. 氮气(N2). C. 甲烷(CH4). D. 氧化亚氮(N2O)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B. 腐食. D. 寄生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A. 竹子. B. 杨树. C. 玉米. D. 花生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B. 捕食. C. 竞争. D. 原始合作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B. 空间结构. C. 时间结构. D. 组分结构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A. 水体. B. 土壤. C. 日光温室. D. 人类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C. 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 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1、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有[ B ]。
. A. 碳. B. 钾. C. 水. D. 氮12、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是[ B ]。
. A. 环境因子. B. 生态因子. C. 生物因子. D. 生存因子13、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进行控制,这是[ C ]的实际应用。
生态学作业1
《生态学》作业(一)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现象不受光周期的影响:AA 动物的群聚;B 鸟类的迁飞;C 牵牛花的开花;D田鼠的生殖。
2.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CA、非等价性;B、互补性;C、限定性;D、不可替代性。
3.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4. 在贫营养湖中,生物量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DA 可利用的阳光量;B 氧气的浓度;C 二氧化碳的浓度;D 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5、对于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 物质不断循环;B 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 能量不断流动;D 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CA.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鲤科鱼;B.一座山上所有的松树;C.一块稻田里的水稻D.一片草原上的小草;7、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D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8、在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AA、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B、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C、表示种群在初始状态下的数量;D、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9、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DA、无限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10、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BA、物种多样性增加;B、群落结构简单化;C、种间关系趋于稳定;D、优势种不明显。
11、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特点是: DA、随纬度增加而增加;B、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C、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D、随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12.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中,当N=K 时:AA、种群数量不再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缓慢增长;D、种群数量增长加快。
13、下列不是热带雨林特征的是:BA、树干高大挺直;B、夏绿;C、板状根发达;D、种类组成丰富。
生态学大作业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生态学》大作业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院系:学号:班级: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
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二、思考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
(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11.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2. 简述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13.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4.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15. 物种的概念,物种的隔离机制。
生态学课程作业
生态学课程作业
物种灭绝对人类的影响
彭亦睿 11160200428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对自然的改造。
人类社会经由古代的顺从依赖自然,到近代的破坏征服自然。
随着人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尽可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
势必使得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下去,环境的迅速改变使得大量物种的生存变得困难起来。
食物变得稀缺,栖息地遭到破坏,气候变得难以繁殖。
而一种生物的灭绝会造成原来的生物链的断裂,一方面导致更多的生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人类正在将其他物种一步步地逼上绝境。
新的物种难以产生,每一次新物种的产生,总是在经历过漫长而悠久的岁月,而新物种的产生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空间。
但如今自然处于人类的改造控制之中,如今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智能生物的进化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而现有的物种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走向衰亡,随着一个个物种的灭亡,生态系统这个偌大机器中的零件不断缺失,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也难以幸免。
当生态系统的损害达到不可逆的程度时,到时便宣告了人类这一物种的灭绝。
如今物种灭绝的速率高于物种消亡速率历史背景值,人类活动是物种灭绝的主要推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类既然能够导致物种消亡, 人类也能够、也必须采取措施, 避免物种高速消亡. 如今各国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人类应该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从法律上制约偷猎行为,维系生态环境的稳定,以期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生态学作业
生态学作业农业生态学作业农学112 林世泽113131217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答: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内容: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和系统调控规律,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等。
2、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哪些部分?答:(1).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包括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等。
3、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答:基本结构:指农、林、牧、副(农产品加工)、渔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转化、信息传递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1、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含义?什么是最小因素定律?耐性定律?答:自然环境:是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
人工环境: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狭义的定义:指由人为设置边界面围合成的空间环境)最小因素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耐性定律: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2、掌握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的含义。
答: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和生理上出现相似性的生物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生境:生物具体生活的环境。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3、什么是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答: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Meta-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即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4.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6.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该定义包含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7. 岛屿效应: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目越多。
8.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9.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10.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1. 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
12.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3. 耐性限度: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这个界限即耐性限度。
14.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受日照长短控制的现象。
16.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生态学作业习题
生态学作业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 生态位(Niche)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具体来说,生态位包括了一个生物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生态位的概念强调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分工,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2.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种间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共享资源而进行的直接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是通过捕食、争夺领地或争夺资源来表现的,反应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种间竞争可以导致资源的有限利用,进而影响物种的适应和分布。
根据竞争强度和机制的不同,种间竞争可分为互相抑制和透明竞争。
3.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与其相关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特定区域。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来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如森林、湖泊等;也可以是人为构建的,如农田、城市公园等。
二、问题回答题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简要描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能量从太阳等外部能量源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生物群落中的产生者(如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转移,每一级消费者通过摄取下一级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最后,能量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体的废物排放被释放到环境中,一部分能量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无机物。
能量流动的最终结果是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2. 请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以一个例子说明。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它涉及了物种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环境生态学大作业
一、1.2 各大水系湖泊污染现状: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总体上看,我国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
2008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2007年持平。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
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中有机污染指标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升高。
到了90年代中期,以Ⅲ类水质为主,并开始出现了Ⅴ类水质,意味着太湖已被严重污染。
巢湖流域目前仍处于富营养状态,11个水质监测点中,7个属Ⅴ类和劣Ⅴ水质。
滇池在20世纪70年代水质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到了90年代,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超出Ⅴ类标准,特别是氮、磷浓度很高,曾分别达到7.5、9.19mg/L。
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沿湖不少农村的井水也不能饮用,造成3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
由于饮用污染的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滇池特产银鱼大幅度减产,鱼群种类减少,名贵鱼种基本绝迹。
1.3 我国沿海污染情况: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生态学)一词。
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A.往复B.单向C.多向D.反向3.农田中的农作物属于(B )类型。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自由分布4.一块农田、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组成一个( B )。
城市生态学作业(三、四、五章)
城市生态学作业(三、四、五章)城市生态学作业第三章1、如何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答:(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1、生物生产:生物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生长、发育和繁殖。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交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
(1)生物的初级生产: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各类绿色植物产品。
(2)生物次级生产:从城市外部输入。
如香港的菜、肉.水等由内地供应。
2、非生物生产:是指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
(1)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游行产品及服务。
(2)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二)城市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与能量流动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
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
2、简述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答:(1)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而自然生态系统的主导成分是绿色植物。
(2)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并维持的能力。
(3)物质与能量流动:城市生态系统是依靠外来来能源的非生物生产系统,主要为工业产品,在能量的输送过程中有散失,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
而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垃圾以及增温和附加能量。
3、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答:生态学家等学者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起来的系统,因而组成上包括这三个方面:(1)自然系统: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以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城市活动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为特征。
有植物、景观、水体、太阳能、矿藏、土体、其他生物等。
环境生态学作业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思考题1.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2.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3. 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4. 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5. 理解内稳态的概念及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要类型。
答:⑴①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②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③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
依靠三个基本组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性)④生物借助于其他的行为机制为自身创造一个适于生存和活动的小环境,是使自身适应更大环境变化的又一种方式。
⑤鼠兔靠躲入洞穴内生活可以抵御-10℃以下的严寒天气,因为仅在地下10厘米深处,温度的变动范围就不会超过 1~4℃。
⑥当外界温度为22~25℃的时候,大白蚁(Macroter-mes natalensis)巢内却可维持30℃±0.1℃的恒温和98%的相对湿度。
白蚁巢的外壁可厚达半米,几乎可使巢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隔绝,又由于白蚁的新陈代谢和巢内的菌圃都能够产生热量,这就为白蚁群体提供了可靠的内热来源。
巢内的恒温则靠控制气流来调节,因为在巢的外壁中有许多温度较低的叶片状构造,其间形成了很多可供气体流动的通风管道,空气可自上而下地流入地下各室,从而使整个蚁巢都能通风。
蚁巢内的湿度是靠专职的运水白蚁来调节的,这些运水白蚁有时可从地下50米或更深的地方把水带到蚁巢中来。
⑦澳大利亚眼斑塚雉(Leipoa ocellata)也有类似的行为机制保持鸟巢的恒温,这种奇特的鸟不是靠亲鸟的体热孵卵。
生殖期开始前,雄雉收集大量的湿草并把它们埋藏在大约3米深的巢穴内,不断地翻挖,通风促其腐败产热,直到使巢穴温度达到适宜时为止。
然后雌雉开始产卵,此后,巢穴的温度将保持在34.5℃左右,上下波动不会超过1℃。
随着夏天的到来,太阳辐射将会成为白天巢穴的主要热源,只有在夜间才需要植物腐败所产生的热量。
生态学基础作业
《生态学基础》作业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简答题1.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划分,可形成什么样的学科体系?答: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分析题1.试析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答:1整体观的发展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3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4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第2章生态系统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哪几类,每类请各举两种生物说明。
答:生产者:绿色植物,一些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鹰,蛇分解者:真菌,细菌2.与一般系统相比,生态系统有何特点?答:生命成分的存在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分析题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般从形态和营养关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学作业--他感作用
致杀
四、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 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 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 现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 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 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其它植物 其它植物
二、 他感作用的物质
知识结构:
1
他感作用的释 放方式 具有他感作用 的次级代谢物
2
环境条件与植物分 泌物的关系
3
他感作用物的作用方式
4
(一)他感作用的释放方式
他感作用物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器官中,如叶、根、 根状茎、花、果实 和种子。他感作用物的释放方式主要 有四种:挥发、根分泌、淋溶、残留物的分解。 1、挥发 挥发性他感物质首先是在干燥地区的研究中发 现的。这些挥发性物质书萜类,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这 些挥发性萜类或呈水汽状被周围植物吸收,或溶入露水进 入土壤,被植物根系吸收。
五、
他感作用的发展前景
1、有益植物的合理结合 通过研究经济作物和其他作 物的他感作用,建立合理的轮作、间作和套种的耕种制度, 可有效地利用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并降低作物之间的负 效应,提高经济作物的质量、产量和土地的产出率。 2、有效他感物质的利用 以天然的有效他感物质的先 导物,通过人工合成施入土壤系统,使之不仅控制病虫害、 杂草,而且由于这种化合物的易降解性,不会给土壤环境带 来污染问题。随着合成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引起人们的 日益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 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利用他感物质(多为次生代谢物
《生态学》大作业A
1、下表列出了某湖泊水体及其水中和湖岸边的4种生物体内的某种物质X的浓度(ppm)。这4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关系。
水体
浮游植物
小鱼
大鱼
水鸟
X的浓度
(1)这种沿着食物链,某一特定物质的浓度逐级增高的现象在生态学中称为什么
(2)在自然生态系统种,有很多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浓度升高的现象。列出2种你知道的这类物质。
2、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会对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举例说明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少3个),并根据你学过的生态学基本理论选择当前存在的某一重大生态问题,剖析其成因和后果,并提出你认为可能的解决方案。
答卷提交要求:考试题提前公布,学生下载试题和答题卷后,在答题卷上答题。完成后需网上提交答卷。答卷于11月20日--12月6日通过点击页面左侧导航栏内“我的考试”-“课程论文/大作业”提交。
(3)像物质X这样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升高,这类物质的属性特征是什么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大鱼体内的物质X浓度对于水体的浓缩系数。
三、论述题(共1题,25分/题,共25分,选做任一均可)
1、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请根据所学生态学知识,分析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生物科学(生物学教育)2015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生态学【0564】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一、简答题(共3题,15分/题,共45分)
河狸的生态学作业
河狸的生态学作业
河狸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水生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水边的河流、湖泊
和沼泽等水域中。
以下是河狸的生态学作业:
一、河狸的生物学特点。
1.河狸是一种肉食性哺乳动物,常常以树皮、枝条和水生植物等作为
食物。
2.河狸的体形较大,通常体长可达1米,体重也能达到25公斤以上。
3.河狸具有锋利的门齿和强壮的脚趾,可以切割木材和筑造坝堤。
二、河狸的行为习性。
1.河狸是一种社群性动物,通常在河流或湖泊周边安置栖息地,形成
河狸城。
2.河狸喜欢夜间活动,一般在黎明前回到巢穴内睡眠。
3.河狸通常在夏季筑造坝堤,以这样的方式来调节水位、调节水流和
稳定栖息地。
三、河狸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1.河狸的坝堤可以促进水流缓慢,使河水泥沙淤积,沉淀以便生物生
长和繁殖。
2.河狸的活动可以改变流域水文条件和生物群落,对于维系生态平衡
和改善水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河狸的栖息地可以提供食物和庇护给其他水生动物,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之,河狸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物,它们在水文与生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生态平衡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大作业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院系:学号:班级: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
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
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直接威胁。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同时,各类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增加。
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近年来,酸雨在我国各地频频降临。
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部分地区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
这些都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这些仅仅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中的一部分。
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生态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不满与愤怒:近几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雪灾、洪涝、旱灾、沙尘暴、泥石流频发;生态难民面临生存危机,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许多人被逼无奈远离故土;因生态危机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数额惊人!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生态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我们必须制定完整的生态建设政策,做好生态建设工作。
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因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态建设政策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政策保障不力,政策功能特性不当。
禁止性、限制性强,而激励性、补偿性、扶持性偏弱,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未能有效地发挥政策功能,实现政策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要发展绿色经济,即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绿色经济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
其中包括“效率、和谐、持续”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化。
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大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胡主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胡主席要求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同时,作为国家国民的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落实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有助于唤醒全人类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写在最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
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危机解决与否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对待生态危机,我们必须摆正思想、端正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决生态危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坚持,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团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生态危机,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