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9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综述
【海洋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综述
![【海洋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784271b6294dd88d1d26b4d.png)
1
1
2
2
a 生物量锥体 (gDW ·m-2 )
b 能量锥体 (kcal ·m-2 ·a -1 )
c 数量锥体 (个体 ·ha-1)
生态锥体
数量锥体以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进行比较,忽 视了生物量因素,一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很多,但生物 量却不一定大,在同一营养级上不同物种的个体大小 也是不一样的。
生产量和现存量关系示意图
生产量P
生产量P
现存量 A
现存量
减少量E P=△B+E
B 减少量E
总初级生产与净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概述:
光能
6CO2+6H2O
叶绿素
C6H12O6 + 6O2
总初级生产(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与净初级生 产(net primary production,NP):植物在单位面积、单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 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 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或第一性生产。
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 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 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或第二性生产。
稳定同位素浓度的计算公式
稳定同位素通常用较重的同位素相对于某个标准的偏离值, 单位为偏离值(±)的千分之一(±‰)。偏离值的计算公 式为: δx= [ (R样品/ R标准)-1] ×103 δ=± x = 较重同位素的相对浓度,如13C、15N、34S的‰ R样品=样品中稳定同位素的比,如13C: 12C 、15N: 14N
海洋生态学 第9章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学 第9章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0f1c567a98271fe900ef90e.png)
相对于近岸浅海区而言,大洋区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
表层溶解氧高,在500~800 m之间出现最小值,大洋 更深的水体含氧量增高。到了深海底部,氧含量又有下 降,因为那里生物栖息密度相对地高一些。 盐度基本上是恒定的,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深海底部的广大面积都覆盖以微细的沉积物
(二)生物群落组成
图10-2 浅海鱼群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
1.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 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
很重要的类群。 (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① 季节性浮游动物:底栖 生物和很多游泳生物的幼体。
硅藻
② 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 此外有孔虫、放射虫、纤毛虫及水母类也常见。
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它的支持方式。
二、深海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现在调查已表明,深海有较高的多样性。
据报道深海底是发现新种的重要地方。 在超过6,000 m的超深渊也有很多种类,即使在10,000 m的深 处,也发现有海葵、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底栖动物。 解释:
1、环境长期稳定导致小生境的分化,每个种有狭窄生态位; 2、是捕食性动物不加区别地捕捉被食动物,避免了产生竞争排斥。 3、有的学者认为深海物种多样性水平高是与水温低而导致生物代 谢和生长率低,达到性成熟所经历的时间也长,减少了竞争优势 种的出现机会。
3.动物的垂直迁移导致有机物质的加快向下转移
(二)深海底栖生物的生产力
由于低温、高压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
生物生长缓慢
第九节 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一、海洋中的独特生态类型
1 9 7 7 年 , 加 拉 帕 戈 斯 ( Galapagos) 群 岛 附 近 2,500 m深处中央海脊的火山口周围首次发现热液 口 ( hydrothermal vents), 出 口 处 温 度 250℃~400℃。周围水体温度也明显高于正常海底。 浅水热液口(shallow vents) 冷渗口(cold seeps) 硫化物含量高、缺氧,有丰富的硫化细菌,还有一 些巨大的蠕虫及双壳类。
海洋生态学习题
![海洋生态学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b2e743daef5ef7bb0d3c14.png)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3.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5.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6.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8.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7. 生活于大洋中层和深层的鱼类在身体结构上有什么特征?8.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 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2. 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3. 如何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阳光有重要作用?6. 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7. 简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作用。
8. 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9.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
为什么说pH值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 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 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3.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应用生命表可以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e95f8e4465ce05087732131c.png)
第一章生态体系及其功效概论1 生态体系概念所强调的焦点思惟是什么?答: 生态体系概念所强调的焦点思惟重要强调天然界生物与情形之间不成朋分的整体性,建立这种整体性思惟使人类熟悉天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体系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焦点.2 生态体系有哪些根本组分?它们各自履行什么功效?答:生态体系的根本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非生物成分是生态体系的性命支撑者,它供给生态体系中各类生物活动的栖息场合,具备生物生计所必须的物质前提,也是性命的源泉.生物部分是履行生态体系功效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临盆者:能运用太阳能进行光合感化,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起源,在生态体系中得能量流淌和物质轮回中居重要地位.花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附临盆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经由过程对临盆者的摄食.同化和接收进程,起着对初级临盆者的加工和本身再临盆的感化.分化者:在生态体系中中断的进行着与光合感化相反的分化感化.3生态体系的能量是怎么流淌的?有什么特色?答:生态体系的能量流淌进程是能量经由过程养分级不竭消费的进程.其特色如下:(1)临盆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运用率很低,只有1%阁下.(2)能量流淌为不成逆的单向流淌.(3)流淌中能量因热散掉而逐渐削减,且各养分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临盆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4)各级花费者之间能量的运用率平均为10%.(5)只有当生态体系临盆的能量与消费的能量均衡的,生态体系的构造与功效才干保持动态的均衡.4 生态体系的物质是如何轮回的?有什么特色?答:生态体系的物质轮回经由过程生态体系中生物有机体和情形之间进行轮回.性命所需的各类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接收,改变成生物体中各类有机物质,并经由过程食物链在养分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逝世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类分化者分化回到情形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接收,从新进入食物链.生态体系的养分物质起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运用,在生态体系中不竭轮回,或从一个生态体系转移到别的一个生态体系.物质轮回的特色:1.全球性;2.来去轮回;3.重复运用.5生态体系是如何实现自我稳态的?答:生态体系经由过程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保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可以或许使生态体系趋于均衡或稳态.生态体系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庞杂,既表示在生物组分与情形之间,也表示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构造与功效之间.在一个生态体系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成长;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削减;接着,捕食者动物因为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天然削减.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保持着个别数量的大致均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互相制约关系的简略例子.解释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感化,而实际情形要庞杂得多.所以当生态体系受到外界干扰损坏时,只要不过火轻微,一般都可经由过程自我调节使体系得到修复,保持其稳固与均衡.生态体系的自我调节才能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体系的变更超出了自我调节才能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才能随之降低,以至消掉.此时,体系构造被损坏,功效受阻,乃至全部体系受到伤害甚至解体,此即平日所说的生态均衡掉调.6能进行光合感化的生物消失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答 :7 何谓生态体系办事?生态体系办事有哪些根本特点?答:由天然生态体系在其生态运转进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保持的生涯情形对人类产生的办事功效就被称为生态体系办事.其根本特点:(1)生态体系办事是客不雅消失的.(2)生态体系办事是生态体系的天然属性.(3)天然生态体系在进化成长进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硕.第二章海洋情形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接洽海洋重要分区解释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情形梯度特点?答:纬度梯度重要表示为赤道向南北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候差别逐渐增大,每日光照中断时光不合,从而直接影响光合感化的季候差别和不合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深度梯度重要因为光照时光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甚至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更,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底层温度低并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的而不竭增长,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疏.在程度倾向上,从沿海到向外延长到坦荡大洋的梯度重要涉及深度.养分物含量和海水混杂的感化的变更,也包含其他情形身分的摇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海减弱的变更.2 海水的消融性.透光性.流淌性以及PH缓冲机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大意义?答:(1)海洋的消融性具有很强的消融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感化所需的N. P等无机盐都以合适与有植物接收的情势消失于海水中,便于浮游植物接收.(2)海水具有透光性,光线可以投入必定的深度,为浮游植物光合感化供给必须得光照前提.(3)海水的流淌性可以扩展生物散布的规模.(4)海水的组分稳固,缓冲机能好,可以或许使PH保持在必定的规模内,可以或许使生物有一个稳固的生涯情形.3 扼要解释大陆边沿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不同?答:大陆边沿沉积是经河道.风.冰川等得感化从大陆或从临近的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它包含岸滨及陆架沉积和路坡及路裾沉积;深海沉积包含红粘土软泥沉积.钙质软泥沉积和硅质软泥沉积.红粘土沉积是从大陆带来的红色粘土矿物以及部分火山物质在海底风化形成的沉积物,重要散布在大洋的低临盆力去.钙质软泥沉积龋齿由有孔类的抱球虫和浮游软体动物的翼族类以及异足类的介壳构成,重要散布在宁靖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水深不超出4700m的深海底.硅质粘土重要由硅藻的细胞壁和放射虫骨针所构成的沉积.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配合特色及其在海洋生态体系中的感化?答:它们的配合特色是缺乏蓬勃的活动器官,活动才能衰或者完全没有活动才能,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顺应富有生涯的构造.浮游生物的数量多.散布广,是海洋临盆力的基本,也是海洋生态体系能量流淌和物质轮回的重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感化的产品根本上要经由过程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干被其他动物所运用.浮游动物经由过程摄食影响或掌握临盆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更又可能影响很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质源群体的生物量.5 按个别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如许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答:按个别的大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意义: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响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养分关系.6 海洋泅水动物包含哪些门类?解释鱼类生涯周期中得洄游行动及其意义.答:海洋浮游动物重要包含:原活泼物.浮游甲壳类.水母类和栉水母类.毛颚类.被囊动物有尾类以及其他的浮游动物.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自动洄游和自动洄游;按洄游的倾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性命活动进程中的感化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配合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意义: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天然选择的成果,经由过程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按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色.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合种类不合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雷同,这与包管最有利的洄游前提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况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敏锐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诱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过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感化.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渺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掉倾向.侧线敏锐的感流才能也起着引诱洄游倾向的感化7 联合底栖生物的生涯方法浅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答:生涯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按生涯方法,分为营固着生涯的.底埋生涯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涯的,底层泅水的等类型.黑体系体例部分我找不到答案,还请哪位同窗填补,感谢.第三章海洋重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感化1.什么叫情形和生态因子?情形:泛指生物四周消失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计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情形中对生物发展.发育.生殖.行动和散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情形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干生物等.2.何谓限制因子?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重要内容.1.任何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计.发展.滋生或集中的身分,就叫做限制因子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发展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两个帮助道理:(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厉的稳固前提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均衡的情形下才实用.(2)运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留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消失与滋生,要依附于某种分解情形因子的消失,只要个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缺乏或过多,超出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或生态幅,则使该物种不克不及生计,甚至灭尽.一般说来,一种生物的耐受规模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顺应才能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平日对规模狭小的情形前提具有极强的顺应才能,但却损掉了在其他前提下的生计才能.3.若何用辩证和同一的不雅点来懂得生物与情形的关系?生物只能生涯和顺应与于特定的情形中,情形前提决议着生物的散布和数量特点;生物的活动也在必定规模内和必定程度上影响情形.生态学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的同一性,一方面,生物不竭地从情形中汲取对它适于的物质以创造其本身和保持性命活动所须要的能量而得以发展滋生;另一方面,性命活动的产品又被释放回外界情形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四周情形的理化性质.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散布纪律及其重要生态感化.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长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耀时光有纬度梯度和季候周期,除南北极外埠其他地区有日夜瓜代现象.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夏日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长长波部分也增长.从日照时光上看,除赤道临近日夜时光全年都根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金风抽丰时日夜时光大致相等.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帮助色素对运用太阳光有重要感化?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感化的能量起源,叶绿素a是光合感化的重要色素,但仅运用辐射光谱中的一部分,帮助色素可使接收可见光的规模扩展为400~700nm,进步了对太阳光的运用率.1.程度散布纪律:自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垂直散布纪律:1.低纬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其下方消失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长急剧降低),其上方为热成层(相当平均的高温水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温度变更不明显.中纬海区:夏日水温增高,接近概况形成一个临时的季候性温跃层,冬季,上述温跃层消掉,对流混杂可延长至几百米.在其下限的下方有一个永远性的但温度变更较不明显的温跃层.高纬海区:教材p55第二天然段,2. 在合适温度规模内,温度促进新陈代谢7.简述太阳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感化(先生说不考海流).1.海洋盐度散布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度变更不大(34~37),平均为35,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摇动规模也较大(27~30).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重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响的明显影响,此即所谓Marcet ”原则 ,或称“海水构成恒定性纪律”.(一)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渗入渗出压海洋动物可分为渗压随变动物(贻贝.海胆)与低渗压动物.渗压随变动物:体液与海水渗入渗出压相等或邻近;低渗压动物:大部分海洋硬骨鱼类经常经由过程鳃(盐细胞)把过剩的盐排出体外或削减尿的排出量或进步尿液的浓度等方法来实现体液与四周介质的渗入渗出调节.低盐情形下鳃自动接收离子,排出量大而稀的尿液.洄游鱼类:内排泄调节改变离子泵倾向(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散布(狭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三)不合盐度海区物种数量的差别盐度的降低和变动,平日陪同着物种数量标削减,海洋动物区系在生态学上的重要特色,是以狭盐性变渗压种类为主的.9.解释海水氧气.二氧化碳的起源与消费门路.为什么说PH可作为反响海洋生物栖息情形化学特点的分解指标?1.1.消融氧(O2)起源:空气消融与植物光合感化消费: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化.还原性无机物氧化.1.2.二氧化碳(CO2)起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化以及少量CaCO3消融消费:主如果光合感化,一些CaCO3形成也消费CO22.pH与CO2含量.消融氧亲密相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养分和消化.呼吸.发展.发育和滋生,是以可作为反应水体分解性质的指标.第四章生态体系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别特点不合的群体特点?1.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准时光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别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子女,从而与临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点上彼此消失必定差别.种群是物种在天然界中消失的根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根本构成单位.2.天然种群三个根本特点:空间特点.数量特点.遗传特点(详见P67)2.什么叫阿利氏纪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1.阿利氏纪律:种群密渡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计与成长都是晦气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本身的最适密度.2.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有利:滋生 .防卫 .索饵 .进步泅水效力.改变情形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构造,自我调节及生计才能更强.晦气: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成因:水动力前提.温盐及养分盐含量变更等等.3.动态性命表与静态性命表有什么不合?为什么说运用性命表可以剖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身分?1.动态性命表是特定年纪性命表,而静态性命表是特准时光性命表2.根据查询拜访所获取的种群个年纪期构造数据,运用盘算各年纪期逝世亡率并接洽温.盐.流.食物.捕食者等因子,即可剖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身分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子的假设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子描写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消失的负反馈机制?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连忙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降低的这种自我调节才能往往不是连忙就起感化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须要一段时光.这种时滞在高级动物(生涯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广泛,可相隔一代以上.种群数量中断增长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5.r对策者与K对策者的生涯史类型有哪些不同?举例解释种群生涯史类型的多样化.6.为什么说人们更应当留意珍爱物种的呵护?地球上很多的珍爱物种都属于典范的k对策者,因为各类原因(特别是对其生境的损坏或无掌握的捕杀),都面对着灭尽的好运,是以,我们要特别留意对珍爱物种的呵护7.试从小种群对遗传变异性和统计变更的迟钝性剖析种群灭尽的内涵机制.小种群,基因座位的杂合性程度低,多型基因比例小,等位基因的平均数量少,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易产生较大变更,从而引起种群遗传变异性的逐渐消掉.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小种群也更轻易消失纵情交配,从而导致近交阑珊,小种群的罕见等位基因也更轻易损掉,杂合性等轻易降低,导致没有若干合适的遗传选择来顺应情形变更,成果促使种群的灭尽.最后小种群的统计变更(出生率与逝世亡率的随机摇动引起种群数量的激烈摇动),也加快了种群进一步式微甚至灭尽8.什么叫集合种群?研讨集合种群对生物呵护有何重要意义?1.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指局域种群经由过程某种程度的个别迁徙而衔接在一路的区域种群. 平日着眼于较大的区域2.与研讨一般种群不合,研讨集合种群主如果为了知道它是否会走向灭尽或还能保持生计若干时光.重要意义在于猜测,并对濒危动物的呵护及害虫防治.景不雅治理和天然呵护有重要运用价值. 对具有多个局域种群的害虫应在足够大的防治规模内同时进行,对面对生境破裂化的濒危种类应留意保持迁徙通道.建立一个大呵护区与几个小呵护区的争辩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第五章.生物群落的构成构造.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1、什么叫做生物群落?群落的优势种.症结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感化有何不合?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准时光生涯于必定地理区域或生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的集合体,群落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类情势的接洽,并且配合介入对情形的反响.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应群落特点的种类.症结种和优势种不合,症结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构成构造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议性感化的物种,而这种感化相对于其品貌而言是异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因为它的功效感化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构造.功效产生太大的影响,是以,在呵护生物学实践中经常未被存眷.2、如何熟悉群落交织区和边沿效应?在两个不合群落接壤的区域,称为群落交织区.群落交织区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例如在丛林和草原之间的过渡带,两者互相镶嵌着消失.因为群落交织区的情形前提比较庞杂,其植物种类也往往加倍丰硕多样,从而也能更多的为动物供给营巢.隐藏和摄食的前提.因而在群落交织区中既可有相隔群落的生物种类,又可有交织区特有的生物种类.这种在群落交织区中生物种类增长和某些种类密度加大的现象,叫做边沿效应.边沿效应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杂种优势,其形成须要必定前提,如两个相邻生物群落的渗入渗出力大致类似,两类情形或两种生物群落所造成的过渡地带需相对稳固,相邻生物群落各自具有必定的均一面积或群落内只有较小面积的朋分,具有两个群落交织的生物类群等.边沿效应的形成须要较长的时光,是协同进化的产品.3、若何懂得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4、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关系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情形以及其本身生涯习惯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本身奇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差别.生态位包含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候性的生物节律.生态位分两个层次:根本生态位:是生态位空间的一部分,一个物种有在个中生计的可能.这个根本生态位是由物种的变异和顺应才能决议的,而并不是其地理身分.或者说根本生态位是实验室前提下的生态位,里面不消失捕食者和竞争.实际生态位:是根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但斟酌到生物身分和它们之间的互相感化.或者说是天然界中真实消失的生态位.5.共生现象有哪些重要类型?共生有什么生态意义?偏利共生:两个物种间消失着共生关系,但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为偏利共生.如以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可以免费做长途观光,这仅对有利互利共生:对两边均有利为互利共生,例如牛胃中的瘤胃内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每毫升胃内容物1010~1011个)和原活泼物(105~106个).瘤胃为它们供给生计场合,而它们能分化纤维素和纤维二糖,合成维生素,对牛也有利.6.影响群落构造的身分1.生物身分:竞争:假如竞争的成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长.捕食:假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进步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和中断成长,起了一个很重要的感化.不合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合。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1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1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3b90e75ef7ba0d4a733bb5.png)
2、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 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 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 平衡。
南极磷虾
食物链类型:
牧食食物链或称植食食物链
(grazing food chain) 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寄生食物链
硅藻
南极海域典型食物链
2、食物网
(food web)
豹形海豹
虎鲸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威德尔氏 海豹
帝企鹅
食蟹海豹
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 物网。
大型鱼类
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
中贮存的数量。
贮存库(reservoir pool)、交换库或循环库(exchange or cycling pool)
流通率、周转率、周转时间
库中营养物质量 周转时间 = 流通率
流通率 周转率 = 库中营养物质量
水循环(water cycle): 由太阳能所推动的由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能源:太阳能、地热等其他能源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和风等 基质(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 H2O、O2、CO2、N2等 无机盐(矿物质原料)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腐殖质等 (连接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的有机物)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
(2021年整理)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
![(2021年整理)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b6c7d9eff9aef8951e0665.png)
(完整)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的全部内容。
一、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之间以及海洋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海洋生态学围绕着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课题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研究。
研究成果为:(本题只需记下大点,内容课堂上后面的章节都讲了,自己发挥就可,不用死记硬背)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方面(1)将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2)近20年来,随着海洋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初级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70年代以前过低估计了海洋初级生产总量的水平(少估算了浮游生物输送到海水中的部分)2、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发现许多过去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的微细生物.蓝细菌3、新生产力与物质通量研究方面首先:1967年提出了“新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初级生力应包括再生生产力和新生生产力两部分.意义:与生物泵联系,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调节有重要意义其次:C与其他生源要素(N、P、SI等)在不同海洋界面的通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4、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研究方面Ryther1969年提出大洋食物链,沿岸大陆架和上升流区食物链三种类型并估计它们的生态效率;食物网研究中提出生物粒径谱5、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海洋异养微生物既是分解者,也是生产者。
除了二条经典的能流途径--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外,提出了微食物链和微型食物网微型生物食物环:DOM-细菌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6、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方面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目的:(1) 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2)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3)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al Ocean Ecosystem Dynamics, GLOBEC)GLOBEC科学研究涵盖了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资源生态学(或称渔业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实验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实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7543f3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8.png)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实验要求实验名称:长江口常见鱼类辨识和生物学实验实验材料:1.购置于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各种长江口常见鱼类2.精度为0.01g电子称一台,直尺、托盘和镊子若干实验分工:本实验需分组,每一小组5-7人(具体安排依据附录1),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与本人联系各项事宜。
实验时,请组长安排好各人分工,做到人人参与。
实验时间和地点:时间安排:2012年12月10日-13日(第14周星期一到星期四):10号晚上18:00-21:00;11号下午13:00-16:00,晚上18:00-21:00;12号上午9:00-11:00,晚上18:00-21:00;13号晚上18:00-21:00.实验地点:海洋学院A107实验内容和步骤:1、种类鉴定。
要求将每一种鱼鉴定到种。
然后进行22、生物学测量。
测量每一条鱼的体重和体长(或全长)。
然后进行3,或者2和3同步进行3、描述每一尾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体色、尾型、各鳍特征、鳞片和侧线以及吻部特征等)参考书目(去图书馆或问某些相关老师借):1、庄平等著《长江口鱼类》2、朱元鼎等著《东海鱼类志》3、东海水产研究所等著《上海鱼类志》4、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实验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1、实验完成后首先完成下表:表1 长江口常见鱼类的生物学信息及生态特征分布水层:A、表层;B、中层和近底层;C、底层生态类型:A、河口型;B、近海型;C、外海型。
上述三项的填写可参考附录2,如查询不到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2、完成上表后,逐一介绍各个鱼类的形态特征和辨识要点(亦可附图片)。
请参考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要求实验的每一种鱼都有相应介绍。
以刺鲳为例:(1)刺鲳:体卵圆形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弧状弯曲度相同,吻短,钝圆,其长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头小,侧扁而高,鳃盖骨无棘,鳃孔大,具假鳃,鳃耙甚细,排列排列稀疏。
背鳍臀鳍及尾鳍基地被细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鳍棘部只具独立短小棘6到9个。
2022级海洋生态学复习题
![2022级海洋生态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6d6714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c.png)
绪论;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机理,称为(个体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英国的( Forbs )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昆布带、珊瑚藻带以及深海珊瑚带。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1859出版的(《欧洲海的自然史》)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第一部著作。
海洋生物根据生活习性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分别是①浮游生物;②游泳生物;③底栖生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分类学系统划分:动物学生态、植物学生态、微生物学生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营养关系将它们划分为: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库的性质分为①水循环;②气态循环;③沉积循环。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海洋食物链基本类型有两类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至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服务)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转化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不同环节之间的能量比值统称为传递效率或转化效率。
交换库:库容量小,物质在库中的滞留时间短和流动速率快,多属于生物成分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f7f92c31b765ce0408143e.png)
(3)大型海藻多具一年周期的生 长和枯死节律。另外,藻场在平 时也会受到波浪的作用而被部分 破坏。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浮囊 藻柄 叶片
附着器
示一种海藻植物体的结构(仿Nybakken,1982)
(5)河口区除了陆源营养补充之外,还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 和生物机制。
河口湾的水循环模式--“营养物收集器”
三、河口生态系统
2、群落特征 (1)河口区生物种类种类多样性较低,但某些种群的
丰度却很大。广温、广盐和耐低氧是河口生物的重 要特征。
(2)河口湾植物在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植 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 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等。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1、珊瑚礁生物群落在热带沿岸区的广大海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体内有共生动黄藻)死亡骨骼、含
钙藻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的贝壳共同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环境。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中多 样性程度最高的群落,原因在 于,珊瑚礁生境复杂以及每个 种占据很狭窄的生态位。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种类组 成与底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游泳生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种鱼类,世界主要渔 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 一半的6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 鳕、鲭鱼、阿拉斯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2、大型海藻场
(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 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2b48da76a20029bd642db7.png)
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7bbb346edb6f1aff001f6a.png)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
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
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
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海洋生态系统教材》
![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海洋生态系统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e2ca96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47.png)
?环境生态学?电子教材海洋生态系统四海洋生态系统〔一〕河口生态系统河口是地球上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之一,特指海水与淡水交汇和混合的海湾及河段。
这一定义的含义是海水和淡水的自由连接,至少一年中有一局部时间是如此。
这一定义排除了那些永远隔离的坝堤围住的近岸水域,也排除了像里海、亚速海和大盐湖之类孤立的半咸水水域或咸水水域。
1生境特征〔1〕盐度河口的盐度有潮汐周期性和季节周期变化。
潮汐周期性指时海水向河道上游顶推,移动上游的等盐线,低潮时海水下退,移动下游的等盐线。
季节性周期指降水、融冰、蒸发等在特定季节改变盐度。
〔2〕底质大多数河口区的底质是松软的泥质,它们是由海水和淡水带人河口的泥沙沉积而成,是一个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体系。
〔3〕温度河口的水温比附近海岸水域的水温变化大。
河口的水较浅,外表积却比拟大,以及陆地江河来水,都影响河口水温。
一般来说,与附近海岸水域相比,河口水温是冬天更冷,夏天更暖。
表层水比底层水温度变化范围大。
〔4〕波浪和水流河口通常被陆地包围,受海风影响较小,因而波浪较小,是个较平静的区域。
河口区的水流主要是海潮和入海河水的流动,河道上的流速有时可达每小时数千米,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大局部河口区有淡水的连续注入,与海水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
给定体积的淡水从河口排出的时间称为冲洗时间flushing time。
这个时间可作为河口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测度。
较长的冲洗时间对维持河口浮游生物是很重要的。
〔5〕混浊度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特别是在有大量河水注入时,河水携带和底质泛起的悬浮物猛增,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光合作用率也随之下降。
在混浊度很高时,浮游植物的产量可忽略不计。
〔6〕氧河口经常不断地有淡水和海水流入,加上风的作用,水体中的氧非常充分。
因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和盐度的增高而降低,故水中的氧量也会随着这些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由于淤泥颗粒细,限制了间隙水与上面水体的物质交换,加上有机物含量高和细菌数量多,需要消耗间隙水中大量的氧,所以,底质往往严重缺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海岸带概述
一、海岸带与海岸湿地及其保护意义
(一)海岸带和海岸湿地的概念
古海 岸线 现代海岸带 海岸线 海滨线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潮上带 潮间带 海岸 海滩 A 海滨 前滨 后滨 潮下带 水下岸坡 近滨 外滨 波基面 浅海
图 9.1 海岸带及其组成部分
流速下降 河流 潮汐
砂砾 砂砾层
沙 沙 地
淤泥
淤泥 泥 滩
沙 沙 地
砂砾/贝壳 砂砾/贝壳层
图 9.4 河口沉积物的分布(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
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 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 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
(一)环境特征(cont.) 3、含氧量
沙滩沉积物的通气性较泥滩的好,某些动物构建洞穴与 促进氧交换。 栖管可
4、沙滩的有机质含量比泥滩低得多 (二)生物组成
生物个体很小,大型种类多为穴居,肉眼不易观察。
1、初级生产者及生产力
底栖硅藻、甲藻和蓝绿藻,初级生产力很低,消费者主要依赖从 周围水体输送来的初级产量以及外来的有机碎屑以维持能量需求。
图 9.3
不同河口类型盐度剖面图(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平均小潮下限 平均大潮下限 图 9.8 苏格兰海滨两种藤壶的垂直分布(竞争排斥的结果)(引自 Connell 1961)
第二节 河口、盐沼与海草床
一、河口区
(一)什么是河口区(estuary)
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 沿岸海湾。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分为三 大类型:
(1)高度分层的河口湾 (2)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湾 (3)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湾
1.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的); 2.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半咸水中的特有种类;
3.其它广盐性淡水生物种类(少数)。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cont.)
植
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
等大型水生植物。 种类多样,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浮游动物:季节性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
大于最低高潮的高度/m
MHWN
二、沙 滩
(一)环境特征
沙具有退潮后对抗温度、盐度剧烈变化,保持水分,避免阳光直射等特点。
1、粒径大小
小颗粒保水性较好,较易挖掘。细沙比粗沙更适宜栖息。 颗粒越粗生物越大,细颗粒时以穴居种为主,粗颗粒以游走性 动物为主。
2、波浪
冲刷影响地形,对颗粒大小也有筛选作用。 沙粒在波浪作用下可以移动,不稳定性,不利于固着和底上种类生活,而在 底层较多。 受遮蔽的沙滩生物也较丰富。
鼠蝉蟹 (Emerita) 滩蛤 (Donax)
美玉虾 (Callianassa) 掘穴等足类 (Chiridoles) 掘穴端足类 (Haustorius) 多毛类
扁形海胆 海肾 (Renilla)
…、细菌 …、硅藻 …、单细胞藻类 陡滩 平滩
潮间带 一个沙质底海滩的横截面(引自 Odum 1971)
潮上带
第四节 红树林沼泽
一、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泛指一群生长于热带及
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泥质湿地
的乔木或灌木。
“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
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 mangals)。代表一个生境类型。
全球有真红树植物20 科27 属70 种。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 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12 科16 属27种和1 个变种。
4.波浪和流:
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 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cont.)
5.混浊度:
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
6.营养物质的富集
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 和生物机制。 “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三、红树林种类的演替特点
不同种类适应盐度不同,在潮间带分布呈与海岸平行的3个带:
(一)低潮积水带: (二)中潮带:
(三)高潮带或特大高潮带:
从低潮带直至高潮带,海水影响减弱,底质盐度减小,红树种 类因耐盐性差异分布于不同位置,形成一个演替序列。
我国东南部红树林演替(例)
I II 1 1 1 3 8 3 8 3 8 3 5 8 5 14 5 17 (C)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带状分布(zonation)
对干露的适应 对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
藤壶
弹涂鱼
对波浪冲刷的适应
海藻
生殖适应
生物的带状分布(zonation)
分布 成体 星地藤壶 Chthamalus 幼体 星地藤壶 平均小潮上限 栎藤壶 Balanus 栎藤壶 平均海平面 物理的限制 生物的限制 (干旱) ( 竞争、 捕食) 潮汐海面高度 平均大潮上限
游泳生物:暂时性较多,产卵及索饵洄游等 底栖动物: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
(四)河口区与人类的关系
河口湾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高产区,各种养殖形式均有 最易受人类活动破坏
1.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
2.河流所经过的农田施用的肥料和农药 3.河口湾的围垦区的大量养殖废水
4.围海造地和修堤筑坝阻碍河口区
福建南部沿海
5 15 14 I II 1 1 3 3 6 6 8 8 6
平均低潮 鲽鱼 银汉鱼 (Pleuonctide) (Menidia)底鳉(Fundnlus) 青蟹 寄居蟹(Pagurus) (Callinectes) 扁形海胆 (Mellita) 穴居虾 (Ogyris) 海鞘(Thyone) 心形蛤 (Cardium) (Olive) 沙栖桡足类 潮下带 图 9.10
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到破坏后很难得到恢复
二、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的适应性
(一)主要环境特征 潮汐
底上动物/植物
底质
底上动物 和大型植物 底内动物
温度
盐度
无大型生物
波浪
峭壁 (数十米)
大漂砾 (米)
小漂砾 (厘米)
中砾 鹅卵石 粗砂 (毫米)
细砂
泥
图 9.2 按粒径大小划分的底质类型和相关生物(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叶片和茎部有许多小型生物附着
在沉积表层和内部栖息着各种微型和小 型生物
Salicornia
第三节 岩岸潮间带和沙滩
一、岩岸潮间带
(一)垂直分布是其最大的特色
岩岸潮上带主要有滨螺,潮间带较上部生活的代表种类是藤壶, 藤壶带下方常是牡蛎 ,再下方以贻贝数量较多。
(二)决定分带的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常常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大型动物 (macrofauna)
沙滩的大型动物以多毛类、双壳类 和甲壳类动物占优势。 潮上带主要栖息一些甲壳类动物。 中、低潮区,软体动物中的蛤类常 占优势。
多种沙滩中的大型动物
在低潮区,有各种类型的棘皮动物生活,包括海参和海胆等。
沙滩底栖生物组成(例)
岸鸟类 平均高潮 沙蟹 (Ocypode) 海滩端足类 (Talorcheslis orchestis) 虎虫甲和其他 陆地昆虫
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二)适应机制
根系: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
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胎生: 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 热带海岸云量大、气温高、海水盐度也高,
生理干旱环境。
(二)湿地的功能与保护意义
文明摇篮-水源地、食物、原材料、能源和化工材料、水上运输、
放牧、……
“生物超市”- 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 “地球之肾”-水文和元素循环 、水和废弃物接收与净化作用 “二氧化碳接收器”和“气候稳定器”- 调节气候 防风抗旱、消浪护岸-如红树林湿地 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如盐城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 生态脆弱性-处于水陆交互、过度地带,易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
二、生境特征及红树的适应机制
(一)生境特征:
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
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
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时间,的强烈作用。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
水流畅通和增加淤泥沉积 5.船舶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
图9.5 被污染的河口区
二、盐沼
温带纬度的潮间带上部,
以 大 米 草 属 ( Spartina ) 和 盐 角 草 属
(Salicornia)占优势。
Spartina
生物组成:
上部主要是一些不时侵入的陆地动物 较低潮面生活的种类就很多(招潮蟹、 腹足类、双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