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概述
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1. 要把肢体残疾人当正常人看待呀!别老是用异样的眼光瞅人家。
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别刻意小心翼翼的。
比如说,和他们一起讨论喜欢的电影,“哇,那部电影真的超好看,你看过没?”
2. 耐心倾听很重要哦!别不耐烦,让他们把话说完。
好比有人给你分享他的趣事,你总不能打断吧。
“我今天遇到一件好玩的事儿。
”“哦?快说来听听。
”
3. 说话语速别太快啦!得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呀。
这就好似慢慢展开一幅画卷,让他们能清楚欣赏。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
4. 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哟!别自以为是啊。
就好像你尊重你同事的想法一样。
“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啊?”“我觉得挺好的呀。
”
5. 表达要清晰明了呀!别含糊其辞。
如同给人指引明确的道路,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方向。
“我在门口等你哈,别找错地方啦。
”
6.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啊!别弄些高深莫测的词。
好比和小朋友聊天,得通俗易懂。
“我们去吃好吃的吧,怎么样?”
7. 给予鼓励和肯定多棒呀!让他们更有自信。
就像给灰心的朋友打打气。
“你真的很厉害呀,这都能做到!”
8. 保持微笑和友善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这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在身上一样。
“嗨,早上好啊!”
总之,和肢体残疾人沟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尊重和平等,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沟通困难,因此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合残疾人使用的沟通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一、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
残疾人在面对他人时,可以通过眼神交流、手势、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
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传递出对方的情绪和态度。
同时,合适的手势和表情也可以增加交流的效果,帮助理解和沟通。
二、书面交流对于一些听力、言语受损的残疾人来说,书面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图片等形式进行交流。
可以使用笔记本、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书面交流,也可以使用邮件、短信等方式与他人沟通。
三、辅助工具残疾人在沟通中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提高交流效果。
比如使用手持语音翻译器、手语教具、语音识别软件等。
这些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耐心倾听在与残疾人交流时,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打断或者着急表达自己的看法。
保持耐心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
五、尊重和理解在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不要歧视和忽视他们。
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给予支持和帮助。
建立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总结: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对于残疾人自身和周围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希望以上介绍的几种沟通技巧能够对残疾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理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1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1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有些视力残疾人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视力残疾人士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 、“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 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 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 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 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 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 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 现情绪反应。 他们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如何与肢残者进行高效沟通
与肢体残疾者的沟通技巧 和注意事项 1.目光与神情: 与肢体残疾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 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 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 子来;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 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 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 的心灵。 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 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 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他人的怜悯心理来。
谢谢各位!
பைடு நூலகம்
2.称呼 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的人,关系非常好, 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 类的词,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3.对话 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 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 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 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与肢体残疾人交往的一般技巧: 1 .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2. 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他们 3. 注意交谈的语气、方式 4. 谨慎谈及与伤残、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 和内容。 5. 注意帮助他们的方式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与沟通技巧
一、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一)肢残人士的一般心理特点 1.容易产生自卑感 2.常有孤独感 3.比较敏感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5.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6.富有同情心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一、残障人士的认知特点残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
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也不同。
盲人由于视觉丧失,尤其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景认识。
由于人的外界信息90%是来自视觉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维很不发达。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
盲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
由于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较丰富,也促成他们言语能力强的特点。
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聋人的特点聋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
二、残障人士的情感特点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自卑感:这是每个残障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由于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
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敏感、猜疑:由于他们身上的缺陷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
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
(比较好的用词是“残障人士”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障人身上都相当突出。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困难。
为了建设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习并掌握与残疾人有效沟通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一、尊重和倾听与残疾人沟通的第一步是尊重。
我们应该接受残疾人的存在,不以身体上的不同对其进行歧视或嘲笑。
在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注,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尊重和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二、肢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对于一些听力或言语障碍的残疾人,肢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是重要的沟通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当我们与残疾人进行非语言交流时,要保持微笑、眼神接触、平静的肢体姿势,以便增加他们理解和回应的可能性。
三、简洁明了的语言与残疾人进行口头交流时,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尽可能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
同时,要适度放慢语速,以便残疾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四、耐心和鼓励在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应保持耐心和鼓励。
残疾人可能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沮丧或焦虑,这时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鼓励是帮助残疾人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的重要因素。
五、使用辅助工具和技术为了更好地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和技术。
对于听障者,我们可以使用手语、听译设备等;对于视障者,我们可以使用盲文、导盲犬等。
合理使用这些辅助工具和技术可以提高沟通效果,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尊重个人隐私和空间与任何人进行沟通时,尊重个人隐私和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残疾人,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过于侵犯他们的私人领域。
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以及合适的身体接触是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七、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与残疾人沟通时,我们可以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有些残疾人可能需要我们的协助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们应积极提供帮助,并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双方的交流。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1.1 身份认同残疾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可能会受到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因此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
1.2 自尊与自信残疾人常常面临自尊和自信受损的挑战。
对待他们时,应尊重他们的尊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1.3 社交关系由于残疾的存在,残疾人可能会面临社交关系的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排斥,因此需要有支持和友好的社交环境。
1.4 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残疾人在应对残疾带来的种种挑战时可能会遇到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二、与残疾人的沟通技巧2.1 尊重与包容与残疾人沟通时,应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意愿,并且要包容他们的特殊需求。
避免对残疾人的能力进行质疑或评判,而是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
2.2 温和与耐心与残疾人沟通时,要保持温和和耐心。
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避免打断他们。
2.3 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沟通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
用清晰的语言和简单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对话中。
2.4 注重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交流外,注重非语言沟通也很重要。
例如,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2.5 配合辅助工具和技术根据残疾人的需要,配合使用适当的辅助工具和技术,如助听器、助行器、筆記本电脑、手势识别等,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2.6 倾听和表达关爱倾听和表达关爱是与残疾人沟通的重要方面。
通过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感受,以及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建立起互信和理解的基础。
附件:- 附件1:残疾人信息登记表格- 附件2:残疾人心理支持小组活动指南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残疾人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一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项注意 双向注意
相互作 用水平
低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高
沟通层次
根据沟通效果,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四个 层次现象:
层次一:阻断与抗拒
这个层次现象的沟通是完全无效的。类 似我们常说的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一 般多见于情绪激动、应急、歇斯底里等 情况。常听到的交流语言信号为: “哼”、“你凭什么这么说!”。
快速进展型 速战速决型 积极行动型 积极敏锐型
外向
率直情感型 开朗活泼型 谨慎小心型 外向敏感型
↑
适性取向
稳重执着型 沉着冷静型 深思熟虑型 细致敏锐型
↓ 内向
内向固执型 内向严谨型 温和小心型 敏锐执着型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真诚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智慧 可信赖 有思想 体贴 热情 善良 友好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 开朗 信任
人的共性——心理基本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 与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给予他想要的, 而不是你想表达的。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2.人的特性与稳定性——性格与天生气质
每一个人因其家庭环境、社会教育背景和 天生气质形态等形成特有的性格特质,而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直接影响到其外显行为 的不同。这也就构成了每个人既相同又不 同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惯性,不论是个人喜 好,个人偏向,乃至抉择判断都与之相关。 准确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协助我们与之 交流与沟通。
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 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 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 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引言残疾人在心理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认同、自尊和情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学会适当的沟通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
2、残疾人的心理特点2.1 自我认同:残疾人往往会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2 自尊心:残疾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侮辱的言辞,并鼓励他们坚持自信和自尊。
2.3 心理健康:残疾人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
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沟通技巧3.1 温和友善的语气: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使用温和友善的语气,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避免用带有责备和嘲笑的语言对待他们。
3.2 清晰简洁的表达:与残疾人交流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术语。
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音清晰,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3.3 非言语沟通:对于某些残疾人来说,非言语沟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我们应积极学习并运用这些非言语沟通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残疾人。
3.4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例如,有些残疾人更习惯于书面沟通,而有些可能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具体附件内容)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指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的平等权利、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残疾人的沟通技巧1.引言在社交互动中,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沟通可能面临一些额外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残疾人的沟通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2.视觉障碍者的沟通技巧2.1 语言交流: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并避免使用隐喻、比喻等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适当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帮助视觉障碍者更好地理解。
2.2 非语言交流:采用触觉和听觉的方式进行沟通,如轻轻触摸、手势、敲击等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2.3 文字沟通:为视觉障碍者提供以大号字体、高对比度和易读的格式呈现的文字信息,例如使用点字和盲文。
3.听力障碍者的沟通技巧3.1 口语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适度放慢语速。
如果对方无法理解你的话,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汇或句子来解释。
3.2 手势和表情: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辅助交流。
可以使用手势指向物体或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思。
3.3 笔写和文字:使用纸笔、方式或电脑等工具,通过书写或输入文字来进行沟通。
确保字迹清晰,或使用字幕和即时翻译工具辅助交流。
4.运动功能障碍者的沟通技巧4.1 身体动作:观察对方的身体动作和姿势,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需求。
适当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和回应。
4.2 辅助工具:使用助听设备、电子通讯工具、轮椅等辅助工具来帮助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沟通。
确保这些工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3 简洁明了:简化语言和句子结构,以便更容易理解。
避免使用复杂的措辞和局限性语言。
5.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的附件为:无6.法律名词及注释- 残疾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指具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制,社会交往存在障碍的人员。
- 视觉障碍者:指由于眼部疾病、眼部创伤等原因,导致视力受损或完全失明的个体。
- 听力障碍者:指由于耳部疾病、听力损伤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或完全失聪的个体。
残疾人的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
残疾人的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面临着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挑战。
由于身体或认知上的限制,残疾人可能会感到尴尬、不自信,或者遇到其他障碍,导致社交交往受限。
然而,残疾并不应该成为与他人相处的绊脚石。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项残疾人可以采取的社交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1. 提高自信心自信是与他人交往的基石。
残疾人应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首先,残疾人可以接受自己的身体或认知上的差异,并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才能。
此外,与积极的、支持性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残疾人应该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勇敢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2. 发展有效的沟通技巧无论残疾人面临何种身体或认知上的障碍,发展良好的沟通技巧都是至关重要的。
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关键。
残疾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学习有效的非语言交流:即使面临语言障碍,残疾人仍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来与他人交流。
积极关注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灵活运用自己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有助于提升沟通效果。
- 尝试辅助工具和技术:对于听力或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可以尝试使用助听器、笔记本电脑或文字翻译仪等辅助工具来促进沟通。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 培养倾听技巧: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关键。
残疾人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给予尊重和关注。
通过倾听,残疾人可以建立更有深度和共鸣的人际关系。
3. 寻找支持和社交机会残疾人应该积极寻找支持和社交机会,以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参加残疾人社交团体或组织,可以帮助残疾人认识和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
在这些团体中,残疾人可以获得支持和鼓励,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策略,并获得理解和尊重。
此外,社交媒体也是残疾人扩展社交圈的有效平台,他们可以加入相关的社区,与他人在线交流和分享。
4.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困难面对残疾所带来的挑战,残疾人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积极应对困难。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与交流技巧xxxxxx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色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因为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集体之间不一样的心理特色,个体之间不一样的性格随和质。
重要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前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侧重要的作用。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好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因为接受外界信息的门路不一样,因此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别性。
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色,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剪发展趋向与一般个体的规律完好相同,都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详细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凌乱到成系统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天生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环境和教育相同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色1.部分或所有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好感知部分或不可以感知视觉信息,简单形成不完好、不正确的感知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了然这种问题。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遇到环境声音的扰乱,比方,盲人运动员在竞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寂静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以为是评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致使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获取增强。
俗语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本质上其实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为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剖析也更为仔细,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指引进行赛跑,经过声音鉴别来球,进行门球竞赛,就说明他们敏捷的听觉能力。
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能够预计房间大小,鉴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足利用听觉的结果。
是对丧失视力的代偿和适应,也是视力残疾者自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专业上称之为“阻碍觉”。
盲人的触觉感觉性也优于一般健全人群。
残疾人心理与沟通
体势语言的应用
体势语言是指表情和姿势等信息交流的手段 , 聋哑病人只有通过表情、目光、手势等载体 才能完成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因此 必须要学会应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只有这样 才可以走进他们无声的世界 ,为他们驱除 孤独与烦恼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满足其 需要 ,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人际交往小常识
专心听他说话。)
5.不停地看表或开始收拾桌面上的东西 (这是最明显的逐客令——你是不是该走了?)
6. 打呵欠、皱眉、叹气、伸懒腰 (我对你所说得东西没有兴趣)
学会倾听
要精力集中、耐心倾听 ,保持眼神接触 , 并距离适当 ,姿势自然 ,使用能表达反馈 信息的举动 ,如点头、微笑 ,以表示自己 对于交流的兴趣、理解和赞许 ,鼓励他们 继续交流的信心。
一个合格的听众要掌握下面六条基本要素:
1 专心耐心 2 感受性地听不带批判性 3 适当提问 4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5 善于抓住言外之意 6 理解对方,换位思考
运用沉默
在沟通过程中不可认为所有时间应该讲话 , 当受到情绪打击或在哭泣时 ,有时以沉默 的态度表示关心也会有作用 ,它可表达对 其同情和支持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 用。沉默片刻可给双方有思考和调试的机会。
正确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情感和信息都是 通过非语言信号交流的。
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沟通
1 面部表情 2 空间距离 3 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非语言性信息 ,约占 总信息效果的 55%,微笑是世界上最受欢 迎的语言 ,残疾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更需 要微笑的抚慰 ,面无表情的谈话经常会破 坏交流 ,引起对方的误会。
聋哑人
聋哑人与盲人不同 ,他们性格外向、情感 反应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性格豪爽 耿直,他们通过兴趣具体行动和情感表达来 分析生活,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不太 注意内在联系,多倾向于眼前世界,较少考 虑长远利益。
残疾人交流技巧
残疾人交流技巧
残疾人交流技巧是指在与残疾人交流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使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残疾人交流技巧:
1.倾听并尊重
与残疾人交流时,需要倾听对方的发言和想法,并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需要理解到残疾人有可能面临到的舆论质疑和歧视,所以为了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自尊,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处理他们的请求和问题。
2.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交流
在与残疾人交流时,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语句,以便更好地被理解。
同时,如果对方有听觉或语言障碍,可以使用图片或手势等方式增加交流效果。
3.感性化交流
在与残疾人交流时,应该采用感性化的交流方式,以便更好的贴近他们的感受和思考方式。
同时,对于视力或听觉障碍的人,要通过触摸、音频和影像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4.协商和求助
在与残疾人交流时,应该采用协商和求助的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同时,如果角色互换,需要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完成任务,则可以通过协商和求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残疾人交流技巧,通过采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残疾人沟通交流,达成更好的结果。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康心理讲座姜敏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或是生来有疾,或是后天不幸,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有一些恐惧和躲避。
因此,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和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和抑郁。
一、残疾人共有的心理特征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也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受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
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
4、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其他人却很少交流,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由此可见,残疾人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谅和关心。
我们应该做到平等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不歧视残疾人,更不要把他们视为另类。
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二、如何与残疾人相处残疾人的自卑感比较强,正常人在与他们交往时,首先在语言、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家庭的包袱。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3、过度怜悯。视力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 4.在记忆方面,先天盲的视力残疾者完全没有视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 。
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明导致对环境信息获得的丧失和对环境有效控制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志愿者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
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仔细打量残疾人,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 在称呼上一定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国籍、民族、宗教等各种社会文化背景,口气、语调要亲切、亲近,做到彬彬有礼。
四、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 二、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但他们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
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但他们将常人所不注意的 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与视力残疾者沟通的技巧与注 意事项
1、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有些志愿者一听说 “视力残疾”马上就联想到“眼前漆黑一 片”、“暗无天日”的景象,而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 低视力有部分视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 “盲”类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极少 数,大多数“盲人”都还有一些剩余
• 1. 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 • 2.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 。 • 3.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盲人特别重要 。 • 4.在记忆方面,先天盲的视力残疾者完全没有视
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 。 •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
解非常重要。
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 其实,视力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自尊心,非常要强,并非处处事事依赖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1)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全盲的视力残疾者并不多件, 多数视力残疾者都有残余视力,即使是这种模糊、变 形以及不完整地信息,对视力残疾者学习行为技能, 了解、控制环境也具有之分重要的作用。视力残疾者 在助视器的帮助下,结合听觉、触觉、嗅觉、动觉所 提供的信息,也能够较快地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听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4.语言:听力残疾人有声语言发展滞后是他们 心理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 5.思维:思维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性特点。 注意事物的外在特征而忽视事物的本质特点。 6. 情绪:听力残疾人性格比较外向,倔强、耿 直豪爽、好胜心强、做事专注。他们情绪反应强 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不 掩饰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较为固执。不善于控制 情绪。
智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1、认知特征 (1)感觉。感受性慢和知觉范围狭窄时智力残疾者的 典型特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有 不同程度障碍。在知觉方面,智力残疾者普遍表现出 知觉速度较慢,较正常人迟钝。 (2)注意。注意力容易分散是智力残疾者的特征之一。 (3)记忆。智力残疾者的记忆往往无明确的目的,识 记速度缓慢,记忆容量小,记忆保持不牢固,再现中 易发生错误。
智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2、情绪与行为特征 (1)情绪。智力残疾者生活中经常面临困境,由此会 产生抑郁情绪,通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闷闷不乐、
自卑与孤独感,尤其是轻度智力残疾者,这种情绪更加明显。 智力残疾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我愿望遭受限制时,常常以发脾气的方式
来表现,他们甚至不考虑场合,出现哭闹、喊叫、违拗等种 种过火的行为,直至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摆休。
残疾人心理特点 及 残疾人心理特点
沟通技巧 适用于唯美梦幻及相关类别演示
庄志成 2016.12.29 茂名
各类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怎样分类?
残疾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包括 躯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两大类。
躯体残疾:感觉器官残疾(如视力残疾的 盲、听力残疾的聋)、运动器官残疾(如 肢体残疾、言语器官残疾)和内脏器官残 疾(如严重脑疾病)等。
肢体残疾者心理特点
2、自卑感。有些肢体残疾者长期生存在依赖状态下, 如依靠他人料理日常生活杂务、用餐、沐浴、如厕等, 难免自觉没有能力而自惭形秽。再者,肢体残疾者在 他人好奇的注视、无意的取笑、不合时宜的同情表现 下,无不触及伤痛,难免打击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3、忧郁。担心前途是每一个肢体残疾者都面临的瓶颈 问题,面对伤残程度较重者,由于长期依赖别人的扶 持,所以内心时时感受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深恐 别人嫌恶而弃之。
智力残疾者情况控制能力较弱,有时会表现出情绪亢奋, 也会毫无理由地持续大笑、兴奋不已,即便受到批评也难以 控制。
智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2) 常见的行为问题
智力残疾者往往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幼稚行为, 有时会因此遭受他人的戏弄。智力残疾者常常表现得比较 胆怯,害羞、孤独。在集体中他们能独处一偶,或茫然凝 视,或无所事事。有时甚至不理会别人的友好行为,显示 出与群体的不相融合。有些智力残疾者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攻击别人,也可能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 物品;还有些智力残疾者表现出明显的强迫行为,他们会 不断重复某些动作
智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4)思维。思维方面困难主要表现:判断力差,分析 能力差。
(5)语言理解与表达。智力残疾者在语言方面有着特 殊的困难,表现为:语言出现的时间晚,发展速度慢; 理解上与同龄人相比,词汇量小;表达时词义含糊, 很难清楚,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而常常表现 出词不达意,难以与人沟通。
言语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2)焦虑。由于语言方式和水平上的不同,他们 会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厉,包括来自同事、同 伴、亲友的压力等。他们在面临需要沟通的情景时, 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效 果有不确定感。 (3)攻击。当意识到自己或自己的言语行为受到 他人贬低时,部分言语残疾者为了维护自尊,会采 取攻击的方式,从而导致和同伴之间的疏离。
言语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言语残疾者可能会由于语言不清或说话怪异而引起 周围人的好奇和嘲笑,因此,这类人在人际交往与社 会适应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1)退缩与回避。他们会有意减少在他人面前的言 语行为。他们在公共场合或团体交往中,往往选择回 避的方式以掩饰自己的缺陷。这种回避与退缩容易产 生恶性循环,导致他们进一步难以融入社会。
肢体残疾者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者往往承受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压力, 行动上的不便和外观上的与众不同,不仅带给肢体 残疾者生理上的不适,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1、孤独感。由于无法行动,活动范围受限,所涉及 的生活领域及积累的生活经验也随之受限,因而产 生物理空间上的孤独感,再者,少数肢体残疾者由 于对自身残障具有高度的自卑,极力避免与人接触, 影响了自身与别人的情感交流,因而,产生心理空 间上的孤独感。
(2) 注意。视力残疾者不容易受到视觉方面无关刺激 的影响,通常能表现出较好的注意稳定性。
视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3)记忆。视力残疾者的全部识记内容中,机械识记 (死记硬背)占绝大部分。 (4)情绪。视力残疾者的情绪多偏向于消极,即缺乏积 极、热情、振奋和乐观的情绪,而倾向于消沉、颓废、 松懈、灰心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 (5)意志。视力残疾者缺乏的意志品质的表现:①独立 性不强。②果断性差。③坚定性不足。④自制力较弱。
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病等。
残疾人的人生观
• 残疾人如何看待自己? • 残疾人如何看待歧视? • 残疾人的自我认识
残疾人有哪些认知特点?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 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 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由于残疾的类别不 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 (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 也不同。
听力残疾者心理特点
1.感知觉:听力残疾人因听力损伤而对事物的认识 不完整、不准确。两种信号系统脱节,语言的形成与 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步。 2.注意:声音刺激一般不易引起听力残疾人的注意, 而来自视觉、触觉、振动觉的刺激可使他们容易产生 和保持注意。 3.记忆:听力残疾人的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 运动觉的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但对语言材料的记忆 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