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考研文学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试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4、简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论述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轮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赠白马王彪》、《杂诗》(仆夫早俨驾)、《求自试表》、《洛神赋》,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诸葛亮《出师表》。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如,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 李白的《古风》。
• 二、嵇康 • 1、生平(224—263) • 字叔夜。曹魏时曾任中散 • 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 • 老庄,性格高傲刚直,不 • 拘礼法,喜谈服食养生之 • 事。通音乐,善奏琴。因 • 与司马氏不合做,被诬下
《黎阳作诗》
⑶、征人思妇离别相思 诗:《燕歌行》(选6)
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文学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 言诗。
第二节 曹植
一、生平简介(220年) 前期:“生乎乱,
长乎军”(《陈审举 表》) /“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与杨德 祖书》) /天资聪颖, 才思敏捷 /恃才傲物,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
• 从《咏怀诗》中,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 期望和执着的爱恋。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 命的歌颂。
• 3、《咏怀诗》的新变:
• ⑴、把深刻的哲理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 诗歌视野广阔,内涵深沉。(如,生命从根本上 无法获得自由的哲学问题。)
• ⑵、多用象征寓意,形成隐幽、深邃的特点, 使中国古代抒情诗变得厚重了。
后期:位为藩侯, 实同囚徒/汲汲无欢, 忧愤而死。
•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诗歌:
• 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 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选7)
• 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诗人自我形 象的写照/对理想的憧憬。
• 2、后期诗歌:
• 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 ⑴、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
•
《野田黄雀行》(史33)
•
《赠白马王彪》(选8)
• ⑵、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 《浮萍篇》、《美女篇》、《种葛篇》、《杂诗》 (“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重点)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凤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重点)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凤的北进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姓名:李延帅学院:文学院班级:中本0902电话:132876288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臸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第三编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曹操的文学创作
• 曹诗以气取胜,但所用形式又很朴 曹诗以气取胜, 前人评论: 质。前人评论: •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 豪迈纵横,笼罩一世。( 胡应麟 。(明 豪迈纵横,笼罩一世。(明·胡应麟 诗薮》 《诗薮》) •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陶孙《 (宋·敖陶孙《诗评》) 敖陶孙 诗评》 •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 《诗品》) 诗品》 • 评其为“慷慨悲凉”(冯班《钝吟 评其为“慷慨悲凉” 冯班《 杂录》 杂录》) • 这是由于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才略雄大, 家和军事家,才略雄大,足以高其 势位崇高,足以吐其气; 气;势位崇高,足以吐其气;治军 三十年,足迹遍中原, 三十年,足迹遍中原,经历那么多 丧乱,足以充其气。他的诗悲凉, 丧乱,足以充其气。他的诗悲凉, 慷慨,气势豪迈沉雄,语言古朴。 慷慨,气势豪迈沉雄,语言古朴。 这种气慨这种风格是与他对民生疾 苦的同情, 苦的同情,对丰功伟业的追求紧密 结合的。 结合的。
二、曹操的文学创作
• 《蒿里行》是古挽歌, 蒿里行》是古挽歌, 属乐府《相和歌辞·相 属乐府《相和歌辞 相 和曲》 和曲》。曹操运用这一 古题来写时事, 古题来写时事,描述了 动乱的社会现实, 动乱的社会现实,并且 在诗中对人民表示了深 深的同情, 深的同情,这首诗具有 史诗的性质, 史诗的性质,并不失为 一首好诗, 一首好诗,明人钟惺评 汉末实录, 说“汉末实录,真诗史 古诗归》 也”(《古诗归》)。
三、曹丕的文学创作
•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他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 的诗歌三个明显的特点: 的诗歌三个明显的特点: • 一是内容上的特点: 一是内容上的特点: • 1、描写男女情爱和游子 、 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表 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 现了乱离时代人们的哀怨; 现了乱离时代人们的哀怨; • 2、宴游诗,模山范水写 、宴游诗, 游赏之乐; 游赏之乐; • 3、抒情言志之作,突出 、抒情言志之作, 救民涂炭” 了“救民涂炭”和志在 靖乱”的决心。 “靖乱”的决心。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 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 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 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第一节 建安时期社会及文学概况
一、建安时期的社会概况
建安(196—220)是汉献 帝的年号。东汉后期,外戚宦 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与政治 的严重腐败,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中,割据势力渐起。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
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 歌行》语言浅显、清丽。是我国 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第三节
曹植
一、生 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丕弟,聪颖异常,几被立为太 子。诗人气质重,“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失 宠。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名 为王侯,实则囚徒。年41死。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三编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90--589)
第一章 建安正始文学
汉末政权掌握在曹操 手中,汉朝名存实亡,以 曹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Fra bibliotek具有魏晋文学色彩。
邺下 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即现在的河南安 阳地区),汉献帝建安时,曹操据守邺城,招揽文士。 建安七子及其他诗人环绕在他的周围,创作上形成一种 “梗概多气”的诗风。故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 汉末建安年间,天下的权柄已操在曹操手中。曹氏父 子喜好文学,奖励风雅。凭借着优胜的政治地位和非 凡的文学素养,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强烈的凝聚力。那 些因社会动乱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学士,先后游 息于曹氏的根据地邺城,环绕于曹氏周围,连舆游宴, 吟咏诗文,抒写悯时伤乱、救世济民的悠悠心曲和烈 烈壮怀,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形成一个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在《古诗十九首》之后,我国诗坛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高潮,这就是著名的“建安诗歌”。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文学称“建安文学”。
著名诗人“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曹操(公元155—220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在戎马倥偬中写了许多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古题自创新调,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真实地反映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离乱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叙事述怀,还是状物抒情,他都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深刻眼光,这是曹操诗歌的显著特点。
《蒿里行》等诗篇被后人赞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
其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等诗句,展现了汉末中原军阀混战、动乱悲惨的时代画面。
《短歌行》等诗篇,抒写自我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广求人才、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
《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观沧海》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其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和横溢的豪情融合在大海的壮阔图景中。
总之,曹操的诗基本上脱胎于汉乐府,但颇具独创性: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形式比较自由,坦露出这位盖世英雄兼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形成一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独特风格(敖陶孙《诗评》)。
曹丕(公元187—226年),是曹操次子。
他的诗歌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较有特色。
例如《燕歌行》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写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曲折细腻,语言清丽,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梁)钟嵘《诗品》:第一部诗论专著。“百代诗话之 祖”“诗化之伐山”
• (梁)萧统《文选》:第一部诗文总集。
• (陈)徐陵《玉台新咏》:第一部汉至南梁诗歌总集。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Ø1、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Ø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有 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Ø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 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 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 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 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 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 起了震动,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 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许多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当密切。如谢安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 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人 则言咏属文”。谢灵运则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 梵文的文学家,而沈约本人也笃信佛教、精通 内典,杨街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则是记述北 魏洛阳佛寺的散文作品。
刘勰《文心雕龙》
•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 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 自序。
•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识记:1. 建安风骨:是指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的特点构成的一个时代风格。
即“汉魏风骨”,三曹,七子,蔡賧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物,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2.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理解:1. “三曹”的文学成就P22曹操食汉末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和为其都相当精通曹操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歌笔力雄健,生动饱满描绘沧海形象。
曹操是学习汉乐府接触的硕果,他采用乐府古题写诗。
就形式和艺术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成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与统一天下的壮志。
曹操食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一:《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体现出文人化的特点.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二:《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初步探讨各种文体的特点]曹丕现存的四十首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食宴游诗,二类食抒情言志之作,三类食写征人思妇的相似离别及思乡之情。
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作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使诗风。
曹植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诗作抒发政治抱负,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后期创作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闷愤恨。
2.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文学成就P29王桀,字仲宣。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
其中60余首五言诗。
骨气奇高,
(2) 其诗歌大大加强了抒情化色彩,使诗歌有 词 采 华 茂 ; 了鲜明的个性,其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 兼 雅 怨 ,
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结合。
体被文质。
(3) 在诗歌形式与艺术手法上多方开拓,完成 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粲溢今古, 卓而不群。
(钟嵘《诗
——《文心雕龙·风骨》
第二节 曹操 曹丕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 瞒。沛国谯人(今 安徽亳县)。史称 “魏武帝”。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 是建安文学的倡导
者和杰出代表。
生平 1、宦官家庭。父曹嵩为中常侍
曹腾养子。 2、讨伐董卓,兖州起家。 3、推行耕战,任人唯才。 4、统一北方。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五言诗风敞开,成为诗坛的主要形式。“暨建安之初,五言腾 踊。” (《文心雕龙·明诗》)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等。
三、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 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既 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 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
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 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题】《短歌行》是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 曲》,是当时宴会上歌唱的乐曲。曹操的《短歌行》共二
首,本篇是第一首。此诗写于赤壁之战以后。赤壁之战是
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赤壁受挫之后,曹操年过 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之忧。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 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 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 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_第一章_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曹丕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 曹操 去世, 世子 曹丕 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
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确立 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 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 称帝 奠定基础。
当年十月,立刻逼迫 汉献帝 禅位,登基 为 大魏皇帝。定国号为 大魏,改元黄初, 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此诗以哀伤沉痛之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洛阳经董 卓焚掠后满目疮痍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状 况,从而寄托了诗人对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的同 情与愤懑。
第二节 曹植
《情诗》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载《艺概》)
第一节 曹操 曹丕 曹丕
曹丕( pī大:~业。~变)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220~226年在位,谥为文皇帝(魏文帝),魏武 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
其父 曹操、其弟 曹植 并称为“三曹”。 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 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 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
再论曹操形象 沈伯俊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1)对于历史人物曹操,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
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 (2)“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
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 (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B、《薤露》: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讨伐董卓, 但是渤海太守袁绍任盟主。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 强 C、《苦寒行》:建安十一年(206)征战袁绍外甥 高干,经太行山。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 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 哀。
(2)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A、《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与正始之音 蔡琰《悲愤诗》与诸葛亮《出师表》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9-280) 两晋: 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与偏安南方的东晋相对, 北方:五胡十六国 五胡:匈奴、鲜卑、羯、 氐、羌。 十六国:前凉、后凉、南 凉、西凉、北凉、前赵、 后赵、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夏、成汉 。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
郭沫若 《替曹操翻案》: 我写《蔡文姬》的目的是 替曹操翻案。 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 (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 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 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 当成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
蒿里行
蒿里行
•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欲扬先抑的手法。 • 先纵后横。时间为序,事件展开。直书所 见,大处落笔,展示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广 阔画卷。 • 对于纷繁的历史事件,取舍精当,独具眼 光。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
• 唐 李善 :文多隐逸,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 钟嵘《诗品》:归趣难求。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全组诗之 纲。 • (1)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表达内心的 郁结苦闷和孤独。(2)以忧思为主线,首尾 呼应,自我形象鲜明。(3)内心活动层层 递进,千回百转。(4)虚灵而不滞实,淡 墨写实,实而虚之,隐痛其中。
•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 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 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 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 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 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正始之音
•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时期的诗人, 由于政局混乱,朝不保夕,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 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 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 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 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 话· 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 “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建安三曹父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序》)。
其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王粲传》),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安风骨”。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诗歌则包括魏明帝太和末年至西晋立国(约233—265)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创作。
这一历史时期,屠杀、谄害、猜忌、恐怖伴随着司马氏集团阴谋篡权的全过程,建安那种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烟消云散,慷慨任气的社会环境没有了,“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学氛围消失了,因而正始诗歌也就失去了建安诗歌中那种高昂奋发的精神。
如果说建安父辈们关注的是外在事功的追求,那么正始诗人注重的是理想人格的建立。
当时玄学的兴盛以及现实的严峻,使得忧生之嗟与理性思索成了正始诗歌最突出的特征。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歌完成了由“汉音”到“魏响”的历程,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五言古诗由此而走向成熟,并产生了像曹操、曹植、阮籍这样的杰出的诗人。
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曹氏父子既是曹魏政权的中心人物,也是建安诗坛上的当然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仅是由于他们三人都“体貌英逸”爱惜人才,更是由于他们三人的创作实绩决定的。
曹操固然开一代诗风,曹丕也妙善诗章,曹植更是“才高八斗”。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当时人们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机警”而有“权数”,很早就被人视为“命世之才”,并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果然在汉末的群雄角逐中击败了众多对手:伐董卓,灭袁术,斩吕布,败袁绍,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北方事实上的统治者。
曹操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草书、音乐、围棋、方药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第一流水平,即使骂他“汉世奸贼”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多才多艺”。
他的大部分光阴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也大多在马背上哼成。
史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由于他的家世并非显贵门第,他轻视繁琐礼仪而崇尚通脱,鄙弃虚饰而注重实效,又由于他良好的音乐素养,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全是能“被之管弦”的乐府诗,且多属于来自民间的《相和歌》一类。
这一类乐歌当时文人很少亲手写作,曹操从不受传统和偏见的束缚,他发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在他大力提倡和成功实践的影响下,诗人们才认识到它的艺术潜力,并使这一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诗歌转变。
曹操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时悯乱,一是述志抒怀。
前者的代表作如《薤露行》,被清沈德潜视为“汉末实录”(《古诗源》卷五),而《蒿里行》更是被明末钟惺誉为“诗史”(《古诗归》卷七):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用乐府旧题“叙汉末时事”(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叙写了汉末兴讨董卓的关东义师的聚散过程与原因,联军将帅各有野心,人人都想称王称霸,连军阀兄弟之间也居心叵测,其弟在南边称帝,其兄在北方“刻玺”,致使国家战祸连年,更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以凝炼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诗情沉郁,诗境阔大。
后者的代表作有《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生几何”的生命焦虑与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交织于诗中,正因为意识到人生苦短,才有“早建王业”的急迫(张玉糓《古诗赏析》卷八),以让个人的生命在伟大的事业中成就其壮丽,让有限的人生在宏伟的功业中获得永恒。
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低沉发端,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高亢结尾,诗人从忧己“年往”过渡到“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流年易逝的生命恐惧激起了他重整乾坤的英雄主义豪情。
诗人以刚健有力的语言,跌宕起伏的章法,抒写自己悲壮的情怀,展露自己雄强的气魄,沈德潜评此诗“沉雄峻爽,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绝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已入秋天仍然“百草丰茂”,“秋风萧瑟”中洪波涌起,吐纳日月,包容星汉,诗人笔下的大海既生意盎然又雄浑博大,联想到他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再看看他那“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度,谁都会明白生机勃勃而又汪洋浩瀚的大海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自己不像大海一样有“吞吐宇宙气象”吗(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曹操诗歌宏伟的气魄,强劲的力度,阔大的境界,在建安诗坛上无与其匹。
他不仅使乐府民歌成为富于艺术个性的文人诗歌,开创了“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先河,而且以他大气弥满的笔力使逐渐僵化的四言古诗重现生机,清人吴乔对此曾有公允的评论:“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不受束者,惟曹孟德”(《围炉诗话》卷二)。
汉代诗人模仿《诗经》的四言诗,大多数是毫无生命力的赝品,只有“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曹丕(187—226)字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代汉自立,史称魏文帝。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没有乃父的魄力、雄心、胆略和气度,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作为一个诗人和学者他又很有才华,并且有多方面的建树,刘勰称其“乐府清越,《典论》辩要”(《文心雕龙·才略》),史家称其“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他的《典论·论文》和其它文赋另章阐述,这里只谈谈他的诗歌。
曹丕的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纪宴游、述征战和写男女相思。
曹丕留守邺城时与文士们常相聚游宴,他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年的生活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他的《于玄武陂作诗》、《芙蓉池作诗》、《夏日诗》、《孟津诗》、《善哉行》等诗,或写山水的秀丽,或写歌女的妍姿,或写诗酒的豪纵,都是他当年公子生活的反映。
又由于他“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青少年时常随父征战,即位皇帝天下仍未统一,《饮马长城窟行》、《黎阳作》、《至广陵于马上作》,都是纪述军事征伐生涯。
他的宴游诗较乃父华丽,而征战诗则不及其父沉雄。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写游子思妇相思的诗作,这一类作品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如《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成熟的七言古诗。
它以少妇在秋夜里独白的形式,表达她对“淹留他方”丈夫的深沉思念。
全诗押平声韵,且句句用韵,其情掩抑低徊,其调婉转舒缓,其言清丽含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思妇缠绵悱侧的思绪。
王夫之认为此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古诗评选》卷一)。
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五中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诗风的质朴与华丽,汉乐府大部分是采自民间的歌谣,诗歌语言还带有民歌的浑朴,曹操的诗歌语言古直,所以说其诗“犹是汉音”,而曹丕则主张“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所以他的诗歌语言也就由质朴而趋于典丽。
但曹丕毕竟去汉未远,诗歌犹带民歌风味,诗语清丽但不纤巧,音调和谐而又明快。
他的诗歌的确没有其父那般沉雄悲壮,但娟秀婉约,风华掩映,则是他身上“文士气”的独造之境。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
他和兄长曹丕一样“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时代的动乱激起了他济世的雄心,年青时就希望自己能“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声”,绝不愿只“以翰墨为勋绩,以辞赋为君子”(《与杨德祖书》),生命的后期最使他害怕的就是“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求自试表》),并发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呼喊(《杂诗》之五)。
他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文章诗赋援笔立就,一度深得曹操的赏爱,认为他是诸“儿中最可定大事”的一个(曹操《临淄侯曹植犯禁令》),曹植对自己的治国才能就像对自己的文学才能一样自负,在《陈审举表》中说自己年轻时“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暗与之合”。
但从其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放纵任性而行事疏阔,好发空言却缺乏实际才干,这使他后来失宠于父王,这也导致他后来人生的悲剧。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代汉称帝后,他受尽了皇兄皇侄的冷遇、猜忌和监视,过着名为藩侯实为囚徒的生活。
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诗歌或描写他公子生活的放纵浮华,或抒写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诗情意气风发,诗语辞采飞扬,《名都篇》和《白马篇》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虾,寒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