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整理ppt
9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 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整理ppt
10
主治: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 小天心等穴合用; 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 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强疗效。
整理ppt
7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整理宣ppt 、掐老龙等穴合用。 8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整理ppt
3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整理ppt
4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
整理ppt
1
【攒竹(天门)】
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 开天门。
次数:30~50次。
整理ppt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ppt课件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ppt课件

• 【操作】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 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 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
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精热选往编来辑p、pt 烦躁
37
三、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螺纹面。
•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 等。
•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 用。
精选编辑ppt
12
八、人中
•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 2/3交界处。
•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 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
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
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
合用。
精选编辑ppt
13
九、印堂
• 【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 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 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
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
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
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止患儿精哭选闹编辑ppt
22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 处。

中医小儿推拿文案

中医小儿推拿文案

中医小儿推拿文案
宝子们,今天咱得唠唠中医小儿推拿这个超棒的事儿!
您家有没有小宝贝呀?是不是有时候小宝贝一生病,全家都跟着揪心呢?打针吧,小宝贝哭得那叫一个可怜,吃药呢,又跟哄小祖宗似的,费老劲儿了。

这时候呀,中医小儿推拿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法。

小儿推拿呢,就像是给小宝贝的身体做一场温柔的按摩派对。

那些推拿师的手啊,就像有魔力似的。

比如说小宝贝要是有点积食了,肚子鼓鼓的,吃啥都不香,推拿师在小肚皮上这儿揉揉、那儿按按,就像是给小肠胃做了个活力操,让肠胃重新欢快地工作起来。

而且啊,小儿推拿可不光是能解决积食这种小问题哦。

要是小宝贝感冒了,有点小咳嗽、小鼻塞的,通过推拿,就像给小身体里的正气打打气,让身体自己的抵抗力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把病菌赶跑。

您再看那些小宝贝在做推拿的时候,那小模样可有意思了。

一开始可能还好奇地东张西望,一会儿就舒服得眯着眼,就像在享受一场专属的小确幸。

而且这推拿过程中啊,还能增进和小宝贝的亲密感呢,毕竟是这种近距离的温柔呵护。

咱中医小儿推拿啊,可是有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呢。

它依据的是小宝贝们独特的身体特点,用天然的手法,没有那些打针吃药可能带来的小副作用。

就像是大自然给小宝贝们的一份健康小礼物,既绿色又环保。

家里有小宝贝的,真不妨试试这个小儿推拿。

让小宝贝在轻松愉快的推拿中茁壮成长,健健康康的,多好呀!。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发小儿推拿文案

发小儿推拿文案

发小儿推拿文案
1.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和按压身体的特定部位,旨在平衡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舒缓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

它还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疼痛。

无论是工作压力大的白领、久坐不动的上班族,还是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都可以从推拿中获益良多。

2.小儿推拿专注于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的推拿护理。

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如消化不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小儿推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运用温和而独特的手法,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推拿护理,以促进身体的自然恢复和健康发展。

3.我们的小儿推拿团队由经验丰富、受过专业培训的推拿师组成,他们关注儿童的整体健康和安全,并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我们致力于为孩子提供舒适、安全、有效的推拿护理,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支持他们全面发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刘英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刘英含
• 作用:清心除烦,补益气 血。
• 应用:清心经常用于心火 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 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 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合用。本穴宜用清法,不 宜用补法。需用补法时, 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 之。
• 7.肺经
•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 操作:旋推为补,直推为 清,100-500次。
• 定位:头顶正中,两耳尖 直上连线中点
• 操作:拇指掐或拇、中指 端按揉,亦可用灸法。
• 作用:镇惊安神,升阳举 陷。
• 8.印堂(眉心) • 定位:两眉毛内侧端中间
的凹陷。 • 操作:拇指甲掐后加揉。
掐5次左右,揉20-50次。 • 作用:醒脑提神,祛风通
窍。 • 应用:感冒头痛常与推太
阳、推攒竹、推坎宫等合 用;若抽搐,昏厥多与掐 小天心,掐老龙,按揉百 会,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
揉。
• 作用:止呕、止泻、开窍 醒神。
• 应用:掐而醒之,惊风昏 迷常与掐老龙合用;若高 热,吐泻多与推板门、涌 泉、大肠经,揉龟尾,推 七节,揉足三里、中脘等 合用;单用主要用于治疗 流唾液。
第二节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 定位:颈前,胸骨上窝中
央,前正中线上。
• 操作:中指端按揉,20次 左右。
• 3.太阳
• 定位: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操作:推太阳—拇指桡侧分别再 左右两太阳穴处向后直推。按揉 太阳—用中指端揉按该穴,向耳方 向揉中加按,揉5按2,共24次运 太阳—拇指或中指在该穴周围运转
• 作用: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治 外感头痛发汗解表,止汗(男: 左太阳发汗为泻法,右太阳止汗为 补法;女:做太阳止汗为补法,右 太阳发汗为泻法。
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 操作:拇指与食、中指对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上肢手部穴位一、脾穴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

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

清脾:从指跟到指尖。

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

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

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

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

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小儿推拿的五句经典

小儿推拿的五句经典

小儿推拿的五句经典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身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

以下是小儿推拿的五句经典及出处意思:
1. “推三关,退六腑”——《黄帝内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推拿时要先推开“三关”(即天门、地门、人门三个穴位),再按摩“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六个器官)。

这样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

2. “按头颈,揉肩背”——《针灸大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推拿时要先按摩头部和颈部,再揉捏肩部和背部。

这样可以缓解颈椎疼痛、肩周炎等问题,同时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3. “捏脊骨,理脾胃”——《小儿推拿秘笈》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推拿时要先捏脊椎骨,再按摩脾胃部位。

这样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体质。

4. “拍足底,通全身”——《小儿推拿全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推拿时要先拍打足底,再按摩全身。

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1、攒竹(开天门,推攒竹):两眉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

作用:镇惊安神,祛风散寒,醒脑明目;直推24次。

发汗解表,镇惊安神,醒脑开窍(30-50次),注意:体质虚弱、发汗较多者、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推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醒脑明目,祛风散寒,止头痛,分推24次。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30-50次)3、太阳(推太阳,揉太阳,运太阳):眉后凹陷;眉尾与外眼角延伸交点作用: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24次按揉太阳:方向向耳,止头痛,揉5按2,共24次运太阳: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汗为泻,右太阳止汗为补;女,左太阳止汗为补,右太阳发汗为泻。

疏风解表、清热、止头痛(30-50次)4、印堂(大天心):两眉中间凹陷作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掐5次揉20--50次;感冒,头痛,抽搐,昏厥。

5、人中: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作用:通关开窍,定惊安神。

掐后揉,或掐之醒为止。

6、承浆:颏唇沟正中凹陷作用:止呕、止泻,开窍醒神;掐揉7、风池:颈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按3--5次,按后揉10--20次;或对拿风池。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鼻塞,眼病等。

8、耳后高骨(揉耳后高骨30-50次):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揉5按2,共计24次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止咳化痰9、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头顶正中。

作用: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掐,按揉,灸法。

头痛、惊痫、目眩、久泻、脱肛、遗尿。

10、天柱骨(推100-500次,刮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向下推天柱骨50--100次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定惊;呕恶,项强,发热,惊风11、天突: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作用:化痰平喘,顺气止呕;按揉,20次左右12、中府: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作用:止咳化痰,宣肺平喘;按揉20次左右13、云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作用:止咳化痰平喘,宣肺降气;按揉20次左右14、乳根(揉乳根20-30次):乳头直下2分,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作用:宽胸理气;按揉20次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止咳平喘15、乳旁(揉乳旁20-50次):乳旁向外旁开2分(一横指,0.2寸)作用:宽胸理气;按揉20次左右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小儿推拿全

小儿推拿全

小儿推拿小二特定穴位定位功效1、头、面、颈项部穴位:百会: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线正中直上5寸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前1.5寸取穴功效:镇惊、安神、通窍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功效:醒脑安神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山根:定位: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凹处。

功效:开关窍,醒目定神准头(鼻准):定位:鼻尖端。

功效:祛风镇惊。

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迎香:定位:鼻翼旁开0.5寸,鼻唇沟中。

功效:宣肺气、通鼻窍人中:定位: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功效:醒神开窍。

牙关(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止痛。

天柱:定位: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呈一直线。

功效: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桥弓:定位:在颈部两侧,耳后乳突沿胸锁乳突肌至缺盆呈一直线。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

上肢部穴位脾经:定位: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功效: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清补脾经: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由掌根至拇指根呈一直线。

功效:补胃经:健脾胃,助运化。

清胃经:清热化湿,和胃降逆,除烦止渴。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

属手太阴肺经。

功效:清热利咽,开窍。

肝经:定位:食指末节螺纹面或食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小儿推拿发圈文案

小儿推拿发圈文案

小儿推拿发圈文案
1. 小宝宝的天使手,轻轻拍打,神奇的推拿,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2. 纤纤十指,温暖呵护,小儿推拿,给宝宝最爱的护理。

3. 宝宝微笑,推拿可好。

小儿推拿,成长的秘密武器!
4. 月子里的宝宝,需要呵护。

小儿推拿,给宝宝最好滋补!
5. 宝宝的健康,妈妈最在乎。

小儿推拿,让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6. 小儿推拿,按摩有道。

促进宝宝健康,犹如萤火之光!
7. 温柔的指尖,小儿推拿的魔力。

让宝宝健康茁壮成长!
8. 小小手心,温暖呵护。

小儿推拿,健康成长的法宝!
9. 宝宝的健康,来自小儿推拿的魔力。

让宝宝快乐成长!
10. 小儿推拿,爱的力量。

给宝宝最好的护理,让宝宝健康成长!。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目录概括 (1)1. 头面颈项部穴位 (2)天门、坎宫 (3)太阳穴 (4)风池穴、百会穴 (5)迎香穴 (6)高骨、人中 (7)印堂 (8)2. 胸腹部穴位 (9)膻中 (10)乳旁、乳根 (11)腹、脐 (12)天枢、肚角 (13)中脘 (14)3. 腰背部穴位 (15)龟尾、大椎 (16)肺俞 (17)脾俞 (18)肾俞、推脊 (19)捏脊、七骨节 (20)肩井 (21)4. 上肢部穴位 (22)总筋、阴阳 (23)脾经 (24)肝经 (25)心经 (26)肺经 (27)肾经 (28)五经配伍及推治 (29)大肠、小肠 (32)胃经 (33)小天心、内劳宫 (34)板门 (35)十宣 (36)四横纹、四缝穴 (37)老龙 (38)外劳宫、二扇门 (39)合谷 (40)一窝风 (41)阳池、三关 (42)六腑 (43)天河水 (44)水底捞月 (46)五指节 (47)5. 下肢部穴位 (48)涌泉 (49)足三里、三阴交 (50)太冲 (51)6. 穴位的功能归类 (52)小儿推拿穴位概括:◆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响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记法;简易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 余个,此中要点穴部22 个: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小儿推拿操作程序: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下肢部第四步:胸腹部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凡小儿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筋、分推阴阳,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导经络之意。

拿按肩井有封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表现了小儿推拿的完好性。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宣传文案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宣传文案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宣传文案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
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而小儿推拿可以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

同时,小儿推拿还可以调节孩子的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让孩子更健康。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有推、拿、按、揉、捏、摩等,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脑力发展;按摩腹部可以有效缓解便秘和腹泻等消化道问题。

如果您的孩子经常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那么小儿推拿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专业的推拿师的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让孩子更加开心、健康、聪明。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和您的孩子来尝试小儿健脑益智推拿,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常用穴目录概述 (1)1.头面颈项部穴位 (2)天门、坎宫 (3)太阳穴 (4)风池穴、百会穴 (5)迎香穴 (6)高骨、人中 (7)印堂 (8)2.胸腹部穴位 (9)膻中 (10)乳旁、乳根 (11)腹、脐 (12)天枢、肚角 (13)中脘 (14)3.腰背部穴位 (15)龟尾、大椎 (16)肺俞 (17)脾俞 (18)肾俞、推脊 (19)捏脊、七骨节 (20)肩井 (21)4.上肢部穴位 (22)总筋、阴阳 (23)脾经 (24)肝经 (25)心经 (26)肺经 (27)肾经 (28)五经配伍及推治 (29)大肠、小肠 (32)胃经 (33)小天心、内劳宫 (34)板门 (35)十宣 (36)四横纹、四缝穴 (37)老龙 (38)外劳宫、二扇门 (39)合谷 (40)一窝风 (41)阳池、三关 (42)六腑 (43)天河水 (44)水底捞月 (46)五指节 (47)5.下肢部穴位 (48)涌泉 (49)足三里、三阴交 (50)太冲 (51)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小儿推拿穴位概述:◆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下肢部:足三里、涌泉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小儿推拿操作程序: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三步:下肢部第四步:胸腹部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凡小儿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筋、分推阴阳,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通经络之意。

拿按肩井有关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开一关体现了小儿推拿的完整性。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第二节一、天门(推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

【功效】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惊风等症。

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

二、坎宫【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上缘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

30~50次【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三、太阳【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50次【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四、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

揉30~50次,拿(按)3~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

五、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六、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八、人中【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

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九、印堂【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

掐按3-5次,揉20-50次。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第二节胸腹部穴位一、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操作】用指腹按在穴位上揉50~100次,称为揉膻中;继用两手中指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50~100次,为分推膻中;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50~100次,为直推膻中。

【功效】推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吐痰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同用。

【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二、乳旁【位置】乳外旁开一横指(0.2寸),左右两穴。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

【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三、乳根【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揉30~50次,称揉乳根。

【作用】揉乳根: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

以食、中二指同时按揉,称揉乳根、乳旁。

四、腹【位置】腹部【操作】全掌摩腹,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摩5分钟【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消化吸收。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五、脐【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六、天枢【位置】脐旁2寸。

【操作】患儿仰卧位。

用食、中指端按揉二穴50~100次,称揉天枢。

【作用】揉天枢: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等同用。

可用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七、肚角【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

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功效】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

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

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

按100~300次,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用食、中指端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向下推至中脘100~300次。

【作用】揉、摩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用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的作用,主治呕吐恶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

第三节背腰部穴位一、龟尾【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

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

二、大椎【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按揉大椎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强等病症。

捏挤、提拧大椎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

刮大椎用于中暑发热。

三、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呈Ⅱ型,称推“介”字。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症。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退热。

【临床应用】益气补肺,止咳化痰。

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

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

四、脾俞【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

【操作】揉50~100次。

【临床应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湿。

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

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五、肾俞【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旁开1.5寸处。

【操作】揉50~100次。

【临床应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六、推脊【位置】大椎至长强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蘸酒精从大椎直推至骶椎(长强),100-200次。

【功效】清热镇惊。

【应用】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症。

七、捏脊【位置】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

【操作】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3-5遍。

【功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

【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

【应用】小儿保健穴;可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

常与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结合应用。

八、七节骨【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向下推),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之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