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主要特点
• 逻辑元件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
• 主存 ——LSI/VLSI半导体芯片 • 辅存 —— 磁盘、光盘 • 软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 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并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应用 时代
各种第四代计算机
DNA计算机
1994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阿德勒曼博士用DNA碱基对序列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在试管内 控制酶的作用下,使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反应,以此实现数据运算。阿德勒曼在《科学》上 公布了DNA计算机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阿德勒曼的计算机的计算与传统的计算机不同,计算不再只是简单的物理性质的加减操作,而又 增添了化学性质的切割、复制、粘贴、插入和删除等种种方式。 DNA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 其惊人的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厘米的DNA存储的信息比一万亿张光盘存储的还多;十 几个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更重要的是,它的能耗非常 低,只有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亿分之一。 与传统的“看得见、摸得着”计算机不同,目前的DNA计算机还是躺在试管里的液体。它离开发、 实际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尚有许多现实的技术性问题需要去解决。
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与电子管的比较: • 体积比电子管小很多 • 耗电大大降低 • 稳定性有很大提高
1955 年,贝尔实验室使用 800 只晶体管 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TRADIC。 (Transistor Digital Computer)
集成电路计算机
集成电路与晶体管的比较:
1964 年 4 月 7 日,在 IBM 公司成立 50 周年之 际 , 由 年 仅 40 岁 的 吉 恩 · 阿姆达尔 (Gene Amdahl)担任主设计师,历时四年研 发的IBM360计算机问世,标志着第三代计 算机的全面登场,这也是 IBM 历史上最为 成功的机型之一。
1500个继电器
功率150KW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主wk.baidu.com特点
• 逻辑元件 —— 晶体管 • 主存 —— 磁芯 • 辅存 —— 磁盘 • 软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 应用 —— 除科学计算外,已应用于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主要成就
• 首次将晶体管用于计算机,使计算机缩小了体积,减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 可靠性。 • 发明了高级语言。 • 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兼容问题,包括硬件兼容和软件兼容。
未来的计算机

巨型化:天文、军事、仿真、科学计算等领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要求计算机有更高的运算 速度、更大的存储量,这就需要研制功能更强的巨型计算机;

专业化:工业计算机、嵌入式设备在工业上和专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车载电脑、工控计算机、 银行系统等;
微型化:专用微型机已经大量应用于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笔记本电脑已经大量进入办公 室和家庭,但是便携性、续航能力仍不够人们全天候使用,应运而生的便携式互联网设备 (MI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断涌现,迅速普及; 网络化: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 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怎样的经济 神话; 智能化:目前的计算机已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但是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更多人的智 能,比如:自行思考,智能识别,自动升级等等;
(2)基于生物化学物质与DNA的纳米计算机;
(3)机械式纳米计算机; (4)量子波相干计算。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纳米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光子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束代替电子进行计算和存储: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 同的数据,以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 研制光计算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制成功 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要的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 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光计算机有全光学型和光电混合型。上述贝尔实验室的光计算机就采用 了混合型结构。 相比之下,全光学型计算机可以达到更高的运算速度。研制光计算机,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束 控制另一条光束变化的光学“晶体管”。现有的光学“晶体管”庞大而笨拙,若用它们造成台 式计算机将有辆汽车那么大。因此,要想短期内使光学计算机实用化还很困难。
因此,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又有基础的理论意义。目前,智能接口技术已 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机器翻译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 技术已经开始实用化。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 • • • • • • 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1964年研制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71年研制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7年研制出第一台微机DJS050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亿次机(第四代计算机) 2002年9月联想集团研制成功“深腾1800”计算机,运算速度超过1万亿次/秒 2003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出国内最快、世界第三的10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 能计算机 • 2010年,中国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一号”在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上位列第一, 曙光公司部署在深圳计算中心的“星云”排行第三;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造的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逻辑学、 认知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目标就 是使机器表现出类似人类的智慧,使机器具有类 似人类的智能行为,使机器思维(Making Machine“Think”)。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 使人们能够方便自然地与计算机交流。为了实 现这一目标,要求计算机能够看懂文字、听懂 语言、说话表达,甚至能够进行不同语言之间 的翻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知识表示 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与互联网知识

计算机发展简史 未来的计算机 计算机改变生活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计算设备还不是科学,而是工具。

出现一些具备计算和存储信息能力的设备。 辅助计算的基本手段出现,主要针对的是数字。
主要特点:计算设备作为人脑计算的辅助工具,不具备自动计算能力。
早期的计算机器
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
超导计算机
芯片的集成度越高,计算机的体积越小,这样才不致因信号传输而降低整机速度。但这样一来就 使机器发热严重。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研制超导计算机。电流在超导体中流过时,电阻为零,介 质不发热。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即由超导体—绝缘体— 超导体组成的器件(约瑟夫逊结),当对其两端加电压时,电子就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 从绝缘介质穿过,形成微小电流,而该器件两端的压降几乎为零。与传统的半导体计算机相比, 使用约瑟夫逊器件的超导计算机的耗电量仅为其几千分之一,而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却要 快100倍。 1999年11月,日本超导技术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制作了由1万个约瑟夫逊元件组成的超导集成电路 芯片。据悉,该所定于2003年生产这种超导芯片,2010年前后制造出这种超导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原 子具有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奇妙特性,即处于量子位的原子既可以代表0或1,也能同时代 表0和1以及0和1之间的中间值,故无论从数据存储还是处理的角度,量子位的能力都是晶体管电子位 的两倍。对此,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假设一只老鼠准备绕过一只猫,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它 要么从左边过,要么从右边过,而根据量子理论,它却可以同时从猫的左边和右边绕过 量子计算机在 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它没有盒式外壳;看起来像是一个被其它物质包围的巨大磁场;它不能利用硬盘 实现信息的长期存储;但高效的运算能力使量子计算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冯·诺伊曼
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注意 ENIAC并不是基于“存储程序”工作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5000次加法/秒 体重30吨 占地170m2 18800只电子管
如何实现量子计算,方案并不少,问题是在实验上实现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确实太困难了。这些计算机 机异常敏感,哪怕是最小的干扰--比如一束从旁边经过的宇宙射线--也会改变机器内计算原子的方向, 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目前,量子计算机只能利用大约5个原子做最简单的计算。要想做任何有意义的 工作都必须使用数百万个原子
帕斯卡的加法机 巴贝奇差分机
莱布尼兹的乘法机
巴贝奇分析机
早期的计算机器
哈佛大学研制的机电式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MARK I
现代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
主要特点
• 逻辑元件——电子管 • 主存——磁鼓
• 辅存——磁带
• 软件——机器语言、符号语言 • 应用——科学计算
主要成就
• 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历史新篇章。



智能手机的代表

操作系统:Android OS v2.2 CPU型号 :NVIDIA Tegra2 CPU频率:1024MHz 可用空间 16GB


内存 :1GB ROM+1GB RAM
主屏尺寸: 4.0英寸
下一代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上的工具,生活中的控制中心是必然的事情。 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 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 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基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短期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一些新的计算机正在跃跃欲试地加 紧研究,这些计算机是: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计算机、DNA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 等。
纳米计算机
在纳米尺度下,由于有量子效应,硅微电子芯片便不能工作。其原因是这种芯片的工作,依据的 是固体材料的整体特性,即大量电子参与工作时所呈现的统计平均规律。如果在纳米尺度下, 利用有限电子运动所表现出来的量子效应,可能就能克服上述困难。可以用不同的原理实现纳 米级计算,目前已提出了四种工作机制: (1)电子式纳米计算技术;
• 1946年6月,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以及计算机组成和框架,奠 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阿塔纳索夫及ABC计算机
被“遗忘”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约翰·阿塔纳索夫 (John Atanasoff,1903-1995)
存放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的ABC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
冯· 诺伊曼及冯· 诺伊曼结构
1945年6月30日,冯· 诺依曼发表“101页报告”——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 1946 年 7 、 8 月 间 , 冯 · 诺依曼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the logical design of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instrument)。
这两篇报告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著名的“冯 · 诺依曼结构(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报告明确指出: 采用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 计算机由5部分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装置; 程序由指令组成并和数据一起存放在存储器中,机器按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把 指令从存储器中读出来并逐条执行,从而自动完成程序描述的处理工作。(即,“存 储程序”思想)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宣布开始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人们普遍 认为新一代计算机应该是智能型的,它能模拟人的智能行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继续向着微 型化、网络化发展。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 人工智能计算机 • 巨型计算机
• 多处理机
• 激光计算机 • 超导计算机 • 生物晶体计算机(DNA计算机) • 量子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