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有不同点的“裆行工法”这一势做一探讨。
《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认为:“‘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上提‘会阴’或上提‘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所谓“摇
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
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好似靠着墙,尾闾中正,不能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好似坐在长条板凳上,往复平行移动,不能忽高忽低;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运行的轨迹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
“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