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合集下载

话说太极拳的圆档

话说太极拳的圆档

话说太极拳的圆裆 我在练拳时,看到很多人说起圆裆的事情,但是很少人能将这个圆裆的事情说清楚,也很少见到教太极拳的老师指导学生,我不是专业的习太极拳者,纯为业余爱好,玩一玩,现在我说一下,我自己对圆裆的想法,我不说我自己说的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圆裆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要领,因裆部是特殊部位,从古到今都知,男、女有别,且部位比较敏感,确实难以旁人去指点和现场纠正,而文字的描述也确实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

我相信很多的朋友看到,中国各地很多拱型桥,先辈建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

我见到我们生产队,在我们村子前的小河面上,建的大石桥,建桥前先做一个扇形的大木架,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彻石头,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底部的两端桥墩就好比人的两个脚。

我看到彻桥师傅,彻石头时不用水泥灰浆,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拿开木架,大石桥纹丝不动;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桥墩导入地下。

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直接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与否。

石头太大,就好像故意地开裆撑裆,大桥没有应力;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蹋裆,架子就会散掉。

裆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我查了有关医学的书,看到任督二脉都是从会阴穴开始)。

裆贵圆、贵虚,不虚一定不圆。

圆裆的方法是: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双膝稍弯屈,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

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站立,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就成了人字裆,也会出现双重(双重就不在这里解说了)。

“人字裆”是尖裆,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人字裆”的两脚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

要想使裆虚,只要在两胯撑开后将会阴穴少微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蹋之意,裆就自然虚了,心意一开,裆即开了。

但用2013.03.14深 圳I S O意也不可太深(就是不留痕迹,不能让人看出明显之处),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

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太极拳的裆“走下弧”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1.过桥有句话,裆走上弧,形如拱桥。

这个练法出来的提吊劲是非常不错的,底盘有力结实,竖劲贯通。

重心移动过程中,以竖劲为接引,以提纵劲为辅佐。

竖劲不是提纵劲,竖劲是保持不变的始终劲,提纵劲有一定的突然性,是瞬间启动的,竖劲是基础,提纵劲是变数。

所以,这个技术练出来的太极拳,特别挺拔。

2.溜池这个技术需要很强的下盘功力,与过桥正好相反,裆部采用底弧位移方式,修炼重点于掖胯藏丹,后填命门。

多见于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忽雷架也有涉及。

这个技术可以使丹田力量整合,能够快速练出掤劲。

但对于初学者则不建议采用,原因是,非常吃功夫,误差大的话,对腰椎和膝盖有一定影响,一般多见于,有一定基础的人使用。

3.刷缸欲出肾精,后坐涮缸。

这个技术也叫,逆缠胯法,裆走后弧。

它是一句隐喻,是太极拳非常难练的布重调胯法,很少有人采用,使用低架,裆走后弧。

这个东西,有效的激发了肾水,使身体处于亢奋状态,浑圆劲十足,气血充盈。

由于强度大,难度颇高,故使用此技之人,已不多见。

4.前沿前沿调胯法,也叫顺缠胯法。

比较多见于杨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功架当中。

这种技术,顺遂自然,是较为含蓄温和的练法。

这个功法,强度可调,能高能低,有很强的实用性。

而且周身相合性,非常显著,是内外三合的经典之作。

起,承,开,合全凭自然,颇有一派天然景象。

特点是出功较慢,但不易退转。

5.定轴这个技术,重心布置在中部,称为定轴,意思是,固定轴不动,多见于洪传太极拳和牮结构理论体系当中。

这个技术,能获得强大的支撑性能,抛物力也是它的一大特点,整劲尤为突出。

强调杠杆发力,横竖劲比较均衡,易上手,出功夫快。

步法相对灵活,也讲究腿法的使用。

定轴技术采取后开胯布重方式,目的就一个,建立人体杠杆,获得支撑稳定性。

看似简单,确是比较强调结构的法门。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哪一种布重调胯技术,都要遵循:掌握要领,避免误差,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太极拳起承转合的四大要领,即“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逢定必合”。

“转”就是转换重心。

太极拳每个动作都要转换重心,也就是重心(胯)在左右腿(脚)之间不断转换。

转换重心时要用胯转,要“裆走下弧”或“裆走后弧”。

裆的移走路线不是直的,而是弧形的。

裆走下弧是上下劲,裆走后弧是横劲,即左右劲。

以裆走下弧为例,裆运动轨迹是从锅沿到锅底,再到锅沿,再往复循环的连续不断的动作。

每次转换重心都是一次蓄力和发力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裆走到中间锅底位置时是发力过程,也就是“逢转必沉”。

在发力(裆在锅底)的那一瞬间,身体重心处于几乎双重的状态,必须瞬间转换。

也就是重心从锅底转换到锅沿,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这就是第二个要领“逢沉必领”。

蓄力与发力是合一的,是一个动作。

右边发力同时左边蓄力。

左边发力同时右边蓄力。

所以才有“逢起必落”之说(其实还应该加一句“逢落必起”就更全面了)。

起和领是一回事,指的是裆在锅沿时状态。

落和沉是一回事,指的是裆在锅底时状态。

胯的重心转换从外面看,就是裆部始终在两跨之间晃荡,如打秋千一般。

秋千在最低点时为沉,落。

秋千到了两边最高点时为起,领。

在搏击实践中,沉落与起领之间是没有停顿的。

但在行太极拳过程中,因为练的慢,这中间是可以有停顿的。

内家拳的发力(这是瞬间的“定”),不是靠后退蹬产生的力。

而是靠两腿(脚)之间的拧搓产生的合力。

这就是“逢定必合”。

“合”时,两脚掌重心在前脚掌,大拇趾处,双膝有内扣之意,如此才能产生合力。

其实太极拳的以胯转的发力蓄力并不神秘。

它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与现代科学的搏击方式并不矛盾的锻炼方法。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泰森的发力,他发力时是不是胯转?是不是前后腿(脚)处于内扣的状态?是不是左边发力同时右边已然蓄力了?顺便说一句,太极拳强调腰转是绝对错误的。

一定要胯转,腰随胯动。

我们看到有人打太极拳时,发力结束时的状态是弓箭步,就是后腿蹬造成的,这是错的。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已有多年,当今人们修炼太极拳可以健身也可防身。

根据科研证实,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可预防疾病,那么,在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

欢迎阅读!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裆走下弧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身体重心偏于一脚并向另一脚移动的过程中,裆的路线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走在上弧线,类似于搬移物品,向上搬起,移动到位再放下。

二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三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

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在太极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身的实战和下身的转动,都是以裆为转轴点,因此,裆的训练非常重要。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

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

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

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

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

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

太极拳运动是一个圆形运动,在练习中,整个周身始终保持在一个圆形内,每个姿势都要做到位,这样才不失去练拳的意义。

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

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习练太极拳做到裆走下弧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

传统太极拳的圆裆与开袴

传统太极拳的圆裆与开袴

传统太极拳的圆裆与开袴裆——武术术语,指人体两大腿内侧交界处,即耻骨联合与尾骨之间的部位。

象是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太极拳的“束肋下气”,会引起髋骨的两侧由内向外侧张开而向前裹合的感觉,两腿之间的裆后部也会有张开来的感觉,就象是裆部变圆了。

这就是所谓的“将裆撑圆”或称为“圆裆”。

“圆裆”是“气沉丹田”之“气”沉到脚从而使得站立沉稳、劲力传递顺遂的必需条件之一。

“圆裆”又称“开裆”,是几乎所有中华武术各拳种共同的要领。

必须指出“圆裆”或“开裆”不等于“开膝”。

圆裆主要是指会阴部位有宽敞的感觉,与两膝、两大腿是否张开没有关系。

正如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中所说的“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开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等书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对“圆裆”的认识这样写道:“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

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

”这就是说做到了圆裆,在放松的前提下,左右开立步型的两腿膝是既向两侧外撑使小腿竖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这被称为“两腿相合”,这就象是骑着马用两小腿的胫骨面夹马肚子。

如果这种步型两脚尖都是外撇的,两膝尖就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的方向不一致。

而如前后开立、后脚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则后脚膝尖也是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方向不一致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说后脚尖外撇之弓步的后膝尖要与后脚尖同向,显然这样的步型是尖裆而不可能是圆档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步型。

圆档的左右开立步型必定两腹股沟都有内缩的感觉,前后开立的步型则前脚的腹股沟内缩。

做到了“圆裆”,腰曲似乎感觉变得直了,臀部向两侧张开又向前内旋卷拢,这种体态被称为“裹臀”。

太极拳圆裆

太极拳圆裆

太极拳圆裆圆裆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做到,顶,提,裹,撑。

修正的时候,不要把其他太极拳要领都丢了,不可用气力,放松才可练成。

洪均生老师说,尾骨长强穴微向外翻,就做到圆档了。

感觉像是坐在凳子上一样。

另外,注意,微向外翻,并不是撅屁股,一定注意!。

靠墙头。

两腿分开大概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背部贴墙壁,特别是肚脐对应的腰部的命门要突出贴在墙上。

练习到你可以不用靠在墙壁上那样立着,就基本不会尖裆了圆裆有两种说法'①太极拳术语。

指练习太极拳时,裆部(即会阴部)要开圆,不可夹成人字形似的尖裆。

练习时'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即使两膝微向外分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够起到圆裆的作用'(顾留馨《太极拳术》)。

②桩功用语。

又称'全裆'。

练马步桩功时,裆胯圆撑,气劲下注而肛阴上提。

此练法益于固势和承受外力。

开裆是把胯关节松开,松开在早期是极力由内向外挣横的,后期是松开的。

做法只有一条,在拳架正确的基础上反复牵拉,外形上主要看膝与大腿前面这一平面及胯关节的立体空间关系。

开裆之后会在行拳过程中每次放松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上身的力量下落到腰腿处会产生一种弹力。

弹簧样的力,能吃进外力,能反还外力。

何为裆?陈鑫云:肾囊两旁谓之裆。

(肾囊者,外阴也。

理解成大腿根应该相差不多吧?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还望各位指正。

)又云: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

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可见开裆之难矣,若无明师指点,要过此关怕是有些人终生无望。

那么如何开裆呢?开裆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纵观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仅此一处说到裆。

而如何开裆,想是方家之秘,只字未提。

或是小弟眼拙未能找到吧。

既然此路不通,又无明师可询,小弟只好到别家求之了,终于在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传下的内功四经中找到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太极拳练习中如何做到裆走下弧和裆走后弧
首先我用一口大锅来做形象比喻:锅底比如裆走下弧;锅沿比如裆走后弧。

一、裆走后弧
指身法左右旋转,后弧明显;
裆按锅沿走后弧平移,也叫∞字裆。

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

走后弧脚的力点从大脚趾到小脚趾,然后到脚跟,一蹬即转到另一脚上,完成裆走后弧的全过程。

例如:金刚捣碓:走肩靠然后走肘动作,即裆走后弧。

二、裆走下弧
指身法上下起伏,下弧动作明显;
裆按锅底走下弧,也叫锅底裆。

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

但走下弧时,注意不要忽高忽低,同时要注意,移动重心时先松一下,不要硬挤过去。

例如:金刚捣碓:裆走下弧倒重心棚。

三、裆走下弧或后弧结合起来,更利于塌腰、合腹、开胯、胸腰折叠和腿功的运用,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

总的来说,裆的两种移动路线相结合,借助腿的蹬力、双手与腰胯结合,此时如果发力就会更加威猛。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图谱(王西安拳法)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图谱(王西安拳法)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王西安拳法)图谱第一式 起势1.立身中正, 两脚跟并拢,脚尖成微八字,两手中指贴于两侧裤缝,两眼平视前方。

2.含胸收腹,屈膝松胯,裆走后弧,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膝与胯平,欲落先上,向左侧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渐渐踏实,两脚十指抓地,目视前方。

3.两臂徐徐抬起腕部突出与肩同高。

欲落先上,折腕沉肩坠肘,掌心向下,两手随身体缓缓下蹲,按至胯平;两膝上方。

第二式 懒扎衣1.重心左移,松右胯,左掌下按,右腕上提,提右脚屈膝松胯。

右脚向右侧铲出与左脚平。

同时两臂右下左上划弧合于身体中线,有插裆引进之势。

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前,搭于右大臂中节,眼视右侧。

2.重心左移,腰肩肘调至横肘时,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

重心右移,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右手,与肩同高, 左手同时外旋经腹前下落至腰间,四指朝前,拇指在后,眼视右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第三式 六封四闭1.重心右移,两手向右掤出,两臂撑圆,右上左下掌心向外,与肩同高。

2.重心左移,捋加採,左手掌心向内,右手掌心向前,力点在掌根。

3.两手捋到身体中线时,放松向左上方摆出,与肩同高,右手置于左肩处,两掌心向前。

4.松右胯,身体下蹲,双臂沉肩坠肘,重心走下弧右移,两手平行向右推出。

左脚随重心向右跟步点地与肩同宽。

左掌推至右肩处,两掌间距一小臂,呼气下沉,周身合为一体,眼视右侧。

第四式 单鞭1.松右胯,左手掌心向上前穿,右掌变八字手沿左小臂后拉于左肘弯处。

2.裆走后弧,重心右移,右手旋腕变刁手,向右侧打开与肩同高,左脚虚步点地,左手收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眼视左侧。

3.松左胯,提左膝,左手以小指领劲内旋,腕部突出,左掌心向上,指尖朝内。

4.屈膝松胯,左脚向左侧铲出与右脚平。

右脚蹬地,重心左移,左脚蹬地,重心右移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上贴于小腹前随重心左右移动,重心左移,身体左转的同时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左手,与眼同高(与肩同高),眼视左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

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马虹师父_大道无为问:练太极拳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架子低,裆再走下弧,是否会荡裆?X答:裆走下弧,是为了在倒换重心时仍能保持下盘的稳固,而采取的一种锻炼方法。

本来拳架子已放低,再要求裆部(分阴穴处)下沉,走下弧线,确实比较吃力。

这种锻炼的目的是:在倒换重心(由偏左移偏右,或由偏右移偏左)时,胯再松一下,在松胯、塌腰的条件下,把重心移到另一侧(变独立步时,要全部移过去)。

这样做,从技击角度看,可以在倒换重心时避免敌人借我重心移动而借力发我,因为敌人从进攻往往是利用我移动重心,重心不稳的时机。

从健身运动角度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在移动重心时气上浮,根上拔,影响下盘的稳固,所以,我们要坚持这种有益的锻炼方法,不论架子高低,倒换重心虚实时,一定要裆部沉一下,走一个下弧线。

但是,走低架,裆再走下弧,会不会出现荡裆现象,这要看打拳的人如何掌握低架的低度和走下弧的弧度。

我们所谓的低架,是比较高中架要再低些,但大小腿的夹角不得小于90度,那么两大腿的下部横线必须比平行线高,在此情况下,裆部再稍低一些,也不荡裆。

另外,所谓裆走下弧,也是微微地而不是大起大落,所以,打拳时一般要求裆部形成一个拱圆形的弧线(除了仆步、劈叉等动作外),这种情况下,裆略走下弧,不会形成荡裆。

关于拳走低架的优势问:有些人说我们练低架不易行气,对吗?答:近来,太极拳界有人极力贬低先师陈照奎先生所传授的陈式家传低架太极拳,说什么走低架不利于放松,腰腿不灵活,有忽高忽低钻顶之弊,走低架气不顺,不易行气。

遗憾的是原来曾跟先师学过低架拳的人,今天写文章也反对练低架。

散布这些论调的人,不是由于自己怕吃苦而强词夺,就是由于他对太极拳乃至运动力学无知。

当然,太极拳运动本身为了适应不同人、不同年龄、不模块素质,以及不同锻炼阶段的需要,而分为高架、中架、低架三种锻炼方式。

就是陈照奎老师传沉,波浪式运行,同时练低架也有个限度,除了仆步、盘步之外,马步、弓蹬步大小腿夹角不得小于90度,过低则荡裆,为病。

自然门矮裆步原理(一)

自然门矮裆步原理(一)

自然门矮裆步原理(一)自然门矮裆步自然门矮裆步,又称自然门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之一,也是提高拳法功力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基本概念自然门矮裆步是非常基础的太极拳动作,其形态为左脚稍向左前方,右脚回扣站稳,身体重心向右下方。

这种姿势既可起到练习身体平衡的作用,又可增加腿部力量,使得练习者从根本上加强身体的稳定性。

原理解析在自然门矮裆步中,重心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练习者将身体的重点放到一根垂直地面的线条上,通过持续练习,能够增加站立平衡能力,使得身体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此外,自然门矮裆步的技巧变化也非常丰富,可以通过不同的步法或者运用不同的拳法技巧来实现多种目的,比如打击敌人,挡住进攻等。

练习方法自然门矮裆步的练习是非常基础的太极拳入门技巧,只要通过持续的练习,就能得到不错的练习效果。

建议练习者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自然门矮裆步的训练。

步骤一:找准自身起始的站桩位练习者先要找准自已的起始站桩位,即双脚间距、臀部垂直直立线路确定。

步骤二:站稳身体,找准重心位置练习者双脚并立,将重心放在身体的中间,然后向左脚轻微倾斜,使左腿稍向左前方,同时右腿回扣,直至找到最佳站稳身体的重心位置,即完成一次自然门矮裆步。

步骤三:进行重复练习练习者持续进行重复的自然门矮裆步训练,直到能够站稳身体。

此时,可以练习其他的太极拳基本动作,如练习拳式,改善站桩姿势,并继续加强身体的平衡能力。

总结自然门矮裆步是太极拳中非常基础而又极其重要的一个基础动作,练习者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可以加强腿部和身体的平衡能力,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为下一步的太极拳基本动作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意事项在自然门矮裆步的练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事项。

姿势正确进行自然门矮裆步训练时,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

当左腿向左前方移动时,身体的重心应该向右下方移动。

当右腿回扣时,身体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性。

如果身体的重心移动不当,容易导致失衡。

训练频次逐渐增加初学者在进行自然门矮裆步的练习时,应该从每天练习几次逐渐增加至每天练习几十次。

练太极拳,须知裆运行的秘密

练太极拳,须知裆运行的秘密

练太极拳,须知裆运行的秘密文│六月丹田转人的好奇心都很强,对神秘的东西兴趣浓厚。

在周身上下的部位当中,裆最为含蓄,从不抛头露面,所以“江湖”上有关裆的传说就格外多——圆裆、虚裆、开裆、合裆、拧裆、扣裆、松裆、提裆、裹裆……之前,老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脚到头说太极(三)裆的秘密》,对裆的形态进行了阐述,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裆的运动路线进行一些剖析。

首先,在练拳的过程中,裆一定要移动。

哦?这不是一句废话吗?不!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人练拳时,身子扭来扭去,裆基本是不动的,换种说法,就是重心没在两条腿之间来回倒换。

这样的练法,练一辈子,胯也不会开。

(现在,请你照下镜子,如果发现重心的移动范围小于10厘米,一定要面镜思过3分钟。

)那么,裆的运行路线应该是什么样呢?下弧(锅底裆或者贴砥运行)和后弧。

练陈拳的朋友可能要质疑了:老六,尽人皆知的原则还要重复吗?练其他门派太极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不是陈拳的要求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质疑归质疑,听老六讲完道理,再点×也不迟。

裆之所以要走下弧,是为了保持重心的沉稳——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还有一层用意你未必知道。

裆之所以不辞辛苦地来回移动,是为了进攻或防守——无论是攻还是防,只有在移动中才能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原则是什么?稳定自己的重心,破坏对方重心。

如何稳定?下沉!也就是自己要“生根”。

如何破坏?“拔”对方的“根”。

怎么拔?看下图:红绿蓝三种用力方向,你选哪一种?显然,绿色最合理:既有向前的力,又有向上的力。

裆走下弧,恰恰就是这种效果。

那么,裆为什么要走后弧呢?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如果裆走前弧,挺着小肚子打拳,会是什么效果?难看不说,腹部和胸部肯定松不下来,这种练法,练一辈子也别想有丹田气。

知道裆走下弧和后弧就够了吗?不够!还有一个要求:走弧不见弧!走弧——不见弧?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裆要走弧线,但不要让人看出来。

为什么要藏着掖着?因为裆害羞……原因是:练太极拳要求重心平稳运行,所以,裆走下弧不能明显。

太极拳教程杨氏太极拳的开胯圆裆功的练法与要领

太极拳教程杨氏太极拳的开胯圆裆功的练法与要领

太极拳教程杨氏太极拳的开胯圆裆功的练法与要领
太极拳的流派有很多,在你选择了某一流派的太极拳时,就一定要坚持练下去,在太极拳中有很多招式,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开胯圆裆功的练法以及要领,下面随着太极拳教程视频来学习吧。

开胯圆裆功的练法与要领
“开胯圆裆”的“开胯”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

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

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

胯在哪里?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会阴穴在太极拳中有什么作用?

会阴穴在太极拳中有什么作用?

会阴穴在太极拳中有什么作用?会阴(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

经络学说任督二脉俱起于会阴,百会穴的“虚领顶劲”下与会阴相呼应,是一种自然接通任督二脉的锻炼方法。

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象人字形的尖裆。

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腿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起到圆裆的作用。

会阴处虚虚上提,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

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是使腿部可能由弧形转换虚实的唯一基础,腿部动作是与臂膊动作协调一致的,手臂是顺圈,手臂下的腿部也是顺圈;反之,手逆圈,腿亦逆圈。

所以只有在屈膝圆裆之下,才能节节贯串地劲起脚跟,发于腿,上升腰脊,形于手指。

从前也有人把圆裆称作“吊裆”或“调裆”;太极拳以松圆为主,故以称作圆裆为合适。

腰胯松沉,臀部内敛,裆劲自足,裆劲下足后,膝节更有力,足底也更沉实踏地而桩步稳固。

下裆劲和沉气的动作是协调的,因此,小腹更为充实,重心也更为巩固。

裆一虚,那就是实中有虚转动就显得灵活。

下部裆劲下好上部顶劲领好,身法自然端正,能起到身肢中正而又放长(即对立拨长)的作用。

所以前辈太极拳家把“提顶”和“吊裆”相提并论,作为身法之一,例如佚名氏的《各势白话歌》中就把“提顶吊裆”并列。

在动作中,遇到隐于内或显于外的发劲时,则必须有腰裆部变换来助势,这样才有利于正确地发劲和沉着的松静,并增加其“曲中求直”的直射的速度。

腰裆的变换对于稳定重心和协调重心,对于身法,手法,步法变换的灵活和配合能起调节作用。

身体中正下蹲时,裆根撑开,裆口就放宽撑圆,容易使裆劲自尾闾上升。

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否则运动量降低,就会形成与尖裆相反的荡裆,裆劲不能收敛上升,两脚外侧也因而虚浮,虚实变换因而不灵。

腰的变换虚实同裆的开合虚实必须密切配合,动作变换时,必须腰裆松活,这样动作方能灵活而不重滞。

推手时化劲的顺遂,重心的平衡,方向,力点,角度的变换主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两手与胸间的运化居于次要地位。

太极拳经典招式浅述及应用——指裆捶

太极拳经典招式浅述及应用——指裆捶

太极拳经典招式浅述及应用——指裆捶指裆捶是太极拳以捶为名“五捶”中的最后一捶,属下路出击之捶。

顾名思义,是以拳直指(击)敌裆部。

杨、吴、孙式是连续进步以拳直击敌裆,故名“进步指裆捶”;武式为“上步指裆捶”,意义相近;陈式为“指裆捶”。

因指裆捶的动作过程主要是左手的搂分及右手在左手分势后的向前指裆捶击,所以“指裆捶”对应又名“势分捶”。

指裆捶以右拳打出,有先贤认为:“此指裆捶是意在击裆部,外肾位于裆内下垂者,由于进步前击,左腿弓,右腿蹬,身法自然落胯下沉,右拳向前打出,《太极拳体用全诀》说的“进步指裆锤下路,搂腿寸靠把裆指”,前句就是向下打的最好注释,而后句则说明此着法在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势中应占一个靠字。

如我用指裆捶法,手臂被对方捋住并向下捋带时,顺势进步用肩头直奔对方胸部靠击,同时实施搂腿及指裆捶。

播放GIF动作一:接上势,拍脚后,右脚下垂不落地;先右手上撩,左手下按,再右手向下斩手发劲,左手上撩,身体随右手下斩向右转90o;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扣,右脚提起悬于裆内;目视前方。

内劲:以腰右转缠于右手发劲,左手向上配合,勾脚转身,力贯右掌。

动作二: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身体向右转45o;同时两手交叉于腹前;目视前方。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略左移,两手逆缠下分。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略左转重心移至右腿,松右胯屈膝下沉;同时右手变拳合于右胁下,左手立掌合于胸前;目视前方。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迅速左转,重心左移;右拳逆缠向前下方发劲,左手半握拳收于左肋间向身后发肘劲;目视前下方。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右脚开,重心向前移,左腿向前迈,左臂屈腹部,右拳收胯旁。

弓左腿,环左臂,掌朝下,指向前,由里向外收膝旁。

右拳眼侧向上,随腰向前裆部击。

要点:1.指裆捶是以拳击打对方下身,具体高低以己比人,大约斜下45°。

2.上步屈臂之转身,不宜过大,实际上顺着脚尖方向转体45°就可以。

[转]赵堡太极拳运裆之妙

[转]赵堡太极拳运裆之妙

[转]赵堡太极拳运裆之妙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

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

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

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

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

“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

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

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

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

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

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

“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

太极拳的腰胯裆与练习

太极拳的腰胯裆与练习

太极拳的腰胯裆与练习太极拳有时候精细得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烦。

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所得,因为每一个练习者都会有体悟,尽管这些体悟不一定对。

练太极操的也有感觉,只要练都有感觉,有感觉就有认识。

但这些认识对不对,真的不能凭想当然,一定要客观理性,跳出主观这个知障,用客观的理来评判。

(客观的人几乎就是圣人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凭想当然,凭感觉,主观)认为双脚呈外八字,所以没有裆劲,也有人说双脚平行也容易伤膝盖。

我们平时谈拳都把腰裆、腰、胯合起来笼统地讲,为什么?因为它们几乎是分不开的。

腰在背后,裆在内侧,胯也在内侧。

还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的分别。

腰的位置大体在腰带那里,但只限于身后,带脉就是这里,肾的位置大体也在这里。

从力量方面讲,它是背部的下端,也是大轴承的一部分。

从内气方面讲,肾主先天,人们认为“命意源头在腰隙”,可能就是讲的这一点。

左转右转,不断地按摩这里,对身体健康、特别是肾的健康有帮助。

(腰的位置在胯上,蜂腰,人体健康的话,这里是背部最细的部位)腰这里是承上启下的大枢纽,所以古人说“腰为主宰”,主要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不要真的以为它是主宰,不要死记硬背拳论。

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像发动机输出功的一个大转子上面竖着的那根轴,蒸汽火车头上的那个东西,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我小时候长得矮小瘦弱,跟大个子摔跤,一般都是搂对方的腰。

只要搂住,他们很难发力,因为前后左右移动不方便,发不出力。

现在会控点了,有一只手与对方的腰合在一起,他就很难发力。

所以腰很重要。

腰的重要,实际上只是表象。

真正的旋转、移动还是脚、胯、裆。

腰本身有力,但它还负责上传下达,下传上达。

胯与裆并不完全相同,胯的范畴稍大一点,包括裆,还包括大腿的一部分。

裆只是腰到尾骨之间的内侧部分,不包括腹部。

(我们平常说的踢裆实际上是男性的隐讳的说法,与太极拳的裆不是一回事)腰背是竖梁,垂直时是上下的劲,前俯后仰有下压上挑的劲,因此,无法说背就是竖劲,是龙劲,而胯是虎劲,是横劲。

打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虚裆自沉”,它会对你有所帮助

打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虚裆自沉”,它会对你有所帮助

打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虚裆自沉”,它会对你有所帮助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道是江河,拳是舟船;道是高山,拳是路径。

道有道法,拳有拳功。

道无形,孕育万物。

拳精微,破开迷雾。

拳深见功,功到自成。

取舍之间,先予后取。

动静之间,以柔克刚。

随遇平衡,中正自在。

不来不去,八方极远。

有人走遍天涯海角,好似寸步难行。

有人足不出户,却遨游三界。

差在哪里,唯一颗真心的自由。

束缚,不在于空间,在于自心。

所谓的,平衡之道,不是等价交换,是无心插柳。

菩萨不受福德,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太极就是有变有常,常的是功架,变的是频率。

频率就是劲,思维就是法。

一切皆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拳是一面镜子,照清自己,看清他人。

功是双刃剑,浅尝不得真意,贪多物极必反。

曲直之路,即是方圆之道。

车能走,因为有轮。

轮能转,因为有轴。

内心方正,动态圆融。

惊涛骇浪,消于无形。

虚裆自沉。

大腿之间叫裆。

下蹲未必裆就虚。

腹股沟抻开了,出来两条槽子,胯向后打开,大转子能外掰,裆的空间,就让出来了。

所谓虚裆,是裆内有空间。

腿迈得再大,裆未必有空间。

内裹大腿,掖腹股沟,大转子后开,骨盆就是个空腔。

丹田悬空,凝聚成核,从此有了核心。

太阳不靠着地球,也不偏向月亮,它就在那里,星星围着太阳转。

丹田为阳,周身围着丹田转,丹田也要有自转。

沉肩坠肘,自重下去。

自重在哪里,就在丹田。

玩丹田,就是玩自重。

螺旋塌缩,把自重吸到丹田部位去,靠束肋,丹田是密实的。

不光是丹田,周围核心区域,都要练得非常的整。

周身所有关节打开,人才真正成了活体。

推手,二人一搭,周身一松,整个人犹如大麻袋,挂在接触点上,自重松沉,都给了对方。

如没练出来,也就是胳膊使劲,不是不行,是劲不会太强,镇不住对方。

能虚裆,练出松沉劲,发力就占大便宜,还省力。

高手,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把自重发出去,而不是局部释放。

打个比方,不太贴切,但是很形象。

有人突然出手偷袭你下部,你会怎么反应,第一反应,不是拉架子,然后蹲下,根本来不及,不是这个东西。

解开太极拳身法”圆裆开胯“之秘

解开太极拳身法”圆裆开胯“之秘

解开太极拳身法”圆裆开胯“之秘近日,有弟子德柔问关于陈式太极拳身法圆裆开胯的问题,此问题虽然简单,但是涉及到太极拳的身法之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今日得闲,进行简略解答,作为大家学习的参考。

问题:师父,最近在练拳的时候,有个疑问请教:圆裆开胯具体该如何练习?还有,这个圆裆开胯和坐胯该如何做到,我觉得这两个好像有点儿冲突似的。

坐胯后,如何圆裆?开胯具体是指的开哪个部位?有点没搞懂。

解答:首先要明白圆裆开胯之中的“裆”、裆都具体指的哪个部位。

“胯”是指胯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

所谓开胯,指的是把髋关节充分打开,太极拳讲求“外练筋骨皮”,其中骨的练习主要是骨关节要充分打开。

所以开胯主要是打开盆骨和大腿的股骨之间的大关节,关节骨缝撑开展后,就会把胯根的大筋抻开,增加了大筋的弹性,增加了关节的灵活程度。

胯根大筋的弹力增强之后,就像在胯根的地方装上了两根弹簧,发力的速度和劲力会明显提升。

胯关节是人体最大也是力量最强的一个关节,腰胯劲也是太极拳整劲的核心。

开胯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用青蛙趴。

在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之中经常会使用到,如果是成人练习就需要循序渐进。

我的经验是睡觉时可以采用“混元卧”,其中要求两脚心涌泉相对,两大腿向外开展,逐渐使两腿膝盖外侧贴住床面,这样开胯过程在睡眠中完成了。

再用一张图来说明,正常人的胯是紧紧闭合的,脊椎尾骨受胯的约束,无法自然下垂,整条脊椎也因此无法真正的松直,这样不但不于督脉的通行,而且还阻碍太阳与少阳之火的下行。

所以开胯就是要把胯向两边拉开,使脊椎摆脱胯的束缚。

开胯主要是开关节2和关节4,关节2是后胯,关节4是前胯,双盘主要开的是前胯,站桩主要开的是后胯,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前胯开了可以很轻松的使会阴之气聚入丹田,后胯开了是尾闾下垂(关节3)的必要条件。

做到开胯必圆裆,再说一下“圆裆”。

“裆”部指人体两大腿内侧交界处,即耻骨联合与尾骨之间的部位。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

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

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

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

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

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

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

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

‘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

“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

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

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浅识太极拳身法中的裆势和美太极“立身中正”的“立身”,是指盘架、推手之前要调整好姿势;“立身中正”的“中正”,就是要站稳,控制好重心;立身中正之“安舒”,就是要身体姿势自然。

太极拳身法中的裆势,关系到立身中正之架构的合理性。

裆位于两胯间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

杨氏老拳论指出:“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充分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能产生爆发力量,裆还有引化技能。

据我所知: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技术要求含有“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含有“翻裆”和“合裆”,陈式太极拳的“松腰泛臀”,其中泛臀是在敛臀的状态下以尾骨下端微向后翻使相顶的胯松开转为泛臀状态,注意不要练出紧腰翘尾巴的拳病。

,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通俗地说:“泛臀就是松虚腿之胯,腰向松胯方向转动,臀部则向实腿上泛.也就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是转腰、沉胯、坐臀的综合体现。

”杨式太极拳对“裆部”的技术要求含有“吊裆”、“圆裆”等。

“圆裆”是裆部要练成圆拱形,不可收挟,一也不可张开,应处于适当的圆撑状态。

裆不仅要圆,还要实。

胯撑开,两膝稍外展,两脚微内扣,裆自圆。

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

“圆裆”细分为“开裆”、“裹裆”,比方说由弓步变换半马步的开胯展膝撑脚动作,其中开胯了自然会有开裆之势。

何为裹?裹,有内旋之意,指的是两大腿根部内旋。

裹裆即是指两胯向后、向两侧半圆形撑开,同时两大腿根部内旋,两股外开,两胯横撑,两膝与胯之间成圆弧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

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

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

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

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

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

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

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

‘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

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

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

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

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

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

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

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有不同点的“裆行工法”这一势做一探讨。

《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

“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

“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认为:“‘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上提‘会阴’或上提‘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

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

所谓“摇
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

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

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

所谓“靠墙根”,是指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好似靠着墙,尾闾中正,不能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好似坐在长条板凳上,往复平行移动,不能忽高忽低;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运行的轨迹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

“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

“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的太极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