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3新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活动与探讨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觉确信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
”对文中的这句话,你确信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念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1.谈谈月蚀(或日蚀)提示:先搜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缘故。
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能够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
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精练。
2.___________什么缘故_____________提示:先确信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明白得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付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进程。
提示:《恐龙无处不在》“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觉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
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严寒的环境中生存的。
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显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因此可能显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暴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发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一般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躲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觉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发的。
”三、开放性探讨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断地淌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
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
水从高处淌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
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1.比拟分析两文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幽默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想问题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科学知识、敏锐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未知领域进军。
二、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补充说明作用和含义。
四、教学方法1.比拟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答复,明确:〔1〕hái zhě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
在一个科学领域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展科学研究。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含试卷)
【课时安排】④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
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恐龙无处不在”,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板块构造”学说。
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现象。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持哪种阳光无法抵达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撞击。
为?要“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句话中的“几乎”可以去掉)B.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画线的两个短语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句意的表达)C.《中国石拱桥》一文说明时采用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使全文的说明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D.作者介绍赵州桥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进行的,介绍卢沟桥的顺序则不同于赵州桥。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B.虬.枝(qiú) 倦怠.(dài) 无边无垠.(yíng)C.锤.炼(chuí) 秀颀.(qí) 恹.恹欲睡(yàn)D.毡.子(zhān) 倔.强(jué) 坦荡如砥.(dǐ)3.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牛顿定理”“迎来送往”“打扫干净”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
B.“李晓曦是一位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好同学”一句中的“优异”是形容词。
C.“这次学习活动,使我们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一句的主语是“这次学习活动”。
D.“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一句中“聪明”和“愚蠢”是一组反义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3、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难点: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恐龙无处不在》 《 被压扁的沙子 》
恐龙——板块理论 斯石英——恐龙
生物学——地质学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五、语言特点
文章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很多,结合上下文,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展示后总结:
……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说明,是说明更严密。
佐证:该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晚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与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6500年前地球曾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六、拓展训练
结合学案讨论,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的迁移想象到地质界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学生回答后总结:“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四、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展示后明确: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前一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后一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强调说明的作用。
3.即非常纯的沙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二、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二)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则《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及语言。
难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讨论导入播放恐龙化石进行讨论: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恐龙化石的分布又能向我们说明那些问题?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文题质疑《恐龙无处不在》是介绍“恐龙无处不在”,即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三)初读释义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本文是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文章。
只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而已。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问题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总起)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分说)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问题2:说明方法的判断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问题3:下列词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明确:“分裂”相对“形成”而言;“破裂”相对“完整”而言;“分散”相对“集中”而言。
八年级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四、琢磨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咱们或许会明白如何来幸免这种撞击。
4.即超级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情愿如此做呢?教师提示:请同窗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觉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窗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若是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昔时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讥讽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尽管极为罕有,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如此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说明,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明白得同意,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超级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样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通太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碳类比斯石英通过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沙子。
或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情愿把金刚石变成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周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尔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请留意生活,试探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触类旁通。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引入: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一、本文选自《某某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意:遗骸(hái )蟾(chán)蜍(chú)褶(zhě)皱鸟臀(tún)目两栖(qī)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褶皱: 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劫难: 历经劫难致密: 精致紧密的追溯: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三、恐龙图片。
四、学习课文:《恐龙无处不在》1、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科学家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推理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明确:已知:3、出示:大地漂移示意图4、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5、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找:(“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6、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发现问题)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找出答案)“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二、【重点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3.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整体把握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提示: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由此来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新课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蟾蜍(chánchú)褶(zhě)皱劫(jié)难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的冰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4.作者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吗?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庞大的动物是?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阿西莫夫的文章中,共同学习课文的知识。
二、导学。
1.运用跳读法,解决生字词(用一分钟去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骨骼.ɡé鸟臀.tún 地壳.qiào 驮tuó天衣无缝.fèng 褶皱.. zhě zhòu 两栖.qī(学生看课文下的注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是向我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探索的精神继续学习课文——过渡衔接)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语速和语调。
思考并讨论:文章既然不是向我们讲述恐龙,那是讲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讨论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板书:一个科学领域→另一个科学领域,作者的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解《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人类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神秘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化石和研究恐龙。
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传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自贡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重点)
)
,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板块构造”学说。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问题(生物学),引出了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
.谈谈作者为什么以“被压扁的沙子”作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万一某天某
缝。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