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024年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1节《方程的概念》。
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方程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某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1)方程的概念:回顾等式的概念,引出方程的定义。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讲解ax+b=0的形式,解释a、b的含义。
(3)方程的解法:介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 方程的解法(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方程:2x+5=3x+13(x2)+4=2(x+1)(2)写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2. 答案(1)x=4,x=5(2)答案不唯一,如x+3=5,x=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掌握程度,以及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系数的关系,探索方程的更多解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描述。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34页 0064页 0077页 0115页 0144页 0158页 0176页 0214页 0248页 0275页 0328页 0348页 0377页 0428页 0508页 0510页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7.3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阅读材料 鸡兔同笼 8.1 认识不等式 1 不等式的解集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阅读材料 等于与不等号的由来 第9章 多边形 1 认识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9.3 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 2 用多钟正多边形 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 形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阅读材料 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 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些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某=6因为1.2某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学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某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某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某+64=328(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某=1(45+某)(2)3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包括:1. 第一章实数1.1 无理数1.2 实数的运算2. 第二章代数式2.1 多项式2.2 合并同类项2.3 一元二次方程3.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第四章四边形4.1 矩形4.2 菱形4.3 正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函数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实数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多项式、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四边形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
2. 板书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步骤,方便学生理解。
3. 适当添加图表、模型等,提高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填空题:合并同类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解答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四边形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研究实数的幂运算、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册教学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册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与内容1. 第一章:平面图形1.1 平面图形的认识1.2 线段的性质1.3 角的概念1.4 相交线与平行线2. 第二章:几何变换2.1 轴对称变换2.2 平移变换2.3 旋转变换3. 第三章:三角形3.1 三角形的性质3.2 三角形的分类3.3 三角形的内角和3.4 三角形的外角4. 第四章:解一元一次方程4.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4.3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5. 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1 不等式的概念5.2 不等式的性质5.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5.4 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理解线段、角的概念,以及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几何变换的原理,包括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3. 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内角和外角的概念,以及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4.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步骤,以及解方程的方法。
5.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以及解不等式组的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几何变换的原理和应用。
2.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和计算。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重点:1.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 几何变换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3. 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5.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章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几何变换的原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清风染绿叶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3.了解尝试法、代入法寻找方程的解.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2.列方程.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有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乘坐了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方程,你还能记得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2.讲解导入中的问题:根据小学所学的列方程,按照问题问“什么”就设这个“什么”为未知数x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设需租用客车x辆,则客车可以乘坐44x人,加上2辆校车上的64人,就是328人.列方程为44x+64=328.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4x+64=328.设问:你们谁会解这个方程?请大家自己试一试.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解: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13+x =(45+x).13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结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3.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结论:设未知数x ;找出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例】 某校组织爱心捐书活动,准备将一批捐赠的书打包寄往贫困地区,其中每包书的数目相等.第一次他们领来这批书的,结果打了16个包还多40本;第二次他们把剩下23的书全部取来,连同第一次打包剩下的书一起,刚好又打了9个包,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列方程不必求解)分析: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 的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解: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题意列方程得:=.2x -4016x +409点评:本题考查了方程的应用,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 .3+5B .x +1=0C .4+7=11D .x +3>02.下列方程中,解为x =-3的是( )A .x +1=0B .2x -1=8-x 13C .-3x =1D .x +=0133.下列四个数中,方程x +2=0的解为( )A .2B .-2C .4D .-44.已知甲数比乙数的2倍大1,如果设甲数为x ,那么乙数可表示为________;如果设乙数为y ,那么甲数可表示为________.5.一根细铁丝用去后还剩2 m ,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 m ,可列方程为23________________.6.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x -2的解.3x(1)x =2; (2)x =-1.7.小明今年12岁,他爸爸今年3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2倍?(列方程并估计问题的解)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作业1.教材第4页“习题6.1”中第1,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探究到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6.2 解一元一次方程6.2.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 等式的性质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3.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 ,b 是相等的.得到:a =b.1.若在平衡天平两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 +c =b +c a -c =b -c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 =bc(c ≠0) =(c ≠0)a c b c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了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c =bc ,=(c ≠0).a c b c【例1】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1)如果2x +7=10,那么2x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2,那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4(3)如果2a =1.5,那么6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5x =5y ,那么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填空.解:(1)根据等式的性质1,若2x +7=10,则2x =10-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故填: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2)根据等式性质2,若=2,则a =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故填:a 4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3)根据等式性质2,若2a =1.5,则6a =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故填: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4)根据等式性质2,若-5x =5y ,则x =-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故填:-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点评: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成立;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整式,等式仍成立.三、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B .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C .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D .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对于数x ,y ,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x =y ,则x +c =y -cB .若x =y ,则xc =ycC .若x =y ,则=x c y cD .若=,则2x =3y x 2c y 3c3.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 +4=5,那么原方程是________.4.在方程x -6=-2的两边都加上________,可得x =________.5.方程5+x =-2的两边都减5得x =______.6.如果-7x =6,那么x =________.7.只列方程,不求解.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四、小结与作业小结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作业1.教材第5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2课时 方程的简单变形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重点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难点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等式有哪些性质?2.在4x -2=1+2x 两边都减去________,得2x -2=1,两边再同时加上________,得2x =3,变形依据是________.3.在x -1=2中两边乘以________,得x -4=8,两边再同时加上4,得x =12,变14形依据分别是________.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方程是不是等式?2.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类比出方程的变形依据吗?结论: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3.你能根据这些规则,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吗?【例1】 解下列方程:(1)x -5=7; (2)4x =3x -4.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 -5=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 -5+5=7+5,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3x -4的两边同时减去3x ,即4x -3x =3x -3x -4,可求得方程的解.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点评:(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 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2)移项需变号.【例2】 解下列方程:(1)-5x =2; (2)x =;3213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2÷(-5)(或=,也就是x =) 可求得方程的解.-5x -52-52-5(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 =的两边同除以或同乘以,即x÷=÷(或321332233232133232x ×=×),可求得方程的解.231323解: (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 =-.25(2)①方程两边都除以,得x =÷=×,即x =.②方程两边同乘以,得x =×321332132329231323=,即x =.2929结论:(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a 的形式.根据上面的例题,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点评: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三、巩固练习1.下面是方程x +3=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1)x +3=8=x =8-3=5;(2)x +3=8,移项得x =8+3,所以x =11;(3)x +3=8,移项得x =8-3,所以x =5.2.下列方程的变形是否正确?为什么?(1)由3+x =5,得x =5+3.(2)由7x =-4,得x =-.74(3)由y =0,得y =2.12(4)由3=x -2,得x =-2-3.3.解下列方程.(1)4x -3=2x -2;(2)1.3x +1.2-2x =1.2-2.7x ;(3)3y -2=y +1+6y.4.方程 2x +1=3和方程2x -a =0 的解相同,求a 的值.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9页“习题6.2.1”中第1 、2 、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是在等式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总结出方程的变形规则,再根据方程的变形规则,通过移项、系数化为1来解简单的方程.学生掌握的较好.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了解如何去括号解方程.3.了解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难点灵活使用变形解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4+x =7;3x +5=7-2x ;y -=+1;26y3x +y =10;x +y +z =6;x 2-2x -3=0;x 3-1=0.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1】 解方程:3(x -2)+1=x -(2x -1).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解:去括号3x -6+1=x -2x +1,合并同类项 3x -5=-x +1,移项 3x +x =1+5,合并同类项4x =6,系数化为1,x =1.5.【例2】 解方程:-=1.x -322x +13分析:只要把分母去掉,就可将方程化为上节课的类型.和-的分母为2和x -322x +133,最小公倍数是6,方程两边都乘以6,则可去分母.解:去分母3(x -3)-2(2x +1)=6,去括号3x -9-4x -2=6,合并同类项-x -11=6,移项-x =17,系数化为1,x =-17.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有哪些步骤?结论: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三、巩固练习1.下列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y +3=0 B .x +2y =3C .x 2=2xD .+y =21y2.若代数式x +2的值为1,则x 等于________.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2-3x =6-5x ;(2)2(x -2)-3(1-2x)=0;(3)(a -1)-2-a =2;4314(4)-=1.x -324x -153.y 取何值时,2(3y +4)的值比5(2y -7)的值大3?4.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与x -1互为相反数?18+x 3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1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模棱两可,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1.掌握分母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步骤解方程.2.通过练习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转化成x =a 的形式.因此当一个方程中的分母含有小数时,应首先考虑化去分母中的小数,然后再求解这个方程.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例1】 解方程:--=10.09x +0.020.073+2x 30.3x +1.40.2分析:此方程的分母中含有小数,通常将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然后再按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求解.解:--=10.09x +0.020.073+2x 30.3x +1.40.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方程化为:--=19x +273+2x 33x +142去分母,得6(9x +2)-14(3+2x)-21(3x +14)=42,去括号,得54x +12-42-28x -63x -294=42,移项,得54x -28x -63x =42-12+42+294,合并同类项,得-37x =366,系数化为1,得x =-.36637点评:解此方程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将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根据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所以等号右边的1不变.去分母是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所以等号右边的1也要乘以42,才能保证所得结果仍成立.【例2】 解下列方程:(1)3(2x -1)+4=1-(2x -1);(2)++=1.4x +364x +324x +33分析: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具体解题时,要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步骤.第(1)小题中可以把(2x -1)看成一个整体,先求出(2x -1)的值,再求x 的值;第(2)小题,应注意到分子都是4x +3,且++=1,所以如果把4x +3看成一个整161213体,则无需去分母.解:(1)3(2x -1)+4=1-(2x -1) ,3(2x -1)+(2x -1)=1-4,4(2x -1)=-3,2x -1=-,342x =,14x =18(2)++=1,4x +364x +324x +33(++)(4x +3)=1,1612134x +3=1,4x =-2,x =-12点评:解方程时,要注意观察分析题目的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解题的步骤,注意简化运算,这样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培养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三、巩固练习1.解方程(1)5x +3=-7x +9;(2)5(x -1)-2(3x -1)=4x -1;(3)=;3x +127+x 6(4)-=1+;x 25x +1162x -43 (5)-=0.75.3+0.2x 0.20.2+0.03x 0.012.m 为何值时,代数式2m -的值与代数式的值的和等于5?5m -137-m23.如下是某同学解方程的过程,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回答问题.解:-1=2+x +122-x4-1×4=2+×4 ①x +122-x42x +2-4=8+2-x ②2x +x =8+2+2+4 ③3x =16 ④x = ⑤163(1)该同学有哪几步出现错误?(2)请你解题中的方程.4.马虎同学在解方程-m =时,不小心把等式左边m 前面的“-”当做1-3x 21-m3“+”进行求解,得到的结果为x =1,求代数式m 2-2m +1的值.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1,2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这几堂课我们都在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体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选择解法,以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对于利用方程的意义解决的有关数学题,仔细领会题目中的信息,应把它转化为方程来求解.第3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1.使学生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了解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代数方法)比用算术方法解的优越性.2.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重点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难点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某数的3倍减2等于它与4的和,求某数.(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解:(4+2)÷(3-1)=3答:某数为3.如果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其数学表达式为3x-2=x+4,此式恰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得x=3.上述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有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应首先找出一个相等的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的关系表示成方程.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例1】如图,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 g,45 g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分析: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 g,可列出下表.盘A盘B原有盐(g)5145现有盐(g)(51-x)(45+x) 等量关系:盘A中现有的盐=盘B中现有的盐.解: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 g,放到盘B内,则根据题意,得51-x=45+x,解这个方程,得x=3.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应从盘A内拿出盐3 g放到盘B内.【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搬6块,男同学每人搬8块,每人各搬4次,总共搬了1800块.问有多少名男同学?分析:设男同学有x人,可列出下表.(完成下表)男同学女同学总数参加人数(名)x65每人搬砖数(块)6×4共搬砖数(块)1800 解:设男同学有x 人,根据题意,得32x +24(65-x)=1800,解这个方程得x =30.经检验,符合题意.答:这些团员中有30名男同学.3.根据上面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过程吗?结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后,经过检验,就可得到实际问题的解答.这一过程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问题方程解答――→分析抽象――→求解检验其中分析和抽象的过程通常包括:(1)弄清题意和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2)找出能表示问题含义的一个主要的等量关系;(3)对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列出所需的表达式,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在设未知数和解答时,应注意量的单位要统一.三、巩固练习1.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某种由一个螺栓套两个螺母的产品,每人每天生产螺母16个或螺栓22个,若分配x 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配套,则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A .22x =16(27-x)B .16x =22(27-x)C .2×16x =22(27-x)D .2×22x =16(27-x)2.一球鞋厂,现打折促销卖出330双球鞋,比上个月多卖10%,设上个月卖出x 双,列出方程( )A .10%x =330B .(1-10%)x =330C.(1-10%)2x=330 D.(1+10%)x=3303.一台空调标价2000元,若按6折销售仍可获利20%,则这台空调的进价是________元.4.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80元,标价为12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将此商品打七折销售,则该商品每件销售利润为________元.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4,5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楚;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与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6.3 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 体积和面积问题1.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相等关系,然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简单应用题,并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2.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难点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我们学过一些图形的相关公式,你能回忆一下,有哪些公式?回忆一些图形的有关公式,为本节课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相关问题,找等量关系起到帮助作用.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宽是长的,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3(2)如果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解:(1)设长方形的长为x 厘米,则宽为x 厘米.根据题意,得 2(x +x)=60,解这2323个方程, 得x =18,所以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x 厘米,则宽为(x -4)厘米,根据题意,得2(x +x -4)=60,解这个方程, 得x =17,所以S =13×17=221(平方厘米).(3)在(1)的情况下S =12×18=216(平方厘米);在(2)的情况下S =13×17=221(平方厘米).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当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其面积最大,此时其边长为15厘米,面积为225平方厘米.讨论:在第(2)小题中,能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 平方厘米?如不能,怎么办?如果直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 平方厘米,则如何才能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呢?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不能直接设面积为未知数,则需要设谁为未知数呢?那么设未知。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教材以实际问题为主线引入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探索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实践与探索,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一元一次方程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少量的解答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的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应用.【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本章思想方法】1.区分解方程中的两种变形.一是“同解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解不变”;另一种是“恒等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值不变”.2.掌握方程思想.方程思想在本章内容的体现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得出答案.课时计划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课时6.2 解一元一次方程6课时6.3 实践与探索3课时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会用方程描述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完成下面各题.(1)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共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解:设需要租用客车x辆,共可乘坐44x人.列方程为44x+64=328.(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基本都是13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整好是我年龄的13?”解:设经过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13,而经过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的年龄是(45+x)岁.列方程为13+x=13(45+x).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1)有两个工程队,甲队有30人,乙队有10人,问怎样调整两队的人数,才能使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倍;(2)七(1)班的同学准备去划船,租了若干条船,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比原计划多租1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比原计划少租1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9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步骤有哪些?题目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解答】(1)设从乙队调x 人去甲队,则乙队现在有(10-x )人,甲队有(30+x )人.根据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倍列出方程如下:30+x =7(10-x ).(2)设这个班共有x 名同学,则原计划租船可表示为⎝ ⎛⎭⎪⎫x 6-1条或⎝ ⎛⎭⎪⎫x 9+1条,由此联立可得如下方程:x 6-1=x9+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题意列方程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和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2)找出题目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3)用代数式表示出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例2】检验2,1,0三个数是否为方程3(x +1)=2(2x +1)的解.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必须用这个数替换方程中的未知数,并计算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解答】将x =2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2+1)=9,右边=2×(2×2+1)=10.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2不是原方程的解.将x =1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1+1)=6,右边=2×(2×1+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1是原方程的解.将x =0分别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3×(0+1)=3,右边=2×(2×0+1)=2.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0不是原方程的解.【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的步骤:(1)将数值分别带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进行计算;(2)比较方程左、右两边的值;(3)下结论,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则该数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方程的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式子是方程的有 ( B )35+24=59;3x -18>33;2x -5=0;2x+15=0.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小明准备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现在有20元,以后每月打算存10元,若设x 月后他能捐出100元,则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A .10x +20=100B .10x -20=100C .20-10x =100D .20x +10=1003.检验下列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1)3y -1=2y +1(y =2;y =4); (2)3(x +1)=2x -1(x =2;x =-4).解:(1)y =2是方程3y -1=2y +1的解;y =4不是方程3y -1=2y +1的解. (2)x =2不是方程3(x +1)=2x -1的解;x =-4是方程3(x +1)=2x -1的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方程⎩⎨⎧概念方程的解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6.2 解一元一次方程6.2.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 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将等式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变形.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P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符号语言:如果a=b,那么a+c=b+c,a-c=b-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符号语言:如果a=b,那么ac=bc,ac=bc(c≠0).2.已知a=b,请用“=”或“≠”填空:(1)3a=3b;(2)a4=b4;(3)-5a=-5b.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在等式ab=ac两边都除以a,可得b=cB.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ac2+1=bc2+1C.在等式ba=ca两边都除以a,可得b=cD.在等式2x=2a-b两边都除以2,可得x=a-b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说一说下面的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样变形得到的?(1)如果2x+7=10,那么2x=10-7;(2)如果5x=4x+7,那么5x-4x=7;(3)如果-3x=18,那么x=-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有哪些?【解答】(1)等式性质1,两边减去7.(2)等式性质1,两边减去4x.(3)等式性质2,两边除以-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等式变形错误的是 ( B )A.若x-1=3,则x=4B.若12x-1=x,则x-1=2xC.若x-3=y-3,则x-y=0D.若3x+4=2x,则3x-2x=-42.若x=y,且a≠0,则下面各式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D ) A.ax=ay B.x+a=y+aC.xa=yaD.ax=ay3.已知m+a=n+b,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为m=n,那么a、b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 C )A.a=-bB.-a=bC.a=bD.a、b可以是任意有理数或整式4.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整式,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根据的是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是怎样变形的.(1)如果-x10=y5,那么x=-2y,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乘-10;(2)如果-2x=2y,那么x=-y,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除以-2;(3)如果23x=4,那么x=6,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乘32;(4)如果x=3x+2,那么x-3x=2,根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减3x.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 已知3b -2a -1=3a -2b ,试利用等式的性质比较a 与b 的大小. 【互动探索】要比较a 与b 的大小,可以对等式化简,再利用作差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解答】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减去3a -2b -1,得5b -5a =1. 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除以5,得b -a =15,则有b >a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时,一定要注意条件“同时”和“同一个”;运用等式的性质2时,除了要注意“同时”和“同一个”外,还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等式的性质⎩⎪⎨⎪⎧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如果a =b ,那么ac =bc ,a c =bc c ≠0等式的其他性质:(1)若a =b ,则b =a (对称性); (2)若a =b ,b =c ,则a=c (传递性); (3)若a =b ,c =d ,则a ±c =b ±d ,ac =bd ,a c =bd (c =d ≠0);(4)若a =b ,则a n =b n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教学难点】会运用方程的变形规则解简单方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5~P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方程的变形规则:(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2)方程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2.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像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3.将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像这样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4.解方程20-3x=5时,移项后正确的是 ( B )A.-3x=5+20 B.20-5=3xC.3x=5-20 D.-3x=-5-205.解下列方程:(1)x+7=26;(2)-5x=20;(3)9x=8x-4.解:(1)x=19. (2)x=-4. (3)x=-4.教师点拨:注意运用方程的变形规则对方程进行逐步变形,最终可变形为“x =a”的形式.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方程:(1)x-5=-2; (2)3x=2x-5;(3)-3x=15;(4)12x=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则将方程逐渐化为“x=a”的形式.【解答】(1)方程两边都加5,得x=3.(2)方程两边都减2x,得x=-5.(3)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x=-5.(4)方程两边都乘2,得x=1 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则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解方程-23x=32时,应在方程两边 ( C )A.同乘-23B.同除以23C.同乘-32D.同除以32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2+1=2的结果是 ( A )A.x=2 B.x=-2 C.x=4 D.x=-4 3.方程x-5=0的解是x=5.4.由2x-1=0得到x=12,可分两步,按步骤完成下列填空:第一步: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1,得到2x=1;第二步: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除以2,得到x=1 2 .5.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8+x=-5;(2)4x=16;(3)3x-4=11.解:(1)方程两边减8,得x =-13. (2)方程两边除以4,得x =4.(3)方程两边加4,得3x =15.两边除以3,得x =5.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能不能从(a +3)x =b -1得到x =b -1a +3,为什么?反之,能不能从x =b -1a +3得到等式(a +3)x =b -1,为什么? 【互动探索】方程的变形规则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当a =-3时,从(a +3)x =b -1不能得到x =b -1a +3,因为0不能为除数.而从x =b -1a +3可以得到等式(a +3)x =b -1,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2,且从x =b -1a +3可知,a +3≠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运用方程的变形规则求解方程时,注意除数不能为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方程的变形规则:(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解方程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进一步熟悉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及解方程的两个重要步骤.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杂方程的解法,体会方程不同解法中所蕴含的转化思想.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形依据,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规则解方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P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 3.解形如ax+bx=c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合并同类项,再将系数化为1. 4.方程3x+1=7的解是x=2.5.若x=1是关于x的方程3n-x2=1的解,则n=12.6.解下列方程:(1)-3x+7=1; (2)-y2-3=9;(3)512x-13=14;(4)3x+7=2-2x.解:(1)x=2. (2)y=-24. (3)x=75 .(4)x=-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x-2018=82-5x;(2)-2x+3.5=3x-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解简单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移项的关键是什么?【解答】(1)移项,得x+5x=82+2018.合并同类项,得6x=2100.系数化为1,得x=350.(2)移项,得-2x-3x=-8-3.5.合并同类项,得-5x=-11.5.系数化为1,得x=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移项是解方程的关键步骤,移项时,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变号.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式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 C )A.由7x-6x=1,得x=1B.由3x-4x=10,得-x=10C.由x-2x+4x=15,得x=15D.由-7y+y=6,得-6y=62.已知关于x的方程4x-3m=2的解是x=m,则m的值是 ( A )A.2 B.-2C.27D.-273.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两个数字的和是12,这个两位数是39.4.解下列方程:(1)x-2=3-x;(2)-x=1-2x;(3)5=5-3x; (4)x-2x=1-23 x;(5)x-3x-1.2=4.8-5x.解:(1)x=52. (2)x=1. (3)x=0.(4)x=-3. (5)x=2.5.有只狡猾的狐狸,它平时总喜欢戏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狐狸说:“我发现2和5是可以一样大的,我这里有一个方程5x-2=2x-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得5x-2+2=2x-2+2.①即5x=2x.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得5=2.②”老虎瞪大了眼睛,听傻了.你认为狐狸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正确,请说明上述①、②步的理由;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解:不正确.①正确,运用了等式的性质1.②不正确,因为方程两边同时除的数不能为0.由5x=2x,两边同时减去2x,得5x-2x=0,即3x=0,所以x=0.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小彬拿了相邻的3张卡片.(1)若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342,小彬拿了哪3张卡片?(2)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能为86吗?如果能,请求出这3张卡片上的数各是多少;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互动探索】(1)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求得所拿卡片;(2)假设这三个数字的和能为86,利用方程的解进行判断假设是否正确.【解答】(1)设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x-6,x,x+6.根据题意,得x-6+x+x+6=342,解得x=114,所以x-6=108,x+6=120.即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108,114,120.(2)假设能拿到和为86的3张卡片,设这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y-6,y,y +6.则有y-6+y+y+6=86,解得y≈28.67,显然不符合题意,说明上述假设不成立.所以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不能为8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的特点,设出未知数,然后根据每一问中的具体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方程的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9~P1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当方程中含有括号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把方程含有的括号去掉的过程叫做去括号.3.方程中的去括号法则与整式运算中的去括号法则相同,它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4.去括号法则:(1)将括号外的因数连同前面的符号看作一个整体,按乘法分配律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2)若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时,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3)若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要变号.5.对于方程2(2x-1)-(x-3)=1,去括号正确的是 ( D )A.4x-1-x-3=1 B.4x-1-x+3=1C.4x-2-x-3=1 D.4x-2-x+3=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方程:①x-2=2x;②0.3x=1;③x2=5x+1;④x2-4x=3;⑤x=6;⑥x+2y=0.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 A.2 B.3C.4 D.5【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①x-2=2x分母含有未知数,是分式方程,故①不符合;②0.3x=1,即0.3x-1=0,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③x2=5x+1,即9x+2=0,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④x2-4x=3的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它属于一元二次方程,故④不符合;⑤x=6,即x-6=0,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⑥x+2y=0中含有2个未知数,属于二元一次方程,故⑥不符合.综上所述,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3.【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1)是整式,即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系数不为0.【例2】解下列方程:(1)10-4(x +3)=2(x -1);(2)2(y -3)-(4y -1)=6(1-y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方程特点,运用去括号法则解方程.【解答】(1)去括号,得10-4x -12=2x -2.移项,得-4x -2x =-2-10+12.合并同类项,得-6x =0.系数化为1,得x =0.(2)去括号,得2y -6-4y +1=6-6y .移项,得2y -4y +6y =6+6-1.合并同类项,得4y =11.系数化为1,得y =1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括号”.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将方程2x -3(4-2x )=5去括号,正确的是 ( C )A .2x -12-6x =5B .2x -12-2x =5C .2x -12+6x =5D .2x -3+6x =5 2.方程2(x -3)+5=9的解是 ( B )A .x =4B .x =5C .x =6D .x =73.解方程4(x -1)-x =2⎝⎛⎭⎪⎫x +12步骤如下:①去括号,得4x -1-x =2x +1;②移项,得4x -2x -x =1+1;③合并同类项,得x =2,其中做错的一步是 ( A )A .①B .②C .③D .①②4.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34x =12;(2)3x -2;(3)13x -15=2x 3-1; (4)5x 2-3x +1=0;(5)2x +y =1-3y ;(6)1x -1=5. 解:(1)(3)是一元一次方程.(2)不是方程,是代数式.(4)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中未知数x 的次数是2.(5)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中含有2个未知数.(6)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x -1不是整式. 5.解下列方程:(1)2(x -3)=5x ;(2)4x +3(2x -3)=12-()x +4;(3)6⎝ ⎛⎭⎪⎫12x -4+2x =7-⎝ ⎛⎭⎪⎫13x -1; (4)2-3(x +1)=1-2()1+0.5x .解:(1)x =-2. (2)x =1711. (3)x =6. (4)x =0.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某供电公司分时电价执行时段分为平、谷两个时段,平段为8:00~22:00,14小时,谷段为22:00~次日8:00,10小时.平段用电价格在原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上浮0.03元,谷段电价在原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下浮0.25元,小明家5月份实用平段电量40千瓦时,谷段电量60千瓦时,按分时电价付费42.73元.(1)平段、谷段电价每千瓦时各为多少元?(2)如不使用分时电价结算,5月份小明家将多支付电费多少元?【互动探索】(1)本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是:小明家支付平段用电费用+谷段用电费用=42.73元; (2)求出原售电价,已知5月份的用电量,就比较容易求出不使用分时电价结算,5月份小明家将支付的电费.【解答】(1)设原电价为每千瓦时x 元.根据题意,得40×(x +0.03)+60×(x -0.25)=42.73.去括号,得40x +1.2+60x -15=42.73.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00x =56.63.化系数为1,得x =0.5653.当x =0.5653时,x +0.03=0.5953,x -0.25=0.3153.即平段电价为每千瓦时0.5953元,谷段电价为每千瓦时0.3153元.(2)100×0.5653-42.73=13.8(元).即如不使用分时电价结算,小明家5月份将多支付13.8元.【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教学难点】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P1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方程中的系数为分数时,根据等式的性质2,将含分数系数的方程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方程中的分母为1,约去分母的过程叫做去分母.2.方程中含有分母,解方程时,一般先去分母,再进行其他变形.去分母时方程的两边应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解方程:3x+x-12=x+14-2x-13.解:方程两边都乘12,去分母,得12×3x+6(x-1)=3(x+1)-4(2x-1).去括号,得36x+6x-6=3x+3-8x+4.移项,得36x+6x-3x+8x=3+4+6.合并同类项,得47x=13.系数化为1,得x=13 47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方程:x+12-4-3x8=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解答】去分母,得4(x+1)-(4-3x)=8.去括号,得4x+4-4+3x=8.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8.系数化为1,得x=8 7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依次去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3)移项:将方程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4)合并同类项: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将方程化为ax=b的形式(a≠0);(5)系数化为1:将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方程3-1-x2=0可以变形为 ( C )A.3-1-x=0 B.6-1-x=0 C.6-1+x=0 D.6-1+x=22.解方程13-x-12=1的结果是 ( D )A.x=12B.x=-12C.x=13D.x=-133.若式子4x-5与2x-12的值相等,则x的值是 ( B )A.1 B.3 2C.23D.24.解下列方程:(1)x-32-4x+15=1;(2)2x+13=1-x-15.解:(1)x=-9. (2)x=1.5.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5x-28-x的值比代数式x+112-3的值小1?解:根据题意,得5x-28-x=x+112-3-1.去分母,得5x-2-8x=4x+44-3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14.系数化为1,得x=-2.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飞行,风速为24千米/小时,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1)求无风时飞机的飞行速度;(2)求两城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应先设出飞机在无风时的速度,由此可知在顺风时的飞行以及在逆风时的飞行速度,又已知了顺风飞行和逆风飞行所用的时间,再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1)设无风时飞机的飞行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得(x+24)×256=(x-24)×3,解得x=840,即无风时飞机的飞行速度为840千米/小时.(2)由(1)可知,两城之间的距离为(840-24)×3=2448(千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关键在于根据飞机在顺风时的速度为风速加上在无风中的速度,飞机在逆风中的速度等于在无风中的速度减去风速,列出等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2.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并列出方程.【教学难点】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P1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 g和45 g的盐,其中盘A盛有51 g,盘B 盛有45 g,问应从盘A中拿出多少盐放到盘B中,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盘A现有盐的质量=盘B现有盐的质量.设应从盘A 中拿出x克盐放到盘B中,则列出方程为51-x=45+x.=3.故应从盘A中拿出3 g盐放到盘B中,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2.学校团委组织6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搬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搬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男同学的搬砖数+女同学的搬砖数=搬砖总数.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则32x+24(65-x)=1800.=30.故这些新团员中有30名男同学.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有一位工人师傅要锻造底面直径为40 cm的“矮胖”形圆柱,可他手上只有底面直径是10 cm,高为80 cm的“瘦长”形圆柱,试帮助这位师傅求出“矮胖”形圆柱的高.【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题中的等量关系: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解答】设锻造成“矮胖”形圆柱的高为x cm. 根据题意,得π·⎝ ⎛⎭⎪⎫1022·80=π·⎝ ⎛⎭⎪⎫4022·x .解得x =5.即“矮胖”形圆柱的高为5 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圆柱的形状由“瘦长”变成“矮胖”,底面直径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不变量是它们的体积,抓住这一不变量,就得到等量关系: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例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每小时通过观测点的汽车车辆数),三位同学汇报高峰时段的车流量情况如下:甲同学说:“二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10 000辆.” 乙同学说:“四环路比三环路车流量每小时多2000辆.”丙同学说:“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四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车流量的2倍.”请你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求出高峰时段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本题中的等量关系: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四环路车流量=二环路车流量的2倍.【解答】设三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x 辆,那么四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x +2000)辆.依题意,得3x -(x +2000)=2×10 000, 解得x =11 000, 所以x +2000=13 000.即三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11 000辆,四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13 000辆.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后,经过检验,得到实际问。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1.2 幂的运算法则1.3 应用题举例2.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应用题举例3.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3.2 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3.4 应用题举例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和幂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3.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方、幂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一元一次方程: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方程。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各类题型的解法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
(2)解方程题: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不等式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探讨有理数乘方与幂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整式的除法。
2.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3. 分式与分式方程: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化简,分式方程的解法。
4. 数据与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与频率,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会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因式分解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能够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4. 能够根据数据绘制并解读各种统计图,求解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方法,分式的化简与方程求解。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例题、练习题。
2. 因式分解方法、例题、练习题。
3. 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例题、练习题。
4. 统计图的绘制与解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分解题:因式分解。
(3)解答题:分式方程的求解。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1)探索整式的乘除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提纲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基本概念一)方程的变形法则法则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两边都加上7,得到新方程:-3x+14=11.在方程6x=-2x-6两边都加上4x,得到新方程:10x=-6.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5=7移项得:x=7+5即x=122)将方程4x=3x-4移项得:x=-4法则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1)将方程-5x=2两边都除以-5得:x=252)将方程x=2y两边都乘以3,得到新方程:3x=6y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3x+1=x-1、2x+y=1-3y、x-1=2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7章 一次方程组含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7章一次方程组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以下说法:①关于x的方程x+ =c+ 的解是x=c(c≠0);②方程组的正整数解有2组;③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其中﹣3≤a≤1,当a=1时,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x+y=4﹣a的解;其中正确的有()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2、有甲,乙,丙三种商品,如果购甲3件,乙2件,丙1件共需315元钱,购甲1件,乙2件,丙3件共需285元钱,那么购甲,乙,丙三种商品各一件共需()A.50B.100C.150D.2003、如果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二元一次方程3x+2y=14的一个解,那么m的值( )A.1B.-1C.2D.-24、甲、乙二人按3:2的比例投资开办了一家公司,约定除去各项支出外,所得利润按投资比例分成.若第一年甲分得的利润比乙分得的利润的2倍少3千元,求甲、乙二人各分得利润多少千元.若设甲分得x千元,乙分得y千元,由题意得()A. B. C. D.5、某中学现有学生500人,计划一年后女生在校人数增加,男生在校人数增加,这样,在校学生总数将增加.问该校现有女生和男生的人数分别是()A.女生180和男生320B.女生320和男生180C.女生200和男生300D.女生300和男生2006、足球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3分,负一场扣1分,某队在8场比赛中得到12分,若设该队胜的场数为x负的场数为y,则可列方程组为()A. B. C. D.7、若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是()A.1或2B.1C.2D.38、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则的值是()A.3B.1C.D.29、已知是方程组的解,则a,b间的关系是()A.4b+9a=1B.4b-9a=1C.3a+2b=1D.4b+9a=-110、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准备分组外出活动,若每组7人,则余下3人;若每组8人,则少5人.求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x和应分成的组数y,依题意得方程组为()A. B. C. D.11、利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要消去y,可以将①×5+②×2B.要消去x,可以将①×3+②×(﹣5)C.要消去y,可以将①×5+②×3D.要消去x,可以将①×(﹣5)+②×212、下列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A. B. C. D.1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A. B. C. D.14、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那么 x+y 的值是( )A.0B.5C.-1D.115、若是二元一次方程,则()A.m=3,n=4B.m=2,n=1C.m=1,n=2D.m=-1, n=2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已知方程组与有相同的解,则m2﹣2mn+n2=________17、某市政府筹集了抗疫情必需物资120吨运往武汉灾区,现有甲、乙两种车型,每辆的运载能力和运费如下表所示:(假设每辆车均满载)车型甲乙汽车运载量(吨/辆) 5 8汽车运费(元/辆) 400 500若全部物资都用甲、乙两种车型来运送,需要运费8200元.设用甲、乙两种车型分别为x辆,y辆,依题意,列出方程组为________.18、已知方程组和的解相同,则2m﹣n=________.19、某校初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举行了“应用数字”智能比赛,按分数高低取前60名获奖,原定一等奖5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40人,现调整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30人,调整后一等奖平均分降低3分,二等奖平均分降低2分,三等奖平均分降低1分,如果原来二等奖比三等奖平均分数多7分,则调整后一等奖比二等奖平均分数多________ 分.20、如图,从左边第一个格子开始向右,在每个小格子中都填入一个整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5 4 则________,第2019个格子填入的整数为________21、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二元一次方程的2x+3y=15的解,则k的值为________.22、孔明同学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错把b看成了6,他其余的解题过程没有出错,解得此方程组的解为,又已知3k+b=1,则b 符合题意值应该是________.23、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满足,则的最小整数解为________.24、小亮解方程组的解为,由于不小心,滴上了两滴墨水,刚好遮住了两个数和▲,请你帮他找回▲这个数,▲=________.25、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路程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当0≤x≤1时,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60x,那么当1≤x≤2时,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解方程组:27、某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科学处理"的政策,准备购买A、B两种型号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共20只,放在校园各个合适位置,以方便师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课件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实践与探索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与调配问题
解:(1)设该中学库存 x 套桌凳,则甲需要1x6 天修完,乙需要16x+8 天修完.由
A.8 B.7 C.6 D.5
11.已知9人14天完成了一件工作的
3 5
,若剩下的工作要在4天内完成,则需要
增加的人数为_1_2__人.
1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小时 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3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共需__25_4_小时完成.
13.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1个螺钉 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 工人各多少名?
题意得1x6 -16x+8 =20,解得 x=960.答:该中学库存 960 套桌凳
(2)修理方案①的费用为(80+10)×91660 =5 400(元);修理方案②的费用为(120+
960 10)×16+8
=5 200(元);修理方案③的费用为(80+120+10)×16+96知,选择方案③省时又省钱
解:设甲工程队每天掘进 x 米,则乙工程队每天掘进(x-2)米,由题意,得 2x +(x+x-2)=26,解得 x=7,所以乙工程队每天掘进 5 米,1476+-526 =10(天). 答:甲、乙两个工程队还需联合工作 10 天
15.某中学库存若干套桌凳,准备修理后支援贫困山区学校,现有甲、乙两名 木工,甲每天修桌凳16套,乙每天修桌凳比甲多8套,甲单独修完这些桌凳比乙单 独修完多用20天,学校每天付甲80元修理费,付乙120元修理费.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摘要:一、前言二、数轴1.数轴的定义2.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关系3.数轴的性质三、有理数1.有理数的定义2.有理数的分类3.有理数的运算四、整数和分数1.整数的定义2.分数的定义3.整数和分数的关系五、实数1.实数的定义2.实数的分类3.实数的运算六、数的大小比较1.数轴上的大小比较2.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七、数学符号1.加号、减号、乘号、除号2.分数线、比号3.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八、例题解析九、结论正文:一、前言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二、数轴1.数轴的定义:数轴是一个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从原点出发朝正方向的射线(正半轴)上的点对应正数,相反方向的射线(负半轴)上的点对应负数,原点对应零。
2.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反之,每一个实数也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
3.数轴的性质:数轴是具有唯一性、连续性和可数性的。
三、有理数1.有理数的定义: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称为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以及它们的相反数。
2.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
3.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之间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四、整数和分数1.整数的定义:整数是不带小数部分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分数的定义:分数是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整数所得到的数,表示为分子与分母的比值。
3.整数和分数的关系: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分数可以化为整数和分数的形式。
五、实数1.实数的定义: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是可以表示为数轴上的点的数。
2.实数的分类: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大类。
3.实数的运算:实数之间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六、数的大小比较1.数轴上的大小比较: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2.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根据数轴上的位置,或者利用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进行比较。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2、列方程。
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1、确定未知量;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内容】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4、布置练习 4、练习五、本课小结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
分析抽象
实际问题
不等关系
不等式(组)
不等式的 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材处理方法:
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砖铺设引入,最后 又以正多边形的镶嵌结束本章内容,真正体现了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 此,在本章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 胆猜想,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动手 操作,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以及多边形 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且要发挥小组集体力 量,可尝试一题多法,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探索多边形的性质,丰 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 感受,三角形的基本性 质,学习运用轴对称设 计图案的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与合 作交流,进一步培 养收集、分析、描 述数据的能力。提 高发展探索、合作 精神。
探讨一些具有挑 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意 识和能力。 数与代
一次方程组知识结构
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
三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消元
一 次 方 程 组 的 解
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位居一元一次方程和 方程组之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数 学工具,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数学 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认识一次方 程(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接受新知 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充分发挥心理学所 说的正向迁移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温故而 知新的效果。
21.(2011河南)某旅行社拟在暑假期间面向学生 推出“林州红旗渠一日游”活动,收费标准如下:
人数 m 0<m≤100 100<m≤200 m>200
收费标准(元/人)
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和
观测的结果不一定可靠,还需要通过数学知识来说明.
如图,经过 △ABC 一顶点 A 作直线 B
C
B'C' ,使得 B'C'∥BC.
则 ∠BAB=∠B ,∠CAC =∠C. 又 ∠BAB+∠BAC+∠CAC =180, 所以 ∠B+∠BAC+∠C=180°.
由此得到: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推出这个结论吗?
∠BAE = ∠2 + ∠3, ∠CBF = ∠1 + ∠3, ∠ACD = ∠1 + ∠2.
你还有其他 解法吗?
又知∠1 + ∠2 + ∠3 = 180°, 所以∠BAE + ∠CBF + ∠ACD
B2
= 2(∠1 + ∠2 + ∠3) = 360°. F
E A
1
3
CD
解法二:如图,∠BAE +∠1 = 180°① , E
你发现了 什么结论?
解法二:延长 BD 交 AC 于点 E.
A
在△ABE 中,∠1 =∠B +∠A, 在△ECD 中,∠BDC =∠1 +∠C. ∴∠BDC =∠A +∠B +∠C
51°
F
E
1
20° D 30°
= 51° + 20° + 30° = 101°. B 解法三:连接 CD 并延长交 AB 于 F (解题过程同解法二)C.
解: 设 ∠B 为 x°,则 ∠A 为(3x)°,
∠C 为 (x + 15)°, 从而有 3x + x +(x + 15)= 180. 解得 x = 33.
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2.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共2课时25页)
(4) -4x>3
概括总结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 次不等式.
练一练
下列不等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 3x+2>x-1 ✓ (2) 5x+3< 0
✓
(3) 1 +3<5x -1 ✕ x
(4) x (x-1)<2x ✕
x 4
≤
9.
解得 x ≤ 12.
因此要满足下午 4 点以前必须返回
出发点,小华他们最远能登上 D 山顶.
典例精析
例1 某童装店按每套 90 元的价格购进 40 套童装,应 缴纳的税费为销售额的 10%. 如果要获得不低于 900 元的纯利润,每套童装的售价至少是多少元?
分析: 本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是: 销售额-成本-税费≥纯利润(900元).
生联想,根据小草的结构发明了锯子.
鲁班在这里就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 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合作探究
思考 观察下面的不等式: (1) x-7>26 (2) 3x-7>26 (3) 2 x >50
3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次数是 1.
步骤
华师版七下数学教学课件
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8.2.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2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导入新课
回顾与思考
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
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
找相等关系
检验解的 合理性
解方程
列出方程
2. 将下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翻译成数学语言.
(1) 超过 > (2) 至少 ≥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认识不等式”是初中学段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开端,对学生后续学习方程、函数等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简单的解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使学生感受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一新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解简单的不等式。
3.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简单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不等式概念、性质及解法的PPT。
2.实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3.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不等式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不等式实例,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
提问:这些不等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及简单解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目录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2.解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第7章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合它的解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7.3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7.4 实践与探索
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8.1 认识不等式
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不等式的解集
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8.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9章多边形
9.1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和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9.2 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9.3 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
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 轴对称
1.生活中的轴对称
2.轴对称的再认识
3.画轴对称图形
4.设计轴对称图案
10.2 平移
10.3 旋转
10.4 中心对称
10.5 图形的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山中学 洪丽云
一、引入
数学是一个色彩斑斓并充满着浓厚趣味 性和挑战性的奇幻世界,每个人走进这个奇 幻世界所经历的路都不一样。在计算一道数 学题时,我们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不 同,产生的解法也不一样。今天我要说的题 目是——“一题多解--鸡兔同笼”。
本题出自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第44页阅读 材料,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 何?”
返回
方法二:列表法
先假设笼子里的动物都是鸡,没有兔子, 那么腿的数量就是35×2=70(条腿)照此类 推便能得出得数。
鸡/只 35 30 25 24 23 22 。。。。。。
兔/只 0 5 10 11 12 13 。。。。。。
脚/只 70 80 90 92 94 96 。。。。。。
返回
小结:这列表法简单易懂直观,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但对于数据较大的题目应采用跳跃式列表法或取中列表 法,比如这个题目就不适合采用逐一列表法,否则计算 量就会很大。
方法一
感悟 方法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决问题 的多种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一:化归法
这个题目有很多的解法,在中国古代孙子给出了一种 简单巧妙的解法:“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 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四,上五除下七。 下有一除上三,下有二除上五,即得”。
《孙子算经》中记载的算法:
兔子站起,金鸡独立
这道题的意思就是:
有兔子和鸡在笼子里,数一数,有35 个头94条脚,问兔子和鸡共几只?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也是数学中的常见题型,最早出现在《孙 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 培养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使 我们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激发我们的 解题兴趣。
你知道吗
返回
(1)脚数: 94÷2=47(只)
(2)头数: 兔 47-35=12(只)
1
鸡 35-12=23(只)
2
小结: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 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 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 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 已经解决的问题。这种思路简单又新颖, 十分适合运算。
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46÷2=23(只)
35-23=12(只)
小结:假设法也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 一种基本方法,先假设,再置换,使问题 得到解决。
返回
方法四:列方程法
1、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解:设有鸡ⅹ只。 则有兔(35-x)只。 鸡兔共有94只脚,依题意就是: 2ⅹ+4(35-ⅹ)=94 解得有:ⅹ=23 35-23=12 答:笼子里有鸡23只,兔子12只。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的优点:思维便捷些。
返回
方法五:抬腿法
94-35=59
35个头94条腿
59-35=24
现在鸡已经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只有兔子还站立着。
24÷2=12 35-12=23
怎么样这个方 法既容易又有
趣吧。
小结:简单的鸡兔问题可以用列表方法 或抬腿法很快找出答案;复杂的鸡兔问题可 返回 以用假设法或方程来解决。
同学们,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 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 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 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类似“鸡 兔同笼”一题多解的问题也常出现在日常 学习中,我们要懂得活学活用,才能让我 们的认知水平更好地提高。
注意:通常设方程时,选择腿的只数多的动物,会在套 用到其他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上,比较好算一些。
2、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
依题意就是:
x+y=35 2x+4y=94 解此方程组得:
X=23 Y=12
答:笼中有鸡23只,兔12只。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的优点:思维快速简单。
小结:方程的思想,是初中阶 段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分析 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 立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 程组,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 获得解决。
方法三:假设法 1、先假设全部都是鸡,即35×2=70比 实际少94-70=24条腿,因为兔子是4条 腿我们把兔子少算了2条腿,所以
24÷2=12(只) 35-12=23(只)
2、我们也可以假设全部都是兔子,所以有 4×35=140条腿,比实际多140-94=46条腿, 我们帮鸡多算了2条腿,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