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精选16篇)《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篇1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鸬鹚》教学赏析《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
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画出一幅风光秀丽、安静祥和、默契悠闲、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同学欢迎的美丽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很多名师执教。
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很多新的发觉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当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
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明显,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夫,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夫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
在这样的农村,农夫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状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仆人为了表示热忱,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款待客人,图个新奇。
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便利,又新奇,属于纯自然的绿色食品。
可是从我念学校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把这位农夫错当成了渔民。
虽然课文中多次消失“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全部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
假如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殊多)的状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闲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明显,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加一道佳肴而已。
鸬鹚在农夫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态度。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寓意。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文《鸬鹚》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分组学习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词或难点时进行标记。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某一动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感恩,珍惜与动物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鸬鹚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鸬鹚资料。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解释。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深入了解鸬鹚(1)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2)教师展示有关鸬鹚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讨论鸬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特点,下周分享。
2.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
(2)与家人分享所学,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鸬鹚语文教案
鸬鹚语文教案鸬鹚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揉眼睛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
)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简介《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想,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生词学习2.1 教学目标掌握《鸬鹚》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2 教学内容分析《鸬鹚》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提供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和短语,并提供例句进行解释。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纠正发音。
第三章:文本解析理解《鸬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解读《鸬鹚》课文,理解其中的事件和角色。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场景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的工具和材料。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或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表达。
6.3 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能力。
《鸬鹚》教案(优秀9篇)
《鸬鹚》教案(优秀9篇)《鸬鹚》篇一教学要求: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2)湖岸边有______(3)湖的远处有______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6、齐读第二段。
《鸬鹚》教学设计15篇
《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1、揭题,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鸬鹚》。
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
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
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5、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鸬鹚教学教案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鸬鹚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鸬鹚的相关知识;(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探讨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3)学会制作鸬鹚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野生动物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鸬鹚简介:介绍鸬鹚的名称、分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2. 鸬鹚在我国的分布:通过地图展示鸬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3. 鸬鹚的生态环境:探讨鸬鹚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4. 鸬鹚的作用:分析鸬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鱼、维持生态平衡等;5. 保护鸬鹚:介绍鸬鹚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鸬鹚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 教学难点: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查阅资料: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特点等;2. 图片观察: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公园、湖泊等地方观察鸬鹚的生活环境;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共同完成保护鸬鹚的计划;5. 制作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鸬鹚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动物;2. 鸬鹚简介:介绍鸬鹚的基本信息,让学生了解其生活习性、特点等;3. 鸬鹚在我国的分布:通过地图展示鸬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了解其栖息地;4. 鸬鹚的生态环境:探讨鸬鹚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分析其适应能力;5. 鸬鹚的作用:分析鸬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鱼、维持生态平衡等;6. 保护鸬鹚:介绍鸬鹚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7.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鸬鹚的保护计划,共同完成保护鸬鹚的任务;8. 制作鸬鹚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鸬鹚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保护鸬鹚及其生态环境;10.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鸬鹚的保护文章阅读,加深学生对鸬鹚保护的认识。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鸬鹚》的作者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
1.3.2 引入课文:介绍作者和背景。
1.3.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步骤2.3.1 列出生词和短语。
2.3.2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2.3.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课文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步骤3.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3.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4.3.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总结。
拓展思考题目。
5.3.1 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
5.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3.3 学生解答拓展思考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
6.3 教学步骤6.3.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6.3.2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掌握课文中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作用。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发挥想象,感受鸬鹚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认读。
(2)发挥想象,理解鸬鹚在课文中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想象启发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鸬鹚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动画视频片段。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形象。
(2)简介鸬鹚的特点及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认识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鸬鹚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渔夫之间的关系如何?4. 想象启发(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鸬鹚捕鱼的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点评并鼓励。
5. 课堂小结(2)强调鸬鹚与渔夫之间的友谊,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鸬鹚的其他文章或故事,增加对鸬鹚的了解。
2. 写作练习:以“我和鸬鹚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鸬鹚》。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鸬鹚的外貌和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鸬鹚的特点和习性的学习。
2.2 教学难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课文情节的分析和描述。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鸬鹚》的文本。
鸬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音响设备准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词和短语。
4.3 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老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4.4 生词和短语学习:老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老师通过例句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作业5.1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鸬鹚的特点和习性。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2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下他们对课文《鸬鹚》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用它在句子中进行运用。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通过学生在朗读、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和对生词短语的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诵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对鸬鹚的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鸬鹚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江水”、“鸬鹚”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改进。
5.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可以是描述、抒情或议论任一角度。
8. 板书设计:《鸬鹚》江水-清澈鸬鹚--捕鱼诗人--喜悦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10. 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鸬鹚的图片、诗歌全文及其注释、朗读示范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鸬鹚为题材,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鸬鹚》教学设计(篇七)
《鸬鹚》教学设计之一何玉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课文的第一二段。
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教(学)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一、启1.出示渔人用鸬鹚捕鱼图,激趣后教师导语揭题,板书课题。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和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三1.清大家参照学习目标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三条自学。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1.学生按先整体再重点观察近处人、物的顺序指出图中画的景物。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注意“舷”字读音、“抹”字字形和“囊”字的笔画(22笔)。
3.学生汇报新词理解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悠然:悠闲安适的样子。
粼粼:水色明净,闪闪发光。
袅袅:细和柔弱的样子。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师点拨订正。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鸬鹚捕鱼前湖面非常平静;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鸬鹚捕鱼的动态景观;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老渔翁回去了,湖面恢复了平静。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提示学法:①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图画,再与课文中的插图对照。
②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能体现湖面的“静”,找出有关句子。
②完成旁批中的问题和作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1.学生读第一自然后述说脑中的画面,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补充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讲小湖和周围的环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写了船、渔人和鸬鹚。
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静”,这句也是个比喻句,用镜子比喻湖面。
浮船浮在湖面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鸬鹚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几句也体现了湖面的“静”。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鸬鹚》的基本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2. 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怎样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形式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情感。
2. 图片展示:展示鸬鹚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简介鸬鹚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
4.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4 情感体验1. 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鸬鹚的认识。
5.2 作业要求1. 作业要认真完成,做到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 作业提交要及时,逾期不候。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鸬鹚的外貌特征。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热爱和尊重。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描述的鸬鹚捕鱼技巧的理解与描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鸬鹚》的PPT或黑板。
2. 准备生字词卡片。
3. 准备与鸬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鸬鹚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分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鸬鹚捕鱼的技巧。
(2)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4.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鸬鹚》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鸬鹚》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知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2)进行朗读、默写等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鸬鹚》,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程度及保护意识。
5. 学生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心态和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鸬鹚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案例分析:选取与课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鸬鹚、渔夫、船、诱、捉、鱼、填饱、偷懒、喂养”等;(2)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渔夫与鸬鹚之间的深厚感情;(2)学生能够体会到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学生能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感恩的心。
二、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3.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辨析和运用;3.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2. 生词卡片;3. 图片素材;4. 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鸬鹚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出课文主题。
2. 生词学习:(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词义;(2)通过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3)用生词造句,巩固生词的使用。
3. 课文朗读:(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全班一起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表现。
4. 课文理解:(1)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大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拓展1. 故事续编:(1)学生分组,每组续编一个关于渔夫和鸬鹚的新故事;(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组的故事;(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鸬鹚》教学赏析《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
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
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
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
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
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
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
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
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
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
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
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多维立体的课堂自主发展的天堂——《鸬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直观激趣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
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5、互助朗读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
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7、活学活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1、步入“悠然”的课堂《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
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3)小组交流。
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
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这几个提示性问题既简单,又有趣,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读课文,当学生的不同答案汇聚在一起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渔人的“悠然”,是因为对鸬鹚的信任,是因为对小湖鱼情(鱼多)的熟悉,是因为不“贪得无厌”,是因为稻田丰收,是“勤劳”之后的“悠然”。
)4、感悟“悠然”的生活(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第一自然段。
前面学生理解到渔人的“悠然”是“不贪、信任、丰收、默契”的流露,这里的齐读不是重复,而是理解之后的更深刻的感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从渔人“悠然”神情中,我们看到了渔人与鸬鹚的默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稻田的丰收景象,更明白了渔人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难道渔人的悠然就仅仅只有这些吗?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渔人家里的老人、孩子、渔人的妻子,以及渔人的邻居,他们和渔人的“悠然”有关系吗?(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渔人“悠然”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
从渔人悠然的神情,看到渔人悠然的生活;从渔人悠然的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悠然平静的生活,这样的渔人只是千百个纯朴勤劳的乡村农民的一个代表而已。
)5、提升“悠然”的意境(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鸬鹚》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渔人如诗如画、悠然平静的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碧湖,小船,水鸭;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