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课教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的定义》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学生容易混淆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可能对于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幻灯片等。
2.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呈现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力。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3)通过对一次函数、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内在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学前热身.小明的爸爸应邀来到合肥投资,在庐阳工业园投资300万元成本建成一个小型家电生产工厂.建成投产后,不考虑材料费等其他因素,每年盈利75万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①该工厂投产几年刚好收回成本?②该工厂从哪一年后盈利开始超过300万元以上?师: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小学的算术法和初中学过的方程、不等式.师:怎样利用函数图象解决上面的问题呢?(让学生在下面完成,之后教师订正) 二、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1.解方程:3x+6=0.2.直线y=3x+6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什么?3.讨论:图象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三个问题.)师:现在请大家准备任意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你的图象,在图象中也有类似的联系吗?学生举例说明.师:将刚才的思考概括为一般形式呢?归纳: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与x轴交点的一元一次方程kx+b=0(k、b为常数,k≠0)的解就是一次函数y=kx+b(k0横坐标.通过以上探究,你能总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吗?对于一次函数,当y值确定求其x的值时,就可看成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一个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是一次函数的y值确定,求其自变量x的值.活动二: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结合图象:(1)求方程-3x+6=0的解.(2)求不等式-3x+6>0和-3x+6<0的解集.解:过(2,0)和(0,6)画函数y=-3x+6的图象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2,0)由图象可知:(1)方程-3x+6=0的解是x=2;(2)不等式-3x+6>0的解集是x<2;所以,方程-3x+6>0的解集是x<2,不等式-3x+6<0的解集是x>2.三、归纳小结.师:本节课通过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例题的学习,同学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老师分享一下.(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师:回到引题,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如何构建一次函数关系式,又怎样利用函数图象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师予以评价)。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点;2.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3.经历利用正比例函数图象直观分析正比例函数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形成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各式各样的钟表.时钟的秒针每旋转一圈,表示时间过了1min ;旋转两圈,表示时间过了2min ……~那么,秒针走过的圈数与经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类型一】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识别下列函数关系式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1)y =-x -4; (2)y =5x 2-6;(3)y =2πx; (4)y =-x 2; (5)y =1x; (6)y =8x 2+x (1-8x ). -解析:首先看每个函数的表达式能否变形转化为y =kx +b (k ≠0,k 、b 是常数)的形式,如果x 的次数是1,则是一次函数,否则不是一次函数;在一次函数中,如果常数项b =0,那么它是正比例函数.解:(1)是一次函数,不是正比例函数;(2)不是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3)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4)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5)不是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6)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方法总结:一个函数是一次函数的条件:自变量是一次整式,一次项系数不为零;判断一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条件:自变量是一次整式,一次项系数不为零,常数项为零.#【类型二】根据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求字母的值已知函数y=(m-5)xm2-24+m+1.(1)若它是一次函数,求m的值;(2)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解析:(1)要使函数是一次函数,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x的指数m2-24=1,且一次项系数m-5≠0;(2)要使函数是正比例函数,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加上m+1=0这个条件.解:(1)因为y=(m-5)xm2-24+m+1是一次函数,所以m=±5且m≠5,所以m=-5.所以当m=-5时,函数y=(m-5)xm2-24+m+1是一次函数;(2)因为y=(m-5)xm2-24+m+1是一次函数,所以m2-24=1且m-5≠0且m+1=0.所以m=±5且m≠5且m=-1,这样的m不存在,所以函数y=(m-5)xm2-24+m+1不可能为正比例函数.方法总结:函数是一次函数,则k≠0,且自变量的次数为1.当b=0时,一次函数为正比例函数.~探究点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类型一】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已知正比例函数y=kx(k≠0),当x=-1时,y=-2,则它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将x=-1,y=-2代入正比例函数y=kx(k≠0)中,求出k的值为2,即可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判断出函数的大致图象,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且当k>0时,图象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过第二、四象限.【类型二】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P1(x1,y1)、P2(x2,y2)、P3(x3,y3)三点在函数y=(k-2)x的图象上,且x1>x3>x2,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A.y1>y3>y2 B.y1>y2>y3C.y1<y3<y2 D.y3>y2>y1解析:由y=-kx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可知-k>0即k<0,∴k-2<0.由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y=(k-2)x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由x1>x3>x2得y1<y3<y2.故选C.方法总结:正比例函数y=kx(k≠0)的函数值y随x的变化情况由k的符号决定.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探究点三: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画出函数y=-2x的图象.解析:当x=0时,y=0;当x=1时,y=-2.经过原点O(0,0)和点A(1,-2)作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函数y=-2x的图象.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只需再另外找一点就可作出图象.三、板书设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第一次涉及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要让学生体会研究函数的方法步骤和知识结构,因此,本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要学生有比较清醒的方案意识.教学中随着一环扣一环的提问、练习、点拨,突出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利用图象和解析式的统一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难度,突破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一难点.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不仅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维品质.第2课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1.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掌握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 ≠0)的性质,能根据k与b的值说出函数的有关性质;2.会用描点法和平移的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理解和掌握截距的概念;3.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分析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从而提高比较鉴别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一次函数,体会数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掌握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能根据k与b的值说出函数的有关性质。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4 沪科版
(一)本课目标1.通过描点,拟合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导出函数的关系式,•从中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建模思想.2.了解收集数据、用描点法整理数据是猜想函数名称、利用所得函数性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王莉同学在探索鞋码的两种长度“码”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通过调查获得下表数据:(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能猜想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2)问43码的鞋相当于多少厘米的鞋?2.课前热身(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一般分成哪几个步骤?(2)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具有什么特征?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通过描点,探究出函数图象的特征,•根据函数图象的特征拟合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个函数关系解决问题.(2)四边互动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5.问题3: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能否据此求出V 和t 的函数关系?分析: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描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V 和t 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符合,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如图所示的就是一条这样的直线,•较近似的点应该是(10,1000.3)和(60,1002.3),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将直线稍稍挪动一下,不敢这两点,换上更适当的两点.请你自己试一试,再和同学讨论、交流.生:动手尝试,并交流操作和解答的结论.师:从上述的操作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有哪些体会?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观点. 明确 我们曾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把实践或调查中得到的一些变量的值,通过描点得出函数的近似图象,再根据画出的图象的特征,猜想相应的函数名称,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互动2师:根据上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探究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中隐含的函数关系式,并解答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比一比,看谁解答得最好.生:经过独立尝试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解答的过程和结果.把x和y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画出近似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且点(23,36)和点(26,42)在图象上,由待定系数法求得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0.当y=43时,x=26.5,表明43码的鞋与26.5厘米的鞋大小一样.4.达标反馈请同学们先独立探究课本中练习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相邻的四位同学中进行交流,统一结论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结果,验证同学们的操作结论.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方法归纳在实验或调查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后,常常用描点的方法整理数据,再画出函数的近似图象,从而由图象的特征猜想函数关系,然后解答问题.(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某商店在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其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探究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售价为65元时,售出该物品的数量.(2)巩固练习课本A组复习题第10题和第14题.(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6 沪科版
就可以写成:y=kx+b(k≠0)
(1)此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2)此函数为一次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概念
解:(1)由题意, 得 2m-3=0,m= 3 ,所以当 2
一般地,形如 y=kx+b(k、b 是常数,k≠0•)的 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 function).当
m= 3 时,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y= 1 x;
程 (三)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____________象限;函数 y 2x 的
图 象 从 左 向 右 呈 _________ 趋 势 , 经
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过第______________象限。
2/3
(1) y 3x(2) y 1 x 3
word
解:列表:
x
-3 -2 -1 0 1 2 3
这个函数与我们上节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何
过
2、自变量系数 k ≠0
不同?它的图象又具备什么特征?我们这节课将
练习:
研究这些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二.师生互动,新知探究
1/3
word
程 再观察下面的几个函数
(A)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1.C=7t-35.
2.G=h-105.
(B)不是一次函数就一定不是正比例函数
y 3x y 1 x
3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它们的图象
二、讨论交流 问题:观察并比较: 1、两个函数图家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和变化规律 2、正比例函数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其变化规律
是否与 k 有关?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你 有什么收获?是否还有什么不解或困惑?请 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的定义》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如代数基础、图形变换等。
他们对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还不够清晰。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参与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2.一次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PPT,展示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点。
2.例题和练习题:准备相关的一次函数的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方便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以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教案板书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会对三角形按边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二、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请观察上面的屋顶框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什么叫做三角形?(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问题1: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结论: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问题2:我们以前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例1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典例2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时可以组成三角形呢? [解析]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2 cm<x<12 cm.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三角形按边长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学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对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呢?结论: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二、合作探究问题1: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那么直角三角形的边如何区分呢?结论: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问题3:还记得小学阶段是怎样得到上述结论的吗?结论:用折叠、剪拼或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都能得到.问题4: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直角呢?说明理由.结论:最多能有一个钝角,最多能有一个直角,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典例已知,如图,AB∥CD,EH⊥AB,垂足为H.若∠1=50°,则∠E为多少度?[解析]设CD与EF交于点M,AB与EF交于点N,则∠EMD=∠1,又因为AB∥CD,所以∠BNE=EMD,所以∠E=90°-∠BNE=90°-∠1=40°.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按角度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二、合作探究问题1: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什么元素吗?结论: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归纳小结】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问题2:画一个三角形,再分别画出它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交于一点吗?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吗?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都交于一点.其中,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的高线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上,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外部.典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O是高AD和BE的交点,观察图形,试猜想∠C和∠DOE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论证你的猜想.[解析]连接OC,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OCE+∠COE+∠CEO=180°,∠OCD+∠COD+∠CDO=180°,又因为AD和BE是△ABC的高,所以∠CEO=∠CDO=90°,所以∠OCE+∠COE+∠OCD+∠COD=180°,即∠C+∠DOE=180°.板书设计: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分别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概念;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意义;3.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别.:教学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是通过折叠、剪拼或度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但这些做法都会出现很多误差,会存在疑问.有没有更准确更严格的方法得出结论呢?二、合作探究问题1: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例如:(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结论:(1)(2)(4)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问题2: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结论: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典例1判断下面语句中哪些是命题?(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上学吗?(3)天真冷啊!(4)昨天我们去旅游了。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复习课)
第11讲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寿县瓦埠中学邵军【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沪科版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复习课,是对本章关于一次函数重点内容的复习。
本章中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如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并对一次函数进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在学完一次函数之后,并初步了解了如何研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原有知识与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进一步体验研究函数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探究、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能结合图象进一步研究相关的性质,体会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对函数性质的影响;3、能够熟练地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4、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先基础再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并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应用的能力;2、通过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分类思想”以及“待定系数法”。
情感态度: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2、在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
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法——知识梳理与试题分析相结合,理清认识,进一步解决问题。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全章 分课时 含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了解三角形及相关概念,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三角形;2.会根据边是否相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会判断已知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会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识别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只要数出BC上有几条线段即可.很明显BC上有3条线段,所以有三个三角形,选C.方法总结: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寻找,即先固定一个顶点,变换另两个顶点,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分类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解析:根据它们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考查了三角形中各类三角形的概念,根据定义就能够找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包含关系.探究点三:三角形三边关系【类型一】判断已知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 .1.5cm ,3.9cm ,2.3cm B .3.5cm ,7.1cm ,3.6cm C .6cm ,1cm ,6cm D .4cm ,10cm ,4cm解析:A 中,1.5+2.3=3.8<3.9,不能构成三角形;B 中,3.5+3.6=7.1,不能构成三角形;C 中,6+1>6,6-1<6,能构成三角形;D 中,4+4=8<10,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的长度.【类型二】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2x -3,6,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第三边边长2x -3的取值范围是:6-2<2x -3<6+2,即3.5<x <5.5.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已知两边之差<第三边长<已知两边之和,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干中的其他条件排除不合要求的其他值.【类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等腰三角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由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3、5,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或5去分析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析能否组成三角形.①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底边长为5, ∵3+3=6>5, ∴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3+3+5=11;②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边长为3, ∵5+3=8>5, ∴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5+5+3=13.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11或13.易错提醒: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要先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先分两种情况讨论能否构成三角形,再进行计算.【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按照内角的度数的分类;2.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并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操作中进行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探索的经验.(难点)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手中有直角三角板,请再画一个内角中不含90°的三角形.三角形若按角来分类,分为哪几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按角分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度; ②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④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解析:根据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标准,准确把握各题的关键字眼,对它们做出判断:①最大角小于90°,即三个角都为锐角,满足锐角三角形的条件,故正确;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为60°,所以它是锐角三角形,故正确;③对于顶角是钝角或直角的等腰三角形,不满足题设条件,故错误;④直角三角形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熟悉三角形按边、角分类的特点,在分类时,要先确定分类标准,不要搞混淆它们,出现错解.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类型一】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角的度数如图,在△ABC 中,∠B =55°,∠C =63°,DE ∥AB ,则∠DEC 等于( )A .63°B .62°C .55°D .118°解析:在△ABC 中,∠B =55°,∠C =6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A 的度数,又由DE ∥AB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DEC 的度数.故答案为B.方法总结:此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应用.【类型二】根据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求各个角在△ABC 中,∠A 是∠B 的2倍,∠C 比∠A +∠B 大12°,求△ABC 各角度数. 解析:首先用代数式表示出每一个角,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出方程求解. 解:设∠B =x °,则∠A =2x °,∠C =(x +2x +12)°,据题意得,x +2x +x +2x +12=180,解得x =28,∴∠B =28°,∠A =56°,∠C =96°.方法总结:借助方程思想解几何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注意列方程时,等式中不能带单位.【类型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无法判定 解析: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 ,2x ,3x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 +2x +3x =180°,解得x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在解决有关比例问题时,通常先设比例系数,然后列方程求解.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按角分类: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学中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重点)2.经历画、折等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难点)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一、情境导入这里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如果兄弟两个想要平分的话,你该怎么办呢?本节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的有关概念 【类型一】认识角平分线、中线与高如图所示,在△ABC 中,∠1=∠2,G 为AD 中点,延长BG 交AC 于点E ,点F 为AB 上一点,CF ⊥AD 于点H ,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①AD 是△ABE 的角平分线;②BE 是△ABD 边AD 上的中线;③CH 为△ACD 中边AD 上的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解析:由∠1=∠2知AD 平分∠BAE ,但AD 不是△ABE 内的线段,所以①错;同理BE 经过△ABD 中边AD 的中点G ,但BE 不是△ABD 中的线段,故②不正确;由于CH ⊥AD 于点H ,故CH 是△ACD 中边AD 上的高,故③正确.答案为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时,一定要注意它们都是线段,且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高是垂线段,可在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与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类型二】三角形高的画法画△ABC 的边AB 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概念可知,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过点C 作边AB 的垂线段,即画AB 边上的高CD ,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方法总结: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必须满足:(1)过该边所对的顶点;(2)垂足必须在该边或在该边的延长线上.探究点二:三角形中有关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常见计算 【类型一】应用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的长在△ABC 中,AC =5cm ,AD 是△ABC 的中线,若△ABD 的周长比△ADC 的周长大2cm ,则BA =________.解析: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ABD 的周长-△ADC 的周长=(BA +BD +AD )-(AC +AD +CD )=BA -AC ,∴BA -5=2,∴BA =7cm.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ABD 与△ADC 的周长之差转化为边长的差.【类型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结合求角度如图所示,AD ,AE 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B =36°,∠C =76°,求∠DAE的度数.解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的度数,在Rt △ADC 中,可求得∠DAC 的度数,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有∠EAC =12∠BAC ,故∠DAE =∠EAC -∠DAC .解:∵∠B =36°,∠C =76°,∴∠BAC =180°-∠B -∠C =68°,∵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EAC =12∠BAC =34°.∵AD 是高,∠C =76°,∴∠DAC =90°-∠C =14°,∴∠DAE =∠EAC -∠DAC =34°-14°=20°.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高的相关性质进行简单计算,注意图形中的角的数量关系.【类型三】利用中线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图,在△ABC 中,E 是BC 上的一点,EC =2BE ,点D 是AC 的中点,设△ABC ,△ADF 和△BEF 的面积分别为S △ABC ,S △ADF 和S △BEF ,且S △ABC =12,则S △ADF -S △BEF =________.解析:∵点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S △ABC =12,∴S △ABD =12S △ABC =12×12=6.∵EC=2BE ,S △ABC =12,∴S △ABE =13S △ABC =13×12=4.∵S △ABD -S △ABE =(S △ADF +S △ABF )-(S △ABF +S △BEF )=S △ADF -S △BEF ,即S △ADF -S △BEF =S △ABD -S △ABE =6-4=2.故答案为2.方法总结: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平分内角且与三角形对边相交的线段中线: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高: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垂线段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而且还要对三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能够对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很好地理解,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发现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变式练习中,及时发现错误,并展示出来一起讨论.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判断句?(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是)(2)3+7<11.(是)(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是)(4)北京欢迎你!(不是)(5)画一个角,它的大小是60度.(不是)(6)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不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判断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概念和结构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方法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探究点二:真命题、假命题及举反例【类型一】真命题和假命题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假命题,故本项错误;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方法总结: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类型二】举反例命题“如果a =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可举出反例______________.解析:反例是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的结论的例子,也就是说,满足a 2=b 2,但不满足a =b 的例子.当a =2,b =-2时,a 2=22=4,b 2=(-2)2=4.虽然a 2=b 2,但a ≠b .故答案为a =2,b =-2(答案不唯一).方法总结: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是数学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举反例只需要举出一个即可.探究点三:逆命题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 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解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方法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例子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三、板书设计命题⎩⎪⎪⎨⎪⎪⎧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者不正确判定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命题的结构: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 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即可).逆命题:原命题为“如果p ,那么q ”,逆命题则 为“如果q ,那么p ”.本节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第2课时 证 明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重点)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情境导入下面两个图片中,中心的两个圆形哪个大?眼见未必为实,实践出真知!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定理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 A .角的定义 B .假命题 C .基本事实 D .定理 解析:“对顶角相等”的正确性是需要经过推理来证实的,而后又把它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所以它属于定理.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不需要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并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基本事实.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都是基本事实.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探究点二:证明与推理 【类型一】 简单推理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①因为∠1=∠2,所以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因为∠3=∠4,所以a ∥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因为∠4+∠5=180°,所以b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解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b ∥c ,故错误;②因为∠3=∠4,所以a ∥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所以b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2个.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类型二】补充证明过程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110°,∠EFD =70°,∠1=∠2.求证:∠3=∠B .证明:∵∠D =110°,∠EFD =70°(已知),∴∠D +∠EFD =180°,∴AD ∥__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________∥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 ∥________,∴∠3=∠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析:求出∠D +∠EFD =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 ∥EF ,AD ∥BC ,即可推出答案.∵∠D =110°,∠EFD =70°,∴∠D +∠EFD =180°,∴AD ∥EF .又∵∠1=∠2,∴AD ∥BC ,∴EF ∥BC .故答案为:EF ,AD ,B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就是平行线的判定.三、板书设计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加强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佳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推论1、2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重点、难点)2.了解辅助线的概念,理解辅助线在解题过程中的用处;3.经历思考、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情境导入问题:将三角形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从拼角的过程你能想出证明的办法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如图,在△ABC内任意取一点P,过点P画三条直线分别平行于△ABC的三条边.(1)∠1、∠2、∠3分别和△ABC的哪一个角相等?请说明理由;(2)利用(1)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解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得;(2)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HPE+∠1+∠FPI +∠3+∠GPD+∠2=360°和(1)的结论即可证得.解:(1)∠1=∠A,∠2=∠B,∠3=∠C.理由如下:∵HI∥AC,∴∠1=∠CEP,又∵DE∥AB,∴∠CEP=∠A,∴∠1=∠A.同理,∠2=∠B,∠3=∠C;(2)如图,∵∠HPE=∠1,∠FPI=∠3,∠GPD=∠2,又∵∠HPE+∠1+∠FPI+∠3+∠GPD+∠2=360°,∴∠1+∠2+∠3=180°,∵∠1=∠A,∠2=∠B,∠3=∠C,∴∠A +∠B+∠C=18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观察图形,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的夹角是______.解析:作出图形,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ABC+∠BAC=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AB+∠OBA=12(∠ABC+∠BA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OB,即为两角平分线的夹角.如图,∠ABC+∠BAC=90°,∵AD、BE分别是∠BAC和∠ABC的角平分线,∴∠OAB+∠OBA=12(∠ABC+∠BAC)=45°,∴∠AOB=180°-(∠OAB+∠OBA)=135°,∴∠AOE=45°,∴两锐角的平分线的夹角是45°或135°.故答案为45°或13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探究点三: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B∥CD,∠BAC和∠DCA的平分线相交于H点,那么△AH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解析:要判断△AHC的形状,首先观察它的三个内角,其中∠1与∠2与已知条件角平分线有关,而两条角平分线分别平分∠BAC和∠DCA,这两个角是同旁内角,于是联想到已知条件中的AB∥CD.解:△AH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因为AB∥CD,所以∠BAC+∠DCA=180°.又因为AH,CH分别平分∠BAC和∠DCA,所以∠1=12∠BAC ,∠2=12∠DCA ,所以∠1+∠2=12(∠BAC +∠DCA ),所以∠1+∠2=90°, 所以△AHC 为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有两个角度数之和为90°来判定.三、板书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相互评一评的过程中掌握证明的各种方法.课堂中,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地发展.第4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重点)2.利用实际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难点)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一、情境导入在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在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方向与出发时相同),一共转了多少度?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在△ABC 中,∠1=∠2=∠3. (1)试说明:∠BAC =∠DEF ;(2)若∠BAC =70°,∠DFE =50°,求∠ABC 度数.解析:(1)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3+∠CAE =∠DEF ,再根据∠1=∠3整理即可得证;(2)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2+∠BCF =∠DFE ,再根据∠2=∠3即可得∠ACB =∠DFE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解即可.解:(1)在△ACE 中,∠DEF =∠3+∠CAE ,∵∠1=∠3,∴∠DEF =∠1+∠CAE =∠BAC ,即∠BAC =∠DEF ;(2)在△BCF 中,∠DFE =∠2+∠BCF ,∵∠2=∠3,∴∠DFE =∠3+∠BCF ,即∠DFE =∠ACB .∵∠BAC =70°,∠DFE =50°,∴在△ABC 中,∠ABC =180°-∠BAC -∠ACB =180°-70°-50°=60°.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安徽省合肥市庐阳中学陈光宇教具安排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这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探究活动领悟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学前热身小明的爸爸应邀来到合肥投资,在庐阳工业园投资300万元成本建成一个小型家电生产工厂。
建成投产后,不考虑材料费等其他因素,每年盈利75万元。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该工厂投产几年刚好收回成本?2:该工厂从哪一年后盈利开始超过300万元以上?师: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小学的算术法和初中学过的方程、不等式。
师:怎样利用函数图象解决上面的问题呢?贴切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大多数同学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初步感受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有联系的,引入课题。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1.解方程 3x+6=0。
2.直线y=3x+6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什么?3.讨论:图象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
4.不解方程:你能说出方程3x+6=6的解吗?学生口答三个问题。
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任意的一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你的图象,在图象中也有类似的联系吗?学生举例说明。
师:将刚才的思考概括为一般形式呢?归纳: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kx+b=0(k、b为常数,k≠0)的解就是一次函数y=kx+b(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引题分解难度,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通过学生反复实践和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到“数”,或者从“数”到“形”,自己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关系,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5.合作交流(一)你还能利用图象求出哪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6.合作交流(二)通过以上探究,你能总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吗?师:请写出几个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同伴进行交流。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教案 沪科版
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课(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如下概念: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经历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能根据所给信息(条件)熟练地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并利用函数建模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熟练地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能通过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函数的概念:⑴常量与变量 ⑵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母系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当______时,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 3.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设表达式:y=kx+b (正比例函数可设y=kx ); (2)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k 、b 的值; (3)根据求出的k 、b 的值,写出一般表达式。
二.例题讲解【类型一】利用一次函数的定义例1. 当m 为何值时,函数)4m (x )2m (y 3m2-+--=-是一次函数?练习:①当m =______时,5x 4x)3m (y 1m 2-++=+是一次函数。
②已知函数1k x x )2k (y -+++=,当=_____时,它是一次函数;当=______时,它是正比例函数.【类型二】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2. 已知y 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且当x =3时,y=-2,当x =-2时,y=5,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3.已知y+b 与x+a(其中a 、b 是常数)成正比. (1)试说明:y 是x 的一次函数;(2)若x=3时,y=5;x=2时,y=2,求函数的表达式.练习:①已知y 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且当x =-2时,y=-3,当x =1时,y=3,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求x=-5时的函数值.②若y 与(x-3)成正比例,且x=4时,y=-1,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类型三】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9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 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 增加2厘米。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一次函数(2)
课题:第13章 一次函数13.2一次函数(2)主备人:曹智 审核人: 杨明 时间:2011年9月 日 年级 班 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会熟练地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学习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及画法.学习难点: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一、学前准备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同一坐标系里,画下列函数图象: (1)y =-x (2)y =2x 连线:结论:正比例函数图象是一条它一定经过点(______)2.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函数图象:(1) y = -2x (2) y = -2x + 1 (3) y = -2x - 2描点,连线:结论:(1)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是_____于直线y=k x(2)直线y=kx +b与y轴相交于点(_____),b叫做直线y=kx +b在y轴上的_______,截距(3) 直线y=kx +b可以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______当b<0时,_______平移;即“上加下减”归纳:____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因此今后再画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只需要取____个点即可. 作正比例函数图象时,一般描两点(0,0),(1,k)作一次函数图象时,一般描两点(0,b),(b,0).(4)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bk,0),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练一练:1.把直线y=x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得直线是函数________________的图象2.将直线y=-2x+3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活动(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例1: 填空:(1)正比例函数y=4x 的图象,一定经过点(_______)和点(_______)(2)把直线y=-2x+3的图象向____平移____个单位,可以的到函数y=-2x 的图象 (3)直线y=4x-2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_. 例2:画出直线y= 23x-2,并求它的截距(二)独立思考·巩固升华1.将直线y =-x -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 ;2.函数y =kx -4的图象平行于直线y =-2x ,则该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求一次函数22-=x y 与x 轴的交点坐标 ,与y 轴的交点坐标 ,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三、自我测试1.将直线y =3x 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2.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y 轴交于点(0,-2),且与直线213-=x y 平行,那么它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列直线:(1)y = 12x (2)y = -13x4. 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列直线: (1)y = 3x+1 (2)y = -3x-1四、应用与拓展1.说出直线y =3x +2与221+=x y ;y =5x -1与y =5x -4的相同之处及位置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_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课件_沪科版
怎样画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1、两点法 2、平移法
y=x+1
练习: 2、已知直线y=kx+b平行与直线y=-2x, 且与y轴交于点(0,-2),则 -2 -2 k=___,b=___. 此时,直线y=kx+b可以由直线y=-2x经过 怎样平移得到?
向下平移2个单位
直线y=kx+b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平移b 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时b>0,向上平移; 当b<0时,向下平移)
4、如图所示l1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 关系, l2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应的表达是 Y=500x+2000 ,l2对 Y=1000x 应的表达式是 。 ( 2)当销售量为2吨时,销售收入 =2000元,销售成本= 3000 元。 (3)当销售量为6吨时,销售收入 = 6000 元,销售成本= 5000 元。 (4)当销售量等于 4 吨时,销售 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5)当销售量 大于4吨时,该公司 盈利(收入大于成本)。 当销售 小于4 吨时,该公司亏损 (收入小于成本)。
解:由图象知直线过(-2,0),(0,-1)两点 把两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kx+b,得: 0=-2k+b ① -1=b ② y 把 b= -1 代入①,得:
k= - 0.5 所以,其函数解析式为y=
a -2 o -1 x
-
0.5 x-1
点评:求一次函数y=kx+b的解析式,可由已知条件给出的两 对x、y的值,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求出k、 b的值,就可以得到所求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思
考
y=k xn +b为一次函数的条件是什么? 一. 指数n=1 二. 系数 k ≠0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1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学习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前置学习】一.基础回顾1.一次函数y=ax+b与方程ax+b=0、不等式ax+b>0各有什么关系?2.对于二元一次方程6x-7y=9,若用x的代数式表示y, 则y=________。
二.自主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一)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1.将方程3x+5y =8化为一次函数y=ax+b的形式,则y=________,并画出它的图象。
思考:(1)直线y=-35x+85上任一点坐标(x,y)都是方程3x+5y=8的解吗?验证一下。
(2)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次函数的形式吗?一定有一条直线与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吗?该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吗?(二)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1.二元一次方程组35821x yx y+=⎧⎨-=⎩中的两个方程对应着两条直线y__ _____和y=_______,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1)二元一次方程3x+5y=8和2x-y=1的公共解(即方程组的解)是;直线y=-35x+85与y=2x-1的公共点(即交点)坐标是。
(2)观察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与方程组的解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猜想:是否任意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都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归纳:(1)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的,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2)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当为何值时,两个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三.疑难摘要(记下你的疑难与困惑,在课堂上交流解决)【学习与探究】(一)交流与展示1.小组交流:(交流前置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相互解决)。
2.班级展示:(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班级展示,师生聆听,及时纠错答疑)(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各有怎样的的关系?(2)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说明:为什么“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组”通常情况下仅有一个解?(二)讨论与交流1.例题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上网时间为多少分,两种计费方式相同?分析:计费多少与 有关,若设上网时间为x 分, 计费为y 元,A 、B 两种计费方式的函数关系式各怎样写?请用画函数图像和解方程组两种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教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第4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推论,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由定理而得出的两个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另外两个性质,是有关三角形的外角的.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推论3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4 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3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4可以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例】已知:如图所示,∠1、∠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师: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360°.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证明:∵∠1=∠ABC+∠ACB,∠2=∠BAC+∠ACB,∠3=∠BAC+∠A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2(∠ABC+∠ACB+∠BAC).(等式性质)∵∠ABC+∠ACB+∠BA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3=360°.三、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证明思路,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先理清思路,再做题,不但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而且能做到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一次函数教案
13.2《一次函数》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沪科版),第十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生分析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相关知识,并且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构建了一些数形结合的模型,树立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另外,上一节《函数》有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体验到函数的变化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学习起来应该是循序渐进、轻松的。
三、设计思想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是抽象出来的内容。
学生若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不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
1、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标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指导探究等。
4、教具准备:多媒体工具。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一次函数概念,会画一次函数图象。
2、难点:领会一次函数的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六、教学流程复习旧知——情景设置、获得新知——数形结合(画图象)、另获新知——学习范例、应用所学——随堂练习、期待提高——课堂小结、形成认识——布置作业、提高认识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复习旧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出一些问题考考咱们班的同学,好吗?教师行为:放手让学生活动,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学生行为:学生思考后积极出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章 小结与复习》
309教育资源库 D CB A《第13章 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知道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两个定理,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2.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的三个推论.3.了解三角形的按边、按角进行的分类。
4.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反例等概念,会判断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知道原命题与逆命题关系。
5.公理、定理、证明、演绎推理、辅助线等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6. 提高学生的推理证明及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的三个推论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证明及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1.三角形的概念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②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④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④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⑤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 是三角形ABC 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09教育资源库21D CBAD C BA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1)三角形中线: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表示法:① 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② BD=DC=12 BC.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5 沪科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和出现的意义(重点)
2、能根据实际问题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重点、难点)
【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应用(板书课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一)
1、请认真看课本第42页例6的内容,并思考:
(1)用水以8m3为界,前后的收费标准各是多少?
(2)列出每段缴水费的关系式?
(3)为什么在每段关系式后面写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五分钟后请同学回答、板演。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分段函数概念)
【当堂训练】
1、在随堂练习本中完成课本第43页练习题(请两学生上黑板做),并思考:
五分钟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
谈谈今天的收获
【课后作业】
1、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页共1 页 1。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一次函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1 沪科
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并清楚b的含义
2.掌握一次函数y=kx+b(k≠0)与y=kx图像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一次函数y=kx+b(k≠0)与y=kx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结合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一般情况下我们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取哪两个点比较简便?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6x和y=-6x+5的图象.
问在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几个象限.
二.导入新课
(一) 思考:
直线y=kx+b 与y 轴相交于(0,b ),b 叫做直线y=kx+b 在y 轴上的截距。
(三)例题
例3 画出函数y=2x-1与y=-0.5x+1的图象.
分析: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所以只要确定两个点就能画出它.
列表,画图由学生完成.
例4 说出直线y =3x +2与22
1+=x y ;y =5x -1与y =5x -4的相同之处. 分析 k 相同,直线就平行.b 相同,直线与y 轴交于同一点,且交点坐标为(0,b ).
解:由学生完成。
(四)练习 1、2、3
(五)小结
(六)作业
(二)猜想。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对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次函数的图像和一次函数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函数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和应用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一次函数解决。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试着用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函数【回顾与思考】一次函数0,0,y y x k y x ⎧≠⎧⎪⎨≠⎩⎪⎪>⎧⎪⎨⎨<⎩⎪⎪⎪⎪⎩一般式y=kx+b(k 0)概念正比例函数y=kx(k 0)随的增大而增大性质随的增大而减小b图象:经过(0,b),(-,0)的直线k【例题经典】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例1 若一次函数y=2x 222m m --+m-2的图象经过第一、第二、三象限,求m 的值. 【分析】这是一道一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综合题.一次函数的一般式为y=kx+b (k ≠0).首先要考虑m 2-2m-2=1.函数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的条件是k>0,b>0,而k=2,只需考虑m-2>0.由222120m m m ⎧--=⎨->⎩便可求出m 的值.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及其应用例2 (2006年济宁市)鞋子的“鞋码”和鞋长(cm )存在一种换算关系,•下表是几组“鞋码”与鞋长的对应数值:鞋长 16 19 24 27 鞋码 22 28 38 44(1 (2)设鞋长为x ,“鞋码”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你需要的鞋长为26cm ,那么应该买多大码的鞋? 【评析】本题是以生活实际为背景的考题.题目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构思留下了空间.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3 (2006年南京市)某块试验田里的农作物每天的需水量y (千克)与生长时间x (天)之间的关系如折线图所示.•这些农作物在第10•天、•第30•天的需水量分别为2000千克、3000千克,在第40天后每天的需水量比前一天增加100千克. (1)分别求出x ≤40和x ≥40时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2)如果这些农作物每天的需水量大于或等于4000千克时,需要进行人工灌溉,•那么应从第几天开始进行人工灌溉?【评析】本题提供了一个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能够从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判断函数类型.建立函数关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思维空间.【考点精练】 基础训练1.下列各点中,在函数y=2x-7的图象上的是( )A .(2,3)B .(3,1)C .(0,-7)D .(-1,9)2.如图,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A 、B 两点,则kx+b>0的解集是( )A .x>0B .x>2C .x>-3D .-3<x<2(第2题) (第4题) (第7题) 3.已知两个一次函数y 1=-2b x-4和y 2=-1a x+1a的图象重合,则一次函数y=ax+b 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为( )A .第一、二、三象限B .第二、三、四象限C .第一、三、四象限D .第一、二、四象限4.如图,直线y=kx+b 与x 轴交于点(-4,0),则y>0时,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4 B .x>0 C .x<-4 D .x<05.(2005年杭州市)已知一次函数y=kx-k ,若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该函数的图像经过( )A .第一、二、三象限B .第一、二、四象限C .第二、三、四象限D .第一、三、四象限6.点P 1(x 1,y 1),点P 2(x 2,y 2)是一次函数y=-4x+3图象上的两个点,且x 1<x 2,则y 1与y 2的大小关系是( )A .y 1>y 2B .y 1>y 2>0C .y 1<y 2D .y 1=y 27.(2006年绍兴市)如图,一次函数y=x+5的图象经过点P (a ,b )和点Q (c ,d ),•则a (c-d )-b (c-d )的值为________.8.(2006年贵阳市)函数y 1=x+1与y 2=ax+b 的图象如图所示,•这两个函数的交点在y 轴上,那么y 1、y 2的值都大于零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9.(2006年重庆市)如图,已知函数y=ax+b 和y=kx 的图象交于点P , 则根据图象可得,关于y ax by kx=+⎧⎨=⎩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第8题) (第9题) 10.(2006年安徽省)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0),且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写出一个符合这个条件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___.能力提升11.(2006年宿迁市)经过点(2,0)且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2•的直线解析式是_________.12.(2006年德阳市)地表以下岩层的温度t (℃)随着所处的深度h (千米)•的变化而变化.t 与h 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近似地成一次函数关系.(1)根据下表,求t(℃)与h(千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温度t(℃)…90 160 300 …深度h(km)… 2 4 8 …13.(2006年陕西省)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沿同一条高速公路行驶至距A•地400千米的B地.L1、L2分别表示甲、乙两车行驶路程y(千米)与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求L2的函数表达式(不要求写出x的取值范围);(2)甲、乙两车哪一辆先到达B地?该车比另一辆车早多长时间到达B地?14.(2006年伊春市)某工厂用一种自动控制加工机制作一批工件,该机器运行过程分为加油过程和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当油箱中油量为10升时,•机器自动停止加工进入加油过程,将油箱加满后继续加工,如此往复.已知机器需运行185分钟才能将这批工件加工完.下图是油箱中油量y(升)与机器运行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求在第一个加工过程中,油箱中油量y(升)与机器运行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机器运行多少分钟时,第一个加工过程停止?(3)加工完这批工件,机器耗油多少升?15.(2006年吉林省)小明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利用量筒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请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放入一个小球量筒中水面升高_______cm;(2)求放入小球后量筒中水面的高度y(cm)与小球个数x(个)•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量筒中至少放入几个小球时有水溢出?应用与探究16.(2006年宁波市)宁波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我市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1996~2004年,市区建设用地总量从33万亩增加到48万亩,相应的年GDP从295亿元增加到985亿元.宁波市区年GDP为y(亿元)•与建设用地总量x (万亩)之间存在着如图所示的一次函数关系.(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据调查2005年市区建设用地比2004年增加4万亩,•如果这些土地按以上函数关系式开发使用,那么2005年市区可以新增GDP多少亿元?(3)按以上函数关系式,我市年GDP每增加1亿元,需增建设用地多少万亩?(•精确到0.001万亩)答案:例题经典例1:m=3 例2:(1)一次函数,(2)设y=kx+b ,则由题意,得2216,22819,10k b k k b b =+=⎧⎧⎨⎨=+=-⎩⎩解得 , ∴y=•2x-10,(3)x=26时,y=2×26-10=42.答:应该买42码的鞋.例3:解:(1)当x ≤40时,设y=kx+b . 根据题意,得20001050300030,1500.k b k k b b =+=⎧⎧⎨⎨=+=⎩⎩解这个方程组,得, ∴当x•≤40时,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y=50x+1500,∴当x=40时,y=50×40+1500=3500,当x ≥40•时,根据题意得,y=100(x-40)+3500,即y=100x-500. ∴当x ≥40时,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y=100x-500. (2)当y ≥4000时,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y=100x-500, 解不等式100x-50≥4000,得x ≥45, ∴应从第45天开始进行人工灌溉. 考点精练1.C 2.C 3.D 4.A 5.B 6.A 7.25 8.1<x<2 9.42x y =-⎧⎨=-⎩10.答案不唯一.例如:y=-x-1 11.y=x-2或y=-x+212.(1)t 与h 的函数关系式为t=35h+20.(2)当t=1770时,有1770=35h+20,解得:h=50千米.13.解:(1)设L 2的函数表达式是y=k 2x+b ,则2230,419400.4k b k b ⎧=+⎪⎪⎨⎪=+⎪⎩ 解之,得k 2=100,b=-75,∴L 2的函数表达式为y=100x-75. (2)乙车先到达B 地,∵300=100x-75,∴x=154.设L1的函数表达式是y=k1x,∵图象过点(154,300),∴k1=80.即y=80x.当y=400时,400=80x,∴x=5,∴5-194=14(小时),∴乙车比甲车早14小时到达B地.14.解:(1)设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kx+b,由图象可知过(10,100),(30,80)两点,•得1010013080,110k b kk b b+==-⎧⎧⎨⎨+==⎩⎩解得:,∴y=-x+110.(2)当y=10时,-x+110=10,x=100,机器运行100分钟时,•第一个加过程停止.(3)第一加工过程停止后再加满油只需9分钟,加工完这批工件,•机器耗油166升.15.解:(1)2,(2)设y=kx+b,把(0,30),(3,36)代入得:30,2, 336.30.b kk b b==⎧⎧⎨⎨+==⎩⎩解得:,即y=2x+30.(3)•由2x+30>49,得x>9.5,即至少放入10个小球时有水溢出.16.解:(1)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由题意得33295, 48985.k bk b+=⎧⎨+=⎩,解得k=46,b=-1223,∴该函数关系式为y=46x-1223.(2)由(1)知2005年的年GDP为46×(48+4)-1223=1169(•亿元)•,• ∵1169-985=184(亿元),∴2005年市区相应可以新增加GDP184亿元.(3)•设连续两个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x1万亩和x2万亩,相应年GDP分别为y1亿元和y2亿元,满足y2-y1=1,•则y1=46x1-1223 ③y2=46x2-1223 ④,④-③得y2-y1=46(x2-x1),即46(x2-x1)=1,∴x2-x1=146≈0.022(万亩),即年GDP每增加1亿元,需增加建设用地约0.02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