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词诵读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方面的进步。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主备人:李可可第一课时《竹里馆》学习目标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知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诗海泛舟,撷取明珠。

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难点)1课时。

◆任务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而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作的魅力。

◆任务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欣赏美丽的峨眉山2.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方法点拨: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4.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5.体会感情(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群诗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基础(一)教材分析1、先从文体出发。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朗读时断句为2\2\3;重音落在动词和形容词上。

2、再说本文特点。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作方法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或乐观豁达,或情意绵绵,或慷慨悲壮,或意气风发,同一个季节勾画了不一样的秋景,抒发了不一样的秋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诗作风格。

(二)学情分析1、就知识结构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也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刘禹锡、李商隐、陆游的诗作,对他们比较熟悉,而对谭嗣同相对陌生。

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之前也都有所涉及。

2、从语文经验分析,通过诗歌学习如何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以及运用借景抒情这一方法进行文学创作,还是能力的空白点。

3、另一方面,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推动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1、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教学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个性备课
教学反思
(四)自学指导
1、根据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充注释翻译全文
(五)合作探究
结合背景,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
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请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歌1、2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试做简要说明。
2.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
3、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五、学习《潼关》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二)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五)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1.听录音、朗读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诗意速通(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3.小游戏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预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4.诗歌赏析(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七言绝句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中是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教师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秋词(其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的。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2.培养审美能力:分析诗词中的意象、韵律,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素养。
3.强化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增强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讨论和写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诗词背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意境的理解:学生需掌握诗句中的意境描绘,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所表达的重阳节习俗和诗人的孤独感。
-诗人情感的把握:学生应理解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
-古诗词韵律美感的体验:学生需感受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特点,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时所作,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传统习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故园菊”与“战场开”的对比,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首联:“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境描绘;
-颔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寓意及抒情手法;
-尾联:“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写景与抒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意境的深度理解:学生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1.《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 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 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四、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呢? 五、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 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 同去寻找这笛声吧! 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 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 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 春风……) 六、小结写法: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运用环境描 写进行铺垫渲染。 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作业: 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完。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 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 闻就是? 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这笛声勾起了李白 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初读古 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指名读。读诗不仅要字正 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主备人:李可可
第一课时
《竹里馆》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 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 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 成进士。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 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 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 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 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 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 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 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 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 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 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 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 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 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 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 作业: 背诵课文。
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
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 ,大家通过这两
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晚春》
教学目标: 1、 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 诗人的惜春之情,进 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 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
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 来,很多诗人也喜 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 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 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 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 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惟 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 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 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
第二课时
《逢入京使》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 导入 二、 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 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 添了色彩。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
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但当一个战 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 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 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 字,说明(离家之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 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 句写的是(实情)。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学习 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 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 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李白眼 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这 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书课 题) 二、解题生读题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
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
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