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风险投资市场存在垄断现象,市场竞争不充分。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存在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垄断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了中小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中小型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优化市场结构;
(2)协调各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行业监管;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因此投资者缺乏了解和认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导致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较高,同时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市场的积极发展。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风险投资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普及度;
(2)发挥社会资本机构的作用,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
(3)建立风险投资行业的自律组织,推进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
(2)注重投资组合的平衡,降低总体风险;
(3)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私募融资市场,丰富投资渠道。
三、相关案例分析
1. “锤子科技”水深火热黄峥:投资者出资已远超Reinvent。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锤子科技因涉嫌欺诈和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此前,锤子科技曾多次完成融资,但搭建硬件生态和研发等高投入需求使得锤子科技在获利上存在难度。此案例说明了风险投资应该注意项目选择和评估,避免为了短期回报而冒险投资。
(3)增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个人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市场。
5.风险投资项目回报率不稳定,风险收益不匹配。
由于风险投资市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风险投资项目回报率往往不稳定,同时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即项目风险高,但回报率并不高。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分级,精细拆分风险收益;
四、总结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风险及其应对策略作者:郑会霞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2期文/郑会霞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分析社会风险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完善处置风险的体制和机制,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风险(一)因社会部分不满引发的社会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转移和再分配。
由于在社会发展中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社会财富分配出现失衡,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公平正义缺失,已经对我国社会和谐构成了严峻挑战。
同时,买房贵、上学贵和看病贵等民生问题凸显,物价上涨过快,工资增长过慢,许多人生活负担增大,部分居民的基本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有不少人在愁吃、愁穿、愁住,为生活焦虑不安时,少数人却坐拥数十套空置房,出现低收入者过多,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的社会现状,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基层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
因社会分配不公,公平正义缺失,当前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存在着普遍性的社会不满。
并且随着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社会普遍不满成为主导性的情绪氛围。
如医院的院长说医生是弱势群体,银行的行长说银行的工作人员是弱势群体,领导干部说官员是弱势群体等,各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满情绪。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参与者并不是利益受损的特定人群,很多是无直接利益群体,是不同身份的群众仅仅通过情绪传递形成共振效应而突然爆发,很多人都存在着泄愤的情绪参与群体事件。
“无直接利益冲突” 只是表达、发泄一种社会不满情绪。
(二)因具体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风险由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意义、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意义、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风险投资业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最近两年进入调整期,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停滞甚至下滑的迹象:风险资本总量下降、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缩减、行业整体收益水平不佳。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问题甚至会影响到行业的生存。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透过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揭示其根源及实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形成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正确认识;研究现阶段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对策和风险投资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策略,形成一些具可操作性的建议。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过程,本论文如下安排研究内容及其顺序:首先,简单介绍风险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现实意义,旨在反衬当前风险投资发展的不足,引出问题;然后,介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重点揭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再后,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并引入国外发展风险投资的基本经验;最后,就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形成基本的认识,消除各种误区,并从宏观(风险投资整体行业)和微观(风险投资机构)两个角度探讨现阶段推动我国风险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通过研究,本论文形成的主要观点包括:(1)我国发展风险投资是必要的和可行的;(2)当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陷入困境,不少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暴露出来;(3)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遭遇挫折有其内在必然性,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4)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和长期性的,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5)应在现实条件下制定我国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并在实践中验证;(6)在外部环境短期内不可能产生实质性变化之前,风险投资机构应在内部运作上下功夫,采取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措施。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创新性建议,主要有: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出发,提出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陷入困境有其内在必然性,并指出要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障碍,应该是~个“摸着石头过河”、“试错”和“调准”不断更替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决不能操之过急:根据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基本环境的分析,提出解决风险投资业发展中的障碍应该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出发,找准几个突破点,以尝试的方式代替争论,以实践的结果指明方向;首次明确提出开展风险投资创新机制试点和税收优惠政策试点的建议。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摘要: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平台,因而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那么,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根源何在,如何解决?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市场体系;差距;根源;对策一、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化方向不断推进,其目的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然而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以健全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平台。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离中央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1.从“统一、开放”的要求看,目前国内市场离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放,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市场的对外开放也面临诸多挑战。
表现一,部门行政和地方行政切割市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市场内在机制的发育和市场整体功能的生成。
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市场的分割和封锁问题始终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分割和封锁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或是乱设卡、乱收费;或是对外地产品实行价格歧视;或是对本地产品给予保护性扶持等。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垄断本地本部门的市场,阻碍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
其结果,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应有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不仅导致了不同行政分割区经济结构的高度趋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也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对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此外,这种分割与封锁,也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加剧了市场的无序混乱状态。
诸如“批文经济”、“条子经济”、各种“寻租”活动等,严重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
表现二,城乡二元市场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市场的发育路径,城市和农村是不同的。
应该说,我国市场发育的起动点在农村。
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和商品化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起步的,市场是沿着农产品——工业品——生产要素的自然序列逐步发育的。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巩固,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总体上说,目前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发生了由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遗留问题浮现。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
以双牌县为例,双牌县位于湘南边陲,永州中部,1969年从周边零陵、道县、宁远的"边角废料"拼凑而成。
西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县接壤,全县总人口18万人,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县。
一是边界线长,山林权属纠纷多。
该县地域广阔,历史遗留的县际林地勘界不明,加之山区权属纠纷证据固定难、时间跨度久等,此类问题的处理难度非常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械斗时有发生,轰动全省,震惊全国的林业恶性案件也曾在此发生。
1979年该县打鼓坪林场双丰村村民闹事,打伤公安干警和保安人员20多人,抢走枪支24支,一万米木材被哄抢一空,一个不足16万人的小县,发案率坐上了全市头把交椅;二是水淹区移民遗留问题多。
双牌水库1961年建成,库区涉及5个乡镇3万多人口,水淹区群众目前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致富的先天条件不足。
因此,涉及移民安置、就医、入学、生产生活、养老等民生问题诸多,此类矛盾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郑杭生/洪大用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作者简介」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邮编100872「内容提要」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
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策略,正确认识国家的作用,高度重视风险教育,积极实践新型发展观。
「关键词」社会安全/风险共生/风险管理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各地频发的导致重大伤亡的灾难,看上去似乎并不相关,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一个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
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社会安全的界定社会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安全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安全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二是系统内部因素。
从环境因素看,影响社会安全的具体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自然环境的衰退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可能对基于此种环境生态条件的社会系统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一方面,外部社会的冲击、竞争、打压、颠覆甚至直接入侵,也会导致社会紧张和混乱,严重时,可能会瓦解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的安全状况。
从系统内部因素看,一个社会系统的安全取决于社会内部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思想文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
我国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一、概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经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现状,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现状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探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与背景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背后也伴随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一方面,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创新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的紧张等,给我国发展带来了诸多外部压力。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转变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等。
我国还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论我国信用危机的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信用危机的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信用危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用危机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信用教育和完善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在加强信用教育方面,应该从小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素质。
完善信用体系也是应对信用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提高信用环境的整体水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信用危机问题。
展望未来,希望我国信用环境能够逐渐改善,建立起诚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信用危机、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信用教育、信用体系、总结分析、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信用问题也日益凸显。
信用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信用危机问题依然存在严重挑战。
随着社会变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信用危机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信用失信、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严重侵害了公众利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信用危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呼吁加强对信用问题的监管和治理。
本文将从我国信用危机的现状分析、信用危机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信用危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解决我国当前信用危机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信用危机现状,探讨造成信用危机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应对信用危机的挑战。
通过加强信用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建议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评估和监管,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用环境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解决我国信用危机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2. 正文2.1 我国信用危机的现状分析虚假宣传和虚假广告泛滥。
调研报告: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
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频发,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高度关注。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冲突,关键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参与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弘利教育)“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转变。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个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失衡和社会协调相伴的过程,是社会秩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社会发展与转型风险并存的时期。
尤其是我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追赶型的发展模式能使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把现代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这样一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时空也被极度压缩,社会张力加大,增加了发生社会冲突的风险。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偏后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
这种“结构差”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主体碎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是悬浮的、碎片化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性和凝聚力的降低。
二是利益冲突复杂化,主要是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甚至对立,利益博弈十分明显,利益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资源分配两极化,越是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越是掌握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只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致使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当前我国社会三大战略性问题及对策简析
当前我国社会三大战略性问题及对策简析一、粮食安全问题1、我国粮食问题的未来供求趋势分析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存在着粮食的不安全因素。
之所以说存在着隐患,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我们国家对粮食主观需求扩大的无限性和客观资源再生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为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越来越大,但资源再生是有限的,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如果处理不好这个矛盾,隐伏在它们之间的风险性就会暴露出来,甚至会激化,就会产生粮食的不安全,甚至出现粮食危机。
从思想状态、粮食供给的制约、需求的增长、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等方面来分析,也可看出我国粮食产销中的种种风险和问题。
A、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B、粮食供给受多种因素制约,提高供给能力的程度有限。
【耕地、水源、技术】C、“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客观上加剧了粮食需求矛盾。
D、农业科技较为落后,服务体系还很薄弱。
E、有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城市还有725万的失业人口。
2、对策——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①坚持基本农田制度不动摇,提高粮食的可持续增产能力。
②培育和健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供应。
③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④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⑤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二、高房价问题1、形势危害、及原因分析:购房过热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住房被放大的资本属性与人们心理预期等因素决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居民婚嫁、改善、回迁等住房刚性需求进入高峰期,而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尚不完善,住房保障法律缺失;房地产高度市场化,土地“招拍挂”供应模式致使地价不断上涨并推高周边房价;利益集团及境内外投资群体哄抬房价,调控政策温和加上部分地区地方政府不作为致使房价逆调控而上涨,房价屡调屡涨坚定了“中国房价必涨”的心理预期,导致投资投机需求不断膨胀。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不少, 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 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尚没有一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第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一特定行业存在或者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者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预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一)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起金融危机引起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一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 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并且一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 引起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 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 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还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一些证券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者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为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依据IMF 的统计,从1980 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 例中, 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起的有72 例, 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 个国家共41 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起的有24 起, 占50%以上因此,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问题[1]长期以来,我国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截至2005 年12 月末, 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累计处置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8397.5 亿元,处置进度已完成66.74%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股分制改革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潜在较大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和盈利水平偏低2004 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普遍低于一些国际大银行[2]此外,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度过大, 对集团企业客户多头授信和对重点行业集中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防止关联交易风险,往往会导致风险扩散和放大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较弱,存在着较大的信贷风险3.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各种金融机构或者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而定期存款利率则执行合同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调往往会减少银行的净利差收入目前这种风险在外币市场已浮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 银行将利率水平的高低作为争取市场份额的契机,从而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利差收入明显下降4.金融机构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金融机构操作失误会导致经营艰难,并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 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内控机制逐步完善,但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也较大2003 年6 月,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发布了对2002 年以及之前年度对中国人寿总公司以及全系统3400 多个分支机构的审计结果审计发现各类案件线索28 起,涉案金额4.89 亿元2005 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671 亿元,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205 个,违规人员6826 人,取销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 人[3]5.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我国加入WTO 以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面对巨大压力积极寻求在金融业务上开展合作, 浮现了一批以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证券与保险合作为背景的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如国内证券机构和银行机构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融资,证券公司的股票质押贷款以及“银证转账”和“银保合作”等此外,我国境内已形成为了一些类似于集团混业经营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断创造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工具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其风险特征的复杂性,而且风险有可能在各个市场各行业之间快速转移传播扩散,形成系统性风险,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灾难性的冲击(二)宏观经济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新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与市场环境中,金融系统浮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1.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和风险向银行集中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广义货币M2 和GDP 的比率上升,然而并非所有这些上升都是对银行有益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银行负债的增长相对于经济规模和国际储备的存量上升很快,而且银行负债在流动性期限和货币构成方面显著不同于银行资产,银行资本以及损失的储备不能够弥补银行资产的波动,经济也面临着重大的信心冲击等,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将上升目前,我国M2/GDP 比例居高不下,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为别为187%,186%,164%,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业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且主要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4]从长期看,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冲击物价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同时也挤压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2.隐形赤字的货币化压力增大和通货膨胀风险增加根据历史经验,各类金融风险最终都会逐步向央行和财政集中2005 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为1561.4 亿美元, 比2004 年末增加329.4 亿美元, 占外债余额的55.6%,占比高于国际公认的25%警戒线我国有相当大的隐形财政赤字,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部份政策性不良贷款社会保障“欠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这种财政综合负债占GDP 比例约90%,财政总债务率已超过国际公认45%的警戒线如此高的财政负债率,容易导致财政风险,最终影响币值稳定中央银行资金运用的准财政性支出增多,贷款回收率低,不良比例高,形成为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量占用中央银行资金的局面,容易造成中央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削弱中央银行调控能力[5]3.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的扩张和收缩,可能使企业大量债务拖欠,导致银行风险浮现的频率和强度都比较高2003 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浮现过热苗头,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仅次于1992- 1993 年, 成为历史上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我国投资增长明显过猛,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三)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包括整个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展的不平衡等1.货币市场的风险我国的货币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相比,其深度和广度不够, 货币市场的内在功能还有待于提升一是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和品种过于单一目前在货币市场上采用的交易工具惟独拆借回购和承兑汇票,货币市场中可供交易的工具偏少票据市场惟独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重远高于商业承兑汇票债券品种也惟独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主体过少,期限偏长,缺乏短期债券品种,不利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二是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市场缺乏流动性既有债券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交易方式单一做市商和经纪人等竞争性市场交易中介空缺市场透明度不高等方面的原因三是货币市场中交易的集中度偏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在拆借和回购交易中,商业银行为主要的资金融出方, 占比普通为80%以上,形成为了一定的垄断性四是票据市场一些主体行为不规范法制信用观念淡薄违规经营票据业务的现象屡禁不绝2.资本市场的风险我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转轨时期的体制问题与新兴市场的基础缺失相互关联,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结构性缺陷和风险隐患,影响了市场稳定运行,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一是市场信息不彻底和不对称证券市场整体上发展滞后,除了交易工具和结构性问题外,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与其承诺或者其注册会计师预测的指标相去甚远,其业绩往往不会维持很长,而且也难以作为投资者投资的依据二是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者违规操作行为造成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缺少多元化的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拥有长期稳定资金以及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抑制证券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三是市场融资功能萎缩,产品结构和监管制度等存在缺陷股票发行监管仍存在较多问题,发行和上市审核体制分工与衔接不合理新股发行和再融资渠道不畅通,优质上市资源外流, 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市场交易和结算制度不能满足市场迅速发展和控制风险的需要,缺乏对投资者直接保护的制度五是监管机构缺乏管理经验而对证券市场干预不及时不果断或者进行不正常干预而造成的证券市场的震荡3.保险市场的风险目前我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但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风险一是保险业的偿付能力较低占市场份额超过70%的国有保险公司长期以来偿付能力处于不足的状态二是保险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当前我国保险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不高,保险公司诚信状况存在着不少问题少数保险公司培训和管理代理人不严格,存在唆使误导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保险公司缺乏诚信记录披露制度,消费者无法考查保险人的承保能力赔付实力资产质量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发展前景等与诚信相关的信息,投保人购买保险时缺乏充足的诚信信息支持三是保险产品的结构风险当前我国保险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少数险种,而且各家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四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目前,保险可用资金已超过1 万亿元,但由于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仍偏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难度较大寿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较高,5 年以上中长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程度已超过50%,且期限越长,不匹配程度越高,有的高达80%,资产平均期限与负债平均期限相差10- 15 年,在偿付高峰到来时期可能集中爆发流动性风险(四)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开放经济条件下,许多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金融机构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加,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1.开放经济中的汇率风险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Y=AD=A(Y,I)+NX(Y,Y*,ePF/P),式中, 国内总需求A 取决于国民收入Y 与利率水平I;净出口NX 作为国内收入Y 国外收入Y*与实际汇率ePF/P 的函数汇率变动对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的影响是很大的2005 年7 月21 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浮动有可能增大进出口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首先,此次调整将对热钱的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冲击国内经济如果国际游资认为我国央行在短期内将继续调整人民币汇率他们很有可能会加大流入我国的速度;如果他们的预期不是这样,则有可能撤离部份热钱,将导致资本大量和快速流动,影响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其次, 由于人民币汇率调整而引起的外贸出口企业利润的受损将间接地影响银行业的经营,银行在这一行业的不良贷款有可能增加最后,企业和居民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将对银行经营产生影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有可能会导致结售汇的大量增加,银行一方面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会上升,但另一方面外币存款会因此而大量减少此外,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还可能导致外币贷款的增加,从而对银行外币头寸产生较大压力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过度举借外债进行低效投资如果短期外债用于长期的国内投资, 由于企业的收入是人民币,容易浮现币种和期限的双重搭配问题,一旦汇率预期逆转,汇率大幅波动,容易引起债务危机2.开放体系中资本流动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资本账户逐步开放,资本大量和迅速地流入与流出,导致金融体系浮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浮现较大顺差,资本净流入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加大到2005 年12 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 亿美元, 同比增长34.3% [6]我国实行汇率改革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的局面仍然存在一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给货币政策安排带来压力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灵便性和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二是外汇占款的增加, 引起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三是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机会成本和外汇管理的风险外汇储备的数额越大,这些风险越大,外汇储备的收益越不确定四是给进一步资本项目开放带来艰难在“双顺差”的情况下,当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时,资本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可能带来资产泡沫,形成一定金融风险三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强调控强化监管改进服务优化环境,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 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业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简化对创新的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制度,及时提示承办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二)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从各国的相关实践来看,资本账户的开放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即“渐近模式”和“激进模式” 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除了外汇储备充裕对外贸易自由化可在未来几年内基本实现外,其他条件均未充分具备因此,需要继续实施“渐进模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策略,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理想顺序安排是:首先推动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其次先放宽对资本流入的限制,再放松对资本流出的控制;再次先放开债市,后放开股市(即A.B 股并轨),但要求非居民必须申报购股数量,并严格执行申报制度;最后在外汇市场上,逐步扩大交易主体, 由指定银行扩大到大企业,再到非居民,但限制交易品种我国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三)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经济金融界的研究表明,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一国可以通过加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纪律约束来减少波动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 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为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 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一是可以采取增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政策, 以减少外汇储备的积累,减缓资本流入对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二是推动远期外汇市场建设中央银行对远期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不仅可以稳定远期汇率水平,而且有助于稳定即期汇率三是发行储备债券储备债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吸收外汇资金而发行的一种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之中央银行需要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 而为稳定汇率防止人民币汇率升值又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外汇资金时,可以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发行储备债券,将发行所获人民币资金用以收购外汇四是可以考虑征收“托宾税” 征收“托宾税”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央银行不需要调整利率或者介入货币和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就可以影响资本交易的流动方向与规模,从而影响到市场汇率近年来, 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总量调控,调节货币供给, 同时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信贷投向引导,促进信贷结构改善,支持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然而, 中央银行需要特殊注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增强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水平; 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发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四)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功能,满足不同主体投融资需求,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和规范化运作,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股分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解决出资人缺位的问题, 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有必要在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通过设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方法,将防范金融风险和鼓励金融创新有机结合,通过金融创新调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鼓励金融业在制度机构产品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金融企业面向市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重视发展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开发证券公司的卖方业务,加快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哺育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五)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以进行研究和开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其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预警显示四部份组成首先是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并要遵守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原则;然后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显示风险状态(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
当前银行案件风险的形势、成因及防控措施
当前银行案件风险的形势、成因及防控措施-金融银行论文当前银行案件风险的形势、成因及防控措施徐建云(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淮安分行,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案件防控的难题。
新形势下,要想有效保障银行各项金融业务经营的规范、有序、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对银行案件风险防控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银行;案件风险;形势;成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51-02一直以来,银行案件风险都是银行发展中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主要是由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的。
从现阶段我国银行的案件现状来看,缺乏完善的违规处罚制度及严格的手段支持、内部管理不到位、操作环节有章不循等问题都是导致银行案件发生的几个关键因素,这对银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现阶段银行案件风险的形势以及成因分析近年来,银行案件风险的发生率在不断的提升,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
但是案件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银行案件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经营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
这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之前的经营中,银行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是通过贷款和存款来实现的,而现在收取中间业务费以及增加新产品成为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
这就导致一些银行将产品、客户业务的发展作为重点工作,而忽略了资金安全方面和风险防控管理,从而给银行的发展留下极大的风险隐患。
二是银行员工案件防范意识差,缺乏责任心。
控制是风险管理和防控中的一项关键工作,但是很多银行员工并没有形成这一意识,对案件防控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将业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忽视了案件防控,这种思想对案件风险的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些员工没有对银行的制度流程进行全面的掌握,在业务的办理中为了能够简化工作而忽视了规章制度,对业务中的风险存在侥幸心理。
我国保险欺诈社会成因及防范措施
我国保险欺诈社会成因及防范措施保险欺诈从保险法诞生以来,就与保险如影随形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不管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愈演愈烈的保险欺诈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的话,它将会使维系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诚实信用最终失去其作用,而阻碍保险业的发展。
1.保险欺诈的社会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社会原因,即是指社会道德意识的变化,是保险欺诈的首要原因。
劳伦兹(KonradLorenz)在其著作《仁慈的消失》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道德意识是由它的标准所决定的。
由于标准已经变化,除了别的以外,这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看法朝向所有权观念靠近。
在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行为间以及受社会约束的本能遏制,作为趋势,开始逐渐消失,加速远离共同福利的意识,走向纯自我利益。
”在当今社会里,竞争日趋激烈,个体与群体更加隔离,这使有些人丧失了社会道德意识,他们不要愿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不能容忍自身生活享乐的微小损失。
1这种不顾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刚好成了保险欺诈得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保险欺诈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
社会原因具体在我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诚信缺失。
诚信处于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冲突与摩擦中,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保险法》第 5 条规定,“保险合同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由于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保险所保障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保险人主要是依据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告知和保证来决定是否承保和保险费率的高低。
这决定了保险法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远远大于其他民商事法律。
然而,现如今保险欺诈的频频出现,当事人之间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社会道德意识弱化而引起的。
(2)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我国,建立了呈明显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未在农村建立作为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医患信任互尊重
医患之间 沟通顺畅
医患之间 理解信任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 看,是基本和谐之 中存在着局部的不 和谐,和谐是主流, 不和谐是支流
医闹现象成因:
1、病人执意出院病情加重,医生未加劝阻担责 2、女病人照胸被迫脱光,医生是否侵犯隐私权 3、医生擅切患者脂肪瘤引来纠纷 4、做人流遭观摩,女青年告医院侵权 5、医生初诊失误不承担赔偿责任
政府的作用
政府不可能直接促进信任,但可以通过产 权建立等制度促进当事人对自己名誉的重 视。政府作用要有所约束,并将社会生活 的空间留给民间。信任是从民间的社会生 活中渐渐的产生和生长的。 加强权力监督。它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减少政策失误的需要。
重建信任的其他方法
建立契约信任。契约,是信任建立的一种法制化 手段。契约扩大了信任的范围,契约通过法律手 段简化了信任建立的过程,认事不认人的契约作 风排除了人情纠葛和人情垄断,它可以大跨度地 缔结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契约为信任提供了客 观的保障,减少了为信任付出的代价。契约还可 以让信任制度化,使得信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 社会组织手段明确下来,对守信的人给予奖励, 对不守信的人给予惩罚。 弘扬传统文化。在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信任的过 程中就要善于弘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利益调整
追求这个目标,要靠两个办法:一个是产 权,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个手段是纪录。 加强利益关系的调节,着力解决贫富悬殊 和非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的问题。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才可能调整好利益格局,才可 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任危机。
增加社会可识别性
特别是增加进入专家系统的各级成员的可 识别性,即健全我们的评价系统。 因为可识别性是靠评价系统来获得的。为 什么要建立学历社会?证书是用来做什么 的?是给每个人贴一张标签。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2012-07-26 17:07:33)转载▼标签:杂谈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王静云[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无论是基于权利与公平的观点,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角度出发,都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所谓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尤为迫切。
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和谐社会;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现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长期滞后。
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
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
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
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有财政补贴的约为1000万人。
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对象有4291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9%,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3亿元,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元。
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有543万五保供养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全国已有2729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合制度,覆盖到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8.14亿人口,农民参合率91.5%。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
浅议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议及对策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巩固,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总体上说,目前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频发,尤其是一些地方发生了由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遗留问题浮现。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
以双牌县为例,双牌县位于湘南边陲,永州中部,1969年从周边零陵、道县、宁远的"边角废料"拼凑而成。
西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县接壤,全县总人口18万人,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县。
一是边界线长,山林权属纠纷多。
该县地域广阔,历史遗留的县际林地勘界不明,加之山区权属纠纷证据固定难、时间跨度久等,此类问题的处理难度非常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械斗时有发生,轰动全省,震惊全国的林业恶性案件也曾在此发生。
1979年该县打鼓坪林场双丰村村民闹事,打伤公安干警和保安人员20多人,抢走枪支24支,一万米木材被哄抢一空,一个不足16万人的小县,发案率坐上了全市头把交椅;二是水淹区移民遗留问题多。
双牌水库1961年建成,库区涉及5个乡镇3万多人口,水淹区群众目前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致富的先天条件不足。
因此,涉及移民安置、就医、入学、生产生活、养老等民生问题诸多,此类矛盾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层出不穷。
当前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学习笔记
当前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主讲人:丁元竹教授一、如何理解当前的发展及其问题(一)概念界定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R.C.富勒认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签证表现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危害。
(二)2009年城乡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农村的养老保险和相关制度的设计是2009年下半年重要和国务院出台的一个政策,针对农民建立养老保险,所有农民比较关注。
社会保障、收入差距和就业等问题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
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发展之后出现的问题不见得比经济发展之前出现的问题少。
”社会发展中影响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建立公平、公正的体制是社会改革的核心。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的幸福已经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已经不强,人民的幸福取决于经济发展成果是否公平的得到分配。
”——英理查德.威尔金森《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二、就业压力问题(一)现状与问题:2009年末中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其中2009年度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02万人,有514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64万人。
(二)原因第一、转轨就业、大学生、转业军人、经济结构摩擦性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各种就业相互交织的“多碰头”居民。
经济结构模式转变,企业正在直面世界经济的各种难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
城市化年增长速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1200万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其中大约800万为劳动力,需要在城市寻找就业岗位,这样五年内就需要转移4000万个劳动力。
(三)对策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鼓励自主创业。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970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8.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168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27.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660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关键词] 社会风险;社会危机;风险控制;和谐社会[摘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
一旦这种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形成原因从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
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当前,“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金融风险的加剧、安全生产问题、犯罪猖獗问题、诚信危机等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十分紧迫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失控从而形成社会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之源。
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
可以说,上述问题中的某个问题一旦失控,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
由“三农”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三农”问题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地步。
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不断侵蚀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国有资产流失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削弱,并加剧着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
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水平,而且仍然呈现上升态势,贫富悬殊正在危及中国的社会稳定。
当前中国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
金融风险指数递增,金融风险转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加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1.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也应注意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分配不均与利益分化加剧的过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不断累积。
第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必然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实行的是一种重点发展战略,或者说就是不平衡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的背景下,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到达一定阶段后,这种战略的负面效应就表现出来了,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社会、人和自然层面或者同一层面内部部分受益而其他部分受损的局面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发展因而不是一种和谐均衡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不平衡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的后果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相结合,更加导致了利益分化的加剧.。
在经济层面,出现了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情况,部分地方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层面,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割加剧,一些地方或领域劳资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精神层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暴露出来,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大肆掠夺自然,以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紧张的局面。
这样,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就使不同社会主体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不平衡,并且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不平衡,由此加剧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利益分化加剧。
在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利益分化明显加剧,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大部分人民都成为受益者,但是不同个人或不同社会群体的受益程度有很大差别,同时原有的利益结构、利益主体和利益类型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特征是: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
[1](PP124-126)英国学者拉尔夫·达尔道夫(Ralf Dahrendorf)的研究表明,“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与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
”[2](P3)利益分化加剧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就会增加社会风险,成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
2.社会转型与制度转轨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与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也是密切相关的。
按照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入现代化的一定阶段后,必然伴随社会风险的增长,并进入风险社会。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当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风险是现代性的基本要素,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当前,“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
” [3](P2) 他认为:“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 [4](P4)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ong Giddes)也认为,风险概念标识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
在自然和传统消亡后生存的世界,其特点是从“外部风险”逐渐向“人造风险”转移。
[5](PP194-195)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①]这两种现象可以说也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样,社会风险的增加也就带有一定必然性。
更加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增加,在社会转型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制度转轨,因而缺乏成熟的、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这更加剧了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政治体制正从集权体制向更加公平、正义、民主的政治体制转变。
在这一变革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被打破,而新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益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相对”的平均主义格局,这种平均主义格局之所以说它是“相对”的,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城乡不平等基础上的,并且无视个体(个人或经济单位)贡献的多寡,因而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
这样,打破这种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重建新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就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打破传统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过程中,成熟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并没有迅速形成。
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缓慢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形成过程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如:贫富悬殊加剧、腐败问题严重、诚信缺失、市场秩序混乱等等这些问题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挑战。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利益裂变的压力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利益裂变的压力也加速了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并且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而言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受益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
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等人认为:“全球化是是一个深刻分化并充满激烈斗争的过程。
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得它远不像整个星球都体会到的那样是一个日趋一致的过程。
”[6](P1)美国学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也认为:“西方已经驱动了全球化的日程表,以发展中世界的代价确保它储存不均衡的利益份额。
” [7](P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与环境安全等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中国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与生态风险。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社会风险的增加是同时并存的。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世界风险社会。
在世界风险社会中,非西方世界与西方社会不仅共享相同的空间和时间——更重要的——也共同分享第二现代性的基本挑战。
[8](P2-3) 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使发展中国家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更强,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风险或遭遇危机的可能性更加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这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风险。
[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风险传递机制和风险生成机制也使中国会遭遇更多的社会风险。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风险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会自然增大。
二、控制中国社会风险的基本对策面对社会风险,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和化解呢?前面我们谈到的一些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从微观角度而言,都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协调或解决。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累积的各种因素说到底,都在于其导致利益失衡从而加剧了社会风险。
因而,从宏观角度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利益均衡来控制和化解中国的社会风险。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意义中国不平衡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战略的弊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暴露出来了,其主要表现就是由于利益失衡而使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