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分级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下,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减少职工的健康风险,并保障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岗位,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二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第六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指对职业活动中的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监测工作,以获得职工接触危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

第七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第八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涵盖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第九条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频次和范围,并及时调整计划以满足监测的需要。

第十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保存,形成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第十一条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是指根据职业活动中不同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以实现对危害因素的合理控制和防护。

第十二条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第十三条分级管理包括危害因素的评估、监测、防护和管理等措施,不同级别的危害因素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危害因素分级管理应当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管理制度1 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29)制定本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包括:生产性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分级及其管理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产性粉尘industrial dust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分为:无机粉尘(inorganic dust.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organic dust,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mixed dust,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3.2有毒作业exposure to industrial toxicant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3.3热应激反应heat strain由热应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3.4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5职业接触比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io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4 分级4.1生产性粉尘分级原则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表其中:式中:B ——超标倍数C TWA ——8h 工作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煤立方米(mg/m 3)C PC-TWA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3) 4.2化学物分级原则B=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见下表。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引言:职业病是指因为劳动过程中接触、吸入、摄入或者接触到的职业性有害物质或者工作环境因素,导致工人患有的以各种类型的损害器官健康为主要特征,经过一定时间滞后性出现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一、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 目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

2.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 科学合理,规范操作。

- 依法管理,责任明确。

- 公开透明,参与共享。

二、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评估和监测管理:-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分析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检测;-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确定监测和控制的重点。

2. 职业病危害防控管理:- 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监管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包括防护用具、排风设备、通风系统等;- 制定职业病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加强职业病预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3. 职业病危害诊断和职业病的防治:-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 制定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规范,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职业病;- 加强职业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控制和阻断职业病的传播和扩散。

4.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管理:- 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提高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事后处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本厂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在本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厂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建立本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监督检测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噪声、高温等危害因素。

四、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等相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本厂职业卫生领导小组报告,由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并在厂务公开栏公示。

五、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将作业场所或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整理后,存入本厂职业卫生档案。

六、对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给有关班组,督促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如仍不达标的应通知立刻停产,治理达标后方能生产。

七、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检测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实施。

八、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有关职业卫生检测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2)是一种组织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旨在对职业病危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通用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新大地公司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估管理: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6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风部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应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事业部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二章职业危害的定义及范围第四条职业危害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所有危害岗位,包括但不限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高温作业岗位、高空作业岗位等。

第三条公司领导层应切实重视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工作,注重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岗位台账,详细记录危害岗位的情况、工作内容、危害因素等信息,并定期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第五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公司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委员会。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六条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管理政策和目标,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第七条安全部门负责协助各部门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的管理措施、监督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评估。

第八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相关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了解职业危害岗位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第九条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危害岗位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操作规程、配备防护设备、监测工作环境等。

第十条员工有权了解自己所处岗位的危害性质和防护措施,应当遵守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

第三章防护措施第十一条所有从事危害岗位的员工应戴好防护设备,并正确使用,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十二条在高温作业岗位,应加强通风换气,合理安排工时,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第十三条在高空作业岗位,应上岗前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接受相关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四条对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应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

第四章监测评估第十五条公司应定期对危害岗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六条对从事危害岗位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症状,并做好协助和治疗工作。

第十七条各级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危害岗位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五章处罚和激励第十八条对于违反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的员工,应逐级进行批评教育,并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处理。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1、目的为及时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对超出国家职业危害限值标准的作业场所制定各种防范对策和技术改造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过高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单位安委会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

3、工作职责3.1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案,规范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做出分析报告;3.2本单位安委会具体负责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事业部安委会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3.3在本单位实施检测工作时,各部门经理以及兼职安全员需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4、工作内容4.1某工厂安委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并向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员工公布。

4.2检测原则4.2.1内部检测与专业服务机构评价检测相结合;4.2.2定期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

4.3检测范围4.3.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包括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度)、国家允许标准及评价结论等内容。

4.3.2定期检测范围应包括能源动力作业场所(制冷车间)、生产作业场所(前处理超高温杀菌工段、配料工段,灌装工段)、化验室等。

4.3.3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制冷岗位)进行日常检测,设置检测系统或自动报警装置,并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登记管理,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4.4检测类别及方法4.4.1评价检测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4.4.2定期检测粉尘检测,包括配料间、小料房,检测频率为1次/年;噪声检测,包括氨制冷车间、前处理岗位、灌装岗位,检测频率为1次/年;高温检测,主要指前处理作业岗位人员密集处,检测时段应集中在夏季出现高温时的工作时间段内;有毒物质浓度检测,主要指氨制冷车间,检测频率为1次/季度。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7篇) 随着社会⼀步步向前发展,⼤家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

⼀般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下⾯是⼩编精⼼整理的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7篇),欢迎⼤家分享。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1 第⼀章总则 第⼀条公司为了加强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认真负责,规范作业,制⽌违章,防⽌安全、⼯伤、消防事故,保障作业⼈员⽣命和公司财产安全,促经济发展,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安全⽣产法》,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条在本公司所属范围内所有部门和员⼯适⽤于本制度。

第三条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应与事故预防相结合。

各部应坚持“安全第⼀、预防为主”的⽅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安全⽣产、⼈⼈有责”的原则。

第四条根据各级员⼯和部门安全⽣产责任制,各部门必须遵守本制度和有关安全制度等,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完善作业现场安全条件,确保作业安全。

第五条公司主要负责⼈对本公司的安全⼯作全⾯负责;各部门主管负责⼈对本部门安全⼯作负责;班组长对本班组的安全⼯作负责;作业现场监护⼈对直接作业和辅助⼈员的⽣命负责;各现场作业⼈员对⾃已的安全⼯作负责;外来⼯程施⼯队主要负责⼈对本队安全⼯作负责。

第六条各部门在危险作业前负责对所有作业⼈员进⾏安全教育,提⾼作业⼈员的安全意识和⾃我保护的能⼒,规范作业,防⽌事故。

教育应做好书⾯记录。

第七条针对在作业中发⽣的安全、⼯伤、消防事故,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和部门的责任,严肃处理与考核。

第⼆章危险作业种类和⾝体条件 第⼋条危险作业种类 1.⾼空作业。

2.进⼊容器、设备内有中毒、窒息、烫伤、坠落危险的作业。

3.进⼊天棚内作业。

4.进⼊下⽔道等闭塞场所的作业。

5.带电作业。

6.禁⽕区动⽕作业。

7.有爆炸爆破危险的作业。

第九条从事危险作业⼈员的⾝体条件 1.作业⼈员应年满18周岁,经体格检查应合格,确保直接作业和辅助作业的员⼯⾝体健康。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制定部门:某某单位时间:202X年X月X日封面页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为规范本单位生产生活及工作次序,确保本单位相关工作有序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望本单位职工严格执行!第一条总则(一)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本单位监管与督查、部门承担、分级管理,按期考核”的管理体制。

本单位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二)本单位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承担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管与督查管理与考核;(三)职业卫生工作是本单位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务必按本规定做好职业卫生有关工作;(四)本单位工会应依法维持员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安排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与群众监管与督查。

第二条机构与管理(一)本单位综合部在本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承担职业卫生具体工作;(二)本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承担指导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三)本单位按期开展职业卫生工作例会,拟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本单位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四)本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保证员工能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的有关待遇;(五)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健康监护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病危害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列入本单位年度资金计划,专款专用,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一)由工程技术部承担,加强对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与督查管理工作;(二)由工程技术部承担,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有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管理制度(3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管理制度(3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管理制度一、目的根据《____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____)____号相关制定本制度,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公司有害作业场所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三、定义1、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2、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时监测;四、职责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归口部门,负责____监督本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监测、分级管理,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五、工作程序1、总则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2、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害作业场所的定期定点监测;(2)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3)事故性监测;(4)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项目竣工前和竣工后验收的监测;(5)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监测等。

3、监测点的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的设定和监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____等规范要求,由公司总经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与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一次。

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4、监测点确定后,可根据生产情况进行调整;5、监测点的认可、确定、变更或取消,须经公司总经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与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同审核、认可;6、具体监测项目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实施;7、对已确认的监测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规定监测频次进行监测;六、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气体、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7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7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为做好单位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度修订和落实监测及评价工作。

二、安全管理部门牵头,负责____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噪声、高温等危害因素、危害岗位、监测点进行辨识,尊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点检测意见,确定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名称、接害岗位名称、岗位人员____、检测点名称及检测内容和检测周期。

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价,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分级。

三、单位应设置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及评价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联系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实施日常监测和报警。

五、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六、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耳塞等相关个体防护用品。

七、单位有新、改、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需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般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由安监部门备案批复;较重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的预评价报告由安监部门审核批复后,设计单位应当编写职业病危害防护设计专篇,严重危害的项目需进行设计____和批复,才能____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

建设项目竣工后,一般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由单位进行控制效果评价和____竣工验收,控评和竣工验收资料报安监部门备案;较重和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需完成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报安监部门审核,并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管理办法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管理办法

项目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领域内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与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项目经理部所属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领域内所产生的与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有关的危害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项目经理负责审批本项目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及评价清单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

第四条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一、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对项目办公场所和生活设施及交通车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

二、项目安保部负责组织、指导各部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以及重大危险源的调查、辨识、评价,并最终进行汇总,建立和管理辨识评价清单,督促、检查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排查及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报公司安全管理部。

三、项目安保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本项目已辨识的重大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

四、项目工程部负责对施工过程及推广“四新”和节能减排时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评价。

五、项目安全总监根据公司已辨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清单(指南)和本项目已辨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负责组织对本项目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其相关活动领域内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二次识别、评价。

项目工程部负责编制相关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安保部负责监督检查其落实情况。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第五条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范围为充分辨识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根据项目施工区域、办公、生活场所及其相关活动领域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容易导致职业病、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火灾等方面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资等)。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目的为规范本公司内各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点的分级管控,从源头减少职业病隐患的产生,控制职业病发生,杜绝职业病事故发生,实现安全、健康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在我公司(包括子公司)范围内职业病危害的风险分级管控。

3.依据3.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6年7月3日;3.2DB37/T2973——201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4.程序规范4.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程序职业病危害基础资料收集与准备→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制定并评审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培训→风险点分级管控→风险信息更新。

4.2基本原则4.2.1全员参与职业病危害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

总经理应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督促、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技术、设备管理人员及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员工均应参与该工作;4.2.2生产车间应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结果,落实职业卫生管控措施。

风险评价应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评价所需基础资料的调查应详实、准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应真实有效且覆盖所有接害岗位和工作地点;4.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应严格遵守相关检测规范的要求,委托第三方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4.3职业病危害基础资料收集与准备4.3.1各车间应将本车间凡是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岗位信息(接触危害因素、接触人数、时间、现有防护措施等)收集、汇总上交至职业病双体系建设办公室(生产管理中心);4.3.2各职能部门(生产、技术研发、设备等)应将现有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以及管控情况总结并上交至生产管理中心;4.3.3生产管理中心应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以及职业健康查体情况、个人健康监护档案汇总;4.4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4.4.1生产管理中心根据收集到的基础资料,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进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4.4.2分级过程应严格按照实际监测数据与危害分布情况进行计算;4.4.3各车间应协助生产管理中心完成本项工作;4.5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4.5.1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情况,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4.5.2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红色)、较大风险(橙色)、一般风险(黄色)、低风险(蓝色)四个级别,分别以“I II III IV”表示;4.6制定并评审风险控制措施4.6.1生产管理中心根据各岗位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情况和岗位危害分级情况,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4.6.2按照各岗位,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表格;4.6.3由生产管理中心组织,职业病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参与,对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4.6.4根据评审意见,各部门应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加强或修正;4.7风险培训4.7.1生产管理中心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对各部门车间进行整个体系的宏观培训,主要培训管理方式和分级结果;4.7.2各部门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和管控措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各车间和重点岗位记性专项培训;4.7.3各车间每年度至少组织二次以上的职业健康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针对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情况和措施进行培训,对涉及到职业病危害的岗位人员进行告知和教育;4.8风险点分级管控4.8.1重大风险(I级)由公司部门进行管控,部门负责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监督措施落实情况;4.8.2较大风险(II级)由车间负责管控,车间负责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监督措施落实情况;4.8.3一般风险(III级)由班组负责管控,由车间负责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各班组长在岗期间监督措施落实情况;4.8.4低风险(IV级)由各岗位负责管控,由车间负责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各岗位负责人,在岗期间监督措施落实情况;4.9风险信息更新4.9.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应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度对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的修订更新;4.9.2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分析和风险分级管控:4.9.2.1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4.9.2.2操作工艺发生变化;4.9.2.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4.9.2.4事故事件发生后4.9.2.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5.考核5.1未按照要求进行资料收集汇总上报或上报不实的,给予部门或车间负责人处以20元以下罚款;5.2未按照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或错误风险评价的处以20元以下罚款;5.3各级危害风险管控单位未按照要求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或风险管控措施不当的处以20元以下罚款;5.4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单位未按照职责对所管控职责进行有效监督的,处以50元以下罚款,由于管控不到位造成事故的处以100元以下罚款;5.5未按照要求进行风险培训的,对风险管控单位处以50元以下罚款;经多次风险培训仍不合格的员工调离岗位或更换岗位;5.6未按照本制度要求进行风险信息更新的,对风险源单位处以100元以下罚款;6.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试行!安全生产办公室2018年4月10日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第三条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一)《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二)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三)石棉纤维粉尘;(四)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五)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第四条建设项目的备案、卫生审核、审查和验收实行分级管理。

卫生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备案、卫生审核、审查和验收:(一)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建设项目;(二)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其他建设项目的备案、卫生审核、审查和验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五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有关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备案、卫生审核、审查和验收。

第六条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一)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竣工验收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备案;(二)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卫生审核、竣工验收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卫生验收;(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前项规定的卫生审核和卫生验收外,还应当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

职业病危害管理规章制度

职业病危害管理规章制度

职业病危害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包括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和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单位职业病危害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决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第二章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第四条本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范围。

第五条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评估结果应当由单位主要领导批准。

第六条根据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结果,本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七条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投产前,应当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并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第八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应急处理。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提供足够的防护设备和工具,并定期对设备和工具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监测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病健康检查。

第四章职业病危害应急预案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应急演练机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职业病危害管理责任制度第十四条本单位负有职业病危害管理的最终责任,应当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在发现职业病危害问题时,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设立职业病危害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职业病危害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第六章监督检查与评估第十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第十八条本单位应当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护工作。

公司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公司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公司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遵守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内进行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守。

第三条公司聘请专业的职业危害评估机构或专业人员,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关措施。

第四条公司将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条公司将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职业危害事故,减少损失,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职业危害评估与管控第六条公司将定期进行职业危害评估,了解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危害情况。

第七条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职业危害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等,有效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第八条公司将定期检查职业危害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九条公司将对凡是进行职业危害评估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条公司将建立职业危害事件台账,记录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且制定防范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第三章职业危害防护教育培训第十一条公司将开展职业危害防护教育培训,包括职业危害知识、法律法规、应急处理等内容。

第十二条公司将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护教育培训,确保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第十三条公司将督促员工参加职业危害防护教育培训,对参加培训合格的员工进行奖励。

第四章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第十四条公司将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事故报告机制,凡是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十五条公司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援和处理,减少事故损失。

第十六条公司将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调查,查清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五章监督与责任第十七条公司将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对公司的职业危害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职业危害防控水平,维护企业的生产秩序与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劳动的职工,包括全日制、兼职、劳务派遣等形式的劳动合同关系。

第三条企业应制定和完善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体系,实现对职工的职业危害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

第二章职业危害分级第四条根据职业危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将职业危害分为四个级别:1. 第一级:职业危害程度较低,可通过一般防护措施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较小;2. 第二级:职业危害程度中等,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一般;3. 第三级:职业危害程度较高,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较大;4. 第四级:职业危害程度极高,需要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严重。

第五条企业应对各类职业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入相应的级别。

第六条企业应划定各个工作岗位所处的职业危害级别,并对相应的职工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章职业危害管理第七条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职业危害管理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第八条职业危害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危害防控策略:按照职业危害级别,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2. 职业危害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掌握职业危害程度;3. 职业危害评估:对工作岗位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所处级别;4. 职业危害控制:根据职业危害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5. 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开展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能力;6.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设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职工在危险事故中得以及时救治和保护;7. 职业危害台账管理:建立职业危害台账,记录职业危害监测、评估、控制等信息,并及时向职工进行公示。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1目的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加油站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3定义3.1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3.2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时监测。

3.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是以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毒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

3.4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是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超标倍数等三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危害、Ⅱ级危害、Ⅲ级危害、Ⅳ级危害。

4职责4.1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监测、分级管理,每年组织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保存检测结果。

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4.2专职安全管理员对已确认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与监测点按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监测,根据质检处监测数据按国家标准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级。

5控制程序5.1总则: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

5.2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定期定点监测;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监测;事故性监测;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竣工前和竣工后验收的监测;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监测等。

5.3监测点的确定:加油站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的确定原则上以有资质检测机构确定的监测点为准。

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者工作环境存在其他不良因素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职业病对人体的危害性和长期性,对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此,建立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对预防、诊断和治疗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病危害分类职业病危害分类系指一种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不同的危害特点进行分类的管理方式。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编号标准》(GBZ/T155-2013),职业病危害可被分为7类,如下:1.物理因素类:这包括了噪声、振动、高低温、电磁辐射、光辐射等危害因素。

2.化学因素类:这包括了一些有毒的物质,如重金属、气体和蒸汽、化学药品等。

3.生物因素类:这包括了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4.粉尘类:颗粒物、粉尘、纤维尘等。

5.放射性因素类:包括了氡气、射线等。

6.人类因素类:这包括了不利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不良的职业行为等。

7.机械因素类:这包括了手工操作和机械工作所带来的职业病危害。

二、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管理,具体规定防护措施以及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监控和处理程序的制度。

(一)制度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与编号,并规定每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点、暴露途径、毒性程度、作用方式等详细内容。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确定作业场所的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3.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规定不同的危害控制措施。

4.职业病危害监测:对工作场所和作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病危害问题。

5.职业病防治管理: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制定防治措施和计划。

6.职业病危害初步筛查:对作业场所进行初步筛查,针对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措施。

(二)实施方案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和编号:对作业场所的可能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编号,建立清晰易懂的管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分级管理制度
一.设置目的
职业危害分级是企业实现职业健康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通过职业危害分级,可使企业掌握职业危害的致因、严重程度、接触人员的数量等,以便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计划,控制或减少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从事生产性毒物、粉尘、高温、体力劳动强度等四项作业进行分级的人员。

三.管理原则
1 .接触三、四级毒物危害人员比率小于1%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1)有毒作业分级(见下表1)
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
C =
D * L * B
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
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2)三项指标的确定
a.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2。

有毒作业分级表1
指数范围级别
C≤O0级(安全作业)
0<C≤6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6<C<~24 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24<C~<96 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C>96 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表2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见GB 5044 表2) D
I(极度危害)8
II(高度危害) 4
III(中度危害) 2
Ⅳ(轻度危害)l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①属于I级毒物(极度危害)的有: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烯、铬酸盐、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烯、氯甲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

②属于Ⅱ级毒物(高度危害)的有: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烯、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

③属于Ⅲ级毒物(中度危害)的有: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

④属于Ⅳ级毒物(轻度危害)的有: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烯、氨。

b.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见表3。

c.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
B = Mc/Ms-1
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该种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d.填写有毒作业分级记录表(见表4),并计算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员比率。

表3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h L
≤2 1
2~5 2
>5 3
表4 有毒作业分级记录表
有害作业接触毒物毒物危国标规定测定结果超标有毒作业劳定级
点名称人数
(人)名称害程度
(级别)
(mg/m3)(mg/m3)倍数动时间
≤2h>2h
(3)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员比率=(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2. 接触Ⅳ级粉尘危害程度作业人员比率小于5%
根据《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的规定:对于非毒物性粉尘,采用作业人员的接尘量来
表示(每人每日总通气量),单位:升(L)。

(1)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分级(见表3)。

表5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
量,(%) 工人接尘时间
肺总通气量(L/
日·人)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0 -1 -2 -4 -8 -16 -32 -64
≤10 -4000
-6000
>6000 0ⅠⅡⅢⅣ
>10-40 -4000 -6000 >6000
>40-70 -4000 -6000 >6000
>70 -4000 -6000 >6000
(2)填写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并计算接触Ⅳ级(最严重)粉尘作业人员比率。

(见表5)
(3)接触Ⅳ级粉尘作业人员比率=(接触Ⅳ级粉尘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3 .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员比率小于5%,按照《高温作业分级》规定进行分级。

(1)按高温作业分级表进行高温作业分级(见表6)。

表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
有害业点名称工

拄触
人数
国标
规定
测定
结果
超际
倍数
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肺总通气量升/日.

定级
(人)(mg/m3)(mg/m3)<10 ≧10~40 >40~70 >70 -4000 -6000 >6000
表6 高温作业分级表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min)
WBGT指数℃
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40 41-42 43-44
<120 I I I I II II II III III III 121~240 I I II II III III ⅣⅣ
24l~360 II II III III ⅣⅣ
≥361 III III ⅣⅣ
(2)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

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种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

室内作业:WBGT = +
室外作业:WBGT = + +
(3)填写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并计算接触Ⅳ级(最严重)高温作业人员比率。

(见表7)(4)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员比率 =(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4 .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小于1%,按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规定进行分级。

(1)按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表进行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

(见表8)
表7 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
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 WBGT指数(℃)定级
表8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 ≤15
II >15~20
III >20~25
Ⅳ>25
(2)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t = T×M×S×W×10
式中:t——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推/拉=;
10——计算常数。

注:T(%)=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100%
=∑[各单项劳动占用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l×l00%
M(KJ/(min. m2))=单项能量代谢率(KJ/(min. m2))×单项劳动占用时间(min)+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KJ/(min. m2))×休息占用的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1×100%
(3)填写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并计算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见表9)。

表9 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
作业地点
名称工种
人数
(人)
劳动时间率
(%)
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
谢率KJ/()
性别
系数
体力劳动
方式系数
体力劳动
强度指数
定级
(4)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有害作业点名称
接触
人数
(人)
毒物
名称
毒物危
害程度
(级别)
国标规定
(mg/m3)
测定结果
(mg/m3)
超标
倍数
有毒作业劳
动时间定级
≤2h>2h
TD-2槽 4 铬I <≤2h二级五.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
有害业点名称工

拄触
人数
(人)
国标
规定
(mg/m3)
测定
结果
(mg/m3)
超际
倍数
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肺总通气量升/日.
人定级
<10 ≧10~40 >40~70 >70 -4000 -6000 >6000
木粉尘


13 3 0
六. PATIN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按7-10月份最高温度为统计周期)
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WBGT指数(℃)定级剪切线捆包8 400 37-38 >IV
七.PATIN 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
作业地点名
称工种
人数
(人)
劳动时间率
(%)
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
谢率KJ/()
性别
系数
体力劳动
方式系数
体力劳动
强度指数
定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