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检测标准

合集下载

JJG1105-2015《氨气检测仪检定规程》解读

JJG1105-2015《氨气检测仪检定规程》解读

一、制定背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各种原理的氨气分析仪、检测仪在检测机构和计量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用的这类仪器至少有几万台。

这些仪器的性能和在使用中的量值准确度,对环境保护、生命健康以及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气体研究室研制了氨气标准物质、动态校准稀释系统等,建立了氨一级气体标准物质量值溯源系统。

氨气检测仪规程制定任务下达后,起草小组根据市场需要,在近几年内对近两千台氨气检测仪开展了计量校准和测试研究。

通过计量测试和校准,并广泛征集了50多家单位(包括计量、检测部门、生产厂家等)提出的近百条意见和建议,历时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规程的制定。

JJG1105-2015《氨气检测仪检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于2015年1月30日发布,并自2015年4月30日起实施。

二、规程主要内容解析1.规程名称和范围本规程名称:氨气检测仪,测量以空气或氮气为底气中氨气含量的仪器。

实际包括两种不同级别的仪器,一种是氨气分析仪,属于准确度较高的精密仪器,该类仪器的测量原理以红外声光、非色散红外、化学发光、紫外、激光、傅立叶红外等为主;另一种是氨气检测报警器,属于常规的检测报警器,该类仪器的测量原理大多以电化学JJG1105-2015《氨气检测仪检定规程》解读□刘沂玲9.复校时间间隔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建议不超过1年。

10.附录本部分主要对标准物质溶液配制方法、傅立叶变换质谱仪校准记录格式、校准证书内页格式及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等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规定。

三、规范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1.术语与计量单位的选择术语和计量单位的选择遵照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选择使用。

2.计量特性确定原则根据高分辨质谱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考虑其具体应用的要求,形成JJF1531-2015确定的计量特性。

氨气检测标准 国标

氨气检测标准 国标

氨气检测标准国标
国家标准《氨气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方法》(HJ656-2013)是中国针对氨气检测制定的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氨气的在线监测方法,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分析方法等内容。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氨气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对于环境空气、工作场所空气等中的氨气进行检测具有指导作用。

标准规定了氨气的采样方法,要求采样点应当选择典型的污染源周围,采样器的进样口应当置于人员进入区域以外,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0min。

标准还规定了氨气样品的处理方法,包括将采样器中的样品导入分析系统,加热样品以除去水分和有机污染物的干扰,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得到氨气的浓度。

标准还规定了氨气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发色法或蓝色吸附法进行氨气的定量分析。

化学发色法是利用氨气与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色或者光度计测定颜色深度来确定氨气浓度。

蓝色吸附法则是使用含有铜离子的吸附剂吸附氨气,然后使用硫酸铁溶液溶解吸附到吸附剂上的氨气,再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确定氨气浓度。

国家标准《氨气空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方法》的制定,对于规范氨气检测工作,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1 主题内容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4标准分级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表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5 标准的实施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有组织排放源监测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

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

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无组织排放源监测采样点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氨气检测仪相关标准

氨气检测仪相关标准

氨气检测仪相关标准
一、测量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氨气检测仪的测量范围应满足所测氨气浓度的变化范围。

在保证仪器正常工作条件下,仪器测量范围应不小于所测氨气浓度的100%。

2.氨气检测仪的测量精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在仪器量程的0%~50%范围内,其示值误差应在±5%以内,在仪器量程的50%~100%范围内,其示值误差应在±10%以内。

3.氨气检测仪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仪器在低浓度区,对于
0.05ppm氨气的响应时间不应超过30秒。

二、氨气检测仪报警值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氨气检测仪的报警值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设定。

一般情况下,报警值应为所测氨气浓度达到或超过10ppm。

2.当氨气浓度超过报警值时,氨气检测仪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以提醒用户采取相应措施。

3.氨气检测仪还应具有故障报警功能。

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发出故障报警信号,以提醒用户及时处理。

三、其他要求
1.氨气检测仪应具有防爆、防水、防尘等功能,以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2.氨气检测仪应具有自检功能,可自动检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3.氨气检测仪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可记录历史数据,方便用户查询和分析。

氨气检测标准【范本模板】

氨气检测标准【范本模板】

氨气检测报警仪技术条件和检验方法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Performance Test for Ammonia Detection Instruments标准编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2009年6月目录1 任务来源 (2)2 起草工作简要过程 (3)3 编写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4)3。

1考察国内外产品,确定技术指标 (4)3。

2开展量传研究,保证溯源可靠 (5)3.3符合应用实际,制定编制原则 (7)3.4参照国标要求,设计框架结构 (7)4 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预期的经济效益 (10)5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及水平对比 (11)6 与现行法略、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11)7 贯彻实施标准的措施和建议 (12)8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2)9 附件:氨气检测仪检验不确定度评定 (13)1 任务来源氨气报警仪是新一代高科技电子产品,它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当报警仪探测到环境中气体的浓度达到或超过预置报警值时,报警仪通过屏蔽电缆线将信号传到控制器,控制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可启动排风装置或关闭电磁阀切断气源,以达到安全之目的。

此种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冷库机房、储库、应用到氨气的工业场所,能有效地防止中毒事故、爆炸发生,从而保障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课题组调研了部分企业的在用有毒气体报警仪的使用情况,调查所涉及到的14家企业在用的2214台有毒气体报警仪中,氨报警仪所占比例约为5%,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啤酒行业等。

其它, 3%NH3, 5%Cl2, 2%CO, 18%H2S, 72%图1 有毒气体报警器种类分布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可燃性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检测报警仪的计量检定工作依据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而氨气报警仪的检验、检定工作却难以正常开展,多数企业的氨气报警仪疏于管理,无法保证其指示准确和报警及时,存在安全和职业危害隐患。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氨气(NH3)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危害。

氨气的主要来源包括化肥厂、畜禽养殖场和工业污染等。

因此,对氨气的测定和控制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一、氨气的测定方法1.颜色比法氨气会使得含酸性染料的红色指示剂变成蓝紫色。

这一性质可用于氨气的实验室检测。

具体方法为:将水样与pH指示剂混合,如果水样中含有氨气,则指示剂会变色。

根据样品中颜色的深浅程度,可大致估算样品中氨气的浓度。

2.红外线吸收法此方法是通过红外线光谱仪来测量氨气的吸收光谱进行测定。

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检测高浓度氨气样品,如工业废气。

3.电化学法该方法利用电化学传感器原理,将氨气与溶液中的硫酸反应产生电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测量电流大小来计算氨气的浓度。

二、氨气的标准在国际上,氨气的安全限值标准如下:1.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我国环保部发布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氨气的排放浓度应不超过50毫克/立方米(mg/m³)。

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室内空气中氨气的限制值应小于0.1mg/m³。

3.水环境质量标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氨气在地表水中的限制值应小于0.5mg/L。

4.食品安全标准我国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氨气在食品中的限制值应小于10mg/kg。

总之,通过合适的氨气检测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氨气的浓度,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同时,遵守氨气的相关标准,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氨气的测定方法及标准一、引言氨气是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有毒气体之一,具有刺激性气味并对人体健康有害。

因此,准确测定氨气浓度并建立相应的标准是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氨气的测定方法以及相关标准进行探讨。

二、氨气的测定方法2.1 测定原理氨气的测定方法主要基于化学反应或物理原理,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颜色比色法、电化学法、红外光谱法等。

2.2 颜色比色法颜色比色法是通过氨气与某种试剂反应生成显色产物,再通过比色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判断氨气浓度。

常用的试剂有巴氏试剂、钼酸试剂等。

2.3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利用电化学原理测定氨气浓度,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包括氨传感器和离子选择电极等。

2.4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通过氨气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测定,利用氨气吸收红外光的特征峰来确定氨气浓度。

三、氨气的测定标准3.1 国际标准国际上对氨气的测定标准有多个,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ISO 6708:1995 “气体分析. 氨. 基本方法”和EN 14629:2006 “环境空气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

3.2 国家标准我国对氨气的测定标准主要由国家环保部(现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其中最新的标准是《GB/T 16157-2012 环境空气质量氨的测定》。

3.3 相关行业标准不同行业对氨气的测定标准也有所差异,如化工行业主要参考《HG/T 3684-2002化工氨的测定》。

四、测定方法选择与优化4.1 测定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测定目的、测定范围、样品特性、仪器设备等。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结合多种测定方法来提高测定准确度。

4.2 测定方法优化对于已有的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增加样品预处理步骤、提高仪器精度等方式来优化测定方法,并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测定结果的解读和应用5.1 测定结果的解读测定结果的解读需要根据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及标准来进行,通常会以浓度值来表示。

氨气检测标准

氨气检测标准

氨气检测报警仪技术条件和检验方法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Performance Test for Ammonia Detection Instruments标准编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2009年6月目录1 任务来源 (2)2 起草工作简要过程 (3)3 编写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4)3. 1考察国内外产品,确定技术指标 (4)3.2开展量传研究,保证溯源可靠 (5)3.3符合应用实际,制定编制原则 (7)3.4参照国标要求,设计框架结构 (7)4 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预期的经济效益 (9)5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及水平对比 (10)6 与现行法略、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10)7 贯彻实施标准的措施和建议 (11)8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1)9 附件:氨气检测仪检验不确定度评定 (12)1 任务来源氨气报警仪是新一代高科技电子产品,它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当报警仪探测到环境中气体的浓度达到或超过预置报警值时,报警仪通过屏蔽电缆线将信号传到控制器,控制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可启动排风装置或关闭电磁阀切断气源,以达到安全之目的。

此种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冷库机房、储库、应用到氨气的工业场所,能有效地防止中毒事故、爆炸发生,从而保障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课题组调研了部分企业的在用有毒气体报警仪的使用情况,调查所涉及到的14家企业在用的2214台有毒气体报警仪中,氨报警仪所占比例约为5%,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啤酒行业等。

图1 有毒气体报警器种类分布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可燃性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检测报警仪的计量检定工作依据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而氨气报警仪的检验、检定工作却难以正常开展,多数企业的氨气报警仪疏于管理,无法保证其指示准确和报警及时,存在安全和职业危害隐患。

主要原因大致如下:(1)国内尚未颁布氨气报警仪检验标准、规范、规程,对氨报警仪的技术指标缺乏具体规定;(2)由于氨的化学活泼性质,标准气体的提供商极少,难以及时买到标准气体;(3)标准气体的保存期限较短,一般不大于6个月,购置钢瓶装的标准气体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m3。

(合;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 mg/m3和 mg/m3,(合和。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人工挖孔桩有毒气体检测标准

人工挖孔桩有毒气体检测标准

人工挖孔桩有毒气体检测标准
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凡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厂房,应按以下标准进行检测:
1、甲烷:5.5%~15%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2、67号气体:10%~20%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3、67号气体的二氧化碳:300ppm~500ppm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4、氨气:50ppm~200ppm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5、硫化氢:0.5ppm~2ppm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6、二氧化氮:100ppm~200ppm的安全范围,超过此范围就属于有毒有害气体。

对于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应该通过检测仪器进行检测,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检测。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4.1 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 56 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
表 2。
级别
表 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毒物 名称
行 业举例
I 级( 极度危害)
II 级 ( 高度危 害)
汞及其化合物 苯 砷及其无机化合 物(非致癌的无机 砷化合物除外。 ) 氯乙烯 铬酸盐、 重铬酸盐 黄磷 铍及其化合物 对硫磷 羰基镍 八氟异丁烯 氯甲醚 锰及其无机化合 物 氰化物
III 级 ( 中度危 害)
Ⅳ级 ( 轻度危 害)
甲苯二异氰酸酯 环氧氯丙烷 砷化氢 敌敌畏 光气 氯丁二烯 一氧化碳 硝基苯 苯乙烯 甲醇 硝酸 硫酸 盐酸 甲苯 二甲苯 三氯乙烯 二甲基甲酰胺 六氟丙烯 苯酚 氮氧化物 溶剂汽油 丙酮 氢氧化钠 四氟乙烯

聚氨酯塑料生产 环氧氯丙烷生产 含砷有色金属矿的冶炼 敌敌畏生产、贮运 光气制造 氯丁二烯制造、聚合 煤气制造、高炉炼铁、炼焦 硝基苯生产 苯乙烯制造、玻璃钢制造 甲醇生产 硝酸制造、贮运 硫酸制造、贮运 盐酸制造、贮运 甲苯制造 喷漆 三氯乙烯制造、金属清洗 二甲基甲酰胺制造、顺丁橡胶的合成 六氟丙烯制造 酚醛树酯生产、苯酚生产 硝酸制造 橡胶制品(轮胎、胶鞋等)生产 丙酮生产 烧碱生产、造纸 聚全氟乙丙烯生产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表4
编号
物质名称
59
五氧化二钡粉尘
60
钡铁合金
61
苛性碱(换算成NaOH)
62
氟化氢及氟化物(换算成F)
63 氨
64
臭氧
65
氧化氮(换算成NO 2 )
66
氧化锌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1 主题内容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4标准分级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4.1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4.2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4.3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表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5 标准的实施5.1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2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6.1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6.1.1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6.1.2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

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6.1.3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

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6.1.4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
的应用。

然而,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有关氨气浓度的标准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氨气的浓度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一般来说,氨气的浓度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了室内空气中允许的氨气浓度、工业排放中的限
制标准以及农业施肥中的安全浓度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
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氨气浓度超标会带来哪些危害。

高浓度的
氨气对人体呼吸道和皮肤都会造成刺激和伤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
中毒甚至死亡。

同时,氨气的高浓度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空
气质量和生态平衡。

因此,严格控制氨气浓度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氨气浓度标准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和控
制措施。

首先是建立监测系统,对氨气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
现超标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
执行,对超标排放进行严格处罚,推动企业和个人提高对氨气浓度
标准的重视程度。

另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氨气浓度标准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氨气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提高对氨气浓度标准的认识,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

氨气环境质量标准

氨气环境质量标准

氨气环境质量标准
氨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氨气在环境中的浓度进行限制的标准。

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农业活动。

高浓度的氨气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制定氨气环境质量标准可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氨气环境质量标准可以有所不同。

以下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氨气环境质量标准:
1. 室外空气质量标准: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氨气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1小时平均值为14μg/m³,24小时平均值为4μg/m³。

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中氨气的质量标准为:8小时平均浓度不超过0.1mg/m³。

3. 水质标准: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地下水中氨气的质量标准为:不超过0.15mg/L。

以上标准仅为中国大陆地区的部分氨气环境质量标准,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此外,不同领域和不同应用环境下对氨气的质量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食品行业和医疗行业等。

需要注意的是,氨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考虑制定的,遵守这些标准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1 主题内容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4标准分级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4.1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4.2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4.3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表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5 标准的实施5.1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2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6.1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6.1.1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6.1.2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

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6.1.3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

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6.1.4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1 主题内容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4标准分级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4.1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4.2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4.3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表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5 标准的实施5。

1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5。

2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6。

1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6。

1。

1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6.1.2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

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6。

1。

3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

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6.1.4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检测报警仪技术条件和检验方法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Performance Test for Ammonia Detection Instruments标准编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2009年6月目录1 任务来源 (2)2 起草工作简要过程 (3)3 编写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4)3. 1考察国内外产品,确定技术指标 (4)3.2开展量传研究,保证溯源可靠 (5)3.3符合应用实际,制定编制原则 (7)3.4参照国标要求,设计框架结构 (7)4 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预期的经济效益 (9)5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及水平对比 (10)6 与现行法略、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10)7 贯彻实施标准的措施和建议 (11)8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1)9 附件:氨气检测仪检验不确定度评定 (12)1 任务来源氨气报警仪是新一代高科技电子产品,它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当报警仪探测到环境中气体的浓度达到或超过预置报警值时,报警仪通过屏蔽电缆线将信号传到控制器,控制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可启动排风装置或关闭电磁阀切断气源,以达到安全之目的。

此种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冷库机房、储库、应用到氨气的工业场所,能有效地防止中毒事故、爆炸发生,从而保障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课题组调研了部分企业的在用有毒气体报警仪的使用情况,调查所涉及到的14家企业在用的2214台有毒气体报警仪中,氨报警仪所占比例约为5%,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啤酒行业等。

其它, 3%NH3, 5%Cl2, 2%CO, 18%H2S, 72%图1 有毒气体报警器种类分布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可燃性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检测报警仪的计量检定工作依据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而氨气报警仪的检验、检定工作却难以正常开展,多数企业的氨气报警仪疏于管理,无法保证其指示准确和报警及时,存在安全和职业危害隐患。

主要原因大致如下:(1)国内尚未颁布氨气报警仪检验标准、规范、规程,对氨报警仪的技术指标缺乏具体规定;(2)由于氨的化学活泼性质,标准气体的提供商极少,难以及时买到标准气体;(3)标准气体的保存期限较短,一般不大于6个月,购置钢瓶装的标准气体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国内可燃性气体检测报警仪、硫化氢检测仪的计量检定工作依据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进行,但是由于标准气体、量值溯源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国内尚未颁布氨气报警仪检验标准、规范、规程等,导致此类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验工作因缺乏标准依据而难以正常开展。

为了改观目前检验缺乏依据的局面,强化对氨气报警仪的使用和管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下达2008年制修订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08[144]号文规定,本标准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2 起草工作简要过程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初调研了部分企业的氨气报警仪的使用情况,了解了此类报警仪在选型、安装、校验和日常维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查阅了国外相关标准、规范。

2008年6月始明确了氨气报警仪的技术特点,就关键项目进行了实验,并对检验用氨气标准气的量值溯源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确保标准气体的准确性,对所用标准气体进行了实验验证以及不确定度的评定。

在拟定好编写原则和框架结构以及对调研收集到的信息、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的基础上,2008年9月初开始编写本部分。

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对那些与国家计量法规有关的条款进行推敲和比对。

10月底脱稿后,征求了部分院技术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对氨气的量值溯源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试验。

2008年12月根据国标要求编制了《氨气报警仪的技术条件和检验方法》(初稿)。

2009年2月形成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09年3-4月征求了国内部分专家、用户的意见,送审稿于2009年5月编制而成。

主要参加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工作组成员:姜素霞、肖安山、高少华、丁德武、张贺。

3 编写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3. 1考察国内外产品,确定技术指标表1 国内外部分氨报警仪产品性能指标:本课题组参照国内外仪器的性能要求,和已颁布的其他气体报警仪的计量检定规程,制定了本项目的技术路线、性能要求。

3.2开展量传研究,保证溯源可靠由于氨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极易与氧、水分、包装容器材料发生反应而使浓度发生变化,这些气体以往都是用安瓿瓶、饱和蒸气压等方法少量配制,不宜长途运输及长期贮存,且成本很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NIST及一些特气公司如SCOTT等通过实验,研制出钢瓶的内涂层技术,并已成功地投入生产。

该技术有效地防止了活性气体与钢瓶内壁发生反应,使得气体稳定性增大。

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几个著名的气体公司,借助国外技术,也已开始这项技术的研究,并有少批量的产品供应市场,但气体的稳定性只限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配制浓度低时(如10-6级)保存时间更有局限性。

本项目组对气体来源的五种渠道:购置有证标准气体、使用纯气作为原料气用高压配气装置配制气体、氨气发生器、饱和蒸汽压法、安瓿瓶配气法等进行了理论论证及试验研究。

(1)饱和蒸汽压法使用分析纯氨水挥发稀释配制而得到所需浓度的气体。

实际配制中,用微量注射器取1~4μl氨水加入到10升铝箔气袋内,然后用气体泵定量向气袋内通入10L清洁空气,充分振荡使气体混合均匀,配制成32×10-6mol/mol~128×10-6mol/mol氨气/空气。

配制好的氨气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比对、定值。

考查结果表明此法配制的氨气浓度与理论值相差较大,配制理论浓度为45.35μg/L(即l64×10-6mol/mol)氨气,实际测定浓度仅为24.54μg/L(6次测定均值)。

而且该法配制的不同批次配制的气体浓度差异较大,连续配制的三袋浓度为22.67μg/L氨气,化学比对测定结果最高为12.60μg/L,而最低仅为7.85μg/L。

因此,该法只能少量配制,不宜长期贮存,且配气的重复性较差,增加了浓度比对的工作量。

(2)安瓿瓶配气法已知一定量的氨气密封在安瓿瓶中,使用特别工具将其在一定容积的容器内打碎,获得已知浓度的气体。

昂贵的安瓿瓶增加了气体的成本,且玻璃器皿易碎,不宜于长途运输。

(3)氨气发生器目前,国内外的氨气发生器供应商较多,产品性能不一,有些发生器发生的气体的浓度误差较大,超出5%的范围,气体浓度也存在波动性。

国外产品的质量较好,但主机及其消耗配件(发生单元模块)的昂贵价格也制约了此类仪器的推广使用。

(4)购置有证标准气体目前北京、上海、济南、江苏等地的专业气体公司已有少批量的产品供应市场,气体的有效期一般为半年。

实验中,从北京氦普北分气体工业有限公司购买的50ppm的氨气标准气体(4L内涂层钢瓶装),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量值比对,并考查标准气体的稳定性。

50×10-6mol/mol的氨标气化学比对测定浓度为53.7×10-6mol/mol(7次测定均值),量值符合较好。

目前,对所购买的氨标气进行5个多月的稳定性考查实验,定期对其氨气浓度进行化学比对测定,结果表明氨标气浓度一直保持稳定。

因此,用内涂层钢瓶装的氨气标准气体可以进行长时间存放使用。

(5)使用纯气作为原料气用高压配气装置配制气体安工院针对标准气体配制技术的研究始于2004年,引进法国TBT公司气体混合装置的设计原理,并根据本单位检测工作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开发成功了精密气体混合装置,2005年至今,已有包括甲烷、丁烷、硫化氢、一氧化碳、氧气等16种类别的气体取得了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在标准气体的配制和质量控制方面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利用已有的精密气体混合装置,使用浓度为99.999%液氨通过质量法自配制低浓度的氨气标准气体,用化学法进行量值比对,并考查了自配制氨标准气体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配制过程采用两级稀释法,先由液氨配制成5000×10-6mol/mol左右的氨气中间气,再用氨气中间气作原料气配制更低浓度(如25×10-6mol/mol)的氨气标准气体。

用上述方法连续配制三瓶25×10-6mol/mol的氨气标准气体,用化学法比对定值,考查气体配制的重复性。

将它们长期放置并定期进行化学比对,考查配制气体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所配制三瓶25×10-6mol/mol氨标准气的化学比对浓度分别为26.75×10-6mol/mol、24.43×10-6mol/mol、24.74×10-6mol/mol,与理论值符合较好。

气体分别放置2、3、5、10、15、30天后进行化学比对测定,氨气浓度值基本没有变化,多天测定浓度值之间的RSD分别为1.3%、1.5%、2.8%,说明气体稳定性非常好。

此外,还对标气的配制过程和化学比对过程进行了量传研究,考查了过程中所引入的各种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配制过程和化学比对过程的扩展不确定度均控制在2.5%以内,保证了量值溯源可靠。

因此,自行配制的氨气标准气无论是在量值准确性还是在气体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方面均能够满足氨气报警仪检验的要求。

量值溯源和传递图见图3。

3.3符合应用实际,制定编制原则本标准的定位:为确保企业氨报警仪指示的准确性和报警的及时性提供规范性依据。

因此,本标准的原则应该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可操作性。

即综合考虑国家对于气体报警仪类产品的技术指标规定、国内外氨报警仪生产企业的产品层次以及国内用户对氨气报警仪的使用规格的需求等诸方面的因素。

3.4参照国标要求,设计框架结构本部分的框架结构主要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的结构和起草规则》、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内容要求而设计的。

框架结构要现国家计量法规、标准的原则要求,并尽可能向国际标准。

因此,在设计框架结构、选择内容支柱时,突出计量方面的要求,例如技术指标的设置、气体标准物质的配备、检验周期的规定等。

框架结构形式如下:——封面;——前言;——目次;——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计量单位;——检测原理概述;——技术性能要求;——通用性能要求;——试验条件;——检验项目和方法;——检验报告;——复检时间间隔;——附录。

图3 氨气报警器检验量值溯源和传递图3.4.1范围明确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3.4.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章只列出本部分引用过有关条款或重要内容且已正式发布的文件,没有包括尚未发布的文件和参考文献。

3.4.3术语和计量单位本章只对因理解偏差容易产生歧义、重复在本部分多次出现且对条款的涵义至关重要的术语、缩略语、专业词或概念进行了说明或定义,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如果约定成俗的理解对条款的基本涵义不容易产生误解,也不在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