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5/ 1>GDP西:东>中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

高三地理知识框架地理作为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园和我们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框架,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应试。

以下是高三地理知识框架的概述。

一、自然地理知识框架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自然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地球的概况: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角c.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 大气层:a.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b. 大气循环:热带风暴、气候和季节变化c.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压、湿度、温度等3. 水资源:a.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b. 河流系统:重要河流、河流的形成和特点c. 海洋:洋流、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污染4. 地球内部和地质过程:a. 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b. 沉积作用和岩石循环c. 地理力量:风蚀、水蚀和冰蚀5. 生态系统:a.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b. 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c.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二、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部分,它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

下面是一些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的人文地理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 人口地理学:a.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b.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c.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2. 农业和农村地理学:a. 农业区划和农业种植方式b. 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c.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3. 工业和城市地理学:a. 工业地域布局和工业化过程b. 城市体系和城市化过程c. 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4. 交通和通信地理学:a. 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b. 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c. 交通和通信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5. 文化地理学:a. 文化区划和文化特征b.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c.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三、地理研究方法和技巧除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框架,高三学生还需要掌握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地理学习和研究。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1. 地球的形态和构造a.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引起的赤道膨胀效应,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为偏胖。

b.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不同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可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具有不同的厚度和密度。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间a.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运动,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b.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24日,形成了四季变化。

c. 地理时间: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划分了不同的时间单位,如日、时区、年等。

3.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a. 大气圈:地球的外围环绕着一层气体,称为大气圈。

大气圈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控制着气候、影响天气等。

b. 水圈:地球上水的分布广泛而不均匀,其中包括海洋、陆地上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冰雪等。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第二部分:地球与人类活动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居住区的选择与布局a. 自然因素影响: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居住的选择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b. 人文因素影响:经济、交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类居住区的选择和布局。

2. 农业与农业区划a.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之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的两大主要形式。

b. 农业区划: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和资源条件,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如谷物区、茶叶区、畜牧区等。

3. 工业与工业区划a. 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通过对资源的加工和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工业区划:根据不同的工业类型和区域资源条件,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工业区,如重工业区、轻工业区、矿区等。

第三部分:地球与经济交往与合作地球上的各国之间通过经济交往和合作,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必修一二三)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必修一二三)
必修3第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东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编写:周谬 2020年2月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位置、形状、面积、边界(注意边界的虚和实)和等级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地区(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环境不同→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RS:由航空器或航天器的传感器收集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传回地面。

主要用于收集信息、动态监测,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洪灾监测,农业的估产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第二节 3S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 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查询、空间分析和评价等GPS:空间定位(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测速、授时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成荒漠的现象,有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东南地区的红漠化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干旱的自然特征(荒漠化自然原因):干旱环境—背景;地表多沙尘—基础;大风—动力第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区)②过度放牧(贺兰山以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③过度开垦(农牧交错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中上游用水过度,下游绿洲退化)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多途径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控制人口增长雨林的全球效应:促进碳氧平衡,缓解全球变暖;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雨林的脆弱性(自然原因):土壤一般较贫瘠(植被常绿,枯枝落叶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第二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快;植物根系吸收;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人为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雨林前途—保护与开发: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建立保护区;加强缓冲区建设;鼓励保护性开发;森林采伐与更新相结合;设立基金使当地从中受益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②开采条件好(埋藏浅,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③市场广阔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资源→交通→市场)第一节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转化(建火电站,输电;发展炼焦业,输焦炭)能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电铝、煤焦化和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土地复垦,恢复植被——开采过程中生态破坏;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第三章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治理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使用过程中污染;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根本措施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发达的水系、丰富的矿产第二节田纳西河水能开发早期开发及后果:过度植棉—土地退化;获得耕地、炼铜木炭及开矿—植被破坏;炼铜工业—环境污染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水能梯级开发为核心,带动三大产业发展,发挥了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但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世界地理、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椭球体,由于地球表面存在陆地和海洋,所以地球被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部分。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小或者放大的展示方式,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距离圆柱投影、等角圆柱投影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围绕在地表以上的气体层,它包括了多种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层次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大气的运动形成了风、云等天气现象,气候则是长期的天气变化。

2. 水文环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的含水土层和岩石裂缝中。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等环节。

3. 土壤环境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五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土壤的发育受到气候、岩石、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

4. 植被环境植被是地球表面的绿色覆盖层,它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地球上的不同生态系统。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它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人口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地区,它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工业与能源资源利用工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的活动,它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能源资源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3. 农业与农田利用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农产品的活动。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地,科学合理的农田利用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一)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二)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三地理课本知识点框架

高三地理课本知识点框架

高三地理课本知识点框架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高三的地理学习来说,掌握地理课本的知识点框架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三地理课本的知识点框架,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这一章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制作与使用等知识点。

从地球的形状到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学生需要通过图表和实地观察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地图来进行定向和导航训练,从而提高地理空间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这一章主要围绕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展开,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大气和气候、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地球上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并学习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第三章:中国与全球经济这一章主要介绍中国和全球经济的相关知识,包括全球化的背景和特征、世界主要经济体以及中国的发展等。

学生需要学习并理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并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和讨论中国的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等问题,来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这一章主要探讨人口和城市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与城市的社会问题等。

学生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来了解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同时也要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研究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等问题,以深入了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自然灾害与防御这一章主要介绍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预测、评估和应对自然灾害,并思考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伤害。

此外,学生还可以研究和讨论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社会抗灾能力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高二地理必修3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围绕着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展开。

下面是高二地理必修3的知识点框架。

一、地形与地貌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a.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分为地球的几何形状和地球的物理形状。

b. 地球的尺寸包括地球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等。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b.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球表面的地形要素a. 地表槽、地表丘和地表平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要素。

b. 地形要素的形成与地质力和风、水等自然因素有关。

4.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a. 山地、高原和平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

b.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风化和侵蚀等因素有关。

二、水资源与水系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a. 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b.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 重要的国际河流和湖泊a. 黄河、长江、亚马逊河等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

b. 五大湖、贝加尔湖等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湖泊。

3. 中国的水系a. 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是中国重要的河流。

b. 太湖、鄱阳湖和酒泉盆地盐湖等是中国重要的湖泊。

三、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地震的成因与预测a.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

b. 地震的成因和预测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2. 城市化与地质灾害a. 城市化进程中,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b. 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任务。

3. 气候与气候灾害a. 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b. 气候灾害如暴雨、干旱和台风等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系统与资源a.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区域内的生态单位。

b.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整理出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上的大气圈 1. 大气圈的概念: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不同气体组成。

2. 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部分,对流层位于地面上方,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

3. 大气圈的功能:大气圈有保持地球温暖、过滤紫外线、调节气候等功能。

二、地球上的水圈 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下的总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中的水汽等。

2. 水圈的循环过程:水圈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圈对地球的重要性:水圈的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的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三、地球上的陆地圈 1. 陆地圈的概念:陆地圈是指地球上陆地的总和,包括大陆、岛屿和海岸线等。

2. 陆地圈的特征:陆地圈具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3. 陆地圈的影响:陆地圈的地貌特征对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2. 城市的特征: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集中、具有行政管理功能的地区。

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概念特点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三、海南岛1、发展优势位置优势(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

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

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自然地理优势(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文地理优势(1)政策优势: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邻近香港、澳门、台湾、珠江三角洲、东南亚。

位于“十字路口”(3)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产业布局(1)重点发展海岸带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

发展: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2)丘陵和台地环带:重点热带农业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发展: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3) 山地丘陵带原因:物种丰富,水源区发展: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项目内容自然地理特征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对位置气候1、气温特点:最高、最低、日较差、年较差、年际变化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5、光照、热量、风向风速,气压、干湿状况等。

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黑土、黑钙土、红壤等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4、水文要素: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冰凌、汛期,结冰期等自然资源陆上资源:生物、气候、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海上资源:生物、化学(海盐)、动力(波浪、潮汐)、空间、矿产、旅游等资源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4、信仰、语言、文化等城市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交通枢纽、旅游、科技、工业等)经济1、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2、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3、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重点铁路)其他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③四大亚区差异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秦岭—淮河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2、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1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四、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为例思路: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一、黄河概况1、黄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型的中心城市①黄河经常改道②黄河经常断流③地上河,水量变化大,不利于航运④风沙、旱涝、盐碱等问题严重,农业基础差2、凌汛发生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③水流平缓3、三门峡对黄河下游的有利影响①调节径流,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②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减少河床淤积③减轻下游凌汛危害④遏制黄河断流二、水土流失影响①气候变得更加干旱②地形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③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量降低④黄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河床抬高,洪灾加剧⑤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剧⑥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更加稀疏(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三、水土流失的原因①黄土高原处于过渡地带,生态脆弱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土质疏松,多裂隙,垂直节理发育④植被稀疏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加剧水土流失(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人为: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对地表的破坏,如露天开矿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①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④农业技术措施:蓄水保土⑤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传统工业的定义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二、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②煤炭资源丰富③靠近铁矿产区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水陆交通便利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科技发达三、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衰落的原因)①传统产业衰落②环境恶化四、鲁尔区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产业布局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②工业基础较好③交通便利④农业发达⑤劳动力充足⑥市场广阔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短缺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④生态环境恶化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治理环境污染;⑤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