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
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技术
![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07e1e1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7.png)
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技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是指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在预警系统的支持下提前预测和通报,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其中,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技术尤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地震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瞬间往往带来无法计量的损失。
对于地震的监测预警技术,短时突发预警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短时预警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间差,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震源位置,预测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和地震发生的时间等,进而在第一时间通报该地区的相关机构和居民,以便采取紧急救援措施。
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加,台风的监测预警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气象雷达、卫星遥感、海洋浮标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台风的监测与预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洪水也是一种常见但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它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重大的损失。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洪水监测与预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气象卫星、GPS、水文测站等都是洪水预警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设备能够通过现代通讯网络在实时地收集有关水位、水流、雨量等数据,并通过计算机模型实时分析、模拟及预测水流变化,从而及时发布洪水预警。
应急响应技术是发生灾害后采用的一种紧急救援措施。
应急响应技术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响应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对灾害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预先策划和准备必须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在响应阶段,应急响应人员要深入灾区现场,建立临时指挥中心,指挥救援人员展开紧急救援行动。
而在恢复重建阶段,则需要重复施工和维护,以恢复灾区的基本功能和正常秩序。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的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应急响应技术正朝着更加智能化、更加可靠化的目标迈进。
对于亟待解决的自然灾害问题,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终将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技术与监测系统
![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技术与监测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d591a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d.png)
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技术与监测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预警技术和监测系统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技术与监测系统进行探讨。
一、预警技术的作用预警技术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预警信息,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向受影响人群发出警示。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减少损失和伤亡。
首先,预警技术使得应对灾害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确。
通过对地质、气象、水文等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这也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其次,预警技术有助于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当预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达给公众时,人们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身处险境。
预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可以提高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群众的安全文化。
最后,预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预警技术,可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应对灾害时能够更好地组织和调度资源,从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协同性。
二、监测系统的构建监测系统是指通过各种设备和手段,对环境、设施、人口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提供给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决策。
它是预警技术能够发挥效力的基础。
监测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数据的收集和传输。
通过各种感应设备和传感器,对地质、气象、环境等进行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
其次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是数据的传播和共享。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和相关部门。
监测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支持,推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企业则应加强合作,共享数据和资源,提高监测系统的效能。
(完整word)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完整word)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6af54bbe45c3b3566ec8bb7.png)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一、系统概述—-中国系统集成在线论坛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 0处.因此,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国科海博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二、系统特点系统总体设计是从政府热线、应急协同、资源调度等核心业务的需要出发,采用“五网合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核心技术,为文本、图片、语音、短信、电子邮件、多媒体等信息在固定电话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卫星网络、单位内部网络、互联网中无障碍流通建立基本的信息处理框架。
特点如下:1、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特点,针对系统处于平时、模拟演练、危机时等不同状态,提供不用级别的响应;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程管理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体系支持;全方位支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其他系统联动.2、系统综合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动调度,为公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是政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指挥、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枢纽。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https://img.taocdn.com/s3/m/8bf46af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9.png)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智能灾害预防成为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科技预警系统的作用尤为显著。
首先,智能灾害预防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实时监测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异常情况。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网络连接的地震传感器,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有助于减少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
其次,智能灾害预防还涵盖了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
现代气象卫星和雷达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大气变化,及时预报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和路径,为相关地区采取防范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精准的预警不仅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还有效缩短了灾后恢复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智能化的灾害管理平台通过集成多种数据源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
在灾害发生时,这种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协调救援资源和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生命和生活的影响。
总之,智能灾害预防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和生存机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相信智能灾害预防系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支柱之一。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MES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MES](https://img.taocdn.com/s3/m/31ad60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6.png)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一、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介绍:“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于1993年在华盛顿成立,是国际上应急管理领域内的知名学术性会议,其宗旨是“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信息交流,增强规避、减轻、响应和恢复的能力以应对自然与人为的灾害”。
国际应急管理协会拥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6个会员国家,迄今已成功举办16届。
二、第十七届国际应急管理大会1、会议背景介绍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应急管理大会”作为第一次落地在中国的国际应急会议,相关的政府高层官员、著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将受邀参会,并带来国内外最新的应急管理研究方法与理念以及应急领域最新的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势。
会议拥有独特而庞大的高层次听众群,与会者将会有机会就全球应急管理前沿问题与来自国际上的同行专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影响深远。
2003年SARS发生后,我国迅速建立了各级政府的应急体系和应急平台,使我国的应急能力有了长足提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救援后,我国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救援体系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省市地震等救援队的扩编和筹建将在近年展开。
据初步估计,近几年我国救援体系建设的投资逾百亿,目前我国正处于应急救援领域大发展阶段,为应急救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次大会将为赞助企业提供无与伦比的展示最新产品、获取应急救援需求的机会,可以使赞助企业最大程度地接近独特而庞大的国内外各应急救援领域高端领导和专家群体,为应急领域内相关参与者提供高效的对接平台,同时借助大会、研讨会和专场发言、现场展示和个性化公关等形式,赞助企业将能拥有完整而全面的展示、交流的机会。
因此,企业的全方位参与,对于提升企业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形象、增强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会议主题全球灾害应对,共建和谐社会3、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协办单位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安部消防局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局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市应急办德阳市人民政府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东方正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技术研究院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承办单位TIEMS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中际科信经济信息技术研究院会议组委会Organizing committee共同主席Co-ChairK. Harald Drager,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主席闪淳昌,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Vice ChairTerjie Skavdal(联合国人道主义办公室亚太地区主席),Director, Asia and Pacific, UN OCHA委员Committee memberWinston Chang(联合国人道主义办公室现场协调支持与应急服务部),Secretariat, Field Coordination Support Section, Emergency Services Branch, Office for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 UN, GENEVA马燕合,科技部社科司司长田义祥,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局局长胡春峰,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司司长黄建发,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吴建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主任赵明,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陈新有,四川省德阳市市长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宗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肖景春,工信部工业运行局副局长李干杰,环境保护部应急办(国家核安全局)主任柳源,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翟久刚,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李万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工乔仁毅,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于新文,中国气象局应急办主任宋建新,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局副局长纪家琪,广东省应急办主任严卫东,四川省应急办主任孙跃进,山西省应急办副主任李晓波,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Nina I. Frolova, TIEMS欧洲区主席曲国胜,TIEMS亚太地区主席,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Jacqueline A. A. Olang, TIEMS非洲区主席Stephen Jenkins, TIEMS澳洲、新西兰及大洋洲区主席Rolando Stein , TIEMS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区主席James Hagen , TIEMS北美区主席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主席Co-Chair马宗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Jack Harrald (USA), 国际应急管理杂志主编副主席Vice Co-Chair童庆禧,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Jean Luc Wybo (France), Sabine Delaître & Marie-Christine Therrien-Eyquem.1 Pôle Cindyniques, Ecole des Mines de Paris, Sophia Antipolis, Cedex, France,2 IPGSCJaroslav Pejcoch (Czech), Chairman of the Board, T-SOFT as, Czech Republic委员Committee member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丁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崇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晋仁,北京大学教授程晓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纪仁,水利部遥感中心总工于福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李春来,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总工殷耀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家骏,国家信息中心公共信息服务部主任彭凯,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主任范一大,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王晋中,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巢哲雄,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处长杨功焕,中国CDC主任尹岭,301医院部门主任邵芸,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微波研究室主任刘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陶晓峰,北京邮电学院教授邵国安,国家信息中心许燕,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冯燕,台湾大学学务长陈丽云,香港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侯金武,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检测院院长赵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副所长岳中琦,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Nils Rosmuller,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Fire Servic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Snjezana Knezic, 克罗地亚Split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Jim Hagen, TIEMS北美区主席会议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共同主席Co-Chair曲国胜,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TIEMS亚太地区主席,中国委员会副主席Alan Jones, TIEMS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副主席Vice Chairman尹光辉,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主任Charles Kelly, TIEMS财务官秘书长Secretary-general张骥,TIEMS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张强,TIEMS中国委员会财务官徐志忠,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处长安明,An Ming秘书处王娟,孙刚,TIEM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西街1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电话:+8610 59956325,59955505传真: +8610 88257807E-mail: ********************** ,*********************张杨,TIEM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甲48号盈都大厦B座9层电话:+8610 58732299--916传真:+8610 58732388E-mail: ***********************陈玫,北京中际科信经济信息技术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路9号电话/传真:+86 10 6339 2937E-mail: *********************。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工作方案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871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1.png)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工作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坐在桌前,开始构思这个“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工作方案”。
得有个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动手。
咱们先从总体目标说起。
一、总体目标1.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精准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提高自然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减少灾害损失。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咱们具体说说这个方案的实施步骤。
二、实施步骤1.成立专项小组想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宽敞的会议室,各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专项小组的成立,就是为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方案的实施。
2.确定监测预警指标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确定合适的监测预警指标。
比如,地震预警指标、洪水预警指标、台风预警指标等。
这些指标要具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建立监测预警网络有了指标,就是建立监测预警网络。
这个网络包括地面监测站、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多种手段。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实时收集各类数据,为预警提供依据。
4.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收集上来后,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里涉及到大数据、等技术。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5.制定预警响应措施预警发出后,各部门如何响应?这就需要制定预警响应措施。
比如,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转移、关闭危险区域等。
这些措施要具体、明确,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
6.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是关键环节。
我们需要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如手机短信、、微博等,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公众。
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确保预警信息的广泛传播。
7.预警效果评估与改进方案实施后,需要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对比实际灾害损失与预警效果,我们可以发现预警体系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三、注意事项1.确保监测预警设备先进、可靠。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预警队伍的专业素质。
地震预警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及产业化-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
![地震预警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及产业化-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https://img.taocdn.com/s3/m/6c6c3ddd0c22590102029d8e.png)
地震预警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王暾欧垫竹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的之一。
在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日本已经成功运用地震预警技术,提高地震公共安全背景下。
我国有许多的研究机构正在研发地震预警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
作为国家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关注地震预警技术的进展,及时地把基于地震预警技术的成果运用到地震灾害应急之中,创新利用地震预警技术的应急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减少地震给国民带来的灾难。
一、在国外地震预警技术应急使用状况。
地震频发的日本最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全国性地震预警系统。
该系统从2007年10月开始正式运行以来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此次地震中,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
这次地震仅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如此低的伤亡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2011年,3.11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视离地震远近不同给民众10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机会。
在收到地震预警信号的高速运行的列车采取了措施,没有发生出轨翻覆;核设施、燃气管线紧急关闭减少了次生灾害等等,说明了地震预警技术能在地震发生时能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二、国家支持建设地震预警系统5.12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指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地震预警系统。
2010年4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特别对我国地震预警工作做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推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明确提出,要“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多省、市都已确定建设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
三、国内地震预警技术现状1、从事地震预警研究的机构。
国外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经验及启示
![国外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fd3176d581b6bd97f19ea9b.png)
—
EXCLUSIVE R EP0 RT
构建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提高灾害风 险防范篱 力
国外 灾 害 监测 预 警 预 报 经 验 及 启 示
· 文 越
近 年 来 ,我 国 在 气 象 、水 文 、地 震 、 地 质 等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预 报 方 面 取 了很 大 进 展 ,初 步 建 成 了灾 害监测预警 预报体系 。但 山洪监测 预警水平 、气象灾害精细 化预报 、地震预警 预报 以及预警预报 信 息 发 布 能 力 等 与 美 国 、 日本 相 比 还存 在 一 定 差 距 ,学 习借 鉴 国 外 先 进 经 验 ,可 推 进 我 国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预 报 体 系 建 设 。
伞 2 7 彩个洪 水 发 域 , 能够 确 保 90%的
及 lf1f得 剁洪 涝 火 葺颅警 预 报 。其 坝 警 预 报
的柑 确 瞍 也 /f 捉 厂十,任 时 l'日J f , 美 国重 人
洪 涝 灾 的 预 臀 i, 以提 前 十 几 天 发现 ; 伍 空 间
f:,监 测精 确 度 能够 达 j刈8O r‘水 ,频 笨更新速 度 达 到每 l0分钏 ‘次 。
微 运 , J.以扶 取 个 球 观 测 数 据 ,监 测 火 范
的 『l然 灾 为 个 球 E态 与环 境 变化 fiJf宄提 供
数 。
J ,.IPSS l的性 能较 荚 卜一 代 气 象
IJ. 仃 r人『fJflf提 , 成 像 分辨 率提 高 I ,
测 能 /j 剑 f 人提 高 。
趟 乐 川 人 0达监 测
降 水量 , 已 仃 没 l‘{0余 部 新 ‘代 人 达 , 趋
了全美 两 万 多 个洪 水 多发 I≮域 。
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
![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34fd49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5.png)
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简单且无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在制定决策时,应该独立思考,不依赖用户的协助。
以下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监测自然灾害的重要性监测自然灾害是及时了解灾害发生情况、准确评估灾害影响、快速采取行动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监测自然灾害的重要性:1. 预警和提前预测:通过监测自然灾害,可以及早预警并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为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紧急措施提供时间。
2. 灾害评估: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评估灾害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从而更好地分配资源和确定应急措施。
3. 数据收集和研究:监测数据为研究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改进当前的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自然灾害监测策略为了确保监测自然灾害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监测策略:1. 多渠道监测:采用多种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下水位监测等,以确保全面而准确地获取灾害相关信息。
2. 实时数据传输: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数据共享平台,以便政府、研究人员和公众能够迅速获取有关灾害的信息。
3.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相关机构的监测能力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是发生灾害时采取的紧急措施和组织安排。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1. 紧急预案制定:制定全面且可行的紧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指南。
2. 协同合作:建立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协调和人员支援。
3. 公众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结论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通过采用多渠道监测、实时数据传输和提高监测能力等策略,同时建立紧急预案、协同合作和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如何利用AI技术进行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
![如何利用AI技术进行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a6dbb7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5.png)
如何利用AI技术进行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自然灾害是世界各地面临的共同挑战,能够及早预警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成为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AI技术进行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并探讨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自然灾害预警1.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通过部署大量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气象、地质、水文等数据,并利用AI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些传感器网络可以覆盖广泛地区,提供准确的气候信息和地质变化监测数据,从而实现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警。
2.影像识别与分析AI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卫星图像、无人机图像或摄像头监控录像中的异常情况。
通过比对巡检前后的影像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土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迹象。
此外,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还可以利用AI技术分析受灾区域的图像数据,评估灾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救援行动。
3.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通过AI技术处理和分析海量历史气象、地质、水文等数据,可以构建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基于历史洪水数据和气候条件,可以预测下一次洪水的可能区域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损失。
二、自然灾害应对1.智能救援机器人AI技术为自然灾害救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智能救援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中执行搜索、救援和监测任务,减少救援人员的风险。
利用AI算法和传感器技术,这些机器人能够准确判断被困者位置,并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
2.紧急信息与指导系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传递紧急信息并提供行动指导至关重要。
AI技术可以通过整合各类传感器数据和社交媒体信息,快速分析灾害影响范围及人员受困情况,并向公众发送警报和行动建议。
这些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不断更新并进行优化,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3.智能城市规划与重建自然灾害后的城市规划与重建需要充分考虑防灾设施、安全逃生通道等因素。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https://img.taocdn.com/s3/m/8332356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2.png)
智能灾害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技预警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灾害预防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智能灾害预防系统主要依赖于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通过安装在关键区域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水位变化、风速风向等关键指标。
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在地震预警方面,智能系统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警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
在洪水预警中,系统可以根据降雨量、河流水位等信息,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居民进行疏散。
台风预警系统则能够根据台风的路径、强度等数据,提前预测其可能造成的破坏,指导相关部门做好防御准备。
此外,智能灾害预防系统还能够与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平台结合,通过推送通知、发布预警信息等方式,确保信息的广泛传播。
这不仅提高了预警的覆盖面,也增强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然而,智能灾害预防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因此,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数据,可以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智能灾害预防系统是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的重要工具。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合作,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预警体系,为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类安全做出贡献。
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研究
![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afe18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b.png)
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一、背景引言自然灾害是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带来的人类灾难,使得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失去家园和亲人,因此,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了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预警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极端气候的背景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预警技术研究变得格外紧迫。
目前,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科学家们对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已经推动了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预警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不足之处,还需不断地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围绕自然灾害预警技术展开探讨。
二、自然灾害预警技术自然灾害预警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指一种可感知、感测环境参数,并将这些参数转换(或解译、处理)成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输出。
在自然灾害预警技术中,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探测到自然灾害的发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遥感摄影机、雷达、气象卫星等设备,对地面的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目前,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对火山、地震、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进行快速、可靠的监测和预警。
3.数值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是利用相应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天气和气候进行数值模拟,进而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强度等。
数值预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中。
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预警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快速预警。
其中,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
三、极端气候下应用自然灾害预警技术极端气候往往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然而,当前的自然灾害预警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下的自然灾害预警时并不够精准。
因此,如何扩大技术应用能力、增强预警系统的实时性和精准度显得尤为重要。
1.针对洪灾在极端天气下,常常会出现洪水等自然灾害。
针对洪灾的预警技术需要利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实现灾前预测、灾中监测、灾后评估,并监测雨水流量、测水位、分析水质等参数,为灾区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AI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中的运用技巧
![AI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中的运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21b22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f.png)
AI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中的运用技巧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中的运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探讨AI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中的运用技巧,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二、自然灾害预警1. 多源数据整合首先,AI技术通过整合多种数据源,如气象观测数据、遥感影像、地质信息等,可以提供全面准确的灾害信息。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构建,可以实现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时空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并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2. 高精度预测模型AI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以及传感器网络等手段,可以构建高精度、稳定可靠的预测模型。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模型能够不断优化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预测模型不仅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准确预测,还能提供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3. 实时监测与预警AI技术运用在自然灾害预警中,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提高预警效果。
通过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等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和分析环境数据,并结合各种辅助手段(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进行智能处理,从而迅速判断并发布相应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
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1. 智能化指挥调度AI技术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可以实现智能化指挥调度。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事件场景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与指导。
智能化指挥调度系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路线规划等,提高救援效率。
2. 多模态信息融合在自然灾害发生后,AI技术可以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来辅助救援工作。
例如,在受困人员的紧急求救信息中,除了文字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图像、语音等方式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以便救援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灾情、制定救援计划。
3. 机器人技术应用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AI技术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可以利用机器人进行探测和搜寻任务,有助于提高灾害场景下的搜索效率和幸存者救援能力。
生物灾害预警体系构建加强灾害防范工作
![生物灾害预警体系构建加强灾害防范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7078cd6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3.png)
生物灾害预警体系构建加强灾害防范工作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灾害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生物灾害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加强灾害防范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物灾害预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构建生物灾害预警体系是确保灾害防范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
生物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扩散的特点,因此及时获取和传递信息至关重要。
预警体系能够通过多源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实现对生物灾害事件的早期发现和追踪,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预警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生物灾害的预测准确度,还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发生。
其次,构建生物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
遥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通过卫星对生物灾害发生地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实时获取相关数据。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可以将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生成灾害预测模型,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
此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也能够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例如,通过监测病媒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变化,可以预测出某些疫病的爆发可能性。
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将大大提升生物灾害预警的能力。
再次,构建生物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加强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由于生物灾害具有全球性和跨境性的特点,只有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风险。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共享灾害数据和经验,加强预警和响应能力,减少灾害对全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另外,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世界。
最后,构建生物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并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沟通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传达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如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
1火灾发展与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
![1火灾发展与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https://img.taocdn.com/s3/m/d887b3f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2.png)
火灾发展与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常常令人痛心。
为了减少火灾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了解火灾发展的过程和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
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火灾发展与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
火灾发展的过程火灾是一种属于化学反应的现象,一般包括明火、烟气和热辐射三种形式。
火灾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燃烧初期、燃烧自由发展期和燃烧衰减期。
燃烧初期燃烧初期通常是指火灾刚起火时,燃烧物还没有产生很多烟气和热辐射,火势相对较小,但是如果及时干预处理不当,这个阶段也有可能演化为燃烧自由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疏散人员应尽快逃离现场,并且向灭火人员提供准确的火灾情况。
燃烧自由发展期燃烧自由发展期是指燃烧物已经产生大量的烟气和热辐射,火势迅速蔓延。
在这个阶段,火势急剧扩大,烟气浓度和温度迅速上升,疏散人员应尽快撤离现场。
如果逃生通道被火势隔绝,应尝试从安全出口逃离,不要试图对抗火势。
燃烧衰减期燃烧衰减期是指火势逐渐减弱,烟气和热辐射逐渐减少,直到火灾被彻底扑灭。
在这个阶段,疏散人员应等待安全救援到达,不要私自返回现场。
人员疏散的时间联系人员疏散的时间是指从火灾发生到人员全部疏散完毕的时间,一般是衡量火灾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员疏散的时间与火灾发展的过程相关,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人员疏散的时间与火灾发展的初期阶段的联系火灾发生的初期,火势尚未扩散,烟气和温度相对较低,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疏散人员,降低人员伤亡。
因此,及时发现火灾,以及进行有效的告警和疏散,是防止火势扩大的关键。
人员疏散的时间与火灾规模的联系火灾规模越大,疏散时间越长。
在火灾规模较大时,对疏散路线的选择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应尝试多个疏散通道,避免单一通道造成拥堵和集中交通,在人员疏散过程中,应加强指挥和管理,避免混乱和恐慌。
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
![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b70e1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b.png)
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各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世界灾害预警体系1.1 国际预警组织国际预警组织是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支撑。
其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和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ISDR)是国际预警组织的核心。
ISDR于2000年成立,致力于推动全球减少灾害风险的进程,通过加强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合作,提高灾害风险管理的能力。
UNISDR成立于2009年,继承了ISDR的职能,继续推动全球减少灾害风险的工作。
1.2 各国预警体系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灾害预警体系。
一般来说,灾害预警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发布、预警响应和预警评估等环节。
在灾害监测方面,各国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灾害隐患进行监测和预警。
在预警发布方面,各国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在预警响应方面,各国采取紧急疏散、救援等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在预警评估方面,各国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预警体系。
二、世界应急管理机制2.1 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在世界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是国际应急管理组织的核心。
OCHA负责协调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推动全球灾害应对合作,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此外,国际红十字会(ICRC)和国际红新月会(IFRC)也在国际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紧急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
2.2 各国应急管理机制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应急管理机制包括灾害预警、灾害应对、灾害恢复和灾害防范等环节。
在灾害预警方面,各国通过建立灾害预警体系,提前发现灾害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4fecc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c.png)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
和重要性。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为了减少灾害带
来的损失,建立有效的预测预警制度至关重要。
原理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基于科学的观测数据和分析模型,通过
监测大气、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来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
性和潜在影响。
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
息系统等,加强对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应用范围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气象领域,利用气象监测站和卫星数据,可以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进
行预测和预警;在地质领域,通过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等观测手段,
可以提前预警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水文领域,可以通过河流水位、雨量等监测数据,预测洪水、干旱等水文灾害。
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提前预警,将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其次,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
此外,预测预警制度还有助于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的提升,提高整个社会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总结
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它通过科学的观测和分析,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和及时预警。
建立完善的预测预警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各个领域持续推进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d5059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4.png)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现状概述
郭桂祯;廖韩琪;孙宁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22()3
【摘要】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指出,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2021年5月13日,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有利于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一些灾害预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郭桂祯;廖韩琪;孙宁
【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四川省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2.空天地一体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3.空天地一体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4.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暨2020年度风险形势会商会议在京召开
5.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遥感监测业务现状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肖曼摘要:随着监测预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监测预警产品也逐渐成熟和扩大起来。
本文主要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各自领域一些监测预警技术和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监测监控对于防范突发性公共事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测到事后恢复重建的各个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工作,加强了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特别是以公共安全科技技术为支撑,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和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了公共安全应急风险评价、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等能力,提升了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监测监控,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分布、影响范围及发展态势等现场动态资料信息,能为有效地控制影响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将损失减到最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确保对事件的快速处置和正确决策。
目前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五个领域。
一、家庭监测预警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感烟火灾探测器可以实时监测家里的烟雾浓度来实现火灾的报警。
感烟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报警的探测器。
常用的感烟探测器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光电感烟探测器及红外光束线性感烟探测器。
一氧化碳检测仪是一款高亮度液晶指示,可以灵活配置多种不同气体传感器的气体检测仪器。
仪器可连续检测有毒气体、氧气、易燃易爆气体浓度,随时观察现气体浓度值。
洪水监测仪通常使用在家庭地下室、电脑室、低洼地及文件储存间,洪水监测仪能够及时监测到水位位置,达到预设值时,洪水监测仪会自动发出报警。
温度监测仪可以提醒极端环境变化,包括冷,热和湿度,能够保障家庭成员和宠物的舒适性,并有助于减少冷冻管及气候敏感的收藏品或其他贵重物品的风险。
房主将会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收到警示,尽量减少损坏的风险。
医疗警戒监测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一个简单的按钮会给专门的救援人员给出信号,该监测仪可以代表您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是通过软件系统来监测实现的,该系统是主要运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传输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对监控区的地质信息的自动、连续、实时的在线监测,通过在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地质灾害波及的范围,通过短信、传真、无线预警广播等预警方式及相应的预警流程,将预警信息层层传递,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的人员根据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构建群测群防体系。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一般常用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
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对于滑坡、崩塌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量程大、阀值报警,适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简易裂缝位移计(精度高、阀值报警、多通道,适用于岩质滑坡和建筑物裂缝监测)、简易超声波位移计(量程大、非接触、阀值报警,使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缝报警器适合于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产生的房屋、构筑物、岩体裂缝位移自动监测预警,一般把它安装在裂缝两侧,当裂缝张开加大超过设定的报警阈值时,设备的报警器便会发出警报,通知监测人员马上注意查看和避灾。
裂缝报警器体型小巧、经济实用,报警器监测过程不耗电,报警时才接通电源,采用碱性电池可预警监测3年。
该报警器有拉线法或磁簧离开法两种工作方式,拉线法适用于宽大裂缝,磁簧离开法适用于窄小裂缝。
滑坡预警伸缩仪主要用于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灾害等地质灾害进行超前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类的必备仪器,简便易用,报警准确。
对于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简易地声监测仪(多通道、阀值报警)、泥石流监视预警仪(震动或视频变化触发工作)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泥石流监视预警仪主要针对泥石流临近时地面振动特点,采用低频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作为传感器,泥石流临近振幅超过预设的阈值时,触发打开远红外摄像头,进行监视预警和视频录像,采用先进的“视觉神经系统”,对监控到的视频信号进行智能分析,一旦觉察到画面内容有变化,如泥石流临近,报警通知泥石流下游居民进行防灾。
当下游泥石流监测人员看到画面出现泥石流,立即组织居民撤离灾区。
报警声响为130分贝,监视器为多视频接口电视机或专用监视器,交直流两用供电。
连接3公里无线遥控模块可进行无线报警。
2、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超声雪深监测仪是一种采用超声波遥测技术的将雪过程监测纪录分析设备。
它可以测量并记录积雪深度、时段降雪量等。
应用于气象台站雪深观测、交通沿线积雪测量、滑雪场气象服务等领域。
超声雪深监测仪使用50kHz的超声波进行测量,主要原理是通过向被测目标发射一个超声波脉冲,然后再接收反射回波,测量出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再根据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传感器与被测目标之间的距离。
由于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空气温度有关,因此需要进行温度修正才能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超声雪深监测仪内部集成了温度传感器,可自行进行温度修正。
雨滴谱监测仪是一款采用激光遥测技术对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记录的全自动监测设备,可对各种降水过程(毛毛雨、小雨、大雨、冰雹、雪花、雪粒、雨夹雪等)进行精确测量。
经过统计降水粒子在速度和粒径上的分布(雨滴谱),计算各种降雨类型的强度、总量,还可给出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等。
全类型降水监测仪是一种采用高精度压力传感称重技术的固液态降水量监测与纪录分析设备。
它可以测量并记录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计算蒸发等。
应用于全类型降水量的气候观测、气象水文观测、早期洪水预警等。
全类型降水监测仪的传感器采用了称重法和敞开式的采样桶设计,并配备专业的防风圈,因此不管是毛毛细雨还是倾盆大雨、冻雨或雪,在6-1800mm/h降水强度范围内它都可以获得可靠稳定的数据,这是传统的翻斗式雨量计所做不到的。
传感器配有自动加热装置,不受外部天气变化的影响,固态、液态和混合态降水均可精确测量并且分辨率可以精确到0.001mm。
机动气象站是一款结构高度模块化、结构紧凑、高可靠、接口可扩展、传感器易外场升级扩展、应用范围广泛的机动气象站,除可监测各种常规的气象参数外,还可根据观测需求随时配接各类气象、水文、航空、军事等特种传感器与智能监测设备、通信设备等。
系统的设计易于携带和快速安装调试,可在各行业领域内应用,便于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场地上形成短期临时或长期固定的气象相关观测站。
机动气象站系统还可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后备电池组供电方式(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卫星、GPRS等通讯方式,组合成为无人自动气象站),保证在野外无供电情况下连续工作。
水位监测站是一款无人值守、太阳能供电、GPRS通信、可长期连续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地表水位监测预警站,依靠其高可靠性和采集与通信集成一体化的特点,水位监测站可广泛应用于水位监测(江河、积水)、水利监测与发电、湿地生态、气象水文、公共安全等领域。
雷电预警站是专为观测及采集在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雷雨云中电荷积累与地球表面的大气电场垂直分量和发生雷电相关气象参数等要素而设计的一款在线式雷电预警连续监测记录设备。
它主要监测大气电场、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湿度、太阳辐射和降雨等对雷电发生和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数据,可以组网使用,自动收集各雷电发生关注点的雷电预警信息,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实时雷电预警网络,为保障与雷电发生紧密相关的重要军事活动、航天发射和重大赛事等提供科学的气象数据依据。
雷电预警站主要是由智能电场仪、风向风速传感器、雨量计、三合一微气象传感器、DE81数据采集器、通讯部件和供电控制系统组成。
应用于军事、航天和地方政府等的气象条件保障部门。
面雨量雷达站是一款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全自动面雨量监测设备,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可广泛应用于中小河流洪水、山地灾害、城市内涝、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及输电线沿线、区域水质、水资源精细管理等的雨量、雨强、雨滴谱等监测。
面雨量雷达站主要由一部雨量雷达和4至8个滴谱仪、数据采集软件、数学物理模型、客户端软件组成。
面雨量雷达站可精确、连续、全自动测量半径36公里区域面降水强度、相态和雨量。
并可由监控雷达及多套面雨量雷达站组成更大区域的面雨量自动监测系统。
三、事故灾害监测预警1、火灾监测预警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
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卫星遥感,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低轨卫星探测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