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1.鱼类养殖、鱼类增殖、鱼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P12.池塘养鱼的定义及在渔业中的地位?3.何谓休闲渔业?有那4种类?有何发展前景?4.鱼类的食性?鲢鳙鱼食性差别的原因何在?P175.我国大黄鱼有那些地理种群?大小黄鱼如何区分?6.水库类型类及区别P38-39。

7.何谓补偿深度和透明度,它们在鱼类养殖中有何意义?P44-458.池塘中有那些常见水质类型,具体说明。

P48-499.水温对养殖鱼类有何影响?P5010.池水密度流对池塘养殖的有何影响? P51-5211.何谓水呼吸?水中溶氧的变化对鱼类有何影响?P45412. 淤泥的组成及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P81-8413.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区别及在渔业生产中的意义?P88-9014.养殖用水的处理有那些方法?你认为应该如何应用? P10115.鱼类的饵料有那些?16.池塘物质循环和施肥的作用。

P118-11917.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P119-12018.卵母细胞发育时期及性腺分期。

P18319.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P187-18820.鱼类脑垂体位置及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P188-18921.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

P191-19322.以鲢、鳙亲鱼为例阐述亲鱼培育的方法。

P20123.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P202-20324.催产剂的种类及使用效果P205-20625.效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P21126.鱼类孵化,影响的因素和基本管理方法。

P215-21727粘性卵孵化的几种方法。

P223-22428.海水鱼育苗需准备那些生物饵料?29.海水仔稚鱼的危险期及其食性转化情况30.海水鱼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流程(以方框图为例,附带说明)31.海水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互残32.牙鲆白化的原因和防止白化的方法33.鱼苗鱼种培育的定义及药物清塘的定义,列举2-3种药物清塘的方法。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鱼类增养殖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部分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化养鱼、箱养鱼等;鱼类增殖部分包括天然水域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我国鱼类增养殖技术的立足点是池塘养鱼。

《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本课程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鱼类增养殖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增养殖生产与科研及社会服务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国内鱼类增养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

熟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掌握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熟悉饵料及饲料的种类、特点掌握饵料的投喂方法。

熟悉鱼类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养鱼施肥的方法。

掌握养殖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特性及其动态关系掌握水质调节的方式、方法。

了解饲养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饲养管理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池塘养
殖食用鱼等。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鱼类增养殖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课程,侧重考察考生鱼类养殖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在掌握养殖鱼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并指导实际工作,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鱼类养殖专业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1.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应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1. 鱼类增养殖中,下列哪项不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A.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B. 人工授精技术C. 鱼苗的自然孵化D. 孵化环境的控制2. 鱼类养殖中,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方法?A. 合理投喂B. 饲料配方优化C. 增加饲料投喂量D. 饲料加工技术改进#### 二、填空题1. 鱼类增养殖中,亲鱼的培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2. 鱼类养殖中,水质管理的“五度”指的是温度、pH值、______、______和______。

3. 鱼类疾病防治中,______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三、简答题1. 简述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步骤。

2. 鱼类养殖中,如何通过饲料管理提高养殖效益?3. 鱼类养殖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水质管理?#### 四、论述题1. 论述鱼类增养殖中,亲鱼培育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法。

2. 论述鱼类养殖中,疾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及其实施要点。

### 答案#### 一、选择题1. C2. C#### 二、填空题1. 营养、环境、繁殖行为2. 溶解氧、盐度、硬度3. 定期消毒#### 三、简答题1.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步骤包括: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孵化环境的控制、鱼苗的培育等。

2. 通过饲料管理提高养殖效益的方法包括:合理投喂,避免浪费;优化饲料配方,提高营养吸收率;改进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3. 有效的水质管理包括: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盐度和硬度;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活性炭、生物滤材等。

#### 四、论述题1. 亲鱼培育是鱼类增养殖的基础,其重要性体现在保证繁殖成功率和提高鱼苗质量。

主要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繁殖能力强的亲鱼;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营养;通过激素处理等技术手段,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

2. 鱼类养殖中,疾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包括:预防为主,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合理投喂、定期消毒等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鱼,防止疾病传播;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残留和抗药性问题。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杂食性,底层活动。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类食物来源,也是众多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它们在经济和营养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鱼类增养殖学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增强鱼类海洋生物资源,并且还可以提高鱼类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以保护和增强鱼类海洋生物资源,提高鱼类的生态繁殖能力,改善各种鱼类的营养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和节能减排和养殖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鱼类生物学及鱼类繁殖技术,鱼类遗传育种、饲料学和抗病学等。

鱼类增养殖学不仅要研究鱼类的繁殖发育,还要研究鱼类的生态环境、饲料制造技术、增养殖的营养学、营养需求、养殖病害病毒症状及治疗、饲料配方研究、养殖环境改良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要研究有关鱼类放养和捕捞技术,鱼类养殖经济及市场分析,鱼类养殖生物改良技术,以及鱼类育种及饲料等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还涉及各种增养殖科学、技术和管理,包括水质管理技术、鱼苗生长率及增育管理、养殖应收管理、增养殖药物管理等。

鱼类增养殖学不仅为解决鱼类资源问题,还有助于维护和提高鱼类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鱼类增养殖科学技术,才能有效促进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饲养管理技术
饲养管理技术包括鱼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科学的饲养 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保证鱼类的 健康养殖。
饲料的选择与饲喂方法
饲料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品牌,合理的饲喂方法可以提高鱼类的饲养效果, 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并确保鱼类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鱼类生长环境及需求
了解鱼类的生长环境和需求是成功养殖鱼类的关键。不同鱼类对水质、温度、 氧气等因素有不同的要求,合理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健康 生长。
养殖鱼类的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决策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鱼类品种可 以提高养殖效益,并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鱼类病害防治
鱼类病害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有很大影响。 采取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检测和治疗,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鱼பைடு நூலகம்增养殖的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种可持续发展的鱼 类养殖方式将获得更多关注和推广。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建议养殖者积极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 和管理模式。
《鱼类增养殖学》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鱼类增养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生长环境、品种选择、养 殖管理技术、饲养方法、病害防治以及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学简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养殖各类鱼类的学科,涵盖了鱼类生态学、 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它关注着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的生产 效益和质量。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1 鱼类人工繁殖包括亲鱼的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和孵化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①亲鱼培育。

选择种质优良、适龄、个体硕大、生长良好的亲鱼。

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在外形上腹部膨大、下腹松软、泄殖孔红润,可选作催产用鱼;雄鱼当轻压下腹部时有入水即散开的乳白色精液流出,方可选用。

②催产。

对卵巢出现上述性状的亲鱼,须注射催情剂促其发情、产卵。

常用的催产剂有鲤鱼垂体(P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生产上通常与脑垂体混合使用,效果亦佳。

③授精。

有自然授精和人工授精两种。

自然授精是催产后的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

随后,待卵子吸水膨大、卵膜增厚时,开始收集受精卵,或使受精卵从产卵池自动流入孵化环道。

人工授精是在亲鱼发情高潮将要产卵时,进行采卵、采精,使成熟的精、卵在盛器内完成授精作用。

由于卵和精子在淡水中存活的时间很短,因此,人工授精应迅速进行。

④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孵化环道、孵化桶等工具中进行。

在孵化环道和孵化桶内都应形成循环不息的微流水,具有溶氧量高、容卵量大、孵化率高、劳动强度低和管理方便等优点。

不同鱼类的孵化时间和要求的水温不一。

草鱼、青鱼、鲢、鳙等孵化适温是22~28℃,时间为18~25 小时。

虹鳟的孵化适温为6~13℃,时间为25~60 天。

2设计一个年产5000万尾的育苗池5000 丰产鲫亲鱼培育池以面积1500 平方米左右,水深1.5 米为宜,每667 平方米池塘水面放养1千克左右的亲鱼120-130 尾,另搭配放养部分草鱼、鳙鱼。

雌鱼占多数,雄鱼为鲤鱼。

在广东、广西,池养鲫鱼一年可产卵2 批,。

鲫鱼每千克雌鱼产卵10 万粒左右,受精率91.7%,孵化率95%。

鲫鱼苗生长速度较慢,放养密度一般较高,每667m 2放养40 万尾左右。

鱼苗池的面积一般为鱼苗池面积要求666.7—1333.4 平方米,池深1.5—2 米,水深1—1.5 米,故建一个年产5000 万尾的鲫鱼鱼苗场,根据其繁殖力、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可设计2 亩的亲鱼池3 个,用地欧酮(DOM)催产,用孵化环道孵化,建30 个育苗池。

鱼类增养殖学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鱼类增养殖学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鱼类增养殖学第三 章鱼类人工繁殖生 物学基础
contents
目录
• 鱼类繁殖生物学基础 •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 鱼类繁殖与养殖的关系 •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鱼类繁殖生物学基础
鱼类繁殖生物学概述
鱼类繁殖生物学定义
研究鱼类的生殖、生长、发育、繁殖 行为以及繁殖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
亲鱼选择
选择健康、优良的亲鱼,进行 培育和驯化。
催产激素处理
使用催产激素处理亲鱼,使其 性腺成熟并释放卵子和精子。
孵化管理
对受精卵进行孵化管理,保证 孵化率和鱼苗质量。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实例
鲤鱼人工繁殖
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之一,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大 量繁殖鲤鱼苗,提高产量和品质 。
鲑鱼人工繁殖
率和孵化率。
04
CATALOGUE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概述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鱼类繁殖、生长 和养殖的学科,随着人们对水生生物 资源的需求增加,该学科的发展趋势 日益明显。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技 术创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旨在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 境和满足人类需求。
鲑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通过人 工繁殖技术可以模拟其自然繁殖 环境,提高鲑鱼的繁殖成功率。
03
CATALOGUE
鱼类繁殖与养殖的关系
殖业的基础
鱼类繁殖与养殖相互促进
繁殖是鱼类种群增长和扩大的源泉, 没有繁殖就无法进行养殖。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鱼类种 群的快速增长和品质改良,进而提高 养殖效益。
鱼类增养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鱼类增养殖学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如基因编辑 、生物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鱼类生长速度、抗病 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提高养殖效益的必修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捕捞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鱼类增养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鱼类增养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鱼类增养殖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养殖效益。

一、鱼类增养殖学的意义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它可以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收益。

同时,鱼类增养殖学也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鱼类增养殖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鱼类增养殖学的课程设置鱼类增养殖学的课程设置包括鱼类生态学、鱼类营养学、鱼类疾病防治学、鱼类品种选育学、鱼类养殖技术学等。

其中,鱼类生态学主要研究鱼类的生态环境,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养殖环境;鱼类营养学主要研究鱼类的营养需求,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饲料配方;鱼类疾病防治学主要研究鱼类的疾病防治方法,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防病措施;鱼类品种选育学主要研究鱼类的品种选育方法,为养殖者提供高质量的种苗;鱼类养殖技术学主要研究鱼类的养殖技术,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养殖方法。

三、鱼类增养殖学的案例分析1. 青岛市某养殖场的案例青岛市某养殖场在鱼类增养殖学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成功地将养殖成本降低了30%,同时养殖效益提高了20%。

这不仅为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显著的提升,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 湖南省某养殖户的案例湖南省某养殖户在鱼类增养殖学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成功地将养殖成本降低了50%,同时养殖效益提高了30%。

这不仅为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显著的提升,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鱼类增养殖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鱼类增养殖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鱼类增养殖学将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理念,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3.无机氮化合物
氮化合物的组成 包括无机氮(溶解的氮气、
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其中铵态氮、亚硝态 氮和硝态氮称为有效氮)和有机氮。 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总铵超过0.5mg/L, 亚硝态氮超过0.1mg/L,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 染。一般海洋、湖泊、水库等水域,当总氮超过 0.2mg/L,总磷超过0.02mg/L,表明该水体已富营 养化。
(二)溶解盐类
主要由阴离子的碳酸氢根、碳酸根、硫酸根、氯和
阳离子的钙、镁、钠、钾等组成。
1.含盐量与盐度
1升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或毫克)数称为含盐量; 1000克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数,则称为盐度。
淡水水体 的盐度在0.5‰以内,水的盐度大小影响到
鱼体细胞的渗透压,因而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
在天然水域中,水文部门常用矿化度的大小,将天然
溶解的有机磷、颗粒磷,总和称总磷。植物利用的
是溶解的无机磷酸盐,故这部分称为有效磷或活性
磷。磷的含量以每升含P量或P2O5或PO4(3-)的毫克
数来表示。
来源:投饵、施肥、动物排泄物、生物尸体、
底泥释放和补水带入。
消耗: 除生物吸收利用外,主要受土壤黏粒的
吸附、有机物质的鳌合以及生成难溶性磷酸盐。
水温的年变化幅度也比气温小。一般1~2月最 低,7~8月最高。水的透热性不大,透入净水中的 光、热,在水面下10厘米处已被吸收了50%。水 是热的不良导体。池水的热能传播主要靠风力混合 和水的对流。一般在夜间因池水的对流和风力作 用,可使上、下层的水温逐渐趋于一致。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鱼 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 32℃左右,15℃以下则食欲下降,生长变慢。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海水鱼类增养殖需要注意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观赏鱼养殖与市场
观赏鱼养殖
观赏鱼养殖主要满足人们观赏和休闲的需求,常见的观赏鱼有金鱼、锦鲤、热 带鱼等。观赏鱼养殖需要注意品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方面。
观赏鱼市场
观赏鱼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网络销售平台的推动下,观赏鱼市场发展迅 速。同时,观赏鱼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鱼类增养殖 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和种质退化等问题。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生物学基础
01
02
03
鱼类分类与种群
了解不同鱼类的分类、种 群分布和生态习性,为养 殖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生长与发育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和 养殖技术,解决水产养殖中的实际问 题,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意义
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促进渔业 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 物资源。
发展历程和现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传统养殖、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三个 阶段,目前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03
加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 染。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提升养殖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市场营销和品 牌建设,提升鱼类增养殖产业的竞争 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饲料。
水质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 的稳定和良好状态,为养殖鱼 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日常管理
做好养殖池的清洁、消毒工作 ,及时处理残饵、粪便等废弃 物,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 或过疏,以保证养殖鱼类的健
康生长。
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
疾病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免疫接种 等,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02
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是识别鱼类品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身体长度、宽度、厚度、头型、鳍 型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不同品种的鱼类,并了解其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能 力。
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总结词
了解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有助于合理安排养殖环境和管理措 施。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关注鱼类增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如新品种培育、养殖模式优化、智能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强调鱼类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平衡发展策略。
05
总结与展望
对鱼类增养殖学的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野生捕捞到现代的养殖技术,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疾病诊断
掌握常见的养殖鱼类疾 病症状和诊断方法,以
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药物治疗
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 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的用 药,控制疾病的蔓延。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 虫等生物资源,对养殖 鱼类疾病进行生物防治

养殖鱼类的捕捞与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养殖是上海海洋大学的重要特色课程之一,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连续性。

它一直受到大学和学院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国大学的鱼类文化教学始于1950年的上海水产大学。

鱼类养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人的努力,已成为中国著名的鱼类养殖课程。

奠基阶段(1950-1980)
它们为在中国建立“鱼类文化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陆桂教授(自然水域水产养殖专家)和谭玉君教授(中国池塘鱼类养殖专家);他们编写了第一部关于中国池塘鱼类文化的专着,以及最早的高校天然水域鱼类繁殖和池塘鱼类文化的教材,并编辑或主持了几乎所有中国高校鱼类繁殖和水产养殖的教材。

中国。

发展阶段(1980-2000)
每个教授都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并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鱼类养殖的内涵。

代表:李思发教授(种质资源与育种专家),陈麻康教授(育种生态学专家),姜仁良教授(生殖生理学专家),王道尊教授(营养与饲料学专家),王麻康(育种生态学专家)吴教授。

(水环境控制)专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并撰写了多篇学术专着,已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水产养殖专家,被公认为是鱼类水产养殖的重要研究和教学基地之一在中国国内外。

2004年,他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的鱼类养殖教材。

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大学的肯定:卢桂,谭玉军,李SIFA,陈马康,姜仁良,王道尊和王武教授都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接受者。

创业阶段(2001年至今)
他们知识面广,年轻而充满活力,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创立了“鱼类育种科学”。

该课程整合和完善了池塘鱼类养殖,内陆水产养殖,特殊水产养殖,海水鱼类改良和淡水捕鱼的传统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现代鱼类养殖的前沿理论和实用技术,从而满足了鱼类的养殖需求。

21世纪水产养殖本科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鱼类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之一。

其成员包括:王武,李嘉乐博士(种质资源研究方向),程永旭博士(营养和饲料研究方向),李英森(水生态学研究方向),吴家敏(生殖生理学研究方向)等。

它们已成为该课程的骨干。

课程组创建了“51234项目”教学要求,“ 3 + X”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5年,“鱼类养殖”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的支持,学校还资助制作了“鱼类富集和水产养殖CAI课件”,同时大量教学视频从生产线上进行拍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上海海洋大学的第四代“鱼类文化”老师正在蓬勃发展。

他们通过老教师的“教学,帮助和领导”一直处于教学和科研的最前沿,并且为该课程的建设而努力。

他们是陈在中副教授(博士),讲师刘立平(博士)和助理教授吴绪干(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