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豆育种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利用研究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利用研究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蛋白质作物之一。
它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食品、家畜饲料、生物柴油和工业用途等方面。
大豆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是其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和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讨论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其在育种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一、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大豆是一种高度多态性植物。
它有数百个品种,每个品种之间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性状表现。
这种多样性使得大豆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生长在北方的农田中,或南方的稻田中,甚至在沙漠、高寒和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生存。
此外,大豆的品种遗传多样性还表现在其适应性、抗性、产量、味道和营养价值等方面。
因此,了解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于开发新品种、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
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形态测量、比较解剖学和颜色测量等,可以对大豆的形态特征、植株区别和生长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和记录。
生化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电泳和免疫印迹等,可以对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和酶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DNA分子标记技术,可通过核酸序列差异分析大豆基因的遗传变异。
遗传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用于研究大豆种群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
三、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育种利用的研究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对育种利用有重要影响。
育种利用主要是通过杂交和选择等手段,选择出新的品种,用于增加大豆产量和改良种质。
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例如,在选择亲本时,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往往能够产生更多的变异性后代,并且这些后代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性等特征;此外,遗传多样性还可以用于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的信息,可以追踪优良特征和基因,在育种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杂交。
大豆育种方法与技术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1卷第4期2020年2月Vol. 11Feb. 2020大豆育种方法与技术王洪岩(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摘要:从大豆育种的管理角度,分析了大豆的育种实验选择,提出选择合适的试验场地和优良的种子亲本,并加强对后代的筛选管 理。
介绍了大豆的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三种方式,阐述了大豆育种的管理过程,提出加强大豆育种的性状选择,包括大豆株型的选择,茎杆与叶形的观察,茎杆方面的选择和根系方面的选择,以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为提高大豆育种的技术水平提 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大豆;育种;方法;技术中图分类号:S565. 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20)04-0048 -02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ybean breedingWANG Hong-yan(Daxinganl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 Daxinganling 165000, China)Abstrac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ybean breeding managemen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soybean breeding experiments , proposes to select suitable test sites and excellent seed parents , and strengthen the screening management of offspring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ways of soybean breeding : systematic breeding , cross breeding and radiation breeding , expound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soybean breeding , and puts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 selection of soybean breeding,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plant type, the observation of stem and leaf shape , the selection of stem and root system , so as to cultivate better varieties and provide important infonnation for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level ofsoybean breeding support ・Key words : Soybean ; Breeding ; Methods ; Technology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来源,为我们提供优 质的植物蛋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范围非常广泛,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我们的日常 生活息息相关。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育种
生大豆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 ( 主要为 S B T I A 2 ) , 不利于直接用作饲料, 希望选育出无 S B T I - A 2的品种 。 此外,豆腥味不受外国人欢迎, 系 由脂氧酶活动后的结果;棉籽糖与水苏糖等寡聚糖 不易为人体消化而产生胃肠涨气,其程度随着低聚 糖的含量而变化,这些都是今后特定的品质育种方 向。
3.3
蛋白质
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地高于其他植物的 蛋白质资源, 平均水平为 38% , 为了提高大豆蛋白质 的含量曾作了大量的研究 。 美国研究者已成功选育 出含有 53% 蛋白质的品种, 只因产量较低而未进行 商业化生产 。 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主要氨基酸间的 平衡 。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齐全, 但与牛奶 等动物蛋白相比, 含硫氨基酸偏低, 仅 2 . 5% 左右, 希望能提高至 4% 或以上 。
3 大豆的品质化学性状改良
品质改良是大豆育种整体目标中的一部分 , 品质 与利用有关 。 随着加工利用方向的拓展, 大豆品质 性状要求日趋多样化 。 大豆的化学品质性状可概括 为以下几方面: ①营养成分抑制因子; ②油脂与蛋白质含量; ③油脂品质; ④蛋白质品质 。
3.1
营养抑制因子
吴晓雷 , 王永军等 (2001) 应用栽培大豆科丰 1
号(母本)和南农1138-2(父本)杂交得到的F9代 重组自交系 (RILs) 群体 , 构建了含 302 遗传标 记、覆盖2363.8cM、由22个连锁群组成的遗 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蛋白质含 量的QTL位点3个,含油量QTL位点2个。
蛋白质:大豆籽粒一般含有31-55%左右的蛋白
质。大豆蛋白质中约有63%球蛋白,3%醇溶蛋 白 ,7%谷蛋白 ,12% 的白蛋白 ; 还含有人体和动 物不能合成的 8 种必须氨基酸 , 有完全蛋白的 美称; 脂肪 : 大豆籽粒一般含有 19-20% 的脂肪 , 以不 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总脂肪酸总量的80-90%, 饱和脂肪酸占6-20%。 其它 : 大豆籽粒含碳水化合物 22-38%, 含无机 物质4.5-5%,对人体骨骼、肌肉等发育有一定 的益处.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E和 必需脂肪酸在油脂中的含量多少 ,己成为评定 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志.
大豆杂交育种的几点体会[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豆杂交育种的几点体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 164009 史建辉 印文汇 宋玉红 殷 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豆育种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主要有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等。
其中杂交育种是有目标、有方向性的,是我们科研上主要应用的育种方式之一。
结合几年的育种实践,浅谈大豆杂交育种的几点体会及认识。
一、确定育种目标一要早熟性能好。
表现熟期的适应性,既能保证低温年份不致于过份晚熟造成贪青而减产,又能保证高温年份不致于过份早熟浪费积温而减产;二要靠群体增产。
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不仅要求个体植物学结构好,而且要求群体生物学特性好。
我省北部高寒地区早熟春大豆品种的理想植物学结构:株高80厘米左右,以主茎结荚为主,略有分枝,基部节间要短,杆强,有韧性,抗倒伏,无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结荚要均匀,三、四粒荚多,百粒重应属中粒或大粒品种。
理想的生物学特性:生育过程中,植株生长要稳健,不宜过份繁茂,前期挺身早,中期鼓粒时间长,后期籽粒脱水要快些,根系要发达表现正常成熟。
二、正确选配亲本亲本的选配是大豆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
根据育种目标,有计划地掌握一批杂交亲本,不断引入新种质,经过鉴定,表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或具有某一突出过硬的优良性状的品种或品系,均可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选配的原则有:11亲本优点多,而且主要性状突出,缺点少又较易克服。
两亲本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要能互补,亲本双方可以有共同的优点,避免有相互助长的缺点。
21选当地推广品种作为亲本之一。
当地推广品种曾在本地较长时间栽培,对当地自然栽培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综合性状一般较好。
用它作亲本,杂交育种成功的希望较大。
如北93-407就是由当地推广的北丰九和北丰十一号杂交育成的。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野生大豆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和抗逆性,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利用野生大豆创新育种资源和新品种已经成为当前育种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可以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疾病、虫害和逆境环境等问题提供重要支持。
深入研究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应用和意义,探索利用野生大豆进行创新育种的方法,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野生大豆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在农业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利用野生大豆进行创新育种可以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新的遗传资源和育种思路,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耐病虫害、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可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可能性。
通过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开发出更多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需求。
充分发挥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野生大豆资源的概述野生大豆是一种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抗逆性。
野生大豆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地,是大豆的野生近缘种,有着与普通大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背景。
野生大豆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适应,并且表现出了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等优良性状,可以为大豆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野生大豆资源包括多种野生近缘种,如硬壳大豆、黑芝麻大豆、裂瓣大豆等,这些资源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为大豆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野生大豆资源中还有一些珍贵的基因型,具有重要的抗逆性状和生物学功能,可以为大豆的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新的基因材料。
野生大豆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宝贵资源,通过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为大豆育种培育出更具抗逆性、高产性、优质性的新品种,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人类和家畜主要的蛋白质和油脂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大豆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1. 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是利用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培育出具有优良综合性状的杂交品种。
这是培育大豆新品种的主要方法之一。
杂交育种包括单个杂交和多个杂交两种方式,通过人工选择和配合试验,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大豆新品种。
2. 诱变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对植物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突变体,为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常用的诱变剂有γ射线、X射线、化学药剂等。
3.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在细胞或原生质体水平上对植物进行基因操作,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育种的一些限制,实现基因的准确导入和表达调控。
常用的技术包括基因转移、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选择等。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在早期材料中进行筛选,提高育种效率。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表型鉴定的影响,加快优良基因的积累。
常用的分子标记有SSR、RAPD、AFLP等。
5. 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成像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表型数据采集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表型鉴定的效率和精度,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日益先进,为满足人类对大豆产品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大豆品种培育,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
大豆常规育种及繁育技术
大豆常规育种及繁育技术作者:王聪来源:《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1.大豆育种的基本原理1.1大豆育种的特点大豆育种遵循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变异、选择等)。
大豆是闭花授粉植物,具有自然杂交率低,容易保持种性,对日照敏感,对环境适应性差,地区间引种不易成功等特性。
1.2大豆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大豆家系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步骤:配制具有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组合,选好父母亲本进行杂交、自交,从中分离优良个体并衍生为家系;多年、多点的家系试验,鉴定其产量等目标性状;选拔优异的家系,区试、审定、推广。
大豆家系品种选育的主要方法: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2.大豆育种程序及小区技术2.1大豆育种程序引进或创造变异群体→选择优良变异个体→ 繁殖、鉴定优良变异→中选变异→鉴定推广。
2.2大豆育种程序的小区技术创造变异圃,采用顺序排列创造变异;变异后代圃,采用顺序排列鉴定、选择优良变异个体;鉴定圃试验,采用顺序排列的间比法设计筛选优良家系;产量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筛选最佳家系。
参试材料多时可用分组随机区组设计。
亦有采用简单格子设计以及其他各种变通的设计。
3.纯系品种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原原种(育种家的种子)→原种→良种→大田生产4.原原种(育种家的种子)、原种和良种的基本关系达到原种质量标准←提纯复壮←大田生产↓原原种(育种家的种子)→原种→良种4.1育种家种子育种家种子是指由育种者育成品种的原始种子。
育种者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育种家个人。
育种家种子的生产是在育种者亲自掌握和指导下进行的一个世代(原原种)或者两个世代(原种)的高纯度良种繁育。
育种家种子的一般标准为:性状典型一致,生长整齐一致,纯度高。
4.2原种原种是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生产的种子,是育种家种子的后代。
一般是由育种者或者取得授权的种子公司或者其他取得授权的良种繁育专业户生产出来的。
原种要求具备与育种家种子同样的品质,在种子纯度上应尽可能接近育种家种子。
转基因大豆育种
专题论坛■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4-3547(2019)05-0068-03转基因大豆育种*收稿日期:2019-08-05第一作者:杨明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遗传育种,E-mail:920555200@*基金项目:营养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2016ZX08004-003)**通讯作者:王志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E-mail:zhikunwang1998@■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人们提供主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两者总量约占大豆种子干重的60%[1],是人类饮食、饲料和化学工业等行业的重要材料[2]。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口数目的不断提高,以及大豆的加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激增,同时中国在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人们的需求对大豆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大豆总需求量为110790万t ,但当年全国大豆总产量仅为1489万t [1],大豆产出与国民需求严重失调,进口国外大豆成为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国际市场高产、优质以及廉价的转基因大豆相比,中国大豆单产、价格处于劣势,从而对中国大豆产业造成压力与挑战,失去大豆发展的有利地位。
因此,大力发展大豆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大豆品种成为目前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目的。
大豆分子育种作为一种快速的育种方式,特别是转基因大豆育种,不断被研究人员所青睐,也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育种手段。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克隆的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利用工程菌转入受体植株基因之内,通过转入基因的表达,改变植株遗传性状,得到与设计目标相符合的理想作物植株的技术[2]。
随着分子水平以及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研究人员对转化方法的进一步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众多转化技术,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转化法等[3],转化方法的出现为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转基因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
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大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和蛋白原料之一,一直是农业科技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等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大豆遗传育种的最新技术,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支持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大豆及其各种产品的需求。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新兴的遗传育种技术,它基于对特定大豆基因序列的了解,将大豆基因组进行分级和类别划分,并通过对多个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快速筛选出大豆种类中最符合种植者需求和期望的潜在品种。
在很大程度上,这项技术已经取代了过去依靠单独植物品质的方法进行繁殖的方式。
二、全基因组重测序全基因组重测序是一种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它使用基因测序技术来厘清大豆基因组的各个细节和机理。
大豆基因组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巨大的系统,因为这些基因不仅仅决定了大豆的基础性状如形态、生长和发育,还直接影响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等多种属性。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大豆品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从中找出适合特定种植条件和目的的最佳品种。
三、基因组编辑基因组编辑是另一种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它需要利用基因編輯工具来创造新变异和次薄弱种植品种,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实现的遗传改进或传统育种无法解决的问题。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做到精准的基因编辑、代替或删除,从而创造出具有更高生产力、适应力和适宜性的新品种。
四、高通量鉴定技术高通量鉴定技术是一种定制的遗传育种技术,它利用基因芯片和DNA测序等技术高度监测植物基因组的表达、药物反应、代谢作用和抗病性等多种事项,比如大豆的叶面积、温度容限和固氮能力等,从而为选育新品种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和支持。
综上所述,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推崇。
它不仅能帮助生产者解决一些特定的育种方面要求,而且可以创造出对环境和社会层面有利的新品种。
大豆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农业部门,也对工业、医疗、食品和生物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豆分子育种与杂交育种的比较研究
大豆分子育种与杂交育种的比较研究在农业领域中,育种技术是决定作物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子育种与杂交育种是常用的两种育种方法。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大豆分子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不同的优缺点。
本文将会比较大豆分子育种与杂交育种,探究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什么是大豆分子育种?大豆分子育种是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特定基因或基因组一代代组合,最终选育出与原种具有明显差异,生产性能得到提高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它主要是针对单倍体的基因组来进行育种的。
大豆分子育种优点:1.可避免显性性状的问题:大豆分子育种能够在早期的育种过程中检测基因发生的变异。
这使得它可以有效地避免遗传性状被显性的问题。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使得育种的效率更高。
2.最小化样本损失:大豆分子育种能够降低样本损失。
这种方法不需要等到样本全生长变化,就可以去除显性负载或基因组的抗性。
这有助于保护潜在的高质量株系。
3.提高产量和生产力:大豆分子育种可以从分子水平改善植物的根系、叶片等角度,从而提高其生产力。
同时,还能在遗传层面上解决许多植物抗性方面的问题,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价值。
大豆分子育种缺点:1.昂贵的仪器和设备:大豆分子育种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仪器和设备,而这些仪器的价格较高。
这给分子育种的成本带来极大的压力。
2.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分子育种需要技术的支持,如果无法培养技术人员或是人员水平不够到位,技术成果就很可能会流失。
所以,分子育种需要拥有专业的人才。
什么是大豆杂交育种?大豆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更多互不相同的亲本植物结合起来,生成相对杂种的育种方法。
因为杂交植物通常可以产生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大豆杂交育种方法被广泛采用。
大豆杂交育种优点:1.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性:大豆杂交育种可以利用亲本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从而产生异种杂种。
这种方法可以让异种杂种更具有适应性,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大豆的产量和生产力。
2.使得育种过程更加简单:大豆杂交育种可以在无需基因编辑的情况下产生新品种。
大豆的种植方法
大豆的种植方法
大豆的种植方法如下:
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大豆,并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20~30公斤作基肥。
2、播种:大豆的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点播。
条播可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沟,沟深5厘米,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点播则是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每个穴内放入3~4粒种子,然后覆土镇压。
3、田间管理:
疏苗匀苗: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
中耕松土、除草: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
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天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厘米,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
灌水: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
出苗水要根据墒情和天气情况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
4、病虫害防治:大豆的主要病害有胞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食心虫等。
防治病害可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药剂拌种等方法;防治虫害可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以上是大豆的种植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种植方法可能因地区、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或种植专家。
大豆育种PPT课件
主茎较粗,茎的上部细而有时缠绕,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缠绕性较强,在土壤 瘠薄,水、肥不足时,就直立不倒矮,节间短,茎秆粗壮直立不倒,分枝短且少,荚密耐水、肥,多为有限结 荚习性,一般产量高。 大豆茎上长叶的地方为节。节与节之间叫节间。主茎上 的节间多少、长短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所不同,通常节数多的高产。过于密植 或迟播种,会使节数减少而减产。 大豆幼茎分绿色的紫色两种,绿色茎开白花, 紫茎开紫 花。茎的颜色可以作为苗期鉴定品种的标志。
•东北起源学说、南方起源学说、多起源中心学说、黄河流域起源学说
二、大豆的传播
大豆引进日本的时间约在公元100年,随后大豆传遍亚洲其他 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 泊尔、印度等国,最终发展成当地地方品种。而这些地区构成了 大豆的第二个基因中心。尽管中国是最早用大豆的国家,但作为 食物原料,日本人却尽可能地挖掘了它的所有潜能。
“耕家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从 这个时期的书文中常见菽粟连称,也说明当时菽粟种植 的面积在增加,菽粟也成为百姓的主要粮食。
大豆的起源
公元前5至3世纪,已有对大豆的分布、形状、种类等较 细致的描述。如《周书》中《职方解篇》记有“菽属北方”; 《管子》中记有“有种大菽、细菽,多白食”;《吕氏春秋》 中记有“得实菽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为簇,多枝数 节。”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广泛应用 了。“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 其中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 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汜胜之书》载:“大豆保证 有收获,容易种植。”汜氏主张农民每人应种5亩大豆备荒。 在汉代的其它文献中主张麦子和谷子或大豆轮种,可见当时 大豆的播种面积已相当可观了。自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的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
大豆杂交育种技术
系谱法
选择从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F2)开始,其后各代以 入选单株为单位分系种植,经过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直至 株系的性状稳定一致,才将入选株系混收为新品系。 对于遗传力比较弱的性状选择效果比混合法好
单籽传代法
从F2(或者F3)开始,每一代从每一单株取一粒种子 播种下一代。每代不进行选择,到F4-F5代个体足够纯 合再去繁殖品系进行株系间的比较鉴定。 优点是能使有利等位基因的损失降到最少,所能发生的 这种损失仅仅决定于F2群体的大小。 用这个方法获得的纯系材料可用于遗传分析。包括数量 性状的定位,了解控制性状的基因连锁关系,及不同性 状控制基因的连锁关系。
鉴 别 伪 杂
成活 未成活 便于区分伪杂
杂交后的管理及收获
检测杂交花是否存活,去杂 适时追肥、浇水,防虫防病 适时收获,按杂交组合收获
杂种后代的选择
混合选择法 系谱法 单籽传代法
混合选择法
是从品种群体中,根据一定的表现性状(如成熟期、株 型、产量性状、抗性等),选出具有一致特点的一些优 良单株,混合留种,下一代混合播种与原品种和标准品 种进行比较的一种选择方法。 对于一些高遗传力的性状的选择非常有效
大豆的杂交技术
最佳授粉时间:一天中以上午8-10点授粉效果最好。
去雄授粉法:用镊子轻轻的将苞片去掉,再轻轻拔掉五 个花瓣,最后将10枚花药全部去掉,再授予父本花粉。 PS:也可不去雄直接授粉,前提:F1能鉴定伪杂种。
去雄
去完花萼后, 沿着不开口 方向, 45°左右 下镊子,直 接去雄
花蕾
育种应用
选择表现稳定的株系与现有品种比较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品种审定 推广
谢 谢!
大豆杂交技术
大豆杂交技术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品种改良
传统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性状的单株 或群体,经过多代自交和 选择,培育出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 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提高 育种效率。
基因工程育种
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优 良性状的相关基因导入到 大豆中,培育出具有新性 状的大豆品种。
良种选育
良种选育的目标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 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寄生蜂、瓢虫等天敌昆虫以及枯 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 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06
大豆的产量与品质
用光能、空间和养分。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大豆需肥 规律,合理施用氮、磷、钾等 肥料,促进大豆健康生长。
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减轻 危害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大豆的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
锈病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茎和豆荚。病斑初期 为黄褐色小斑点,后期会形成红褐色的隆起斑,并散发出 铁锈色粉末。
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豆粒,叶片受害后会出现褪绿 小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或褐色多角形斑,天气潮湿时, 叶背会生出灰白色霉层。
炭疽病
大豆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也侵染豆荚。病斑 初期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长圆形,边缘褐色,中 央淡褐色或灰白色。
常见虫害
蚜虫
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会吸取大豆的汁液,导致叶片皱 缩、发黄,严重时会导致大豆减产。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大豆抗虫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提高抗虫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转基因抗虫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虫性的外源基因导入到大豆中,培育具 有抗虫性的新品种。
提高抗虫育种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
加大对抗虫性状优异的 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 鉴定和创新力度,发掘 更多优秀的抗虫基因资 源。
分子辅助选择
根据分子标记的结果,对具有优良抗虫性状的个体进行选择,提高育种的效 率和准确性。
转基因抗虫育种技术
基因克隆与转化
通过克隆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将其导入大豆细胞中,并使其表达出相应的抗虫性 状。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保其具有优良的抗虫性状并可遗传给后代 。
其他抗虫育种技术
02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大豆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大豆品质和生
03
产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选育出具有抗虫能力的大豆新品种,并研究 其抗虫机理和育种技术,提高大豆的抗虫性和产量。
大豆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害虫的侵袭,如蚜虫、夜蛾、螟虫等。
02
虫害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不同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不尽相同,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监测和
防治。
03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大豆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进行
防治。
虫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产量损失
大豆虫害会导致大豆减产,不同的虫害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人类的食物和饲料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大豆新品种成为了育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 传统育种技术
传统的大豆品种培育技术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等。
通过人工对亲本材料进行精心选择和配置,利用遗传分离和重组的原理,经过多代自交及选择,可以培育出具有理想性状的新品种。
2. 分子marker辅助育种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marker辅助育种技术在大豆品种培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构建高密度分子marker图谱,可以准确定位和鉴定目标性状的基因位点,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3. 转基因育种技术
转基因育种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赋予大豆新的遗传性状。
目前,抗虫、抗草甘膦等transgenic大豆品种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商业化种植。
转基因育种技术为培育具有特殊性状的大豆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4.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育种手段,可以精准编辑植物基因组
的特定位点,无需引入外源基因。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高效地编辑或敲除大豆中的有害基因,或者插入有利的功能基因,从而创造出理想的大豆新品种。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为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大豆新品种提供有力支撑。
大豆育种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豆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豆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大豆种子、基因编辑工具、载体质粒等。
2. 实验方法(1)基因编辑: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编辑,以增强大豆的生物固氮能力。
(2)载体构建:将编辑后的基因插入到载体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
(3)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豆细胞中,获得转基因大豆植株。
(4)筛选:通过PCR、测序等方法筛选出目标基因编辑成功的植株。
(5)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转基因大豆植株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其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编辑,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
2. 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豆细胞中,获得转基因大豆植株。
3. 筛选通过PCR、测序等方法筛选出目标基因编辑成功的植株。
4. 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转基因大豆植株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产量:转基因大豆植株的产量较非转基因大豆植株提高了10-20%。
(2)蛋白质含量:转基因大豆植株的蛋白质含量较非转基因大豆植株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技术,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讨论1. 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准、可控等优点,在植物育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大豆杂交育种技术 PPT
杂种后代的选择
混合选择法 系谱法 单籽传代法
混合选择法
是从品种群体中,根据一定的表现性状(如 成熟期、株型、产量性状、抗性等),选出 具有一致特点的一些优良单株,混合留种, 下一代混合播种与原品种和标准品种进行比 较的一种选择方法。
对于一些高遗传力的性状的选择非常有效
系谱法
选择从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F2)开始, 其后各代以入选单株为单位分系种植,经过 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直至株系的性状稳定一致, 才将入选株系混收为新品系。
花药在开花前就已经开裂 常常在开花前的 数小时即行自花授粉。
雌蕊在开花前2-3天已经有受精能力。 开花授粉适温为20-25度,授粉后约5-8小
时,花粉管大部分已到达胚囊。
大豆杂交技术
大豆杂交技术
1、杂交亲本的种植 2、杂交植株及花序选择 3、花蕾的选择 4、去雄授粉 5、挂牌记录
大豆的杂交技术
对于遗传力比较弱的性状选择效果比混合法 好
单籽传代法
从F2(或者F3)开始,每一代从每一单株取一粒 种子播种下一代。每代不进行选择,到F4-F5代个 体足够纯合再去繁殖品系进行株系间的比较鉴定。
优点是能使有利等位基因的损失降到最少,所能发 生的这种损失仅仅决定于F2群体的大小。
用这个方法获得的纯系材料可用于遗传分析。包括 数量性状的定位,了解控制性状的基因连锁关系, 及不同性状控制基因的连锁关系。
花器构造复杂。
花的构造
•蝶形花,由5个花瓣组成
雄蕊十枚,九枚雄蕊的花丝联在 一起成管状,一枚雄蕊单独分离, 共同将雌蕊包围;雌蕊一枚
•龙骨瓣和包在里面的雌、雄蕊 是螺旋状的,因此去雄授粉都比 较困难,雌蕊的花柱很脆易断。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谈东北大豆育种方法的发展概况
法是提高单产和降低生产成本, 这也需要科研人员把更多的高产、 优质大豆新品种推向市场。
关键词 : 东北பைடு நூலகம்大豆 ; 育种 方 法 ; 发 展 概 况
1大豆常规育种 育种, 这一育种程序和方法已形成, 并育成了3 个高光效 、 高产的优 大豆育种 的常规方法 、 分 为引种 、 系统育种 、 杂交育种 及辐射诱 质大豆新品种黑龙江省 3 9号 、 黑农 4 0号 、 黑农 4 1 号 。这一育种方 变育种 。 法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 1 . 1 引 种 大豆品种改 良的关键在 于技术上 的创新 , 我 国在资金有限 的条 引种 , 作为发展大豆生产 、 迅速解决 大豆 品种 问题 , 为国内外广 件下 , 应集 中部分优势单位进行 高新技术育种 ( 其 中包括 分子标记 泛应用。此法不仅在大豆生产的初期 阶段应用较多 , 而且在不 同阶 辅助育种 、 转基 因、 杂优利用 、 理化诱变 、 航天育种) , 突出品质育种 , 段均可应用。通过引种鉴定试验 , 把适应本地 区的国外或 国内其他 重视抗病育种 , 实现大豆 的高效育种 。加强东北 地区大豆新种质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植物育种》课程
大豆育种主要方法的论述
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12级生物技术
学生姓名高国艳
学号121344029
指导教师马英桃
完成时间2016年1月6日
大豆育种主要方法的论述
大豆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一次杂交连续选择法、回交转育法、“三系”选育等,其中杂交育种是最常用的育种方法,它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强,简单易掌握的特点,也是我国育成品种最多的育种方法。
一、诱变育种
我国1958年以后,开展了大豆诱发突变的研究。
辐射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异。
然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培育新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
如何掌握大豆辐射育种遗传规律和理论及发展动向,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总结。
并逐步发展诱变剂量的选择对于诱变育种起着重要的作用。
采用哪种诱变剂量才能获得多的有益突变,这个问题目前还未能定论。
一般认为纯种(系)辐射敏感性低,成活率高,需剂量大些;杂种后代辐射敏感性高,成活率低,需剂量小些;笔者还认为,经过辐射的纯种(系)再次辐射所需剂量应比从未经辐射的纯种(系)大些。
采用C0 射线一般1.0~1.5万伦琴.无论照射品种或杂交后代只要保持40%~70%成活率就能产生有益的
变异。
磁场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产生遗传上的磁致变异效应。
这一研究为磁诱变育种方法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在20世纪70年代初,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研究室曾探索用磁诱变育种的方法,由黑河3号育出了早熟品系。
1999年我们对黑河23品种进行了磁诱变。
大豆磁诱变育种的试验表明,利用0.12-0.16 T高强恒定磁场处理大
豆花器官方法简便,对大豆具有诱导性状变异的作用,许多由磁诱变的性状变异能够传给后代,并稳定早,可缩短育种年限。
通过对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筛选,获得早熟、丰产、花色等突变类型,为大豆育种提供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材料。
二、杂交育种
人工杂交是作物育种工作者普遍采用的育种方法,不同作物的花器大小和构造各不相同,杂交方法也不一样。
大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作物,花小,分布零散,杂交时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杂交于亲本盛花期开始,一般在下午5:00后去雄,晴天气温高时,可晚些,阴天气温低时,可早些;次日上午6:00左右取花,7:00~8:00时授粉。
步骤:⑴选花,去雄;⑵取花授粉;⑶挂牌、检查、登记;⑷管理和收获
三、一次杂交连续选择法
这种方法是经过一次有性杂交,在连续接种条件下各世代选择抗病单株,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既可改良推广的丰产感病品种,使其在原有的丰产性基础上,叉具备了抗病性;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品种类型,提高品种水平。
我们用此方法选育出合丰28,合丰29,合丰34 三种抗病品种。
合丰28、合丰29不仅具有美国品种的高大繁茂,分枝多,高抗灰斑病的特点t而且丰产性好,全株结荚均匀。
1985-1986年黑龙江省灰斑病大发生,合丰28叶部发病1级,比对照品种合丰22平均增产25.76 。
合丰29叶部发病为0级,比标准品种丰收10号增产31.98 。
充分显示了抗病丰产的突出优点。
合丰34抗灰斑病菌9个生理小种,
广谱抗性好,抗性稳定,且丰产性好增产显著,比对照品种台丰25
号平均增产12.3 ,而且分枝多,株型收敛。
四、回交转育法
利用回交转育的方法,选育抗灰斑病品种.能有效地把抗病基因转育到轮回亲本中去,只要抗源选择合理,采用一、二次简单回交.连续定向选择,就可达到预期目标,使育成的新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与轮回亲本相似,保持原有的产量或进一步提高产量.这种方法可以缩短育种年限-使原有的品种具有新的生命力。
是解决生产实际快捷的方法。
但应注意轮回亲本与抗源的性状不能差异过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利用此种方法育成了合丰27。
合丰30、合丰32抗病品种、合丰27叶部灰斑病1级,在灰斑病大发生的1985年平均比对照品种合丰22增产17.9 ;合丰3O叶部灰斑病0级,抗灰斑病菌10生理小种。
1985年~1986年z7点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品种合丰2z增产19.z7 ;台丰32是抗灰斑病的早熟品种.大面积种值表现丰产稳定,在灰斑病一般发生年的1 991年平均比对照品种九丰1号增产9.2%。
五、“三系”选育
“三系”是选育大豆杂交种的物质基础,只有选育出优良的“三系”,才能育成高优势的杂交种。
目前“三系”选育主要是利用已育成的RN型稳定的大豆雄性不育系为母本,广泛收集已育成的大豆品种或品系为父本,采用测交和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新的“三系”选育。
综上所述,大豆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一次杂交连续选择法、回交转育法、“三系”选育。